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胡同里的百家讲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张弓惊主编的《胡同里的百家讲坛》是一本演艺名人公益讲稿集。全书汇集了北京人艺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郑榕,著名朗诵家殷之光,著名歌唱家李光曦、姜嘉锵、克里木,著名评书演员刘兰芳,著名影视演员李文启、陶玉玲、臧金生、马德华、卢奇、王伍福等20多位演艺文化名人所做的“胡同里的百家讲坛”系列公益讲座讲稿,该系列讲座曾经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在讲稿中,老艺术家们抚今思昔,讲述了自己大半个世纪的成长历程、从艺心得与人生感悟。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中国梦”,启发广大读者刻苦钻研业务、不畏困难,勇于在逆境中崛起,要坚守信仰,爱党、爱国,具有社会正能量。

内容推荐

张弓惊主编的《胡同里的百家讲坛》是一本演艺名人公益讲稿集。全书汇集了20多位演艺文化名人所做的“胡同里的百家讲坛”系列公益讲座讲稿,该讲座曾经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新华社主办的杂志《瞭望》曾专题报道。全书讲述了老艺术家们的成长历程、从艺心得与人生感悟。宣传爱党、爱国,具有社会正能量。

目录

面对面的感动,我们越来越需要

第一讲 父母的遗产(吴霜主讲)

第二讲 和平年代与岳飞精神(刘兰芳主讲)

第三讲 认认真真不容易(黄婉秋主讲)

第四讲 百事孝为先(陆树铭主讲)

第五讲 体会幸福(李玲玉主讲)

第六讲 良心最重要(克里木主讲)

第七讲 歌声背后的故事(邓玉华主讲)

第八讲 乐于平凡(谢芳 张目主讲)

第九讲 靠近伟大(杜天清主讲)

第十讲 不断去学(李明启主讲)

第十一讲 我的导演之路(丁荫楠主讲)

第十二讲 吟诵经典的快意人生(殷之光主讲)

第十三讲 “九九八十一难”是磨练(刘大刚主讲)

第十四讲 爱你的职业(程思寒主讲)

第十五讲 人生是努力,也是缘(沈丹萍主讲)

第十六讲 乐趣来自对辛苦的回味(马德华主讲)

第十七讲 我怎样扮演邓小平(卢奇主讲)

第十八讲 戏剧与生活(李文启主讲)

第十九讲 为事业要拒绝撒欢儿(李光羲主讲)

第二十讲 扮演朱德元帅的情缘和感触(王伍福主讲)

第二十一讲 实际你没有什么了不起(臧金生主讲)

第二十二讲 感恩的心情(方青卓主讲)

第二十三讲 认真去玩儿(李绪良主讲)

第二十四讲 唱出中国的律动(姜嘉锵主讲)

第二十五讲 好心态才能拥有好人生(陶玉玲主讲)

第二十六讲 奏出自己的旋律(范圣琦主讲)

第二十七讲 艺术与民族精神(郑榕主讲)

第二十八讲 摆脱苦难的方式是去帮助他人(孙桂田主讲)

胡同里开起了“百家讲坛”(代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讲 和平年代与岳飞精神

主讲人:刘兰芳

时间:2015年7月22日上午

地点:北京开放大学

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表演艺术家,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名誉主席,中国网络音乐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妇联八届执委等职务。六岁学唱东北大鼓,后拜师学说评书。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1979年开始,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她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影响海外。后又编写播出《杨家将》《红楼梦》等三十多部评书,多次获国家级文艺大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能到这里来是吴霜把我介绍来的,开始答应,答应完了有点犯傻。因为我一般讲艺术课,评书怎么来的、评书的发展、评书的现状和我说的评书……张口就来。和街道兄弟姐妹讲什么呢?有点顾虑。后来说是“胡同里的百家讲坛”,大家都知道百家讲坛都是在电视上,教授和博导讲。在胡同里最接地气,我讲最合适。

