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你长大你陪我变老》是一部属于母亲的日记,诚诚恳恳地记录了一个母亲的心路历程,真真实实地反映了一个母亲的内在世界,具具体体地展示了一个母亲的育儿信念,坦坦荡荡地叙述了一个母亲的得失与苦乐,充分表达了尤今因材施教、寓理于事的育儿观点。
三个孩子,长子活泼好动,次子绵软老实,幺女古灵精怪,性格不一、能力不一、思想不一,作为一个母亲该如何对应对这三个烫手的“山芋”?
尤今以教养三个子女的亲身经历,讲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知与陪伴。这里有父母子女亲情的温暖,兄弟姐妹手足的珍贵,也有初为人母养育孩子的心酸与泪水,更有为人父母对好好长大的孩子的骄傲与自豪。
作者不爱说教,也不会说教,所以,读者在书中看到的不是一个道貌岸然地传授各种教育原理的母亲,而是一个谈往事、说笑话、讲糗事的平凡妈妈。
作者谨以此书献给全天下关心孩子的母亲和所有敬爱母亲的孩子,衷心希望母亲和孩子在相互宠爱中共度静好岁月。
不是每一位女性生来就会做母亲,也不是每一位母亲生来就会养育孩子,成为母亲对每一位女性来说都是今生首次。
有人欢喜着准备做母亲,可真的到了那一刻,在孩子的婴儿期、幼年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后,该如何一步步去养育孩子?
有人成为母亲完全是意外惊喜,在心理上、身体上都没有完全准备好养育孩子,该如何对待这个“意外”呢?
成为母亲的每一位女性,要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如何平衡对孩子的关爱与对丈夫的情感?如何处理家庭的各种关系?
事业刚好到了上升期却总是因为孩子的成长而揪心,照看孩子的保姆不靠谱,夫妻感情因为家庭琐事而劳心劳力,如此等等,一位母亲,是否都能处理得当?
孩子一天一天长大,母亲却一日一日变老,时光的流逝,滋养了少年的心智,却吞噬了父母的青春。父母陪伴孩子长大,孩子陪同父母变老,在岁月中携手做伴,在光阴中温暖彼此。
尤今著的《我陪你长大你陪我变老》中的故事或许平淡,或许让你似曾相识,但那份爱、那份温暖、那份彼此扶持的守护却打动你我,让我们愿为这份爱的记录守候停留。
坐月子
在南洋商报当记者而生下长子的那一年,我的月薪才七百余元,可是,当时,请一个陪月,我却得付上八百元,外加一个五十元的红包。
所谓的“陪月”,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一带盛行的职业——孩子初诞的那一个月,请个人回家来照顾产妇和初生婴儿,工作范围包括为产妇烹煮各种在月子期间享用与进补的食物、洗熨衣服,此外,最重要的,她得照顾初生婴儿的一切,诸如喂食、冲凉等等。
我事前已和这位当陪月的张嫂见过面了。五十开外,头发全往后梳,露出了光洁的额头,额上有细纹。嘴里镶了金光闪烁的牙齿,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一副干练敏捷的样子。挺合眼缘,立刻付了四百元订金。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当时看到的,竟是个假相。
从医院回到家里,张嫂已经在厨房里忙着了。我闻到黑醋的酸味儿,心里十分欢喜。根据民间流行的说法,黑醋有助产后康复,而我一向又很喜欢吃猪脚醋,想到居家休养的这段期间可以大吃特吃,心情特好。
张嫂就在那一团一团的香气里从厨房走了出来,没有一如期望般接过我怀里的孩子,只说:“床已经铺好了,你就让孩子睡在床上吧!”说话那语调,竟是命令式的,冰冷而不带一丝感情。我愣了愣,还没反应过来,她又说道:“尿布我已经叠好了,要用时,可以去柜子里拿。”说毕,便施施然地走进厨房去了。
我觉得累,把孩子安顿好,躺在床上,朦朦胧胧正要入睡时,孩子却“哇”一声哭了起来,宏亮的哭声把停驻在我眼皮上的睡虫驱赶得一干二净,我爬起身来看,只见他整张小小的脸哭得缩成了一颗皱皱的胡桃,两条细细的小腿在空中无助地抖动着。他到底为什么而哭呢?是饿了吗?抑或是身子不舒服?我困惑而又无助,只好一迭声地喊:“张嫂,张嫂!”一连喊了几声,才听到她不耐烦的声音从厨房那儿遥遥地传了过来:“你没看到我在忙吗?”天呀,她连走进房来瞅一眼也不肯,我真是“遇人不淑”了!
