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是德籍犹太人安妮·弗兰克写的日记,是其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完成女儿的夙愿,将日记出版问世。她在日记中吐露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出版后令全世界为之震动。
《安妮日记》是二战期间德籍犹太人安妮·弗兰克深处密室时的真实生活记录。安妮原本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移居荷兰,最终全家藏在一个秘密小屋里生活。25个月惊心动魄的藏匿生活,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二战期间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记录。1944年8月4日,安妮被逮捕,1945年3月死于一个德国集中营。战争结束后,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完成女儿的夙愿,将日记出版。
星期天下午我举办了生日聚会。班上同学迷死了铃丁丁的电影。我得到了两枚胸针,一张藏书票和两本书。我要说说学校和班上的事情,就从我的同学开始吧。
贝蒂·布罗门达尔看上去有些寒酸,我想多半是这样吧。她住在阿姆斯特丹西部一条僻静的街上,没人知道那条街在哪儿。她成绩很好,可那只是因为她学习很努力,而不是她聪明。她是个挺文静的女孩。
杰奎琳·范·马森大概要算我最好的朋友了,不过我从来没有过真正的朋友。一开始我以为杰奎琳会成为这种朋友,可我完全想错啦。
D.Q.(对那些不想提到真名的人,我用缩写字母代替姓名。)是很神经质的女孩,丢三落四,结果老师总是给她布置额外的家庭作业作为处罚。她脾气不错,尤其是对G.Z.。
E.S.话太多了,烦得很。她问你事情时老爱摸你头发,要不就摆弄你的纽扣。听说她受不了我,我才不在乎,我也不怎么喜欢她呢。
亨妮·密特斯是个性格开朗的好女孩,就是嗓门有点大,我们在室外玩耍时她真的很幼稚。亨妮有个朋友,叫蓓普,又脏又粗俗,对她有很不好的影响,真不幸。
对J.R.——我可以写上一整本书来讲她。J是个讨厌、鬼鬼祟祟、高傲自大、两面三刀、喜欢嚼舌根的人,她自以为很成熟。杰奎琳简直被她迷得团团转,真可耻。J很容易生气,动不动就哭鼻子,最要命的是还极爱炫耀。J小姐永远是正确的。她很有钱,满满一柜子漂亮的连衣裙,可穿在她身上都显得太老气。她以为自己多漂亮,她想错啦。我们俩谁都受不了对方。
伊尔丝·瓦格纳是个性格开朗的好女孩,不过也吹毛求疵得够呛,为了一件小事,可以整天在那儿唉声叹气。伊尔丝很喜欢我。她很聪明,就是有点儿懒。
汉妮莉·哥斯拉尔,在学校大家也叫她莱丝,她这人有点怪怪的。她很害羞,在外人面前难得说几句话,可在家里却想说啥说啥。不管你给她讲什么,她都会告诉她妈妈。不过,她总是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最近我越来越欣赏她了。
南妮·范·普拉格茜加是个既好玩又懂事的小女孩。我觉得她很不错。她很聪明。对于她我就不多说啦。
埃菲耶.德·荣在我看来棒极了。虽然她才十二岁,可真像个淑女,把我当小孩似的看待。她也很乐于助人,我喜欢她。
G.Z.是我们班最美丽的女孩。她有一张漂亮的脸蛋,可人却有点笨。我想她可能要留级了,当然我没告诉她。(稍晚一些时候安妮添加了补白:让我十分惊讶的是,C.Z.竟然没有留级。)
坐在G.Z.旁边的是十二个女孩中的最后一个,那就是我。
关于男生,要说的太多啦,或者,说穿了,也没有那么多。
对我爱慕的人很多,毛里斯·科斯特就是一个,可是他也挺烦的。
萨利·施普林格心里不干净,听说已经彻底堕落啦。不过我认为他不错,挺有意思的一个人。
埃米耶尔·波威特是G.Z.的爱慕者,但她并不喜欢他。他这人很无聊。
罗伯·科恩曾经喜欢过我,可我再也受不了他了。他是个讨厌,虚伪,爱撒谎,整天哭哭啼啼又自认为了不起的小傻瓜。
马克斯·范·德维尔德来自梅登布利克的一家农场,不过正像玛格特说的,这个从农场来的孩子很不错。
赫尔曼·库普曼也很龌龊,跟约佩·德·比尔一样。后者是个调情老手,整天想着追女孩。
利奥·布罗姆是约佩·德·比尔最要好的朋友,可被他下流的思想给带坏啦。
阿尔伯特·德·梅斯基塔来自蒙台梭利学校,他跳了一级。他真的很聪明。利奥·斯莱格和他来自同一所学校,可没他聪明。
