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坟》作者李秀生着意寻根,这种自觉的创作方向也值得我们辽宁作家探讨、创新和共同努力。《祖坟》有三个特点,一是取材东北,围绕乡村乡民的故事描写农民抗战。二是借助东北地气,在东北特有的“九一八”事变历史遗产中挖矿。三是提炼出不同于中原、南方的“东北精神”。小说围绕坚守“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这一祖训展开,以老辈儿代代相传的祖训为价值标准,以埋入祖坟为荣、违背祖训者遭人唾弃、死后不能进入祖坟为耻,展示了东北大地可歌可泣朴素乡村伦理、人文情怀。《祖坟》描绘的清晰文化根系图,代表了辽宁作家对“乡野文化”再寻根的自觉。刘文艳强调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文艺行业走出平原、攀登高峰成为历史交给一代作家的光荣任务,也对作家关注现实、反观历史、整合社会、思考未来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祝愿李秀生以此为动力,以辽宁乡土为源泉,用心感悟,创作不息,为时代为故乡为人民奉献出优质的精神产品。
《祖坟》是一部描写农民抗战的长篇小说。主要反映东北农村普通百姓,在“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与和支持抗日联军保卫家乡,共同抗击日寇的英雄故事。小说围绕坚守“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这一祖训展开。坚持祖训者受人尊敬,死后可以埋入祖坟;违背祖训者,遭人唾弃,死后不能进入祖坟,展示了农民兄弟可歌可泣朴素的爱国民族精神。作者李秀生以史料为基础,故事情节既明快又环环相扣。
“祖坟是咱们自己的根,咱家的祖坟是埋有德行人的地方,你一定要给俺好好地看护咱老李家的祖坟啊!”这句话是李老铳的父亲(从李老铳孙子孙女那辈就称他为祖太爷了)在老年的时候经常对他絮絮叨叨的一句话。
临去世之前还眼巴巴地看着他叮嘱他说:“咱老李家的祖坟只埋好人,没德行的就是亲爹亲儿子也不能进来。”
老李家的祖坟是在一处坐北朝南的山谷里,走出山谷,是一片很开阔的原野,开阔得你需要几眼才能望到边际。祖坟的两侧是起起伏伏的山,层层叠叠,秀峰林立。
山谷祖坟遥遥对应的山峦叫驼峰谷,那凹谷和突起的山峰,老远地看,就像个巨大的金元宝,老李家的祖坟就正对着这座金元宝的凹谷山峰。
懂得一点风水的人一看老李家的祖坟,就会想到,这祖坟真的是明堂开阔,山峰秀拔,还有消纳砂水之气,真的是典型的龙气旺盛之处。更重要的是给人的感觉,谁要埋在这里,那可真的是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了。
老李家的这座祖坟从一开始就有说头。它是一块风水宝地,是九云山上的一位道士,也就是风靡当时的风水先生路过此地时,应老李家祖太爷请求算上一卦,才落下来的。
老李家的祖坟前有条江,江的名字叫通江。通江或许是因为当地的百姓为了祈求富贵和功名起的名字,抑或是为曾经的一场灾难而做的祭奠。总之,通江宽阔而浩瀚,清澈而磅礴,富有而通达。
通江里的鱼种有几十样,有鲢鱼、鲤鱼、草鱼、鲇鱼,还有稀有的鱼种,什么船丁子啦,鳌花鱼啦,等等。
通江在盛夏的季节汹涌澎湃。每当旭日升起,江面红彤彤的一片,就像北方秋天的红叶,把汹涌的江水都渲染成了血色。
每当日落时分,江水则在暗淡中静静地流淌。红日沉浸在水底,那景象就像一条银蛇,吞下一颗火球,渐渐地让夕阳暗淡了下来。
在严冬季节,江面被冰雪封锁了起来,就像一条铁链子,把江水捆绑得“哗啦啦”抖开去,冰冷而闪着寒光,宛如银蛇般一泻千里。