我是辽阳人,从小父母唱大鼓,怎么说书说到今天呢?穷,家里太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太穷,国际上那边卡我们的脖子,叫我们还债。苹果得放圈上,漏下去的他不要。咱们科技那时候不发达,都吃不饱。我们是单亲家庭,一大帮孩子。老大就创业了,当时母亲唱东北大鼓,我也是唱东北大鼓出身,全国获奖都是唱来的。后来歪打正着,说书比我唱有名了。

从打十六岁起,我在辽阳书馆听书,遇到了伯乐,这个人叫杨成天(音)。他就到我家跟我母亲说,让我考鞍山曲艺学校,少一个人吃饭,家里乐坏了。1959年正式入曲艺团,那时候家无隔夜粮,好几口人。

当时我单位的学员,都是爹妈在里头,叔叔大爷二十六口都在这里,有人照顾。我当时没有人照顾。挣十五块钱给我妈五块,我剩十块,一个月生活费,牙膏、牙刷、穿戴……没有给师傅买过一颗豆,没有花过钱。也说明那时候人的关系单纯。老师也确实觉得你是个材料。学习更主要的是听,别人都是教的,我是听来的……伯乐把我引进门,拜的老师是女老师(我老师有本事,没有孩子)。杨成天教的《岳飞传》。不是教一个人,一班十几个人别人都不会说,我会了。为什么?家里穷,学不容易。如果不好好学回家没饭吃,那是继父,又留了一大堆孩子,谁养活谁?我挣十几块钱要养家,我要回家怎么办?只有一个——努力奋斗,孤单、孤独而且也孤立。你业务好,没有后台,没有支柱,没有钱,就孤独。但是只有一点,不管什么环境,微笑对待一切,心胸豁达,会达到胜利的彼岸。

“文化大革命”我下放干峪沟,那时候我怀二胎,八个月上山种谷子。骑自行车摔倒在地上,那时候都不敢动。人家说把羊水摔破怎么办?我说什么叫羊水?都不懂。

第二次再去那个地方是和中央电视台的人去的,人家问我:“中间睡觉拉帘吗?”在我们那代不懂。吃饭都是大锅,大锅饭和大锅菜,住了一年多。那时候我怀第二个孩子七个多月,(到)九个月还到处走。那个地方现在还那样,什么都没有。

哪里有吃的?吃那种厕所爬出来的螃蟹。得病没有得病是后话。今天看是阅历和经验,那时候是遭罪。真的穷,屁股补着补丁,夫妻两个对面坐炕上都不敢。

我的老师挨斗了,但是她也活过来了。最后到工厂下放,我也到工厂。逆境中生存,我干了十五年,很不错的演员。观众把我捧红了,结果说你回家,给四十块钱回家围锅台转去了。太困难了,先生挣四十二块五,那时候两个孩子怎么办?上革委会去找,天天抱着孩子……

我没有送过孩子上幼儿园,没有开过家长会。确实亏欠我的孩子,但是他们也长大了,现在也凑合。当然,孩子们也有不足之处,我教育得不够。但是现在(人们)对孩子这样,有时候(我也)不理解。家贫出孝子,我有今天,就是(因为当初)穷,没有地方吃饭。是说书的你记住了,(包括)说相声的,没有市委书记的孩子,一个都没有。人家都念大学了。老百姓的孩子送(去)学徒,先带出一张嘴,完了挣钱养活家,都是这样出来的。覆盖(式教育)孩子有出息吗?大专院校,考上博士和博士后,有出息。但是一般的家庭不要过分惯,想吃美国的樱桃,我说你凑合活。三千块钱工资还要那样?人家说要求那样。不吃那玩意你不活吗?一样长大。

现在(带孩子)太(注意)干净不行,没有一点抵抗能力。不是说我这个就对,我同意四个老人带一个孩子,可以。但是别溺爱,这就讲到了岳飞,说岳飞的原因我占了天时地利。

为什么说《岳飞传》?我都已经下放工厂了,有一回搞汇演(我老伴也是搞曲艺的),写了《红星巧手拉单晶》,这女的哪里的?无线电四厂的,文化部门下放。改造得不错,调回来了。

