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锡冰著的《世界第一(任正非和华为帝国)》,全面展示华为30年生存史、发展史、变革史。
深度揭秘华为帝国如何成为世界第一,中国企业未来如何完成征服世界之旅。
详述“华为教父”、铁腕总裁任正非30年经营智慧、商业理念,70年人生阅历。
任正非——中国最神秘商人,43岁才开始创业,不惑之年始见春,一手把“山寨公司”变成震惊世界的科技王国。
华为——中国国际化最成功的企业,世界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彻底改变了世界普遍认为中国企业只能模仿、不会创造的传统观念。
| 书名 | 世界第一(任正非和华为帝国)/世界第一企业书系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周锡冰 |
| 出版社 | 南方出版社有限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锡冰著的《世界第一(任正非和华为帝国)》,全面展示华为30年生存史、发展史、变革史。 深度揭秘华为帝国如何成为世界第一,中国企业未来如何完成征服世界之旅。 详述“华为教父”、铁腕总裁任正非30年经营智慧、商业理念,70年人生阅历。 任正非——中国最神秘商人,43岁才开始创业,不惑之年始见春,一手把“山寨公司”变成震惊世界的科技王国。 华为——中国国际化最成功的企业,世界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彻底改变了世界普遍认为中国企业只能模仿、不会创造的传统观念。 内容推荐 在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发展史上,任正非和华为帝国都是不可忽略且必须浓墨重彩的一个大篇章。如今的华为帝国,规模和业态已远非当年创立时的情形……一位低调的商业思想家,数十位40岁出头的企业战略家和几千位30多岁的中高层管理者,率领着10多万20~30岁的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型大军,纵横全球五大洲。 华为帝国虽然只有30年,但其所经历的挑战远非困难和挫折可形容,它所代表的是任正非这一代人的创业史、奋斗史和梦想史。在任何时候,你都不要说读懂了任正非和华为,他们的脚步实在太快…… 他们过去30年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还能继续持续吗?年收入3000多亿元,华为的赚钱密码是什么?下一步华为会走向哪里?会崩溃或消亡吗? 周锡冰著的《世界第一(任正非和华为帝国)》将真实还原华为决定生死存亡,揭秘华为帝国的成长基因,并探索任正非和华为帝国如何决定世界经济未来格局,看中国企业如何征服世界。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雄关漫道 第一节 铁腕总裁任正非 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二、华为的成功到底有没有模式 三、没有传奇,只有更传奇 第二节 深圳拓荒与创业 一、南下深圳与任正非的激情奋斗 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任正非创华为 第三节 让世界500强的梦想照进现实 一、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华为进入世界500强了 二、世界.500强,让谁欢喜让谁忧 三、进入世界500强的华为,只有任正非最懂 第二章 冒着炮火前进 第一节 农村包围城市 一、“农村包围城市”必须以研发为前导 二、“农村包围城市”,意在城市通信市场 第二节 与思科短兵相接 一、约翰·钱伯斯的傲慢与偏见 二、华为的企业丛林法则 三、与思科短兵相接 第三节 超越爱立信, 一、百年老店爱立信的艰难创业 二、傲慢的爱立信向华为致敬 三、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商——华为 第四节 手机技术和销量直追三星 一、华为5年干掉三星 二、华为取代三星在中国高端手机市场的地位 第五节 恭喜,恭喜,华为在中国超越了苹果 一、市场份额和售价均超越苹果 二、华为手机超越苹果坐上头把交椅 第六节 华为第一,小米第五 一、华为第一,小米第五 二、华为vs小米,谁才是真正的国产第一 第三章 以客户为中心 第一节 华为的文化就是为客户服务, 一、拼服务,“脑袋对着客户”——明文禁止讨好上司 二、拼态度,能喝就喝,不能喝就不喝——禁止员工陪客户时喝假酒 三、拼落实,把“以客户为中心”植人员工血液之中 第二节 崇尚“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 一、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只有一个原则——“以客户为中心” 二、没有客户,华为的生存和发展犹如镜中月、水中花 三、“以技术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移 第三节 坚持以“为客户服好务”为指导方针 一、让客户感受华为的“以客户为中心”战略 二、将“为客户服务”作为华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第四章 专注研发,技术引领 第一节 华为主航道只会越来越宽,宽到不可想象 