中午,吃过了她为我准备的猪脚醋后,睡虫爬上眼皮,我倒下便睡。是被客厅里电视机的声音吵醒的。走出房外,眼前的景象吓得我睡意全消。张嫂正坐在电视机前面的沙发上,两条腿粗鲁地张开着,小宝宝就在她两腿间头歪歪地睡得昏昏沉沉。电视机开得震天价响,而她,居然手夹香烟在吞云吐雾!浓浊的烟味,像阴魂一样,阴阴沉沉地氤氲在客厅里。
我生气极了,大声喊道:“张嫂,你怎么可以对着婴儿抽烟呢!”
她抬起头来淡淡地看了我一眼,扯了扯嘴角,似笑非笑地应道:“这是你的第一胎嘛,也难怪你这么紧张!告诉你吧,我当陪月已有整整二十年了,在我手上长大的婴孩,数也数不清,不过,我到现在还没听说哪家哪个婴儿因为我吸烟而出事哪!”
当时年轻,听了这话,竟不敢拉下脸来骂年龄比我大上一倍的她,再说,投鼠忌器,晚上是她陪婴儿睡的,惹恼了她,谁知她会做出什么事来!
忍气吞声地将婴儿抱回房间,很觉委屈。人人都说请了个陪月,我可以尝尝“皇后”式的舒适生活,可为什么我第一天便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为什么呵!
正痛苦间,我的“救星”适时来到了——看孙心切的婆母,从怡保迢迢地乘搭火车来新加坡了。晚上九时许,日胜从火车站把她接回家来。她一进门,便喜不自抑地把婴儿紧紧地搂在怀里,脸上每一道或深或浅的皱纹都镶嵌着浓浓的笑意,那种说之不尽的爱,源源地由心坎深处流了出来。
张嫂坐在一旁,一张脸,像搁在冰箱里的隔夜面包,又冷又硬。她原以为自己在这屋子里已是个“稳操大权、呼风唤雨”的“将军”了,没有想到“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满心的不悦,化成了满脸不豫之色。
当天夜里,婴儿哭,她泡奶。婴儿喝奶,她抽烟,烟灰簌簌地掉落在婴儿的脸上,正巧婆母起身探视,看到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将她结结实实地训斥一顿,之后,把婴儿抱到自己的房间里照顾。
这个既不敬业又不乐业、一味只会倚老卖老的陪月佣人,次日一大清早便来敲我的房门,气鼓鼓地说:“我不做了!”
正中下怀,暗暗欢喜。担心她改变主意,赶紧包了个红包,火速将她送回家去。至于预付的那四百元订金呢,就当作是她工作几天的酬劳了。嘿,真有一种送走“瘟神”的感觉呢!
而从这一天起,我才真正地享受到坐月子无尽的快乐。
这一回请全职佣人的经验可说是十分不愉快的,这种宛若被蛇咬的感觉,使我在此后长长的一生里,把请全职佣人这一码事当成了“井绳”。
P14-17
《我陪你长大,你陪我变老》,不是一部“育儿手册”或是“家教秘笈”。
不是的。
它仅仅只是一部属于母亲的日记,诚诚恳恳地记录了一个母亲的心路历程;真真实实地反映了一个母亲的内在世界;具具体体地展示了一个母亲的育儿信念;坦坦荡荡地叙述了一个母亲的得失与苦乐。
我从披上婚纱的那一天开始写。
写写写、写写写。
写了老大写老二,写了老二写老三。
看孩子成长,强烈地感受到造物者的神奇。
同样的泥土,却妙不可言地长出迥然而异的植物。
三个孩子,性格不一、能力不一、思想不一,家长自然不能一成不变地制定一个模子,一视同仁地把他们套进去。铸造“罐头孩子”最大的危险是:罐头从外面看上去完美无缺,里面却可能起了与家长愿望背道而驰的大变化;可怕的是,这种变化,是难以觉察的,等病征浮上来时,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因材施教,是最佳对策。
然而,坊间却没有一套十全十美的教育理论可供我们照单全收。许多时候,我觉得我就像个摸象的瞎子,瞎抓、瞎猜,然后,从错误中学习。
我不爱说教,也不会说教,所以,读者在书中看到的不是一个道貌岸然地传授各种教育原理的母亲,而是一个谈往事、说笑话、讲糗事的平凡妈妈。
实际上,就我认为,许多生活的真理都不动声色地蕴藏在平凡的琐事中。