回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讲革命故事《五分钱》。电台提出来,录一点新书,挺好。1979年提出来录一个传统书,这才说的《岳飞传》。

我也没有想到说红了。为什么?占了天时地利。占天时——“四人帮”打倒之后,(大家)一着急(演节目)就是“手提红灯……”突然说《岳飞传》,文武带打、招亲娶媳妇都有,一下子占了天时。《岳飞传》说出去了,说中了。更主要的也是巧合,“四人帮”三男一女最后判决,我们《岳飞传》是三男一女最后跪在岳王坟前。

老百姓来信每天最高五十多封,岳飞是谁?岳飞是流芳百世的大英雄,岳飞之死是千古冤案,秦桧奸臣和赵构,两个人勾结。一个是别让我爹和我哥哥回来,回来天无二日,世无二主。我当不当皇上?当不了。再一个秦桧沟通北国,害死了岳飞。人们抱打不平,大家觉得同情岳飞,借说书之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四五岁的时候妈妈给我买小人书,精忠报国、岳母刺字……

岳飞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之光,孙中山先生首先提倡“岳飞魂”。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路过岳飞家乡汤阴县。毛主席说岳飞是大好人。邓小平是1982年12月2日参观岳庙唱起了《满江红》,教育他的外孙和随行人员要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许多名人都到杭州岳庙和岳墓参拜过。在全国各地建了数百个祠堂庙宇,我国台湾也有十几个。

“志在岳飞背,技在华佗手”。说明中国人都拿岳飞精神精忠报国,你是中国人吗?必须要爱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中华民族的美德。岳飞占了几样。不光说这个,“还我河山,保卫家园”。岳飞从小受教育懂得爱国,岳母教孩子念书、习字。细沙当纸,柳条当笔。岳飞二十岁当兵入伍。因为给皇上上奏文,就是给皇上提意见,回家了。后来二次入伍,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上“精忠报国”,为抗金立下了汗马功劳。

忠孝有很多例子,现在有钱有名了,有钱孩子没有什么可干。不是说教育不好,有时候路走得不对。吸毒的,被判了多少年的,特别是(个别)公众人物。我特别着急。我觉得谁犯错,(大家)先别把他爹妈拎出来。所以,教育孩子从小时候抓起,别接触坏人。

钱适可而止,多了就胡用。岳飞当兵之后,也不爱干了,(周围和上面)动不动就欺负他。等级观念哪个社会都有,岳飞就回家了。洞庭湖杨幺义军专门派了王佐来请他。可岳飞忠于的是大宋朝的赵构。

“孩子你做得对”,时刻不忘,岳母给他刺字。岳母身体不好,岳飞赶紧把母亲接到了军中,端水、熬药都做到了,最后母亲故去,扶灵葬在九华山。

那时候打仗能带军属。岳飞(感情上)受过打击,岳飞前妻刘氏生下岳云、岳雷,(因为岳飞常年在外,家里生活又困窘)不愿跟他(受苦),就改嫁了一个下级军官。(岳飞)后来才娶的李氏。

杨再兴大家都知道,英勇无比。战场上交战把岳飞弟弟岳翻给整死了,这是历史真事。牛皋等人眼睛都红了,抓住杨再兴之后要杀他,结果杨再兴说你让我去见岳飞。只要咱们共同抗金,归顺大宋,家仇不算。那个年代有这种精神,谁能办到?没有因为私仇把国恨给忘了。岳飞就留下了杨再兴,杨再兴真的是感激涕零。

后来杨再兴去(与金兵)交战。(牺牲后)把他(遗体)带上来一看,射得像刺猬一样,拔不过来了,就火葬了,岳飞哭得不行。

岳飞提出来清正廉明,要堂堂正正做人。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太平。成了千古名言,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战场上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不怕伤不怕死。多次战斗,最后取得朱仙镇大捷。《岳飞传》里面的内容可不都是虚构的。