通江的两岸,大片大片地种植着水稻。这里出产的水稻在清代被称作贡米。所谓的贡米,就是专供皇帝和朝廷享用的。贡米蒸熟了之后,每颗米粒都是倒立着的,那油光光、香喷喷的米饭,老远就能闻到它的香气。
老李家的祖坟就坐落在这个鱼米之乡、富饶之地的山谷里。
老李家祖坟所在地叫双泉村。
双泉村是因为有座寺而得名的。这座寺庙就叫双泉寺。双泉寺坐落在双泉村背面的山脚下。 双泉寺的得名是因为寺院前的两眼井。这两眼井就像夜晚镶嵌在蓝天中的两颗星。井深难测,深不见底。在每眼井的旁边都生长着参天的老榆树。每当盛夏,老人们便在树下乘凉,挥动着蒲扇子,凑在一起说古论今;孩子们则蹲在井旁举着鱼竿垂钓井中的鱼,或者欢天喜地打闹着,嬉戏着。
孩子们有时在井水中钓鱼,那只是一种游戏和娱乐而已。双泉村村前就横着一条大江,那里的鱼有得是,随便撒下网,就能网上百八十条各种肥美的鱼。
双泉寺并不大,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子中间有一直立的双泉寺塔碑,碑上刻着佛家谒语。每当晨钟暮鼓悠扬地响起,几个老和尚便端坐在褥垫上,或站立在佛殿香炉前敲着木鱼,正襟危坐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
双泉寺虽小,但却远近闻名,特别是每逢庙会之日,这里便聚集着善男信女、剃度僧侣和大批的信教百姓,随着撞击的钟声,木鱼的敲击声,也随着僧侣“南无阿弥陀佛”的诵经声,整个寺院烟雾缭绕,在晨钟暮鼓声中,显得神圣和热闹了起来。
因此,想当年,双泉寺的香火甚是兴旺。
老李家的祖坟就坐落在与双泉寺紧挨着的双泉村东北方向,距双泉村十里地远。
祖坟是老李家的祖太爷、祖太奶闯关东时留下的风水宝地。
四面环山的双泉村,那时候土地肥得流油,眼前还有一条大江。把种子往地里一撒,“嘎巴嘎巴”就能长出翠绿翠绿的庄稼来。到了秋天,那沉甸甸的收获,能给你乐掉牙。那江里的鱼,只要撒上网,你往岸上拽都拽不动,那才叫个邪乎呢!
当年,祖太爷把家人领到这个鱼米之乡,把挑子一撂,说,不走了,哪也不去了,这天下难找,就在这里了,死也死在这里。李老铳的爹还很硬朗的时候,就总对他叨咕着一句话:“祖坟是咱们自己的根,你要给俺好好地看护。”
正是这老爷子要死在这里,祖坟的故事便随着他的离世,以及他的子孙们还继续活在这里,祖坟的故事便开始了。
想当年,李老铳的祖太爷刚刚来到双泉村,连口气都舍不得喘,把旱烟袋往腰带子上一别,领着家人就开始挖地窖子,又在地窖子里面铺上了一些苫房草,就这样,祖太爷、祖太奶和家人就像獾子似的住在了地窖里。他们开始开荒种地,后来,就生出了很多个后代。
老李家的后代们也没有离开过双泉村。
祖太爷眼见到自己一年不如一年地老了下去,便想到了“入土为安”的事情来。
一天,祖太爷到处为自己寻找坟地的时候,突然遇见了自称是风水先生的居观。居观自称是九云山八宝云光洞的道士,善行算术、相术和风水。
在民国军阀混战,兵荒马乱时期,居观道士不顾个人安危倾力保护庙产,使九云山声威大震。“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投入抗日救国的烈燃硝烟之中。
居观道士一手端着铜制罗盘,一手摇动着阔叶蒲扇。只见他身着青衣,脚踏青蓝面纳底圆口鞋子,褐发长须,白净的脸膛,目圆口方,口若悬河,振振有词。居观道士指着一块山谷洼地,对祖太爷道:“无量观乃姓李,李树喜洼地,洼地植李树,命悠长子嗣兴旺发达矣!”
居观道士煞有介事,惊得老李家的祖太爷神态庄重,立马对居观道士肃然起敬起来。老爷子听得目瞪口杲,神魂颠倒,扑地谢恩。
P2-4
很多人都在问我,为什么要把这部反映一个村庄抗日故事的书叫“祖坟”;又为何写了一个近乎是一个“收尸人”的形象,而且他还是主人公?