从鸡毛蒜皮的小事里,我明确地发现了孩子性格里的弱点;从微不足道的杂事中,我清楚地发掘孩子隐藏着的优点;我顺藤摸瓜,尽一己的责任,扬长去短。
读过一则饶具深意的小故事。
上天堂和下地狱的人,同样在入口处领得一支长达一米的汤匙,天堂和地狱所供给的食物,也是一模一样的。然而,奇怪的是,天堂的住客,个个脸色红润、快乐满足;打入地狱的那一群呢,个个面黄肌瘦,痛苦不堪。问题出在两者心态与性格的差别。天堂住客无私、博爱、慷慨、乐善好施,他们取得了长匙后,一心只想喂饱别人,于是,天堂便出现了这样一种温馨的场景:甲喂乙、丙喂丁、丁喂甲、乙喂戊、戊喂丙,以此类推,人人饱食无忧;地狱者呢,自私、贪婪、无仁、寡爱,他们以长匙取了食物,只懂、只会、只要、只想往自己嘴里送,汤匙太长,手臂太短,食物无论如何也送不到口里,于是,人人饥肠辘辘,恶脸相向。
有些人,际遇不佳,便归咎于命途多舛,实际上,罪魁祸首往往是他惹人嫌恶的性格。我密切地注意着孩子们不同阶段的发展,一旦在他们的性格里发现“臭虫”,便使出各种撒手锏,抓“虫”、杀“虫”。孩子年龄越小,除“虫”越易;一旦性格定型,便“药石罔效”了。有趣的是,抓“虫”的工作是双向而非单向的:有时,孩子也会抓到藏匿于长辈性格中的弱点,于是,在书里,读者除了看到一个忙忙碌碌地歼灭“臭虫”的母亲,同时也会看到一个真诚而愧疚地向孩子道歉的母亲。
如果说家庭是一幅画,那么,我这幅画的底色就是爱。
缺乏理性的溺爱,犹如率性地泼在画布上的浓重颜彩,会破坏画作美好的构图和主题。只有在感性的爱里注入理性的成分,爱才会是糖霜而不是砒霜。所以,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穿梭于书中的,不是一个“有求必应”的母亲,更不是一个“庇护主义”的信徒,而是一个力求摆脱传统桎梏、在教育方式上另辟蹊径的母亲。我的许多想法、看法、做法,可能与别人意见相左,可是,我行我素,一心只为了让内心的教育理念落实。
图画有了浓淡得宜的底色后,如何使之散发熠熠的亮光呢?
快乐,就是最好的“釉彩”。
假如有一天我在海边拾到一个另有乾坤的瓶子,释放了禁锢在内的巨人,他让我许三个愿望,我肯定会说:“第一,我要快乐;第二,我要很快乐;第三,我要绝对的快乐。”
快乐对我而言,是这样的重要,因此我把孩子的心田当沃土,把快乐的种子撒在上面。我要种的,不是一株快乐的树,而是一片快乐的森林。于是,读者在书里可以看到一个哼着歌儿帮孩子把发霉的心情拿到阳光下曝晒的母亲,读者也可以看到一个以朗朗笑声打造串串风铃来装饰孩子心房的母亲。
这部书,写了长长的两年。
当我在时间的夹缝里争分夺秒地写着时、当我在无人私语的深更半夜浑然忘我地写着时,我万万不曾料到,往事并不如烟。巨浪滔天的大事、涟漪微荡的小事,一桩桩、一件件,像走马灯似的在眼前转着、转着,它们盘旋不去,清晰如昨。
当我温馨地陪着孩子一寸一寸地长大时,孩子也温暖地陪着我一尺一尺地变老。
深深感谢中国深圳海天出版社为我出版这部长篇纪实作品《我陪你长大,你陪我变老》。
谨以此书献给全天下关心孩子的母亲和所有敬爱母亲的孩子。
衷心希望母亲和孩子在相互宠爱中共度静好岁月。
尤今
2018年3月1日
梁羽生(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古人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我似乎也可以说尤今的小说是‘小说中有游记’。”
琦君(现代散文名家):“尤今的作品,何以能产生这一股神奇诡谲的魅力呢?我想,主要原因之一是她写作态度诚恳认真。她笔下所呈现的每一处风光,每一个人物,每一种奇风异俗,都经过她细心探索、观察、体认,糅合了她行前对各国文化、地理、历史等背景的充分研究准备,透过笔端流泻而出,可贵的是总带有一份丰富真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