另外,他告诫士卒们爱护百姓,不要扰民。先公后私,爱憎分明。这样的严明纪律,也和后来我们的“三大纪律”都有联系,不是凭空想一想。有一个军官,那时候的房子矮,马饿了,一口一口把人家草房给吃了。结果马给杀了,军官也给打了。一视同仁,为什么?牛皋、张宪、王贵,包括张保、王横,誓死追随他。会带人,仁义。和我们处邻居一样,我们要学会理解,您的知己会越来越多。学会适应,学会欣赏,学会包含。

岳飞能包容,岳云从小从军,攻城夺寨。岳飞说他还小,立功的机会有得是。这次是巧了,后面有的是机会,大家比他干得多,就这一点大家非常服。很服,能团结人。

王贵家里有钱,岳飞学徒的时候是在王贵家里学的,王贵是小财主,有钱不好好学。王贵的父亲发现岳飞这孩子有志气,挨金是金,挨玉是玉,让岳飞陪着一块学习,走一条正路。(周围的人)家里都不穷,就岳飞穷。岳飞有志气,带着大家勇敢杀敌,名垂千古。主要原因是爱岗敬业,我既然干了就努力。岳飞当过副手,(上司)张俊对他不好,但是为了报国、保卫疆土,忍了让了。弟兄们不让,他压着。所以说能忍、自爱,邻里之间发生一点事情,退一步海阔天空。

岳飞的感人经历和《满江红》的词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激励着青少年克服掉追求享受、读书无用的思想,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人才。在战争年代,《满江红》是中国人民的“动员令”和“进军号”。我师傅那个岁数的他们都会唱。

现在是和平年代,我们该怎么办?还是要尽忠、报国、爱岗、敬业。团结稳定,做好本职工作,建设好祖国,这是我们最大的忠和孝。

最后,我想用编写的对联结束我的汇报——

岳飞精神传万代,浩然正气贯千秋。

P14-18

序言

面对面的感动,我们越来越需要

张弓惊

当移动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将人们拉进虚拟世界的时候,我们需要面对面的感动,越来越需要。从前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虽然这种状况已经初见端倪,但是不管怎么样一家人看同一个节目事前事后还能够交流一下。但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事情就变得不太一样了。即使在春节这样万家团聚的日子里,一家人老老少少坐在一张象征团圆的桌子上,还免不了各自看各自的手机。

这就是我们的时代。

与远在千里的某个没有见过面的朋友打得火热,却对住在同一楼层的邻居置若罔闻。对某个万人迷网红的吃喝拉撒奇怪癖好如数家珍,却对坐在同一桌上的亲友视而不见……虚拟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陷阱,让我们不知不觉陷进去,越陷越深,越来越无法自拔。视频通话、社交软件等等看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实却让人困在一块小小的屏幕里,如小鸟被关在笼子,一旦出来就不知所措。

这就是我们的时代?

在近现代以前的农村,有村庄的地方就有戏楼。那不仅仅是文化中心,其实也是全村庄的中心。和祠堂不一样:第一,富裕的地方才有祠堂;第二,同姓家族才进祠堂。所以,一个村庄可以没有祠堂,不能没有戏楼。有事没事不管张王李赵,大家都会聚在那里,谈天说地,指点乡里。道德的传承在这里进行,舆论的力量在这里伸张。这就是文化;有了文化,乡村不再是丛林,开始阳光明媚。

唱戏的日子,那更是大节日。一个家族一个家族都会聚齐,一起吃饭,一起看戏,一起聊天。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也会乘势聚在一起,呼朋引伴,吆五喝六,拉拉扯扯。上午一场,下午一场,晚上还有一场。这段时间里,包括前后好多天,你就听吧,大家嘴里哼的全是戏上的调调。看戏里的世界,想自己的人生,听听别家况味,聊聊年景桑麻。重要的是好久不见十分想念,重要的是知根知底。

