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安魂(595位晋绥抗战烈士散葬遗骨收迁安葬纪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车瑞金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车瑞金著的《安魂》介绍:山西兴县,吕梁山中,黑茶山余脉凤凰岭下,湫水河畔,阳坡水库旁,一座新建的晋绥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其间。极目远眺,一排排汉白玉墓碑肃然耸立,上面的红五星在阳光映托下鲜艳夺目,千余株翠柏环绕墓群,像一道道绿色长城,更像守护先烈的一个个卫士。这里安葬着新近收迁迎回的595位晋绥八路军抗战烈士遗骨。70年前,他们曾是朝夕相处的战友,为了抵御外侮,这些热血男儿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积极奔赴抗日前线,献出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牺牲后,由于当时处在条件极度恶劣的战争年代,他们被就地就近分散掩埋。如今,在吕梁军民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为这支部队又一次吹响集结号,分别70多年的战友实现了“大团聚”。

内容推荐

车瑞金著的《安魂》介绍:寻找收迁晋绥抗战烈士散葬遗骨的工作还在继续。70多年了,散葬烈士墓有的因风吹雨淋、水土流失,已看不出原来的样子;有的因农田改造、山体滑坡等原因深埋地下;还有很多根本无人知道埋在哪里,寻找起来极为不易。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只寻找到595位烈士遗骨的原因。但无论有多大的困难,让每一位烈士忠魂安息圣地,是吕梁军民的永恒责任和无限情怀。

目录

前言

一、圣洁白花寄恩情 仰碑追忆英烈魂

二、炮声骤起卢沟桥 战火蔓延晋西北

三、一二〇师赴晋绥 创建抗日根据地

四、凶残无道日本兵 灭绝人性屠生灵

五、晋绥军民奋反击 同仇敌忾抗倭敌

六、勇士征战捐身躯 后人追思无处去

七、愿得忠骨入土安 军地携手建陵园

八、踏遍千山寻英烈 丹心捧骨入新冢

九、不顾身命为信仰 烈士英名留吕梁

十、衷心不已访亲人 悼逝问生慰英灵

十一、亲人纷聚凤凰岭 烈士塔下祭忠魂

十二、忠烈事迹传千秋 风范永存励后生

十三、晋绥儿女承遗志 反哺老区报泽恩

十四、晋绥精神放光芒 红色基因永相传

附:

无名烈士收迁合葬情况一览表

无名烈士收迁单葬情况一览表

有名烈士收迁安葬情况一览表

中共中央晋绥分局领导名录

晋西北(晋绥边区)行政公署领导名录

第一二〇师(晋西北军区、晋绥军区)部队序列

后记

试读章节

圣洁白花寄思情

仰碑追忆英烈魂

2017年5月4日,山西省吕梁市兴县东会乡寨上村凤凰岭。云雾低垂,细雨霏霏。晋绥革命烈士陵园内,寂静的陵墓在雨雾中愈发肃穆,鲜嫩的春草倍加怒发。晋绥革命烈士纪念塔巍然矗立,塔身上垂着两条红色大条幅,上面写着两行金色大字:祭扫晋绥先烈,感恩吕梁老区。

这是吕梁军分区、中共兴县县委和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举行的晋绥抗战烈士遗骨收迁安葬祭奠仪式。远道而来的晋绥儿女、第一二。师后代、烈士亲属和当地群众、驻地官兵代表500余人,胸戴圣洁的白花,肃立陵园广场迎接烈士回家。

随着低沉婉回的《思念曲》响起,68名礼兵抬着新近收迁的17位烈士遗骨棺柩缓缓步人陵园。简朴的仪式后,晋绥儿女、第一二。师后代以及烈士亲属代表护卫着烈士遗骨棺柩,安放在早已准备好的墓冢内。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拿出17枚特制的八路军第一二。师徽章,委托大家放人每一个棺柩中,作为烈士的陪葬品。 “我们办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今天这个仪式,对我们是鼓舞,更是动力。希望这件事情能坚持不懈做下去,也感谢当地政府为烈士收迁安葬所做的工作。”贺晓明饱含深情的肺腑之言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随后,大家为烈士擦拭墓碑,给墓地的树木培土浇水,愿松柏常青,愿烈士精神代代相传。

这已经是第6次举行这样的仪式。自2011年起,吕梁军民在兴县的荒山野岭中寻找到595位晋绥八路军抗战烈士遗骨,集中安葬到这座新建成的晋绥革命烈士陵园里。

2011年,中共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在东会乡寨上村凤凰岭征地300亩,投资4000余万元,新建了这所晋绥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坐北向南,怀绕碧水粼粼、景色秀美的湫水河,前临波光潋滟、鱼跃鹅凫的阳坡水库,背依巍峨挺拔、风光旖旎的黑茶山,毗邻“全国百佳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四·八’烈士纪念馆”,既庄严肃穆,又恢宏大气。