一、苹果向华为每年支付数亿美元专利费 二、拿起法律的武器向销量全球第一的三星开炮 三、起诉三星与华为的主航道 第二节 专注研发,重金支持 一、数千亿研发投人换来技术领跑 二、2015年,华为专利申请数量全球第一 第三节 技术开发的动力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一、拥有自主的核心技术,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技术开发的动力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第五章 奋斗者为本 第一节 任正非与华为的奋斗文化 一、华为奋斗的目标:“以客户为中心” 二、奋斗,以客户目标为导向 三、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 第二节 华为的床垫精神永不过时 一、床垫文化的优良传统 二、艰苦奋斗是华为文化的魂 第六章 遍地英雄下夕烟 第一节 “只要过了汶川救灾线,尿了裤子的也是英雄” 一、对英雄也要不求全责备,要接受有缺点的美 二、不拘一格用人才,让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 第二节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一、干部要有基层实践经验 二、永远不提拔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做管理者 三、把最优秀的人才外派到基层 第三节 允许异见,方能将星闪耀 一、肯信——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 二、肯给——激发最拼团队活力,部分员工一年拿到近120万元股利 第七章 开放与合作 第一节 就算下一个倒下的是华为,也绝不做“黑寡妇” 一、华为如果想独自称霸世界,最终是要灭亡的 二、华为告别“黑寡妇”式成长 第二节 积极地自上而下地变革强过被动开放 一、现代“堂吉诃德”是没有未来的 二、多把困难留给自己,多把利益让给别人 第三节 之所以能进步到今天,与华为本身的开放有关 一、不开放的华为就会死 二、开放是华为生存下来的基础 三、用开阔的心胸看世界,世界慢慢都是你的 第四节 “盐碱地”与华为国际化战略 一、“鸡肋战略”与华为国际化 二、一点一点清洗和耕耘非洲“盐碱地”市场 三、华为的欧洲“诺曼底登陆” 第八章 华为的边界 第一节 允许小部分力量有边界地去颠覆性创新 一、“即使有‘黑天鹅’,也是在我们的咖啡杯中飞” 二、“没有理论的创新是不可能持久的,也不可能成功” 第二节 华为扩张的边界: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 一、华为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二、华为的管道战略 第三节 28年只进攻一个“城墙口” 一、聚焦战略,简化管理,提高效益 二、坚持“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下一个倒下的就不会是华为 第四节 决胜 一、2020年,数亿用户将被.5G占领 二、华为VS爱立信:核心竞争还是5G标准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或许这样的评价有点接近对铁腕总裁的评价了。其实,我在很多总裁班讲课时也有类似的提法。对于家族企业创始人来说,正是因为其强势,家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才多。这在任正非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当任正非敏锐地发现,技术才是主导华为未来发展方向的因素时,他就毅然拿出近乎全部资金来搞研发;在形势一片大好时,任正非却告诫华为人,华为的‘‘冬天’’即将到来;在华为即将登上世界第一宝座时,任正非却撰文说,华为要开放,拒绝“黑寡妇”式增长…… 正因为如此,媒体和研究者们才把“铁腕总裁”的称号送给了任正非。这样的评价,不知道任正非是否接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因为任正非的“铁腕”,才造就了如今世界一流的华为。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在中国,但凡研究标杆企业,任正非和他的华为公司都是绕不过去的名字。一旦研究者没有涉及任正非和华为,那么这样的研究显然就是不全面的、不客观的、不完整的。”在第十届商业模式论坛上,中国标杆企业研究者、财富书坊金牌策划“东山樵夫”高度地评价了华为。 在读者看来,或许这样的观点过于极端,但是它很好地揭示了华为在中国企业中的里程碑式的商业标杆作用。正因为如此,任正非和华为才被媒体称为“中国当代商业史上的传奇”。 作为书写这个传奇的“工匠”任正非,由于过于低调,使得外界只能透过他的文章和内部讲话来解析华为的成功基因。在一些媒体人士看来,华为的成功其实就是任正非的成功,他们把任正非与华为画上等号,即没有任正非就没有华为。这也是媒体习惯性地在关于任正非的新闻标题上加上“铁腕”的原因之一。 我较认可“东山樵夫”的观点,从创业初期到如今闯进《财富》世界500强俱乐部,任正非和他的团队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才最终取得真经,这些磨难或许只有任正非自己知道。