人是群居的动物。有人说,人群居的原因在于人多力量大,更容易获取食物,更容易得到安全感。但是,基本的食物需求和安全需求解决了呢,人们为什么还要群居,才会觉得舒服?我认为,人需要群居,更重要的也许是人就是单纯地需要人、需要面对面。这种面对面,不仅仅是信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一种互相之间的气息相投,互相之间的面对面的感动。这种感动,只有人才有,才需要。

对,就是一种单纯的需要。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脍炙人口的小说《小王子》里,狐狸对小王子说:“你就坐在那里,不要说话。语言是一切误解的根源。”如果人的面对面,单纯是为了交流,那么随着交流的途径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是否就无需见面啦?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将人的心穿了一个洞,只有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和自己的同类在一起,这个洞才会互相补上。我们需要面对面。

严格意义上,我现在是个戏剧人。很早做记者,然后创业做公关活动。之所以做戏剧,是因为当我们做晚会的时候,我发现晚会类似于一次性杯子,一晚上折腾结束就废掉了,不管你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打磨的、多么昂贵的一次性杯子!太不环保了。于是就尝试将晚会做成戏剧,精心构思认真创作,然后希望不断地演,常演常新。然后,我发现我爱上戏剧了。这种与观众面对面的沟通,真让人感动。

好戏可以演一百年。好戏可以看一百遍。与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看戏,观众喜欢看经典戏,观众喜欢看好多遍。坐在剧院里看戏,绝对与看手机视频不一样,也与坐在家里看电视不一样,与坐在电影院看电影也不一样。真人在台上演,观众是能够感受到演员的体温的。“好演员,是在舞台上生活的”,北京人艺著名演员,九十多岁高龄的郑榕老先生,在自己的演讲里,这样对社区群众非常动情地说。

还有,不像电影电视视频用镜头角度、远近固定了观众的视线,整台演出就在舞台上,不同的观众看完同一场戏出来,他们看到的是一台不一样的戏。实际上,同一个观众,一遍又一遍地看同一台戏,每次他看到的戏,都是不一样的。有演员在不同场次里发挥不一样的原因,也有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注意力转移的原因。面对面,是平等的,不被限制的,被充分尊重的观众,是没有被异化为终端的人。

是的,异化。当我们日益离不开电子终端的时候,实际上人已经变成了电子终端的一部分。当人变成了电子终端的一部分的时候,属于人的一些东西在消失,文化在消失。早年电视机出现的时候,就出现了“电视土豆”现象。现在,宅男宅女现象越来越普遍,“自闭症”从儿童向成年人蔓延;网瘾不再是个别现象,实际上你我都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严重。我认为这就是虚拟世界越来越发达结出的恶果。

“用社戏拯救‘屏幕狗’’’,这是我提出“社戏”品牌时想出的一句口号。应该说,很多人已经自觉不自觉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几年,火了两件事情:一个是马拉松,据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统计,2017年中国范围内规模赛事一千一百零两场,四百九十八万人次参赛。一个是戏剧,我们在年前预定2018年剧场,发现全北京的剧场,2018年周末时间基本已经没有档期。

在人享受了信息技术带来的无限便利的时候,人更加需要一些展现人性化的活动,人更加需要设置一些议程和节目,完成群居的构成。人类的光荣和梦想,只有在群居状态下才更有意义。不是吗?孤独让人疯狂;没有人不需要真真实实感到同类的呼吸心跳。没有。

名人也一样。活在电影电视手机里的名人,和活在舞台上的名人是不一样的。他们的一举一动,能够给人的感受更加立体,更加深刻。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仅仅属于语言交流的层面。但是,人之所以是人,人有表情,有各种肢体语言,只有在面对面的时候才能感受到。更重要的是,人是有气场的,尤其是带有光环的名人,只有他坐在你的对面,即使不说话,他的那种状态,也许就给你很多启发。