步入陵园,一座由汉白玉砌成的石牌坊矗立中央,门楣上镌刻着晋绥老前辈段云题书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两侧立柱上刻有一副对联: “黑茶山永铸烈士丰碑,湫水河长歌英雄伟绩”。正对石牌坊的阳坡水库岸边,一把金色的军号高高扬起,似乎在向吕梁山吹响集结的号声。石牌坊后是一座高大的烈士纪念塔,塔身的四方书写着毛泽东等领导同志1952年9月为晋绥解放区烈士的题词。塔身正面是毛泽东的题词:晋绥解放区烈士塔;右侧贺龙的题词是:吕梁苍苍,汾水洋洋,先烈伟绩,山高水长;左侧林枫和李井泉的题词分别是: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为人民革命事业而光荣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背侧为时任晋绥行署代主任武新宇的题词:晋绥革命根据地,坚持抗战树伟绩;无数先烈抛头颅,广大人民洒热血;壮志浩气丽山河,英雄业绩垂史册;继往开来作楷模,发扬光大在吾侪。3-5

序言

山西兴县,吕梁山中,黑茶山余脉凤凰岭下,湫水河畔,阳坡水库旁,一座新建的晋绥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其间。极目远眺,一排排汉白玉墓碑肃然耸立,上面的红五星在阳光映托下鲜艳夺目,千余株翠柏环绕墓群,像一道道绿色长城,更像守护先烈的一个个卫士。这里安葬着新近收迁迎回的595位晋绥八路军抗战烈士遗骨。70年前,他们曾是朝夕相处的战友,为了抵御外侮,这些热血男儿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积极奔赴抗日前线,献出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牺牲后,由于当时处在条件极度恶劣的战争年代,他们被就地就近分散掩埋。如今,在吕梁军民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为这支部队又一次吹响集结号,分别70多年的战友实现了“大团聚”。

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奉命开赴晋西北,与中共地方组织、山西新军(山西新军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二、三、四纵队,工人武装自卫旅,陆军暂编第一师、政卫第二〇九、第二一二、第二一三旅9支部队的总称。它是抗日战争初期我党与阎锡山合作时创建的,形式上归阎系军队序列,实际为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统一战线组织“战动总会” “牺盟会”等一起,创建了晋西北和绥远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并统一为大战略区——晋绥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的首府设在晋西北的兴县蔡家崖村,晋绥党政军主要领导人贺龙、关向应、林枫、续范亭、周士第、甘泗琪、李井泉等同志长期生活和战斗在这里。晋西北的兴县成为晋绥军民抗战的政治中心和指挥中枢,也是拱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前卫阵地。

1937年11月日军攻占太原,1938年春又气势汹汹进人晋西北,对晋绥根据地发动了疯狂大“扫荡”。八路军第一二〇师(1940年11月改称晋西北军区,1942年12月改称晋绥军区)部队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殊死战斗。从配合忻口战役,收复晋西北7县城以及反“扫荡”、反“蚕食”、“挤敌人”,到攻势作战,共组织大小战斗10000余次,毙伤日伪军约130000余人。仅在晋绥抗日根据地首府兴县地区,就组织大小战斗200余次,歼灭日伪军3000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保卫了党中央,为华北乃至全国抗日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浴血奋战中,晋绥八路军也付出沉重代价。牺牲指战员14000余人,负伤32000余人,仅牺牲在兴县这片土地上的八路军战士就达2000余人。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兴县的大地沃土,烈士的遗骨散落兴县的山野沟壑,烈士的忠魂飘荡在兴县的山山水水。

新中国成立以后,吕梁和兴县军地陆续接待了来此寻亲的烈士亲属,接到不少来自全国各地要求查找在晋绥抗战中牺牲亲友的电话和信函。由于资料有限,虽经军地多方查找,但能确认的寥寥无几。

