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心理是行为的驱动
我们都是自己思想的产物。思想就像子宫,孕育了大千世界里的林林总总。婴儿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彰显了一个由内而外的转折,思想的诞生就如同受精卵的植入,经历了“十月怀胎”的过程之后,最终将变成某一个结果。
如果没有思想脉冲的驱动,我们就不会有任何的行为反应。怎么想就会怎么做,那么做了说明之前那么想过。正是日积月累的每一个动作,让我们变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理想能变成现实,但最终能真正生活在自己理想中的人却并不多见。这些美梦成真的人的脑海里大多有着非常清晰的未来画卷,他们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相当具体的规划设计。
视觉化带来相信感。一个相信自己不会失败的人会怎样地举手投足呢?当他在按图索骥的过程中遭遇挑战时,会把问题当成目标吗?请记住:有问题的人才会碰到问题,没问题的人才能解决问题。
别人的肉眼当然看不到我们心中的目标,我们也不用自己的肉眼来看待自己的未来。只有极度渴望的情感,才能勾勒出脑海里的璀璨画卷。希望我们能成功的人渴望用肉眼看到这个奇迹的存在,相信我们能成功的人才有机会亲眼见证这个久违的时刻。
并不是所有人的思想都没有上限,觉得自己值得拥有的人才心中有梦。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几乎能克服一切“怎么做”的问题,方法总比困难多,这让他们越来越觉得自己值得拥有。
我们当仁不让地接受别人的赞美,因为我们也觉得自己真的很不错。我们态度谦卑地聆听别人的批评,因为我们也想让自己变得更好。
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方式也被用来正确地看待别人。我们有能力让自己感觉好,也习惯于给别人带来更加美好的感觉。这让我们迎来了健康的人际关系,这让精神避开了被病毒感染的风险。
身残志坚的人大多心理健康。接纳了自己身体的不健全,让他们得以腾出更多的注意力来经营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像春种秋收一样,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在哪里播种就会在哪里收获。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01年,全世界共有约4.5亿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患者,每4人中就有1个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过某种精神障碍。很多人的心理年龄跟生理年龄并不匹配,7岁的眼神有时也会被安装在70岁的身体上。
客观世界对谁都是那般模样,而不同的主观认识却把我们带进了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事情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不同的想法却给我们带来了好的感觉和坏的感受。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到作用,是我们内在的心理活动决定了外在的现实结果。
谁都想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但没几个人能100%相信自己能够幸运得美梦成真。结果打折的原因也许很多,但真正致命的却只有两个:要么是不相信自己值得拥有,要么是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在我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那个阶段,周围的人对于我们的看法直接决定着我们怎么看待自己。当他们有心情夸我们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天下第一;当他们没心情理我们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狗屁不是。渐渐的,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了。渐渐的,我们不敢相信最美好的事物会没有悬念地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在我们追求美好未来的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给我们带来了压力。当问题变得比目标还大的时候,我们的视线里就已经没有了前进的方向。对于没有目标的风帆而言,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是逆风。没有了导航图,让我们经常光临那个叫做海市蜃楼的地方。越来越觉得自己白日做梦了,越来越不相信自己了,越来越觉得自己应该有个问题了。
当我们吃饭的时候,营养被身体吸收,废物被排出体外。生理上的新陈代谢系统让我们不至于成为一个垃圾桶,而精神上经常念念不忘的却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P4-5
两个饥寒交迫的乞丐萎缩在角落里,半块馒头在他们的手里传来传去。谁都舍不得先吃,谁都想让对方先填饱肚子,但两个人的手里只有半块馒头。空气中不时地传来“咕噜咕噜”的声音,那是他们的空腹在强烈地抗议:怎么还不给我点吃的?!
“爸爸,你先吃,我不饿!”小孩子使劲地咽了口唾沫,眼睛始终没有离开那半块馒头。
“儿子,你吃吧。爸爸刚才吃过了,酒足饭饱的,这块馒头是特意带回来给你吃的。”爸爸使劲地动了动脸部僵硬的肌肉,挤出了一丝笑意,眼睛也没有离开那半块馒头。
“我刚才找了你好半天了,原来你自己吃饭去了,也不带上我。你是个坏爸爸,我才不吃你的东西呢!”儿子倔强地转过了头,视线终于离开了那半块馒头。
“所以说,这块馒头是你的,爸爸不吃!爸爸不饿!”爸爸皱了皱眉头,往前递了递那半块馒头。
“我不吃!饿死也不吃!”儿子使劲地钻着那个牛角尖。
一段很长时间的沉默笼罩着这个角落。儿子的心里满是委屈,爸爸的眼里满是苦楚。
为了得到这半块馒头,他穿越了好几条街道,翻遍了几十个垃圾桶,终于从别人倒掉的饭菜中找出了这半块馒头。他确实看到过别人酒足饭饱,但自己却一直饥肠辘辘。他怎么会自己大鱼大肉,对儿子置之不理呢?不那么说,怎么能让儿子先吃馒头?