胡同需要名人;实际上,名人也需要胡同。几乎每一次,当名人们来到“胡同里的百家讲坛”,来到热情的社区群众中间的时候,他们说自己很感动。这些街坊邻居们,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不是吗?这些被邀请来参加讲坛的名人们,如果不是因为从事演艺行业,他们不也正是台下这些观众中的一员吗!实际上,观众们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和名人的喜怒哀乐,也大致没有什么不一样。

在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工委、办事处创立了“胡同里的百家讲坛”。社戏团队利用自身的娱乐圈人脉稍广的优势,作为策划方和承办方,操持了这个活动。从2015年世界读书日开始,三年时间,三十多期,三十多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敞开心扉和社区群众唠嗑。艺术家放下架子,听众们丢掉负担,热烈交流火花四溅。

一月一次的“讲坛”,是社区群众的节日。大爷大妈大哥大姐弟弟妹妹小朋友们,大家早早来到社区活动中心,等候以前只能在电视电影视频里看到的艺术家走到自己的身边,走到台子上,娓娓道来自己的演艺之路,自己的人生感悟,自己的家长里短。会后的提问,一个接一个。原计划一个小时的讲座,很少不会持续一个半小时,甚至更多。会前邻里互相问好,会后热情交流,多像在村庄的戏楼下。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富起来啦,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们,需要更多的精神生活。这种需求,一是作为群众的个体需要,“人民需要获得感”,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另一个,是社群建设的需要,只有文化才能紧紧将一个社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起来。一盘散沙,不仅虚弱,而且缺乏尊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正在全国各地展开。“胡同里的百家讲台”举办地所在的北京市海淀区,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北下关街道,这个活动仅仅是其一。以“北下关殷之光朗诵艺术团”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的群众艺术团体矩阵,以这个讲坛和“世界朗读接力大会”为代表的社区特色活动品牌队列,越来越火热。当年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这里正在逐步实现。

每次讲坛结束,很多听众都拉住我给我谈感想。我们建立了一个“胡同里的百家讲坛”粉丝群,很多群众也将自己的感受发在群里。他们真心喜欢这个活动。艺术家们所说的故事,所谈的道理,他们能够真实感受到。艺术家们的风采,让他们深受感染。不一样就是不一样。自从参加了“胡同里的百家讲坛”,很多老年人甚至说,他们感觉自己更年轻啦。像艺术家一样活着,自尊自爱,夕阳无限好。

这就是我们的时代。

从这个角度看,生活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都是幸运的。小康的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有时间有精力来处理精神层面的需求。当人处于被异化边沿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人更有机会,思考“人,何以为人”的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合家欢”的家庭,我们需要社群的归属,我们需要国家的梦想,我们需要民族的光荣,我们需要人类的“命运共同体”,亦即:面对面的感动,我们越来越需要。

这就是我们的时代!

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实际上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比如食物,动物见了就直接上去用嘴撕咬、用爪子抓;而人,要坐在餐桌旁,讲究点的还会点上蜡烛,放上音乐。所以,我们需要“胡同里的百家讲坛”,以及很多很多的属于社区的文化活动。我希望这个活动一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办下去,成为一个品牌,一个节日,成为《小王子》里的一句台词所说的:“让这一刻,区别于其他的时间”。

要感谢的领导和朋友有很多。要感谢北京市现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劲林、常务副部长黄英、副部长赵萍、文化组组长陈松柏,海淀区文化委员会主任陈静、副主任柳阑、文化科科长秦赤兵、副科长刘珊珊,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工委书记张泽根、办事处主任毕淑琴、副主任赵洪耀、公共事业管理科科长侯京玲,以及北下关街道相关社区的干部们。感谢前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名杰,北下关街道前副主任文思君,他们在前期亲自指导、支持、参与我们的节目,现在到了新的领导岗位。真不是客气话,没有以上这些领导的指导和支持,就一定没有这个活动。谢谢你们!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回报领导和朋友们的厚爱。

