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科研试飞英雄王昂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科研试飞英雄 王昂》编写组编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王昂原籍是江苏崇明,1935年11月27日,他出生于上海虹口区。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之初,日寇飞机多次轰炸上海,王昂全家逃离虹口区,迁到了较为安全的法租界。那时候王昂不到两周岁,还不可能记得当时的情景。

据当时报纸报道,1937年8月23日午后1时,在上海公共租界的江西路附近,“有一炸弹自天空落在美国海军堆栈屋上,直穿三层楼至底层”“又有一弹落在南京路,直坠先施公司三层阳台上,当即爆发,永安与先施两公司及邻近各商店大受损伤,管理红绿灯和指挥交通之巡捕及两公司顾客与来往之中外人士,被炸死伤者达七百以上”。

一位记者写下了被轰炸后的南站:“走进车站,看到的是血、是肉、是苍蝇、是被炸得七零八落的车站建筑;闻到的是血腥气味、是货物燃烧的气味。”

“二十八日南站的大轰炸,难民死七百人,伤不计其数。三十一日,在杨行汽车站候车离沪的难民伤兵二百余人,全数炸死。”

面对突如其来的狂轰滥炸,王昂的祖父王□时在惊恐中带着一家老小随大批难民从虹口、闸北地区的废墟上经外白渡桥逃出,迁入当时法租界的麦琪路206号。王□时早年在崇明中学、太仓中学任教,后在上海光华大学附属中学教书并担任训育主任。

麦琪路从176号到208号是一栋临街的三层住宅楼,门牌号没有随着路名的变化而改变。这栋楼一层为一排近30户的铺面房,要登上二、三楼,须从旁边的通道转到楼后。每户有一个仅容一人进出的红色木门,进到门里,可以看到旧上海住宅楼的特点一一狭窄的木制楼梯和拥挤不堪的住户。

当年,王昂一家住在三楼。他回忆。

我记事开始在乌鲁木齐中路206号。我们住在法租界,当时叫麦琪路,是法国名字。楼下的店铺是修理无线电的。

二楼住的是婶婶的母亲一家。

那时候我叔叔是地下党员,在银行当一个高级职务。好像是囊理,比经理要小一级。所以我叔叔和婶婶他们住的是洋房。

那个地方并不是我出生的地方,我们家本来住在虹口区,那时候我还小,没有记忆。是日本人轰炸上海以后,我听大人们讲,我们是逃难搬到了麦琪路。

王昂的父亲王栋材1935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后曾任教于上海工部局小学、上海市立延平路小学、务光女中、勒格内小学等学校。在王昂的记忆中,父亲在学校担任着教务主任或训导主任的职务,母亲陈瑛也是一位小学教师,不过是在另外一所小学校任教。

王昂的叔叔王良材当时在上海金城银行工作,他曾在祖父任教的太仓中学读书,以后考上上海著名的立信会计学校,毕业后进人银行界,一生从事金融财务工作。他是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地下党员。,1946年,叔叔与婶婶吴怀声(又名吴杏芬)结婚,住在上海市宛平路294弄10号。王昂记得那是洋房。

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20世纪初保留下来的商铺变得更加时尚,从不是很宽的马路对面看去,这栋洋房与周边和对面高耸的新建大楼形成对照,尽管木质楼梯的扶手还保留着当年精致的雕花,而且外墙面进行过粉刷修饰,但整栋楼房还是现出一丝淡淡的没落和苍凉。

P8-9

后记

从2006年航空工业出版社开始策划并组织撰写、出版《航空人物丛书》时起,中航工业科技委和试飞院就有多位老同志提出应该为王昂编写一部传记。但将这个想法告诉王昂本人时,却遭到了他的拒绝和反对。他的态度很明确,自己在试飞和航空科技工业领域只不过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不值得撰写个人的传记。

几位老领导与王昂进行了反复沟通,一再说明:撰写传记的目的是为结合中国飞行试验事业的发展历史,将飞行试验科学技术和试飞任务的难度、高度、艰巨性、复杂性充分展示给读者,重点讴歌新中国试飞员、试飞工程技术人员和试飞战线几代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振兴无私奉献的报国精神;同时通过他在航空工业领导层曾经主管的工作,展现和弘扬中国航空人强军富国的崇高理想和奋勇拼搏、勇于献身的顽强意志。通过传记形式,结合他的亲历亲为和对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某些失误、走过的弯路的回忆、思考,记录下他对航空工业、试飞事业的特点、规律的看法以及对当前和以后发展的意见、建议,供现在和以后的决策层、管理层领导参考借鉴。

这是一件对中国航空事业有意义的事,非常值得做。时不我待,再拖延下去,熟悉那一段历史的人会日渐衰老甚至离去,如不抓紧进行抢救性发掘,就完全失去了做这项工作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理由。

