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之后感觉时间在加速
叶君
前一段时间出差去厦门,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喜欢,就是厦门大学。我不知道大家出差去过那个地方没有,厦门大学有个芙蓉隧道,是一个长一两公里的隧道,隧道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涂鸦。厦门大学的同学们会去上面画,写各种各样的东西,非常好。在厦门出差3天,白天事忙完之后,我就要赶去厦门大学,待着特别舒服,自由散淡的节奏,我特别喜欢,在那里每天晚上都不想走。下次同学们去厦门大学也可以去这里,把你想说的话写上去。
很快我就回到清华,在帮忙做“人文清华”讲坛系列。现在有一个口号,清华下一个百年要更人文、更国际、更创新,要推文科影响力,让各院系的知名教授做演讲。因为这样一个机会,10年之后我有机会重返校园,再接触师弟、师妹,再感受校园文化。然后我就发现了一个现象:这里好多人怎么神色匆匆的,好像手握着5亿美元的合同要去签字谈判?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走在清华校园里,跟我在厦门和厦门大学感觉到的这么不一样?我回想起来,我在上学的时候其实也没适应过这种节奏。不知道在座有多少人跟我有同样的感受。我开始反思,我是不是上错大学了?
我看到过秩年庆典组织者给我写的一段个人介绍,说我“在校期间,素人一枚”。我就是一个素人,上学的时候每门课都六七十分,好像也没有参加什么社团活动,仅有的几次社团活动,还是被“抓壮丁”抓去干活,也没有出国经历,写简历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这几栏怎么填。在官方评价体系里,用现在流行词,我在校期间就是“学渣”。当时心情也是很难受的。
不过,好在我误打误撞进了一个新世界。清华图书馆特别好。我在那儿翻到了一套书——《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包括经济学是什么、美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社会学是什么、心理学是什么等十几本。当然有些“不幸”,这套书是北大出的。我知道清华同学和北大同学的关系是微妙的。有了这套书,就好比去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了城市地图,可以了解重要的道路、地标建筑和吃喝玩乐的点在哪儿。由此蔓延开去,还可以看几百本书。这套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我这个外行领略到每个领域的美妙在哪儿。
翻完这套书,我又开始反思了:我是不是选错了专业?
不知道大家跟我的经历是不是一样,我爸妈受教育程度不高,家族里上过大学的舅舅,说很喜欢白岩松,那就选新闻学吧。然后我就来了。上大学的时候,发现不太喜欢新闻学,我更喜欢旁听别的系的课。如果还有一次读大学的机会,我想我应该选择文学系、建筑系或者工艺美术。
现在工作六七年了,我又开始反思,是不是选错了职业?最近北京国际电影节正在举办,有很多电影展映,朋友圈里很多发烧友、真正痴迷的人跑去看。我好像没什么动力去看。现在想想,我只有在上学的时候为了完成毕业论文而看了很多电影、电视。从个人喜好上来说,我更愿意写小说、写儿童读物。
还有,因为工作原因,我经常全国各地跑,中国好山好水是很多的,古村落也是非常好,我就老想同学们都把老家的宅子收拾收拾,然后寒假、暑假我们带着孩子互相串门,来真人版“爸爸去哪儿”“妈妈去哪儿”,让孩子领略中国文化,增长见识和文化自信,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足。
其实想想我们中好多人喜欢去日本、去我国台湾旅游,旅的是什么?游的是什么呢?我们的政府非常强大,市场非常强大,而社会的力量、社区自治管理很弱,有很多古村落都已经荒废了。古代山高皇帝远,皇帝是管不了那么多人的,靠的是乡绅。那我们现在可不可以去做新乡绅呢?去收拾我们的好山好水。很多人倒退一辈两辈,都从乡村过来的,我们可以把乡村做得非常好。我们去台湾旅游,很多游的就是他们特别有特色的乡村吧。
其实反思来反思去,还是那句调侃的话“遇见谁都是错,那就将错就错吧”。
我们在做“人文清华”讲坛的过程中,访谈过中文系的格非老师,他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思考,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我很想跟大家分享。
放这段视频是因为有了人生体验。我当时刚刚做完《我在故宫修文物》,那是7个月的时间赶出来的。做完就小病小痛不断,有时候一天里身体舒服的时候就两三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我回学校做“人文清华”讲坛,看到格非老师讲这个,非常有感触,就带着人生体验去做第一期。突然对时间有了感觉,我感觉30岁之后时间会加速。
最近我看到关于李小龙的一篇文章,李小龙33岁就猝死了。我就很害怕,尤其身体疼的时候。大家不要笑。我在上海电视台工作的时候,我研究生的同学在学校读博,早上起来穿鞋的时候猝死,他一路师出名门,当时才二十六七岁的年龄,非常可惜。人越往后越开始对生老病死有感觉,所以借这一点时间跟大家分享人生经历和体验。
最后,我想说,我其实有点不怀好意的,是夹带私货的,我想推介一下“人文清华”讲坛这个系列。这么好的事情,我们现在遇到困扰,就是这些视听效果、舞美灯光、创意动画、音乐什么的,如果公众播出,是需要版权费用的,现在预算是不够的。关起门来放当然没问题,但我们还是要追求公众传播、影响社会的。我知道在座有很多成功校友,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用文化基金的方式支持这个项目,这是我们清华的项目,我们有这样的格局、这样的气质,就应该做这样的事情。(P13-15)
秩年返校,看到母校的新貌和2字班同学们十年的变化,越发感到身为清华大学2002级一员的幸运和自豪。这本书记录了我们在园子里的那些共同记忆,和用十年光阴书写的新的清华故事,相信每个2字班同学都能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口这是我们毕业十年最好的见证和纪念。
——司书甲 融贝集团CEO,清华大学精仪系2002级本科生
看完2字班同学的一篇篇文章,在清华园的四个春夏秋冬仿佛历历在目,百感交集,更看到了离别清华十年间同学们人生故事的多姿多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同的选择和轨迹的背后有着同样的梦想和担当。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我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曹毅 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02级本科生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这本书,让我再一次回忆起清华园的美好时光,感悟着2字班同学们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本色,在沧桑变化的舞台上披荆斩棘,在日新月异的潮流中步履铿锵。漫漫十年,我们相互扶持、共同勉励、团结共进,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不断拼搏。”丰碑无语、行胜于言”。让我们继续秉持校训,自立自强,不屈不挠,以宽厚仁和的胸怀,成就清华人的梦想!