我当然还要感谢我可爱的、社戏团队的同事们。杜晓渡、张鹏博、程黛雄、邓星跃、姜睿、范嗣聪、闫慧峰、许永力、曲悦,还有闻鹏、梁桢,等等等等。是你们的努力,让这个活动持续不断地完美执行,也有了这本书的出版。谢谢你们。

张弓惊,“胡同里的百家讲坛”主持人。社戏控股创始人。诗人,编剧、导演。资深传媒人、公益研究者。

大型实景演出《红楼与梦》制作人。歌舞剧《法宝2015》制作人、总导演。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献礼话剧《平西地下交通线》编剧、制作人。世界首部机器人舞台剧《小王子》编剧、总导演。大型史诗舞台剧《后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剧目)编剧、总导演。青春励志普法话剧《五道口》编剧、总导演。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中关村科技园建园三十周年献礼话剧《中关村往事》编剧、总导演。

曾任国内多家报社社长、总编辑等职。清华大学媒介管理研究中心《中国传媒产业报告2005》(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中国传媒产业报告2006》(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课题组成员。中国第一本完整梳理公益慈善捐赠情况的《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2003—2007)》(中国社会出版社)副主编。

出版有个人诗集《伤诗止痛稿》(文汇出版社)。

后记

胡同里开起了“百家讲坛”

苏勤

“关键是得抓住大爷大妈的眼神,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才是真本事。”

“《西游记》里的猪八戒要来咱们讲坛做讲座啦。”不久前的一个下午,六十七岁的任兴才在自己组建的微信群里招呼大家伙儿报名听讲座,主讲人是国家一级演员、1986年版《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

任兴才所说的“讲坛”,金称为“胡同里的百家讲坛”。自从一年多前被任兴才的老伴成功“安利”了之后,任兴才就喜欢上了这个活动。说起讲坛所请的这些老艺术家,任兴才如数家珍,用北京话说是“门儿清”。

“不夸张地讲,我现在的生活主要就是‘吃饭睡觉听讲坛’。”任兴才笑着对《嘹望东方周刊》说。

“胡同里的百家讲坛”由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办事处公共事业管理科主办,“互动北下关”官方微信运维中心承办。自2015年4月23日开讲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十六期,并成为北下关街道的品牌文化活动。

女高音歌唱家吴霜、《三国演义》中关公扮演者陆树铭、国家一级导演丁荫楠、电影中《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朗诵艺术家殷之光等老一代艺术家,将表演、声乐、评书、电影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带到了胡同里的群众面前。

凭借全网直播等现代技术手段,讲坛也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每一期内容的受众已经从现场的二百多名社区群众拓展到了数以万计的网络观众。

“这个活动丰富的艺术内涵正好满足了老百姓长期以来的文化需求。”北下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文思君对《嘹望东方周刊》说,“只有那些真正接地气的活动才能在群众中间有长久的生命力。”

“抓住大爷大妈的眼神”

回忆起2015年第一期讲坛的时候,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吴霜直呼“不好讲”。观众大部分是周围胡同里居住的大爷大妈,进场的时候还互相打着招呼,“有些还拿着购物袋,一看就是准备去买菜的。”

这样的“生活现场”,需要主讲人在内容和方式上额外花一些心思,才能“hold”住。

“关键是得抓住大爷大妈的眼神,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才是真本事。”吴霜对《嘹望东方周刊》说道。

吴霜的另一个身份是“评剧皇后”新凤霞和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的女儿。她将讲座话题定为“父母的遗产”,讲述起这些年的心路历程,而这样接地气的话题也让现场观众对老一辈艺术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自那以后,“胡同里的百家讲坛”就固定了下来,涵盖的艺术形式也从歌唱和评书扩展到了影视和朗诵。通过与老一辈艺术家的面对面深入交流,社区群众得以重温评书和影视等经典,并对朗诵等艺术形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观众也从这些艺术名家的心路历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感悟。

任兴才对老艺术家们讲述的很多细节印象深刻,比如马德华在拍摄《西游记》“弼马温吹火烧八戒”的情节时,差一点被汽油烧伤。“戴着的面具上,眉毛和睫毛全烧掉了,十分惊险。”任兴才对本刊记者生动地转述。