鲁·施托佩蒙是个矮小、愚笨的男孩,今年年中从阿尔梅罗市转到我们学校的。
C.N.总是做些他不该做的事。
雅克·科赛鲁特坐在我们后面,在C的旁边,我们(G.和我)差点笑死。
哈利·沙普是班上最规矩的男生。他很可爱。
沃纳·约瑟夫也很不错,但最近发生了太多变故,让他变得太静了点儿,不像从前那么有趣了。
山姆·所罗门是个来自贫民区的臭小子。一个名副其实的调皮蛋(他喜欢我!)。
艾佩·里姆很是一本正经,不过也是个臭小子。
安妮
P3-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搞种族主义,对犹太人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前后有六百多万犹太人死于他们的屠刀之下,他们这一臭名昭著的野蛮行径早已是路人皆知。在战后也有不少的电影、电视剧和书籍反映和涉及这方面的题材,可没有哪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是书籍产生过像《安妮日记》这样大的影响。《安妮日记》最早出版于1947年,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可其遍及世界各地的影响非但没有衰减,反而有增长之势。在中国,情形也是这样,到现在《安妮日记》的中文版本已经多达几十种,至少有几十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它的中文译本,可读者对这部作品的需求量好像还是有增无减。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部不到二十万字的纪实性的日记体作品会吸引一代又一代的成人读者和青少年读者,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或者说它的魅力到底来自哪里呢?
我以为,《安妮日记》的力量来自于其真实性,它是对被德国法西斯所蹂躏的人们的两年多藏匿生涯的真实记录,是对作者这位花季少女在这样艰苦、危险的环境中其身心仍然能顽强健康成长的真实记录。无论是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她都能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地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为此,她不断进行着自我批评(心理剖析),顽强刻苦地学习,浏览群书,勤奋地练习写作。这里,我们不妨把作者安妮在几天内要学完、读完的东西摘录于此:
目前我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做,这听起来似乎很奇怪,我简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堆积如山的学习任务。需要我简单地告诉你我所要做的工作吗?到明天我必须读完《伽利略传》的上部,因为书必须要还给图书馆了。昨天才开始看,但我能看完的。下周我想读《十字路口上的巴勒斯坦》和《伽利略传》的下部。昨天我看完了《查理五世》的第一部分,急需把我从中摘录出来的家谱材料和所做的笔记整理出来。接下来,对我从各种书籍中摘选出来的三页外来词汇,我要把它们读会,记熟,背写下来。第四件工作是我的电影明星照片乱得要死,必须整理了。这得用去好几天的时间,而安妮教授呢,就像上面说的,已经忙不过来了,乱就让它再乱一段时间吧。然后,这里还有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忒修斯,俄狄浦斯,珀琉斯,俄尔甫斯,伊阿宋,赫耳库勒斯,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他们的来龙去脉,我都必须一一地理清楚,因为他们的行为事迹就像是一团乱麻,萦绕在我的脑子里。还应该了解一下古希腊雕塑家米朗和菲季阿斯的材料,不然的话,我就完全不知道他们俩在整个图景中的位置。对七年战争和九年战争也要这样处理。现在,我把一切东西都混淆在一起了。唉,像我这样的烂记性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到了八十岁,还不知道会怎么忘事呢!