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此时的中国人依然抱持着计划经济思维模式。转业到地方后的任正非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栽了一个大跟斗。为此,任正非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写道:“转入地方后,一开始我在一个电子公司当经理,由于不适应商品经济,也无驾驭它的能力,因此也栽过跟斗,被人骗过。” 栽了跟斗的任正非由于无处可以就业,才启动了创业的引擎。在《我的父亲母亲》中,任正非回忆说:“后来也是无处可以就业,才被迫创建华为的。在创建华为的前几年,其条件十分艰难困苦。这时父母、侄子与我住在一问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里,在阳台上做饭。他们处处为我担心,生活也十分节省,攒一些钱说是为了将来救我。” 从任正非的回忆文字中不难看出,正是因为当初的“艰难困苦”,才有如今的“玉汝于成”。在初创阶段,任正非和他的团队利用两台万用表加一台示波器,在“一位老人画了一个圈”的深圳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人生。任正非回忆称,1987年,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和5个合伙人集资2.1万元就开始创业了。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的华为公司,已经由当初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作坊,成长为世界通信领域的领导者——2015年,华为营业收入达到3950亿元,净利润369亿元。P2-3 序言 自序 国内媒体始终把“军人”“总裁”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词语用来描述华为创始人任正非。 军人,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都可以成为英雄。但与在战争年代成为英雄相比,军人在和平年代成为英雄的难度更大。 这就意味着,军人若想在和平年代成为英雄,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自我重塑,正所谓“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历史有着惊人的巧合之处,人在困苦的环境中,常常被逼着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努力奋斗,这些人最终为了活下去而成为举世瞩目的英雄。 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创业者的任正非就是这样,在艰难与困苦之中,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当我们感叹任正非为华为创造了种种奇迹时,他在创业初期的艰辛和难处却并不为人所知。 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来说,可谓是一个草莽英雄辈出的年代。在北京,创业的大潮已经如火如荼。1984年,作为中科院人事局领导干部处干部的柳传志,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曾茂朝的支持下,创办了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的前身)。1986年,柳传志任北京联想总经理,1989年升为总裁。 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的杭州,已经“春江水暖”。1987年,42岁的宗庆后借了14万元,承包了连年亏损的校办企业经销部,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人生。 不管是北京,还是杭州,创业大潮正在激活那些敢于赶海的弄潮儿,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深圳更是如此。20世纪80年代,深圳,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经济特区,就犹如一个斗兽场,那些敢于冒险的企业家们在这个遍地黄金的地方寻找着自己的梦想。 1988年,从国营单位离职的王石,已经显露出卓越企业家的特质,在倒卖玉米和科教仪器赚得第一桶金之后,已经把“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更名为“万科”。同年12月,万科发行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份《招股通函》,发行股票2800万股,集资2800万元,开始涉足房地产业。 与意气风发的王石不同的是,1987年,在与万科相距只有十几千米的深圳湾畔的一个杂草丛生的地方,任正非刚筹集了2。1万元的创业资金,搭起两间简易的板房,开始启动创业引擎。 尽管差距很大,但是历史总是会出现惊人的戏剧性变化,华为与作为中国第一批上市企业之一的万科不同的是:①华为至今未上市,同样成长为千亿规模的公司;②华为是一个典型的“出口转内销”公司,从创业开始就只能依靠自己的艰苦努力寻求生存与发展,这也为任正非提出“奋斗者为本”理论提供了实证。 