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十七号工地”是中国原子弹爆轰试验场地,被几代研制核武器人称之为“摇篮”。在新中国艰难的六十年代,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中国核事业面临严峻考验。在长城脚下迅速汇集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复转军人。他们从地质勘探队、大庆油田、军兵工厂脱下工装和军装与刚刚从高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一起,在王淦昌、陈能宽(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等专家带领下,凭着一腔报国激情,白手起家,开展炸药成型、爆轰物理等一系列攻关项目,在“十七号工地”做了上千次爆轰试验,为原子弹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摇篮”的地位不言而喻。樊洪业主编的《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通过众多亲历者的口述,揭示了核武器研制过程中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内容推荐

十七号工地——半个世纪以前长城脚下的原子弹爆轰试验场地。

从1960年4月到1963年3月,十七号工地试验场是我国研制核武器第一个过渡性爆轰试验场,在这里研制成功了中国核武器精密注装炸药元件,摸清了原子弹的内爆原理及其爆轰规律,造就了第一代核武器研制的科技队伍,积累了核武器工程的科研管理经验。在国家面临严重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提前研制成功争取了两年多的时间。

核武器研制的爆轰试验任务是一项集体性的事业,1982年,它以“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为项目名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奖状上列出的主要参加者名单为:王淦昌、陈能宽、张兴钤、方正知、胡仁宇、陈常宜、经福谦、陶祖聪、张寿齐、章冠人,而在他们背后的则是成百上千名没有列上姓名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是我们事业的无名英雄。

翻开《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请倾听这些亲历者的叙述:隐藏在宏大历史场景后面的枝蔓末节,他们心中收藏的酸甜苦辣和那些摸爬滚打、立马横刀的故事……

本书由樊洪业主编。

目录

张克俭序

引言(吴强)

引子

第1章 核武器研究所

 组建第九研究所

 五湖四海来报到

 违约停援后的等待

 中央调集“一百单八将”

 “挤牙膏”

 保卫与保密

第2章 爆轰试验场地

 二室的构成与人员

 “十七号工地”的由来

 抢时间设计爆轰工号

 往来奔波行路难

 五一前打响第一炮

第3章 核武器炸药部件的研制

 “三本书”与“三步曲”

 炸药工号与“棒子工”

 炸药成型工艺

第4章 新炸药和高压电雷管研制

 “142”会议

 雷管组的任务

 协作研制雷管

 高压快速电雷管定型

第5章 原子弹爆轰波聚焦元件的研制

 开展聚焦元件研制

 从“坐标1号”到“坐标4号”

 理论计算与爆轰试验结合的成果

第6章 测定特殊材料的状态方程

 五组的任务和成果

 测高压状态方程

 测飞层增压

第7章 测试工号与测试手段

 测试工号炮声隆

 电子学测试

 光学测试

 “近区物理”测试

第8章 正是三年困难时

 长城脚下栖何处

 挨饿——突变在9月

 “饥饿科学家”

 温暖与真情

第9章 科学家印象

 王淦昌

 陈能宽

 郭永怀、何泽慧、朱光亚、邓稼先等

第10章 那些人,那些事

 官厅水库历险记

 星期天逸事

 工地上的女同志

 高干子弟陈小达

 讲真话的杨彦农

 刘文翰的牢狱之灾

第11章 转移战场赴高原

 准备上草原

 先遣队

 “西出阳关有故人”

 留京工作组

第12章 历史贡献与管理经验

 附录

 受访人简介

 北京九所及十七号工地大事记

 人名索引

 后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