噢,还有一件事。《圣经》。我需要多久才能读到苏珊娜沐浴的故事呢?还有索多玛和蛾摩拉的罪过又是怎么回事?有多少的东西需要学,需要问啊!在此期间,我把普法尔兹的丽泽洛完全丢在一边了。
你看出来了吗,凯蒂,我的工作满得都要溢出来了。
现在,我们谈点别的。你早就知道,我的愿望是有一天成为一位女记者,再后来,成为一位名作家。这一宏伟的理想或是有点狂妄的梦想是否能够实现,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不过,我现在就已经有了一些好的题目了。不管怎样,战后我想写一部叫《密室》的书。能否成功还有待实践的证明。不过我的日记就是很好的素材。
我还需要完成《凯迪的一生》。我已经想好了故事后来发展的情节……
这个故事不是那种胡编乱造的感伤文字:它是以我父亲的经历作蓝本的。
从以上的摘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安妮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那么简单,她对欧洲历史,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以及《圣经》(以及犹太人在历史上和现在的悲惨遭遇)等都有深刻的了解。她在这方面的知识已经不亚于一个成年人。在写作方面也是如此,在坚持记这部日记的同时,她还写了一些篇幅较长的神话故事,还有这篇在写的《凯迪的一生》。有了这样一段充满危险充满艰辛的奇特经历,再加上她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勤于写作,在花季年龄的她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译者在开始时就提到这部作品既是对藏匿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对安妮自己这两年中(从她十三至十五岁)身心之成长的真实记录。这两条线索并行,一直贯穿作品的始终,不过,明眼的人都能看得出来,作者最为关注的还是其内心、心灵的成长。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在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残酷的战争年代,在这样一个各方面都受到极端限制的狭小环境中,她的脆弱的心灵如何一步步地向善、向好、向着自己心目中的目标、向着光明和美好去发展。为此,她不怕做最深刻的自我剖析,愿意把自己成长中的困惑、生理上的欲望和最为真实的自我都倾吐出来,我觉得这部作品最为感人、最为震撼人心的地方就在于此。我们都知道物质的东西终究要消亡或者是可以被毁灭的,但精神的东西是摧毁不了的。作者安妮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的这一心灵的力量就是不朽的,永存的。安妮在剖析自己时,是无私的,一点儿也不给自己留情面,可与此同时又是非常细腻,非常生动的,我们来看下面的这段颇为精彩的描述:
正如我跟你说过许多次的,我这个人是分裂为二的。一面是我的活蹦乱跳的高兴劲儿,我的轻率,我对生活的快乐的感受,最重要的是,欣赏事物之轻松面的能力,我的撒娇卖乖,拥抱,亲吻,还有不太正经的玩笑等,在我看并没有什么不对。我的这一面通常潜伏着,等待着偷袭我的另一面,更纯洁,深刻,优秀的一面。没有人知道安妮还有好的一面,这也是多数人忍受不了我的主要原因。噢,在一个下午里,我可以是让大家开心的小丑,可这之后的一个月里,大家再看到我,都会觉得我讨厌。实际上,在一个深刻的思想家的眼里,我只是一部浪漫电影——一种消遣,一段滑稽的插曲,一种很快就会被人们忘记的东西:不坏,可也不是那么特别的好。我很不想告诉你这一点,但既然我知道这是实情,为什么我不能向你承认呢?我的较为轻松的,较为肤浅的一面总是偷偷地向我更深沉的那一面侵袭,而且总是得逞。你无法想象我常常是如何尝试着想推开这个轻浮的安妮,把它打下去,藏起来。可总是做不到,而且我知道这是为什么。
我担心通常了解我这一面的人发现我会有另一面,更好,更关的一面。我担心他们会取笑我,认为我荒唐可笑,多愁善感,再也不把我当回事了。我已经习惯了不被当回事,可那只是那个“轻浮”的安妮习惯了这一点,能忍受这一点;那个“深刻”的安妮太弱了,它不行。如果我强迫这个好的安妮上台亮相,哪怕只是十五分钟,一到该她说话的时候,她会像一只蚌一样闭合起来,而让那个轻浮的安妮来表演。在我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她就已经不见踪影了。
所以,这个好安妮在有人的时候,永远看不见。她从来也不肯露面,尽管在我一个人的时候她几乎总是在台上。我确切地知道,我想成为什么样儿的,我的内心是个什么样儿的。可不幸的是,我只有在一个人时才是那个样子。我认为自己的内心快乐,而别人却从外在认为我快乐,其原因也许就在这里,不,我确信这就是原因。我是受着那个内在的、更为纯洁的安妮的指引,但是在外表上,我只是一只喜欢嬉闹的小山羊,在拴着的时候,不断拉扯着绳索的小山羊。
