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味道,永远深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无法复制,无法忘怀。
在文字中找寻属于共有的舌尖乡愁。
藏在记忆深处的美食,是个人记忆,也是集体回忆。
高贵与平易完美结合,吃过一次后便久久难忘,鲁菜里不止有煎饼卷大葱。
回忆总是和味道联系在一起的。味道的传承之美,比味道本身更甜蜜和温馨。
那些不能忘怀时光与味道,都渗透着对美食的恋恋不舍和对家乡的深深想念。
陈欣然著的《老家味道(山东卷)》中附有可操作性强的实用菜谱,还有赏心悦目的图片。
记忆里那些熟悉的味道,那些菜,那些一起吃菜的人,一段又一段温暖的画面,你还记得吗?
陈欣然著的《老家味道(山东卷)》以齐鲁大地上特色美食为线索,讲述了作者在大学期间与同学、朋友享受到的特色山东美食,每一样美食都跟身边的人有关,充满了许多趣味故事,那是一段段回忆起来就让人感受到无限幸福的“老家”味道。作者通过文字很好地串联起了美食与生活、美食与记忆里的人情味,文笔清新,亦庄亦谐,字字暖心。
“大学期间最让你难忘的美食是什么?”这是前几天大学同窗群里讨论得如火如荼的话题。
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糖醋里脊、九转大肠、醋溜土豆丝、水煮肉片、锅塌豆腐、德州扒鸡,四号餐厅里的蘑菇肉,八号餐厅里的各色馅饼,学校门口的麻辣串、烤地瓜、土豆丝鸡蛋饼,夏天傍晚校园商店橱窗里的炒田螺……那些被埋藏在记忆深处的美食,经过大家的集体回忆,竟一一鲜活了起来,勾起口水无数。
而得票率最高的,是那道最为经典的济南菜——拔丝地瓜。
济南是一座有着厚重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城市,这决定了它具有一种沉稳而内敛的气质。这座四平八稳的城市,后因电视剧《还珠格格》中“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又平添一丝浪漫气息。
而济南菜作为鲁菜三大流派之首(另外两支是胶东菜和孔府菜),也有着格外大气稳重的品格——或许并不能第一眼给你惊艳的感觉,却能让你于细品过程中慢慢享受到一种低调的奢华。
在济南读书的四年,是我人生中最绚丽的年华。
济南这座城市,建筑并不华丽,道路并不宽阔,与“摩登”二字绝无关联,离大都市的规模也相去甚远,有夏日灼热的艳阳,有冬季凛冽的北风,气候绝对不算宜人,风景也谈不上让人过目不忘……
然而我深爱着山大校园里的一草一木,爱公教楼的大阶梯教室,爱图书馆里鳞次栉比的一排排图书,爱那片喜鹊与乌鸦和睦共处的小树林,爱散落于校园角落里的“狗食馆”和馆子里那些令人赞叹的家常味道。拔丝地瓜就是其中非常令人惊艳的一道菜。
山东话里的地瓜,其实就是红薯,也有地方叫白薯,天津话管它叫山芋。地瓜、红薯、白薯、山芋,其实都是一个东西,只是有品种的区分而已,有些是红瓤,有些是白瓤,还有黄瓤的。最为常见的烹饪方法当然是烤地瓜,这是各地街头都深受欢迎的小吃。
拔丝地瓜将地瓜提升了一个档次,可谓地瓜家族里的贵妇。你看吧,那切成滚刀块的地瓜被晶亮的糖皮包裹着,褪去了原来的平凡模样,每一块都闪烁着金黄色的诱人光泽。趁热夹上一块,便能从盘子里拔出细细长长的丝来,在拔丝地瓜伴侣——一碗凉水里蘸一下,丝便断了。外焦里糯的口感,扑鼻的地瓜香气,让你忍着烫嘴的危险也绝不停下筷子来。
当然,济南还有别的特质。比如当时的济南交警是赫赫有名的,全国都在学习。比如济南的鲁能足球队,在当时的足球甲A联赛中常常傲视群雄。
大三那年,身为女球迷的我,一整个赛季都在为天津三星队而揪心不已。其实我也不能算是纯粹的天津人——我父亲老家在河北省,在北京读大学,毕业后下乡、工作也在河北,后因工作调动才去了天津。但从小在那座城市长大,我对它还是有着很深感情的,对天津队的球星们也是耳熟能详。 甲A联赛最后一场比赛,我在山东鲁能的主场见证了天津三星队的华丽降级。从体育场走出来,济南球迷们都是一脸的欢欣鼓舞,而独自垂泪的我则显得分外突兀。陪我来看球的朋友说:别哭了好吗,我请你吃饭吧?我一边抽泣一边问:吃什么?
那天的晚餐,别的菜都忘记了,唯独记得那一大盘子的拔丝地瓜。朋友说:多吃点儿,吃甜食能让人忘记悲伤。
P2-4
2015年岁末,接到友人朱丹的电话,邀我参与系列散文丛书《老家味道》的撰写工作。其时我正在采访一个活动,电话中听得不甚分明,但出于对丹的信任,便应承了下来。
几天后我被拉进了该系列丛书的创作群,发现里面大半是熟识的媒体同仁。丹分配给我的,是山东美食卷。
初时还是有些犹豫的——毕竟我不是山东人,亦不在山东生活。但得知此事的闺蜜鼓励我说:你在山东读的大学,了解济南菜;如今又嫁了个威海人,每年去几次威海;熟悉胶东菜,还有比你更合适的人吗?听来也觉得有些道理,遂决定一试。
其实心中一直是有着文学梦的。从小到大我都是写作课上的佼佼者:还在国内诸多文学类刊物上发表过诗歌、散文,只是后来在一年年的工作生活忙碌中与文学渐行渐远。
丹的策划圆了我的文学梦。
2016年最初的几个月,工作之余便投身到这部美食散文的创作中:将准备撰写的美食一一罗列,回忆与之相关的往日时光,采访了解美食文化与制作流程的人,不时与群里其他作者交流一下写作心得,每写完一篇便给家人阅读一下寻找不足之处……那是无比充实又无比幸福的几个月,空气里弥漫的都是甜美的味道。
其实,当书稿完成时,对于能否顺利出版,我都觉得不重要了。我享受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体味到了写作的愉悦。这,便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吧?
2018年初,得知此书即将付梓的消息,内心是感激的。
感谢丹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发现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感谢河南卷作者李晶,在写作过程中不时与我交流,给我灵感。感谢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在我写作遇到困难时给我鼓励,让我有了继续写下去的勇气。
还要感谢创造那些美食的勤劳的人们。他们令那些美食不再仅仅是满足人们口舌之欲的存在,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积累,一种可以沉淀在文字里让人娓娓道来的美好事物。
陈欣然
2018年1月22日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