“儿子,你吃吧。看着你饿,爸爸很难受!”寂寞终于被打破了。
“就不吃!你是个坏爸爸!”儿子的执拗如同他坚持着翻捡着一个个垃圾桶。儿子此时一定想要得到某样东西,但好像不再是那半块馒头了。
“我坏?你这个没良心的!给你吃还不如喂狗!”巨大的愤怒弥漫了爸爸的整个身心,他使劲地把那半块馒头扔出了很远。
一只流浪狗也真的很听话,远远地跑过来,衔起那半块馒头,头也不抬地一溜烟儿跑了。爸爸傻傻地瘫坐在地上,心里想:“真是条狗,连声谢谢都不说!老子还饿着呢!,’
你愿意看着他们的内战升级吗?你知道怎么因势利导吗?他们的痛苦不只是来源于填不饱肚子,而是谁吃了那半块馒头也不会觉得痛快。我们愿意再三讴歌天下父母的那颗心。但也觉得他们的心里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这个成长空间在填满之前像黑洞一样吞噬着本应该用于建设的力量,他们的这种“吃得苦中苦一离变成“人上人”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我们并不想在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战争中争取自己的光荣,相信你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自己人的痛苦之上。
往杯子里倒水的时候,你会发现:水满了之后才会往外溢。我们的心何尝不是个容器呢?在填满之前,只想不断地“要”。在填满之后,才有能力去“给”。用要饭的方式是要不到智慧的,帮别人的时候很想让别人看出来实际上还是在要。
我不否认故事中的这位父亲真的想给他的儿子那半块馒头,只是觉得他的心里一定还缺少点什么以至于他给不出那半块馒头。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乞丐,我也非常想跟你分享怎样让你的未来充满光明。
《幸福原来在这里》从“经营家庭”的角度,对人类思维模式的形成过程、人与人互动时思维模式的排异与兼容以及有利于成功的思维模式的要素设置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以求通过家长觉醒来有效促进孩子的自强自立、有力推动家庭的和谐幸福。
这是一本为广大家长所写的书,为的是填满天下父母的成长空间。你不要只盯着那半块馒头,我也不知道怎么跟狗算账。那个由内而外洋溢的精神存在是需要用心来体会的,你感觉满足了,你的孩子才会去吃那半块馒头。
为了你的孩子能活着,你也得好好活着。活出最大化的价值是个不小的挑战,你可以从书中100个侧面不同视角地火力全开中找寻到达成目标的资源。我几乎把每一个十字路口的灯都打开了,你能借上哪一盏灯的光就不是我的事情了。只要有一丝光钻进了你的心里面,就足以将黑暗挤出你的世界。
每一次重大的转折来临之前,一定经历了N多次看似无关痛痒的决定。在不同的方面上日积月累,最终将展现出大相径庭的现实差异。跟现象纠缠不清是因为没去看本质,如果不能从源头上切断“生产问题的流水线”,正说明我们比问题本身更有问题。
盲人站在灯的下面也觉得四周是坑,瞎马总觉得拉着缰绳的那只手能给它方向,黑夜越深的时候其实星星越亮,深渊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没事找事的主儿。经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说明你的心里已经有光了,幸福忍不住就跑到你这里来了也许是因为盲人、瞎马、黑夜和深渊总凑不到一块儿去。
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很幸福了,那么在这里你将知道:你之所以幸福的原因;如果你认为自己还在寻找幸福的路上,那么在这里你将收获:你怎样能幸福的方法。
是继续赶路的时候了,我将在前面领着你,协助你找到和谐大家庭的幸福密码!
你值得拥有!
李连滨著的《幸福原来在这里--影响孩子一生幸福的家长必读》从“经营家庭”的角度系统性的分析了人类思维模式的形成过程、人与人互动时思维模式的排异与兼容以及有利于成功的思维模式的要素设置,以求通过家长觉醒来有效促进孩子的自强自立、有力推动家庭的和谐幸福。
李连滨著的《幸福原来在这里--影响孩子一生幸福的家长必读》是一本为广大家长所写的书,为的是填满天下父母的成长空间。你不要只盯着那半块馒头,我也不知道怎么跟狗算账。那个由内而外洋溢的精神存在是需要用心来体会的,你感觉满足了,你的孩子才会去吃那半块馒头。
为了你的孩子能活着,你也得好好活着。活出最大化的价值是个不小的挑战,你可以从书中100个侧面不同视角地火力全开中找寻到达成目标的资源。作者几乎把每一个十字路口的灯都打开了,你能借上哪一盏灯的光就不是作者的事情了。只要有一丝光钻进了你的心里面,就足以将黑暗挤出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