讲坛请来的名家不仅在艺术上成就卓越,而且保持着谦逊的风度。在一些人的生命历程中,即使遇到低谷也仍然心怀乐观,这对现场的观众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以前的艺术家是深入生活,创作生活,然后才是表现生活,但现在的明星很多不是这样。”任兴才的老伴对本刊记者感叹,她也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将正能量传递下去,影响到更多年轻人。

随着讲坛的持续举办,参与人数不断增加,社区群众也提升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为了在有限的场地里顺利组织和开展活动,街道办事处通过北下关最具人气和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互动北下关”,开辟了预约报名通道。

每次讲座结束后,组织方会鼓励现场的大爷大妈打开手机,“手把手”教他们如何通过公众号进行报名。

任兴才还专门建了微信群,将讲座内容拍摄成视频,让更多人看到。

凭借着胡同里大爷大妈们的口口相传和新近学会的新媒体传播,“胡同里的百家讲坛”成了北下关甚至是海淀区的品牌文化活动。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讲坛的口碑也传到了北下关以外的地方。任兴才的微信群里不只是北下关街道的社区居民,还有人为了听讲座专门从北京石景山和丰台等地赶过来。

全社区的“庆典”

在组织讲座的过程中,活动主办方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尝试新的可能性,摸索出更适合社区居民接受的新路径。

从2016年开始,“胡同里的百家讲坛”开创性地启动了全网直播,通过手机客户端、微信平台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观众全覆盖,打破了时空限制。这是“互联网+”时代探索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新尝试。

2016年10月26日,讲坛请来了著名朗诵艺术家、北京朗诵艺术团团长、海淀区文联副主席殷之光。由于现场的大爷大妈们普遍对朗诵这一艺术形式了解不多,讲座改成了访谈的形式。就在这一问一答中,现场观众纷纷对朗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殷之光于1981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朗诵为专业的北京朗诵艺术团。朗诵团到全国各地为最基层的群众演出,为了节省经费,他曾带领艺术团成员挤过绿皮火车,啃过冷面包。  从2005年到2014年,殷之光还自掏腰包,资助了十届“殷之光杯”朗诵艺术大赛,培养了大批年轻的朗诵人才。

而街道办事处负责人看到现场观众对朗诵艺术的热情之后,提议在北下关将朗诵比赛继续办下去,这一想法也被殷之光赞许不已。

就这样,2017年新年伊始,街道办事处举办了首届北下关“殷之光杯”朗诵大赛。另外,还组织成立了殷之光朗诵艺术团,这也是北京首家街道朗诵艺术团。

参与朗诵大赛的选手涵盖了各个年龄段,上至年过九旬的白发老人,下至刚刚五六岁的儿童。选手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着各自的故事与经历,也将自己的欢乐与辛酸通过朗诵的形式表现出来。经过初赛海选,共有二十五位选手脱颖而出。

而在2017年1月10日举办的决赛上,组委会邀请了朱琳、瞿弦和等多位朗诵艺术领域的权威专家,确保了大赛的专业性。原本只是大爷大妈的盛宴,现在扩展成为全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庆典”。

创建基层社区文化圈

经过不断尝试,北下关街道办事处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基层社区文化圈。据文思君介绍,这也是对“1+3”公共文化政策文件的积极响应。

“1+3”公共文化政策文件,是指2015年上半年北京市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及《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方案》《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三份配套文件。

为了组织“胡同里的百家讲坛”和“殷之光杯”朗诵大赛,北下关街道的各个基层居委会也投入了不小的资金和精力,运用先进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均等化和数字化等目标。

“中国正在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们基层社区最终要建立的是一种‘大养老’(囊括养老行业中所有关联服务内容及服务对象)的公共文化服务圈。”文思君对本刊说。

艺术名家走进胡同,是丰富老年文化生活的途径,也是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

来源: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总第673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