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生还长,何必因为某些原因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你要知道,我们体内的潜能是未知的,我们对自己还未足够了解,就像还未成熟的葡萄,怎么可以过早去评价味道是否甘甜?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莫大的关系,思想的能动力量是巨大的,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将在潜意识里促进我们不断奋斗,使我们自己努力地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胸怀大志”就是这个意思,倘若我们对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甚了解,那我们在作出重大抉择的时候就很容易出错,或许我们本可以做得更好,但却因为这样的“盲目”,从此踏入不同的人生道路。
我的老师曾经和我讲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年冬天,快过年的时候,有一个女同学突然打电话央求老师为她补习功课。老师非常疑惑地问道:“你高中不是学习文科么?怎么如今上了大学要学理科?”那个女同学见老师态度温和,立刻给老师吐苦水:“老师,我也不想学理科,但是我父母想我去学医,我也没啥想法,于是大学就报了医学方面的院校。”老师又问:“是因为跟不上课堂节奏才想到来补习的?可是大学医学方面的课程我也不会,没法给你补习呀!”那个女生在电话里突然沉默了片刻,吞吞吐吐这才告诉老师,原来她是连有关化学和生物课程的基础知识都不会,根本没办法跟上同学们的脚步,于是将希望寄托于从基础开始补起这件事上。听到这里我就很诧异,难道这个女同学就没有想过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到底想做什么吗?这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一直记得这个上了大学还去补习化学和生物课程的女同学,她耗费了几年的时光,去成就了父母的理想,其中滋味也只有她才知道。
当然生活中也有积极、正面的例子。古时有岳飞拜师学武,立志报国,最终练成岳家枪,变成抗金救国的爱国名将;美国总统克林顿年少时曾被肯尼迪总统接见过,从那以后他的心里便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梦想以后也能做一名优秀的总统;明代的于谦小时候就以文天祥为楷模,立志要做一名文天祥一样的好官。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多少名人追随着自己心头想象的样子不断奔跑,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塑造者,我们对于自己未来的希望引领着我们不断地去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这种希望的巨大力量贯穿在我们的生命中,从始至终都给予我们向上的动力。
那么我们该怎样去确定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大多数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是迷茫的,他们随波逐流地往前走,并不知道未来在哪里,自己又适合做什么。这种情况在我们周围很普遍,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不知道该如何去发掘。我们体内的潜力可能一辈子也不被发现,也可能忙忙碌碌到了中年才有所觉悟。很多人总抱怨生活给予得太少,却忽略了自己本身的无限可能。我们很容易被外界影响,被外界束缚,外界的纷乱让我们失去了原本的纯真,让我们偏离自我内心深处的愿望。或许,我们只需要静下心来,安静地和自己对话,扪心自问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最想要的,什么才是我们最珍视的,什么才是我们在乎的。
东汉时期有名的将士班超,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他从小刻苦念书,希望有朝一日能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皇帝。可是日复一日的抄书让他开始有些厌倦,有一天他发现自己整日埋头整理文件实在烦躁,多年的情绪一下喷涌而出,于是他扔下手中的笔,追随窦固出击北匈奴,从此踏上沙场,征战四方,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将领。“从文还是从武”,这是古代男子都会思考的问题,但大多数人都认为“武”乃莽夫所为,班超虽然最初也被这种观念影响,但好在他后来遵循着自己的内心去追求梦想,所以才成就了一生伟业。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