妥善收葬这些英勇的晋绥烈士,一直是吕梁军民的夙愿。从2004年起,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的兴县就开始启动这一工作,但由于资金有限,只是对一些相对集中的墓地进行了维护。2011年,国家民政部、发改委下拨500万元烈士陵园建设经费,山西省和吕梁市很快落实了配套资金,晋绥烈士墓区建设和烈士遗骨收迁安葬工作当即摆上兴县县委、县政府议事日程。2011年4月,晋绥革命烈士陵园建设工程破土动工,2011年7月烈士遗骨收迁工作正式启动。2014年,以晋绥儿女和第一二〇师后代为主体的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在兴县成立,首要工作就是全力支持烈士陵园建设和烈士散葬遗骨收迁。截至2017年4月,一座占地,300亩、投资4000余万元的晋绥革命烈士陵园建成完善,已有595位晋绥八路军抗战烈士散葬遗骨集中安葬于新建的晋绥革命烈士陵园,久别的战友70年后终于重新集结。

寻找收迁晋绥抗战烈士散葬遗骨的工作还在继续。70多年了,散葬烈士墓有的因风吹雨淋、水土流失,已看不出原来的样子;有的因农田改造、山体滑坡等原因深埋地下;还有很多根本无人知道埋在哪里,寻找起来极为不易。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只寻找到595位烈士遗骨的原因。但无论有多大的困难,让每一位烈士忠魂安息圣地,是吕梁军民的永恒责任和无限情怀。

作者

2017年8月

后记

在吕梁军民寻找收迁安葬晋绥八路军抗战烈士散葬遗骨工作中,我有幸成为亲历者。

迁葬的过程,一路艰辛,更多的是感动。烈士遗骨或卧或立,或散或聚,无不令人扼腕叹息、潸然泪下,继而从灵魂深处升起浓浓的敬意。在每一尊遗骨面前,我都要整装肃立,致以崇高的军礼。我当时就有一个想法,要把晋绥八路军抗战烈士不畏牺牲、英勇杀敌的英雄壮举和吕梁军民不畏艰辛、满怀深情寻找烈士遗骨的感人故事缀述成书,这既是对烈士的宣扬和亲人的安慰,也是对吕梁人民博大胸怀的褒奖。随着迁葬的深入推进,这种想法愈来愈强烈,有时隋不能已,只待笔尖喷薄而出。2015年退休之后,我有了大量时间得以完成这一夙愿,先后走访了近百名晋绥老八路、老干部和他们的子女,查阅了部分晋绥军民抗战史料,实地察看了几十处掩埋烈士遗骨的墓地,组织和参加了在任期间的所有祭奠活动,拍摄和收集了很多照片,用了一年多时间,终于写成了这本书。

寻找安葬晋绥散葬烈士,吕梁军分区给予了全力支持和全程参与;中共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领导,期间,党委、政府的历届主要领导都亲自挂帅、亲自组织、亲自参与,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意识和历史责任。兴县人武部和民政局是这项工作的牵头单位。人武部时任部长崔雷庭、政委徐应军和部长冷树义、政委马爱立,民政局时任局长白永胜、局长孙小建等始终工作在第一线,组织民政人员和民兵翻山越岭寻找收迁烈士遗骨,付出了很多艰辛。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管理处原主任王波,是这项工作的发起人,他20多年奔走呼号,身体力行,付出了大量心血,感染和激励了很多人。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任虎鸣,在收迁安葬工作中投入了很大精力,自始至终参与了整个工作。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在收迁散葬烈士中给予了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很多相关部门和同志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为本书作了序。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亲自审阅修改了书稿。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管理处原主任王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和照片,并为本书的撰写提出了宝贵意见。山西省军区军史志办公室主任范志成、武警山西总队政治部秘群处干事李剑、柳林县贾家垣乡党委书记艾永成,投人极大的热情审阅书稿,提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山西省军区政治部录像室原主任郭健为书中的照片进行了修饰编排,还帮助设计了封面。山西省军区司令部装备处参谋张强,利用业余时间为本书打印、校对,付出了辛苦。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感谢山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姚军同志,是他的鼓励与支持,此书才得以成稿和顺利出版;责任编辑何赵云同志为本书倾注了很大精力,把这本书做得如此严谨和精致。

本书参阅了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研究院所著的《晋绥革命根据地史》(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1999年8月第1版),温抗战、梁金保同志编写的《晋绥根据地大事记》(1984年8月,中共吕梁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著),师文华同志编著的《抗日烽火遍三晋》(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樊润德同志编著的《晋绥边区史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9月第1版),郭亮泽、樊润德主编的《晋绥边区人物春秋》(新华出版社出版,1996年5月第1版)以及《解放军报》《河北青年报》有关寻访烈士亲属的报道。这些资料非常珍贵,对于编写此书起了奠基作用。在此向诸位作者致以衷心的谢意。

由于自己文学水平有限,虽经多次推敲修改,但还是未能达到情深意切、感人至深的写作初衷。书中也难免有不足和问题,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作者

2017年8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9: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