就像我告诉你的,我说出来的常常并不是我真实的感受,所以我就有了追男孩子,卖弄风情,耍小聪明,和爱读爱情故事的名声。乐天派的安妮在那里大笑,给出轻率的回答,耸耸肩膀,装作她什么也不在乎的样子。而那个好静的安妮的反应则刚好相反。如果我是完全诚实的话,我就得承认我是在乎的,我正在非常努力地改变自己,可是我总是碰到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
我的内心在哭泣,“你看看吧,这就是你的下场。你被反对的意见,不满的目光,嘲讽的脸色,和讨厌你的人包围着,这都是因为你不听你好的一面的劝告。”请相信我,凯蒂,我想去听,可并不奏效,因为如果我静下来,认真起来,每个人都会认为我又在演戏,于是我不得不用玩笑的话来替自己解围。那个时候,我甚至不敢跟我自己家里的人说话。他们会以为我病了,给我拿来阿司匹林和镇静剂,摸摸我的前额和脖子,看是不是发烧了,问我是不是肚子难受,数落我又在闹情绪,直到我再也忍受不住了。因为每当人们一围着我不放时,我就生气,就伤心,最后我的整个人就反了过来。我的坏安妮到了外面,好安妮到了里面。不过,我还是在一直努力寻找着自己的路。
立志成长为自己所憧憬所想望的……
我认为,这部作品的魅力主要就在于此,在于对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真实、生动的描述。安妮心灵中的美好的东西,也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所向往的。安妮崇尚自由,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追求内心的快乐和安宁,追求理想,追求友谊和真正的爱情。人类对这些方面的追求是永远不会中止的,所以《安妮日记》这部作品也会存在下去,直到永远。
王晋华
于中北大学外语系
2015年1月25日
1944年8月4日,大约在10点到10点半之间,一辆轿车停在了普林森葛拉赫特街263号门前,车里走下几个人:有穿着军服的纳粹党卫队中士卡尔·约瑟夫·希尔柏鲍尔,以及至少三名荷兰籍安全警察,带着武器,穿着便服。一定是有人告发了他们。
他们逮捕了藏在密室里的八个人,还有两个帮助了他们的人,维克多·库格勒和约翰斯·克莱曼——没有抓住梅普·吉斯和伊丽莎白(贝普)——拿走了所有的现金和有价值的东西。
库格勒和克莱曼被捕后,被送到了阿姆斯特丹的一所监狱。1944年9月11日,他们未经审判,被运往荷兰阿莫斯福特一处集中营。克莱曼因为健康原因,在1944年9月18日获释。他从此住在阿姆斯特丹,于1959年逝世。
库格勒于1945年3月28日被送往德国强制性劳动时,和几名狱友一起逃脱。他后来移民加拿大,1989年在多伦多去世。
伊丽莎白(贝普)·福斯库吉尔·维杰克1983年在阿姆斯特丹去世。
梅普·桑特洛席兹·吉斯目前还住在阿姆斯特丹,她丈夫让在1993年逝世。
密室里的八人被捕后,立即被送往阿姆斯特丹的一处监狱,然后转往维斯特波克,此地在荷兰北部,是专门监禁犹太人的一个中转站。他们于1944年9月3日最后一批离开维斯特波克,在三天后到达奥西维兹集中营(波兰)。
凡·达恩先生,根据奥托·弗兰克的证词,在1944年10月或是11月于奥西维兹集中营中的毒气室毒死,就在毒气室被拆除前不久。
佩特伦爱拉·凡·达恩从奥西维兹被解往贝根贝尔森,以后又被解往布亨瓦德。1945年4月9日被送到特雷西恩市,后来又转到另一处集中营。确定她没有活下来,但遇害日期不详。
彼得·凡·达恩于1945年1月16日被迫参加从奥西维兹到毛特豪森(奥地利)的“死亡行军”。1945年5月5日在那里丧生,三天之后,这个集中营获得解放。
福利兹·杜塞尔从布亨瓦德或萨克森豪森运往纽恩加姆集中营,1944年12月20日死于集中营。
艾蒂斯·弗兰克1945年1月、16日,在饥寒交迫中死于奥西维兹一柏克瑙。
玛格特和安妮·弗兰克在那一年的10月底,从奥西维兹押往德国汉诺威附近的贝根贝尔森集中营。1944—1945年期问,由于卫生条件极差,爆发斑疹伤寒,夺走几千人的性命,玛格特也在其中。数天之后,安妮也未能幸免。这个集中营1945年4月12日被英军解放。
奥托·弗兰克是八个人里唯一一个活着走出集中营的人。在奥西维兹被苏联军队解放以后,弗兰克经由奥德萨和马赛被送回到阿姆斯特丹。他在1945年6月3日抵达阿姆斯特丹,在那里住到1953年,后移居瑞士巴塞尔,他的一个妹妹及其家人,后来还有他的一个弟弟,也住在那里。他后来与埃尔弗里德·马科维兹·盖林格结婚,后者原住维也纳,也进过奥西维兹集中营,其丈夫和儿子在毛特豪森遇害。奥托·弗兰克在1980年8月19日去世,死前一直住在巴塞尔城外的柏斯费尔登,在这里致力于宣传女儿的日记,让全世界的人共享这笔精神财富。
日记结结巴巴地说出了一个孩子的心声,表现了法西斯主义的恐怖,连纽伦堡大审判都比不上它。
——历史学家安妮·罗美
《安妮日记》成为流传深远的涉及犹太大屠杀的文字之一,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极有分量的书籍之一。
——《纽约时报》
历史上众多的在巨大痛苦和损失时刻为人类尊严发言的人当中,没有谁的声音比安妮·弗兰克的更有力量。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