首先,王昂被选为试飞员是在中国试飞事业创建之初,虽然他没有参与试飞院的筹备、创建,但他的人生走向与试飞院创建息息相关;其次,他是新中国试飞事业跻身高空高速喷气时代的中国第一代科研试飞英雄,与试飞科学技术跨人世界先进水平新起点密不可分;以后,他走上630所(试飞中心)主要领导岗位,并很快升至中国航空工业国家主管机构的最高领导层。他的事业从试飞拓展至整个航空工业的科研、型号研制和重大工程项目,他的工作与他任职时期的航空工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的成功、挫折、风险、艰难乃至心灵、感情上所经历的甘苦辛酸,非在其位的人所能体会。

要真实、全面地记录和深入反映中国航空工业和试飞事业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王昂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2015年,王昂同意编写这部传记。

中航工业科技委与试飞院组成了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顾诵芬为主任的编委会和以中航工业科技委原专职委员、试飞院原院长陈启顺为组长的编写组。确认了传记撰写的几项原则:

(1)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必须真实,引用资料须有可靠的来源,使作品具有文献价值。

(2)通过作品应使读者对中国的飞行试验事业、试飞员、试飞工程技术队伍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3)作品应具有科普价值,应使读者对飞行试验科学技术有所了解。对我国飞行试验的技术水准和试飞中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描述应真实。

(4)应注重对航空人价值观和航空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编写组希望能够通过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写出一部好作品。

编写工作从搜集史料人手,尽可能多地搜集与王昂有关的素材、资料。从1980年被授予“科研试飞英雄”以后,社会媒体和单位自办的报刊等关于王昂的报道、报告文学、照片、图片以及传记类资料(小传、人物介绍等)非常之多,但比较集中于他作为试飞员的英雄事迹,而编写人物传记,显然需要大量补充史料。在试飞院、615所以及上海市静安区档案馆、纺织工业档案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档案馆等单位支持下,编写组搜集到了许多极为珍贵的资料。

在搜集史料的同时,编写组还组织了60多人次访谈,访谈对象包括王昂的同学、同事、领导和曾在王昂领导下工作过的干部。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编写组编写出初稿。

编写组里的许多人是有着多年试飞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有与王昂共事多年的老领导、老同事和下属。在对初稿的讨论中,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在努力回忆往事的同时,还翻找查对自己保存的历史记录。仔细核对初稿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参与者,纠正了媒体报道及相关资料中的一些差错。初稿中涉及飞机设计、试飞等航空科技方面的表述,编写组成员进行了认真核对,对于文字、数字一丝不苟,甚至进行推导计算,力求语言表达严谨、准确。编写组部分成员和接受访谈的老专家甚至亲自动笔写下了自己的回忆和见解。

经多次讨论修改并多方征求意见,最终形成目前的传记文稿并提交编委会审定后定稿。

在此,谨向接受编写组采访的老领导、老专家(排名按受访时间及发言顺序)

王秦、戈平、张克荣、严京林、陈增江、李树人、李树有、韦克家;

王荧然、张祥泰、马承麟、高占民;

祁玉祥、范月民、王大伟、张国治;

杨廷阔、成志明、查治中、李文正、张杰伟;

徐勇凌、李辉;

李洪毅:

邓友明、单凤桐、李存宝、左汉中、张学礼、全昌业、魏荫璋、谷文福、张景亭;

景德元、李万新、姜亮、吴铭望、罗华杰、刘乾酉、沈焕生;

王启明、刘高倬、王建秋、周万成、胡建兴、牛新棠、晏翔等表示诚挚的谢意!  并向卢颖及615所档案馆、韩宝成及国资委纺织离退休干部局、陈颖及北航档案馆给予的支持、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姜一平给予英文翻译方面的帮助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童年印记

 麦琪路206号

 在孤独中成长

 父母都是地下党员

 对飞机产生兴趣

第二章 小学到中学

 读过两所小学

 格致中学

 革命家庭

 晋元中学

 拉手风琴与记忆力

第三章 选择航空

 考入北航

 与母校一起成长

 “北京一号”

 因文艺爱好认识了她

 付希君

第四章 飞上蓝天

 被选为试飞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航空学校

 第一个放单飞

 付希君锦州行

 三次跳伞的感受

 从航校学员到飞行教员

 建立幸福小家

 调至驻潍坊空军部队

第五章 从飞行员到试飞员

 调入试飞团

 难忘的第一次试飞

 不寻常的超低空飞行

 空中剧烈的大幅飘摆

 带加力的着陆

 建立起互信的基础

 人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艰难中的幸福和欢乐

第六章 歼8定型试飞

 我国第一次自主研制的超声速飞机

 改装歼8

 加力燃油管断裂

 后机身失火

 双发停车

 低空大表速

 一次难忘的飞行表演

 歼8飞机设计定型

 被中央军委授予“科研试飞英雄”称号

 歼8Ⅱ首飞指挥员

第七章 走上领导岗位

 担任630所所长

 科研试飞事业的“创变者”

