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桥著的这本《科技重塑中国》聚焦科技成就巨大的领域如航天、芯片、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系统等,梳理这些领域发展的重要阶段,探讨论述取得这些成就的方方面面的原因,特别是国家政策的支持,以边讲述边思考的写作方式带领读者一起思考成就背后的不易和成就的伟大。
| 书名 | 科技重塑中国 |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 作者 | 黄庆桥 |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庆桥著的这本《科技重塑中国》聚焦科技成就巨大的领域如航天、芯片、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系统等,梳理这些领域发展的重要阶段,探讨论述取得这些成就的方方面面的原因,特别是国家政策的支持,以边讲述边思考的写作方式带领读者一起思考成就背后的不易和成就的伟大。 内容推荐 黄庆桥著的这本《科技重塑中国》聚焦中国重大科技工程,如北斗导航系统、高铁、大飞机等,多维度分析这些领域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关键节点;聚焦中国科学评价体系中的大事件,揭开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凸显科学评价体系的重要作用;聚焦科学领军人物,如钱学森、李政道、杨振宁、钱三强等,呈现他们为中国科技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 本书把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适合对中国科技发展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是高校学生理想的励志课外读物,也可以作为党员学习的通俗理论读物。 目录 科技工程 中国为什么没有造航天飞机? 中国“北斗”经略的历史与未来 核武器时代,为什么还要搞航母? 核潜艇:水下“护国之盾” 科学理性认识“内陆核电” 中国大飞机的翱翔之路 中国高铁的“逆袭”之路 斯诺登事件启示录:中国要强“芯” 迎接机器人时代的到来 无人机之战,中国怎么打? 科学评价 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五大价值 理性看待“863”、“973”淡出历史舞台 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搞“无用”的基础科学 “两弹一星”元勋遴选过程的启示 谁是“中国原子弹之父”? 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之真相 科学精英 “哥德巴赫猜想”与“科学的春天” 众帅之帅:钱学森与“两弹一星” 钱学森的科学大师之路 到少14次会见,邓小平为何如此看重李政道? 李政道倡导的CUSPEA对中国大学物理教育的影响 杨振宁肯定中国教育成绩就是“歌功颂德”吗? 杨振宁率先回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 钱三强是怎样向党中央建言献策的? 试读章节 1991年1月17日,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起进攻,目的在于恢复科威特的国家主权。这场战争历时42天,以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而结束。 在世界现代史上,海湾战争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都具有转折性、标志性的历史意义。仅就其军事意义而言,海湾战争的最大特点,就是这场战争是一次高科技之战,GPS就是最引人注目的技术之一。 海湾战争爆发时,美国GPS系统尚在加紧建设中,还未完全建成,但美国军方果断地提前将其投入使用。当时美军的导航卫星,只有15颗,每天提供15小时的服务。令人惊讶的是,即便是只有15颗卫星的还不成熟的GPS系统,也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在中东的茫茫沙漠中,GPS为美军提供了精确定位服务,GPS成为美军攻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提高了美军的作战指挥通讯能力、多兵种协同作战和快速打击能力,大幅度提高了武器装备的打击精度和作战效能。因此,海湾战争之后,美国果断地在世界上第一个用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取代陆基导航系统,作为海、陆、空军事力量的主要导航手段。 以GPS为代表的高技术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给全世界以巨大的震撼。从战争一开始,军事专家和科学家就开始从不同角度探讨这场战争的转折意义和影响。概而言之,GPS的实战“首秀”主要有如下深远影响: 首先,卫星的应用价值被重新认识。卫星的诞生,本来是超级大国军事竞赛的产物,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卫星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但主要用于通信和联络。后来,卫星的应用扩展至民用领域,在气象、通讯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并不成熟,也就谈不上直接用于实战之中了。那个时代,各国的军事与战斗系统的指挥与调动,主要依赖陆基无线电系统。