在中国的英雄哲学中,人们始终坚持英雄是不会问其出处的。尽管如此,对于步入不惑之年的任正非来说,迟暮或许是其成为英雄的天敌,正所谓“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当然,对于不服输的任正非而言,年龄不是问题,此刻的他最大的问题是被单位开除,同时还“被离婚”。不仅如此,从部队转业的任正非还是从一个国企高管,被一撸到底的。这样悲壮、凄凉的经历,敲打着倔强的任正非。不过,英雄的历史往往是以如此决绝的悲情来书写的,因此无数的财经作家在撰写任正非传记时,总会记载他的那段悲情故事——“1987年,任正非因为自己的工作失误,不得不离开让人羡慕的南油公司。在无处可以就业的情况下,被逼走上了这条创业的不归路”。 媒体报道总会提及“1987年”。当我们翻阅1987年、1988年关于任正非的文字资料时,发现了这样的叙述文字:“一个43岁的中年男人,由于不善经营,被骗了200万元,被南油集团除名。曾求留任惨遭拒绝,且背负200万元债务。‘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妻子又要求离婚,他一个人带着家人蜗居在深圳。在就业无门的情况下,他借钱创立了华为。” 这样看来,43岁创业的任正非,并不比75岁二次创业的褚时健缺乏励志故事。正如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乔治·史密斯·巴顿(GeorgeSmithPatton)所言:“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时的反弹力。” 那些触底反弹的故事,能够让读者明白,触底反弹者才可能成就伟业,他们不会一直强调底有多深多长。基于此,一个学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介绍了任正非的创业故事,他写道:“我查了目前市面上的《任正非传》,基本上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是有根据的,但后半部分有刻意曲解的成分。任正非当时是有一点点资本的,而且他是跟几个朋友一起创业的,并非孤家寡人,另外他从南油退出时已经官至副总经理。而且他处在管制最为宽松的深圳,当时他跟王石一样,靠倒卖产品差价获得了第一桶金。” 在他看来,任正非的成功,源于他“赶上深圳最适合创业的年代——1988年,那是中国的‘五月花号’把全中国最不安分的人都带到这个国境南端的小渔港的时候”。不过,我对这样的论点是持保留态度的,因为当年勇闯深圳的中国人成千上万,能够做到像任正非和王石这样的企业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不过,我倒是赞成该文的一个观点——“为了说明一个人的传奇,其实并不必附会他的苦难过去,并非苦难越多越能衬托一个人的成功意义”。究其原因,在商业世界里,一个企业的快速发展,与企业家本身的经营能力有关,困难只是其中的一个催化剂而已。 在和平年代,特别是在当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任正非、陶华碧、王石、宗庆后等企业家们的创业故事,不仅曲折离奇,而且还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无疑比“互联网+”时代里任何一个一夜暴富的创业传奇更具参考价值。可能读者不知道,创业的失败率是很高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同样是成功者,屡败屡战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和东山再起的巨人创始人史玉柱,可能更好地说明了创业维艰的问题。2。9年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足以说明,创业成功的概率极低,不可能每个创业者都能成功。 这就是我要毅然撰写任正非与华为的原因。当然,也正是任正非、马云、史玉柱等企业家所具有的这种永不放弃、永不服输的品质,激励我完成了这部能够为年轻创业者提供精神动力的作品。 如果一个创业者在豪情万丈、激情四射之时,却突然遭遇困境,艰难无助,想起当初落难的任正非,或许还能有再来一次的勇气。事实证明,在创业的大潮中,总不缺乏东山再起的成功范例。到那时,作为成功者的您,可能会想起,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在那个无助的创业维艰时期,正是曾经背着帆布包推销产品的任正非鼓励了自己。 后记 2016年4月,一张关于任正非深夜在上海虹桥机场独自排队等出租的照片在互联网上被广泛地关注,同时也深深地感动了成千上万人。 在“互联网+”时代,一向低调的任正非“无心插柳柳成荫”地一夜爆红,成为无数企业家们梦寐以求的“网络红人”。 与其他中国企业家不同,任正非的亲民、朴素、和蔼深得网民的认可。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掌舵人,任正非虽然是华为的总裁,右手拿着电话,左手拖着行李箱,似乎刚刚参加完某个会议,又像匆匆赶赴另一个城市。 在中国企业家中,王健林、郭台铭、梁稳根等企业家都拥有自己的私人飞机,仅此一项就拉开了与许多网民的距离。任正非跟总被前呼后拥的企业家群体存在着天壤之别。 据华为员工介绍,任正非通常都是自己开车上班,自己在食堂排队打饭,华为人没人觉得这有什么异常。 