 民主、务实的作风

 飞行力学及飞行试验专业委员会主任

 迎送里根总统专机

 飞行试验研究中心

第八章 航空科研领军人物

 航空工业部副部长

 航空工业的“淮海战役”

 “三机”定型试飞

 全力以赴 稳步前进

 捷报频传

 歼轰7

 型号立项

 重任在肩

 关键时刻的果断决策

 职位变化 不忘初心

 首飞成功

 歼轰7定型试飞

 设计定型

 苏一27

 空中加油工程

 “我一定组织好”

 争取任务

 从地面试验开始

 试飞成功

 直8首飞

 重视直升机的发展

 “八三工程”

 千线客机

 MD-82试飞

 干线飞机历经曲折

 合同修改并不容易

 客机协作模式初见雏形

 支持通用航空事业

 敢于担当的领导者

第九章 歼10行政总指挥

 新歼立项

 艰难起步

 综合工程软件包

 培训试飞员队伍

 全金属样机

 机载数据采集系统/地面数据采集系统

 弛担未息肩

 中国试飞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第十章 为了中国的试飞事业

 “飞行才是一切”

 飞行试验条件建设

 Bw-1变稳飞机

 综合空中飞行模拟试验机

 发动机空中试验台

 筹建试飞员学校

 中国试飞员学院

 试飞员赴俄罗斯培训

 失速/尾旋试飞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

第十一章 推动中国军机走出国门

 “握手”巴基斯坦

 “梟龙”飞机

 中巴合作的典范

 一项果敢的决策

 项目管理委员会

 “四共”模式

 发动机是关键

 喀喇昆仑山的第八座高峰

 一款出口型歼击教练机

 鉴定试飞

 K8的尾旋试飞

 声名远扬

 实施强力推销

 从K8到教8

 非洲七国飞行表演

 飞行服务中心

第十二章 初心未改 情系航空

 中国-航科技委主任

 老树春深更著花

 从贵州高原飞出的雄鹰

 “山鹰”首飞

 “海山鹰”的总策划

 英雄暮年 壮心不已

 最美家庭

结束语

后记

附 王昂年表

序言

我和王昂同志相识较晚.但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就已听说了他的大名。

1980年,王昂同志作为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著名试飞员,与滑俊同志一起获得中央军委授予的“科研试飞英雄”荣誉称号。这是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极其光荣的称号。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化解试飞中难以逆料的风险得来的!航空业界的人都知道.所有新研制的飞机、发动机、机载设备和机载武器,乃至一些重要的结构件,都必须通过试飞阶段的多次考验。才可进入定型阶段。而驾驶新机试飞的飞行员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不错,飞机是研究出来的,是设计出来的,也是制造出来的,但更是试飞出来的!

在与王昂同志一起工作中,我感到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下属要求严格又倍加爱护。

1984年,我从625所所长任上调到航空工业部担任科技局副局长,很快改任新组建的民机局局长。那时,我们民机的主要型号是运7-100和运12(Y12-X)。根据部党组的要求,要加大这两种飞机的营销力度。为此。经部党组研究批准.部里成立了一个飞行表演队,我带队到各省市做飞行表演。1985年11月,我带着两架飞机飞到上海,刚飞了一个起落.莫文祥部长从北京打来电话,要我马上返航.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和其他一些领导同志要在首都机场观看这两架飞机的飞行表演。后来我得知,那天正好国务院开会,莫部长向李鹏同志汇报了促销飞机的工作。李鹏副总理很支持国产飞机发展.立刻就提出要看飞机。

我接到命令马上申请航线,两架飞机飞回北京,降落在首都机场航站楼(现在的专机航站楼)。我赶回部里去见莫部长.莫部长马上召开部党组扩大会研究部署。会上任命王昂同志为这次活动的总指挥,我被指派为活动的现场指挥。莫部长还说。领导们可能要上飞机试坐一下,安全问题你们要绝对保证。那是我和王昂同志第一次工作上的直接接触。

1985年12月1日,李鹏、姚依林两位副总理带着财政部、国家计委、经委等有关部委的领导来到首都机场。李鹏、胡启立、姚依林等很多老同志都上了飞机,王昂同志陪他们飞了一圈,领导们感觉很好。李鹏同志下来后显得很高兴。随即在候机楼会议室召开了第四次国务院民机工作现场办公会.会上决定,民航采购100架运7—100投入民航营运,并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会后,我和民航计划司在西安飞机制造公司签订了购机合同。