——夏帕克提·吾守尔 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委副书记,县长,清华大学精仪系2002级本科生
凌云
2017年3月初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我们执委会的几个人聚集在学校职业发展中心一楼的咖啡厅,谋划着要把秩年微信公众号THU2002的文章结集出书。讨论书名时,一群硕士、博士七嘴八舌思来想去,居然定下一个最简单直白的书名《我们的第一个十年》。当然,这里面还蕴藏着一个雄心勃勃的梦想(不为人知的阴谋):以后每个秩年都出一本,《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一直编到《第五个十年》,到时候谁活着谁出!
不得不说,我们真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执委会,秩年活动都结束一年了,还想着出书,甚至连未来丛书的名字都想好了。当然,我们也是一个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占便宜没够)的执委会,借着原创文集出版支持计划的东风,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秩年文集,这种感觉仿佛是毕业多年又回到学校上自习,又仿佛是在校史馆里找到了自己的印记。
毕业后的第一个10年,我们的职业生涯刚刚起步,我们关心并期待分享彼此的成长。从校园到职场,抑或到政坛、到商海,曾经朝夕相处的同窗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这里有在基层默默奋斗的公务员,有在象牙塔里醉心学术的“青椒”,有投身创业大潮的勇敢者,有追求梦想不屈不挠的自由人。每个深夜,把娃哄睡之后,一边读着这些故事,一边编排公众号推送,我都觉得十分快乐。看到后台很多陌生人的点赞和留言,我知道这些故事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力量,它们值得被流传和分享。
当年在校时天天念叨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在毕业10年的奋斗中体会最深。在平凡生活的磨砺中,体会着自强不息的倔强,拒绝随波逐流;在每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上,体会着自强不息的勇气,敢于突破自我。厚德载物,不仅是个人修为,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对周遭的一切都怀有敬畏与感恩,撑起梦想的恰恰是高尚而丰盈的内心。
要感谢每一位作者的热情投稿,在忙碌的工作(以及忙碌的家庭生活)之余,愿意总结自己的成长,分享自己的感悟。要感谢各个院系的理事和班级联系人,为了帮忙拉稿件,可能也没少发红包、作“报告”。要感谢执委会的同人们,大家一起努力完成了秩年活动的组织工作,蔡志楠同学还在我休产假期间帮忙完成了初稿的编排。要感谢秩年微信公众号THU2002的广大粉丝和读者,是大家的热心追捧,让这个交流平台生机勃勃。最最要感谢的还是我们的清华,我们最爱的园子,她温暖而包容了我们的青春,她像一座灯塔,始终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2017年秋于清华园
亲爱的2002级校友们,你们是当年我作为校长接进清华的最后一批新生,转眼间你们毕业已经10年了。我翻阅了文集里面的文章,你们每个人不仅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创造出精彩的华章,而且对未来的人生也都有了更深切的体悟,这让我十分欣慰,也从心里为你们高兴。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你们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很多同学都提到了我们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并以此来要求自己、激励自己。对于母校,我和你们有着共同的感受:一旦在清华学习和生活过,在精神上和感情上一辈子也不会离开清华。
作为一名年过八十的老清华人,我是1953年考入清华机械系的,1958年从工物系毕业,后来留校在200号从事核能科技研发。回忆当年,我们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的年轻队伍,通过6年艰苦奋斗,于1964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与建造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并在建堆过程中培养造就了一批青年骨干人才。但就在我毕业10年的时候,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了。在那个非常年代,在军工宣队领导下,200号上马研发一种新型核反应堆,代号“820工程”。由于该堆型技术难度大,工程项目方案未经充分论证,总体方案前后经过3次变动。最终经国家计委决定,“820工程”于1979年停建下马。这段经历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它告诉我们,做事既要敢想、敢干,更要遵循科学规律、实事求是,这也成为我一生做事的重要准则。
亲爱的2002级校友们,刚刚三十出头的你们今后会走上越来越重要的岗位,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责任,未来在工作和生活上也非常有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希望你们保持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本色,勇于战胜困难、积极开拓进取、创造出更加精彩的华章。
祝你们的下一个10年更精彩,期待着你们的好消息!
王大中
2017年4月
从校园到职场,抑或到政坛、到商海,曾经朝夕相处的同窗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这里有在基层默默奋斗的公务员,有在象牙塔里醉心学术的“青椒”,有投身创业大潮的勇敢者,有追求梦想不屈不挠的自由人。凌云、张超、蔡志楠等编的《我们的第一个十年》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力量,它们值得被流传和分享。
凌云、张超、蔡志楠等编的《我们的第一个十年》讲述了清华大学2字班校友们在毕业十年后,记录回忆、汇报成果、抒发感慨,作为一代优秀青年人,他们的发展体现了80后清华校友多样化的成长路径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风貌。本书里面的文章,你们每个人不仅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创造出精彩的华章,而且对未来的人生也都有了更深切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