当任正非的“照片门”被疯传于互联网上时,媒体的评论也随之而至。凤凰财经分析总结了华为的转型:“华为在品牌管理和营销方面确实欠火候,但‘低调’已不再适用于华为。” 相对于凤凰财经的评论,网易财经的分析则更加直截了当:“创始人任正非现身于大众群体,胜于直接的广告。其深沉目标是,用最委婉、最有尊严感的方式撬动广阔大众,从而影响政府,换取长期关注。” 从这些媒体的评述中可以看出,如今的华为已经告别封闭,正在尝试走向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作为创始人的任正非罕见地接受了国际媒体的采访,他还特别解释了此前华为及其本人低调的原因:“因为我个人比较羞涩,不愿意面对社会的荣誉,回避这些时,就回避了媒体。我也在慢慢走向开放,让大家看到我是什么样的人,从而让华为最后一点神秘的面纱被撕掉。” 在任正非看来,在国际舞台上敢于“亮剑”的华为,不仅会告别过去的“黑寡妇”思维,同时还会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开放。 这不仅说明了华为的自信,更说明了其已经成功登顶。为此,本书分8个章节介绍了华为的发展——雄关漫道;冒着炮火前进;以客户为中心;专注研发,技术引领;以奋斗者为本;遍地英雄下夕烟;开放与合作;华为的边界。 为了揭开华为坚挺生存和高速发展之谜,我曾花数月的时间来研读任正非撰写的文章,同时也采访了华为的一些中层员工,力求接近任正非的管理思想,了解任正非的管理经验。 在这里,感谢任正非,感谢华为人,感谢支持本书出版的编辑和商学院教授的大力支持。 在这里,感谢“财富商学院书系”的优秀人员,他们也参与了本书的前期策划、市场论证、资料收集、书稿校对、文字修改和图表制作。 以下人员对本书的完成亦有贡献,在此一并感谢:简再飞、周芝琴、周梅梅、吴旭芳、吴江龙、吴抄男、赵丽蓉、周天刚、丁启维、周凤琴、周玲玲、金易、何庆、李嘉燕、陈德生、丁芸芸、徐思、李艾丽、李言、黄坤山、李文强、陈放、赵晓棠、熊娜、苟斌、佘玮、欧阳春梅、文淑霞、占小红、史霞、陈德生、杨丹萍、沈娟、刘炳全、吴雨来、王建、庞志东、姚信誉、周晶晶、蔡跃、姜玲玲等。 任何一本书的写作,都是建立在许许多多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在这里,感谢诸多相关研究者们。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借助各媒体参阅了相关资料,包括电视、图书、网络、报纸、杂志、论文库、华为的官方网站、百度文库、万方数据库等资料。所参考的文献,凡属专门引述的,我们尽可能地注明了出处,其他情况则在书后的“参考文献”中列出。在此向有关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谢意!如有疏漏之处还望原谅。 在这里,还要感谢为本书出版提供过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的许多商学院教授、标杆企业研究专家、企业总裁、职业经理人、媒体朋友、培训师、业内人士以及出版社的编辑等。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纰漏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E-mail:zhouyusi@sina.con.Cn) 周锡冰 2016年10月26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它(华为)的崛起,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 当华为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处在创业初期时,任总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和反应快慢为其不同于常人的判断和行为。 ——万科企业董事长王石 华为在创业初期十分艰难的情况下,采用激励制度创新等办法吸引了大量人才,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和开发投入。经过20年的奋斗,终于摆脱了单纯依靠低劳动成本竞争的被动处境,自立于世界电信业强手之林。华为等一大批企业在坚持自主创新方面为我国企业树立了值得学习的榜样。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华为在国际市场上势不可挡的攻击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功,为任正非赢得了西方媒体的尊重。事实上在此之前,为人低调、从不走向幕前的任正非,已经被视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的神秘“教父”。 ——《世界经理人》杂志 华为公司之受人尊重,因为它不断颠覆和超越自我的理性勇气。它形成了一套兼具西方理念、东方精神的企业文化,而这无疑是华为公司贡献给中国企业界有价值的经验所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其独特的价值分配系统,丰富了中国式企业管理的内涵。 ——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吴晓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