人其实就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也就是生和死。不过,这世界上的动物唯独同类埋葬同类的就只有咱们人类,而且还形成了自己不可替代的一种殡葬文化。
埋葬同类不是简单地埋葬,这个埋葬有着很长很长时间的传统,更重要的是,这种埋葬它是一种纪念,一种缅怀,一种情感,一种尊严;还有传宗接代的意念。
小的时候,我生长在农村,总能看到大人们埋葬死去的人的祭祀活动,很是真诚,很是隆重,很是庄严,但的确不知道这些大人们的举动到底是为了什么。
那个时候,问来问去,也只是简单地知道,这叫入祖坟,这叫入土为安。
当我渐次长大成人后,慢慢地懂得了落叶归根,还有人土为安的真正的含义。
不能叫死去的人成为孤魂野鬼,不能叫死去的人曝尸荒郊。有人几十年守护着自己战友的墓地;有人用了几十年的精力去寻找烈士的遗骸;有人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为的就是把烈士的遗骨送回他的家乡;还有国家意义上的志愿军遗骸被接回重新安葬,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叫他们回家,都是为了叫他们人土为安。
活在哪里,就要死在哪里,差不多已经成了很多咱们中国人的一种人生谢幕后的选择。这其实就是咱们中国人不忘根,不能忘记根,并把根永久地留住的一种文化传承的理念。
然而在战争年代,国不国、家不家、村不村、人不人的,就谈不到安安静静地死,很有尊严地死。死得安静和有尊严成了一种奢侈,就更谈不到郑重其事地进自己家的祖坟了。
《祖坟》这部书里死的人很多很多,当然写的也是虚实相生的。这些死去的人没人管,赶不上一棵野草。他们死得惨烈,死得揪心,我在写他们的时候,经常自己就会流泪。
这些死去的人得有人管,所以就出现了一个收尸人。
一开始,李老铳只是觉得自己就看护好自家的祖坟就行了,只要是自己家的宗亲,没有做对不起祖宗的事儿就可以进自己家的祖坟。可是,随着战争越来越残酷,李老铳在抗联英雄的感召下,觉得死去的人应该有人管,死去的人都是为了咱们抗日而死的,他们的尸体应该入土为安,他们的尸体绝不应该是被推人大江就完事了,他们的尸体绝不应该被日本鬼子悬挂在城楼上而没人理睬。
是战争叫李老铳改变了传统,是日本鬼子叫李老铳违背了谁能进祖坟的祖训,是众乡亲们惨烈的死叫李老铳把自己家的祖坟变成了埋葬对抗日有功的人的坟地,其实,最后,他已经把自己家的祖坟彻底地改变成了叫很多人有一个入土为安的一个地方。
即使很不体面,即使没有什么尊严,即使是偷偷地进行,但足以证明,中国人你是灭不了根的,有人记着你日本鬼子的滔天罪行,你日本鬼子是反不了天的。
当日本鬼子把436个百姓推人大江的时候,李老铳见证着,李老铳的儿子舍身拼命地救出了一个就要分娩的媳妇蛋儿,最后她的儿子活了下来。
当李老铳砍下藤木一郎的脑袋,把它仍到祖坟旁边时,就是要告诉侵略者,俺家的祖坟,那就是大家的祖坟,是双泉村的祖坟,是抗联战士的祖坟,是英雄的祖坟。
那些死去的人,绝大部分是没有尸体的,有的是尸首分离的,有的仅仅是一个人生前的一个什么物件,有的只是一颗牙齿,等等,但即使是这样,李老铳还是把这些东西埋进了自己家的祖坟。
这个时候的祖坟,其实它是在收纳和刻录历史,是想叫历史活着。
留个念想吧,这是对死去人最大的致敬!
随着时代的前行,文明的进步,人们对自己的身后事的观念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可以是树葬,可以是海葬,也可以是墙葬等等,虽然进祖坟的概念已经很淡化,不过,“祖坟”,怎样才有资格进,身后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祖坟”的精神符号,甚至是图腾的意义是不会变的,也不该变。
李秀生
2016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