……

王昂同志是一个朴实、谦虚,虚怀若谷,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他非常注意认真听取各种不同意见,甚至有些是反对他的观点的意见,即便这些意见只有部分合理,他都会采纳。在各种会议上.他的发言、讲话不落俗套,总有新意,在许多重大科研和型号项目的决策中具有前瞻性。他很尊重同志,尤其是对工作在基层的科研、管理干部和生产一线的工人同志,从没有官架子。与军方的各级领导和负责具体工作的同志也始终保持着非常和谐的工作关系.他的为人和工作得到了军方和航空领域广大科研人员的赞誉。

从担任630所所长开始.他就关注国外试飞技术发展的动向。担任部一级领导以后。他的视野更加开阔,除了跟踪航空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外.对于发达国家在科学管理方面的动态也很关注,他能把自己看到的、学到的东西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申,促进了航空事业的创新、发展。

他对试飞员的培养非常重视。1991年,他提出在飞行试验研究院(简称试飞院)创办试飞员学院,经部党组同意后,很快便办起来了.这个学院为航空工业培养了不少试飞员。

王昂同志是一位很有生活情趣的人。

他身高一米八五,身材健壮挺拔,是典型的美男,可称得上器宇轩昂、气度不凡。他的夫人付希君老师爱他,王昂同志更爱付老师。他们在我眼中是一对模范夫妻。在业內,付老师可能是唯一一位被安排在航空工业系统外工作的领导夫人。我很敬重她,每次见到王昂同志,我都要和王昂同志说上一句“请向付老师问好!”

2014年,王昂同志八十华诞的生日派对上,一张圆桌,十几位他的至爱亲朋到场。王昂同志率先讲话,他很激动地说:“感谢各位朋友的祝福!……特别要感谢我亲爱的夫人多年来对我的陪伴。”说到这里,王昂同志有些哽咽,继而泣不成声。看到这一情景,我非常感动。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想必此时王昂同志的內心有太多的感慨、感激……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当即用他们夫妻两人的名字作了一幅藏头联相赠:“希冀伴王,君果轩昂”!

王昂同志在音乐方面也很有修养。弹钢琴、拉手风琴、唱歌都是他的强项。记得有一次我陪李岚清同志外出,在飞机上闲聊中,他对我说:“你们总公司的王昂同志钢琴弹得不错,我在美国听他弹过。”原来是1994年,王昂同志曾陪同李岚清同志访关,他们下榻的饭店里有钢琴,王昂同志随意弹奏起来,被李岚清同志听到了.

李岚清同志在音乐方面造诣是很深的.他离休之后举办过多次有关音乐欣赏方面的专题讲座,并撰有专著。能够得到他的赞许,可见水平不一般。回想十几年前,我曾与王昂同志二重唱俄罗斯歌曲《小路》《山楂树》,他唱第二声部。他那精确的音准和淳厚的男中音使我们所有在场的人为之心动。

中航工业科技委与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联合组织编写这部王昂同志的传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1952年,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创建。经过65年的拼搏奋斗,今天已经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但要实现世界航空强国的雄伟目标,我们还需要持续不懈的努力.除航空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外。传承和弘扬老一辈航空人“航空报国”的崇高精神至关重要。

我与王昂同志为航空工业的发展、为部队武器装备水平的提高一起工作了几十年,是战友,也是兄弟。让我为他的传记作序,是对我的抬爱与信任。谢谢本书的编写者,更要感谢本书的读者.希望这本传记能够使新一代航空人更好地了解航空前辈们的理想和思想境界,在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中发扬光大。

内容推荐

王昂是我国第一批大学生飞行员,也是首批被中央军委授予“科研试飞英雄”称号的试飞员。

由科研试飞英雄王昂编写组编写的《科研试飞英雄王昂》通过采访大量当事人,查阅相关史料,为读者讲述了王昂在其试飞员职业生涯中沉着机智,不畏艰险,圆满完成多项科研试飞任务的英雄事迹,以及他在担任中国航空工业领导以后,带领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科研人员在航空科技、型号研制和科研试飞事业中取得的突出成就。

本书适合航空工业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及航空爱好者阅读,对于关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史的读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编辑推荐

由科研试飞英雄王昂编写组编写的《科研试飞英雄王昂》主要讲述科研试飞英雄王昂的个人事迹。全书分为十二个章节。主要介绍童年记忆、小学到中学的学习成长过程,如何选择航空和献身试飞事业,成为航空科研领军人物,为中国试飞事业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等试飞员、飞行人员,中国航空工业从 业人员,航空院校师生,广大航空飞行爱好者、航空爱好者,社会大众。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8: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