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红色青年”的成长之路
一、家庭和学生时代
您告诉我,2018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学校正在隆重地筹备庆典活动。作为庆祝活动的一部分,北京大学准备出版一个系列的优秀留学生校友访谈录。我觉得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能够参与其中,我非常高兴并且愿意配合您。
我是1975年到中国学习的,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是一个强调“输出革命”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说明我当时为什么想要选择来中国这么一个遥远的国家学习,我想介绍一下我的家庭背景。
我父母家族的人文化水平都比较高。从我妈妈那边说,我姥爷是一名牧师,姥爷的上面三代也都是牧师。按照当时冰岛的教育制度,牧师一般起着教师的作用。我姥姥也受过良好的教育,会讲丹麦语。我的母亲生于1932年,没有上过小学,是姥爷教她识字看书,姥姥教她学习丹麦语的。因此,我母亲会说英语、丹麦语和世界语。后来,她上了高中,高中毕业两年后进入冰岛师范学院读书,后来在学校教书,还当上了一所培训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教师的学校的副校长。从我爸爸那边说,我的爷爷是冰岛东部的一名小学老师,也创作话剧、画油画、写小说。他是村里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是当地公认的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人。同时,他是一名左派,支持冰岛社会党。我的父亲于1930年出生,上过大学,是冰岛语专家,在高中进行冰岛语和世界语教学。我父亲做事情非常认真,教冰岛语的时候,觉得原有的教材编写得不好,就自己编写教科书。冰岛语的高中、大学教材都是由他编写的。学冰岛语的大多数初中生、高中生都读过他的书。他还关注教育,主管冰岛语的初中教育。他的业余爱好是世界语,当过国际世界语协会的副主席和冰岛世界语协会的主席。世界语界的人都知道他,其中也包括中国人。他还创作了一些很有名的诗,如Stupoj sen Nomo(1959)、Esploroj(1974),2007年,他还被世界语作家协会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我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大妹妹30多岁的时候去世了,小妹妹现在是公务员,弟弟毕业于冰岛美术学院,后来画漫画,现在是冰岛家喻户晓的政治漫画家。我小的时候,家里就有很多书,冰岛语、英语、丹麦语、世界语的书都有,1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里大约有几千本藏书。您问我小时候喜欢读哪些书,我告诉您,我什么书都读。我7岁时才上小学。一直到10岁,我每个星期去图书馆两次,借上几本书。图书馆的儿童书很快就看完了。之后,我就看其他的一些书。12岁上初一的时候,我开始学习丹麦语和英语。学了半年丹麦语之后,我开始看丹麦的小说,通过看小说能很快地掌握这门语言。初二的时候,我非常喜欢看《魔戒》。
我学习非常认真,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甚至在北大,从来没有旷过课。上学的时候,我不喜欢死记硬背,主要靠理解、联想,理解了的知识,记忆才会深刻。我喜欢思考事物背后的原因,喜欢举一反三。因此,小学六年级以后,我的学习成绩逐渐突出,之后越来越好。我年轻的时候比较害羞,不擅长体育运动,不抽烟,也不喝酒。我把大部分空闲时间都用来读书。冰岛高中是四年制,我在高中的时候学的是理科。但是,我对语言也感兴趣,选修了拉丁语和世界语。高中一年级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学习,成绩也很好。但是,后来我就没那么用功去学习功课了。不过,由于基础打得好,我学什么都学得快。我经常对现在的学生说,年轻的时候要注重理解。中国的高考很多靠背记,这样并不好。(P1-5)
第一章 “红色青年”的成长之路
第二章 初识北京
第三章 “北大改变了我这个人”
第四章 用“中国思维”感悟当今世界
第五章 家人和同学眼中的鲍德松
附录一 媒体眼中的鲍德松(赵婧夷)
附录二 鲍德松的诗(项佐涛 译)
附录三 鲍德松的文章张汐莹、陈舒芬 节译 项佐涛 校)
“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总序
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近一百二十年来,北京大学厚植中华文明沃土,饱览时代风云变幻,积极致力于“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以开阔的视野和胸襟,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民族,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中外关系特别是人文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2年9月,“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的14名外国留学生调整到北京大学,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国留学生留学北大的开始,六十多年来,北京大学已经培养了9万多名各种层次的国际学生,他们遍布世界各地的近190个国家和地区。北京大学的国际校友人数众多,覆盖国家和地区广泛,社会贡献突出而令人瞩目。他们来华留学的时段跨越了不同历史时期,亲眼见证了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具体地说,他们构成了中国来华留学教育史的一部缩影,既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又都在不同程度上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探索者与践行者。许多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已成为所在国同中国交流的重要桥梁。还有许多国际校友在本国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外交领域里努力工作,对于祖国的发展和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做出了杰出贡献。
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是加强中外人文交流的有效途径。北京大学国际校友的人生经历和他们讲述的中国故事,为理解中国的政治、外交、文化、教育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海外视角。不仅如此,他们对中国有深刻的理解和特殊的感情,在本国甚至在国际社会有较高的声望,是让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收集和整理的就是北京大学国际校友的成长记忆,重点讲述他们与中国特别是与北京大学的故事。通过对国际校友进行口述文献的采集、整理与研究,可以使国内更多的读者听到“中国好声音”和“中国故事”。此外,本套丛书还有助于系统梳理来华留学教育工作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和人才培养成果,为留学生教育总结经验,拓展学术研究领域,丰富国际关系史和国别史研究内容,进而推进北京大学对外开放和“双一流”建设。
2015年,本套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正式启动,由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对一些国际校友进行访谈,在此基础之上整理、出版了这套丛书,通过这种形式配合国家做好大国形象的构建,推动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在策划、出版这套丛书的过程中,作者努力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保证它们具备应有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考虑到口述者的特殊经历、个人情感以及因时间久远而造成的记忆模糊等因素,作者通过访谈第三方、查找资料等方式对口述内容进行考订、补充,成稿后又请口述者进行了校正。尽管如此,由于各方面水平所限,丛书中肯定还有不准确甚至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启动两年以来,本套丛书受到了各界的关心、支持,也得到了许多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帮助。在这期间,丛书编委会的一些成员职务发生了变化,不断地有更多领导和专家加入进来,相关的访谈成果会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
谨以此书献给数以几万计的北京大学的国际校友,献给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来华留学事业的人,献给北京大学120岁生日。
编委会主任 夏红卫 孔寒冰
2017年11月
项佐涛编著的《从红色青年到职业外交官(冰岛驻华全权公使鲍德松口述)(精)》主要以口述的形式记录鲍德松先生在中国求学期间的所见所闻所学,以及他作为一位职业外交官对中国和世界变化的认知。
项佐涛编著的《从红色青年到职业外交官(冰岛驻华全权公使鲍德松口述)(精)》讲述了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是加强中外人文交流的有效途径。北京大学国际校友拉格纳尔·鲍德松的人生经历和他讲述的中国故事,为理解中国的政治、外交、文化、教育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海外视角。不仅如此,他对中国有深刻的理解和特殊的感情,在本国甚至在国际社会有较高的声望,是让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