而海湾战争让世人看到,原来卫星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开发潜力,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和产品可以直接成为军事系统和尖端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大大提高现代军事指挥协调作战能力以及精确打击的能力和效率。 其次,重新燃起大国间的太空竞争。正因为人们认识到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所具有的军事价值及其潜在的商业价值,所以海湾战争之后,世界上掀起了新一轮利用外层空间的竞争。不过,大批量发射并利用卫星一般国家难以做到,所以这种竞争主要在大国之间展开。研发属于自己的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成为大国的首选目标。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俄罗斯在继承苏联时期的强大技术力量的基础上,加紧研发格洛纳斯(GLONASS)。西欧诸国尽管与美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但也认识到拥有独立的全球定位导航系统的重要性,但他们又感到单凭一国之力,无法完成这样的庞大工程。于是,西欧各国联合起来,共同研发名为“伽利略”的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再次,就中国而言,海湾战争对加速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仅就卫星技术及其应用而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院士为首的科学家团体就提出了双星定位方案,但因经济条件等种种原因被搁置了。而海湾战争美国GPS在作战中的成功应用,让中国的决策层深刻意识到,以后打起仗来,没有这东西还真不行。于是,研制属于中国自己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被紧急提上日程并立即启动,几经波折,发展成现在的第二代中国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P16-19 序言 黄庆桥是我们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的博士研究生,勤奋好学,品学俱优。毕业后他继续在学院工作,2012年科学史系升格为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他担任办公室主任。以常理言之,在行政工作中勤勉周到,固不失为美德,但与绝大部分担任行政工作的人相比,黄庆桥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他真的仍然醉心于学术。 在我近40年的学术生涯中,也见过不少号称“双肩挑”的干部,他们虽然主观上确实舍不得放弃学术,但往往在事实上无法真正实现理想的“双肩挑”——和学术追求相比,毕竟行政工作经常更为“刚性”,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终归有限,所以许多“双肩挑”的干部实际上难以名副其实。而黄庆桥让周围的人刮目相看的是,他虽然不在嘴上谈论“双肩挑”之类的话题,却在实际上真正做到了理想的“双肩挑”,别的先不说,仅每年他发表的CSSCI论文,就比学校里许多没有行政职务的专职教师还多! 正因为这一点,在我尸位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的岁月中,我经常说“黄庆桥是青年学者的榜样”。如今他一面仍然承担着大量的行政工作,一面继续在学术上勇猛精进,教学和研究,年年成绩斐然。 数年前,黄庆桥问计于我,说他很想对杨振宁、李政道等著名科学家以及他们和中国当代科学的关系进行一些研究,希望找到比较理想的路径和切入点。我听他陈述了他的初步想法,感觉相当有潜力,就给他提供了一些建议。青年学人和我谈论自己的学术规划并征求我的意见,这样的情形我不时遇到,通常我都会尽量提供我的意见以供参考,但事过境迁之后,往往也就没有下文了。而黄庆桥再次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此后他关于钱三强、李政道、杨振宁等科学家的研究论文源源不断发表出来,并且进而扩展到关于“两弹一星”等等方面。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是真的热爱学术。 2017年,我应复旦大学出版社之约撰《今天让科学做什么?》一书,邀请了黄庆桥和另一位我的在读博士研究生李月白共同合作。他们两人都很好地完成了各自承担的章节,但是黄庆桥又能锦上添花,从他承担的专题中,多次生发出非常“应时应景”的时评,次第发表在各大媒体上,有力扩大了我们学院乃至上海交通大学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此事恰好表现了黄庆桥勤奋的另一个方面——他非常勤奋地进行跨文本写作,在源源不断发表CSSCI论文的同时,他还经常在报刊上撰写文章,针对当下的社会热点发表他的见解,本书正是他在这方面的成果集结。书中收集的文章,形式上是适合一般公众阅读的,但因为他有学术研究作为基础,故能说理清晰,言之有物。 中国的科技成就,正在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这些成就中,有的和我们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比如已经独步全球的高铁,让我们的出行空前便利;有的虽和我们日常生活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经常成为媒体报道中的重要角色,比如中国正在建造的航母;还有的目前尚未和我们日常生活发生密切关系,平时媒体上亮相也不很多,比如中国的“北斗”系统。所有这些,都正在快速改变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将次第成为中国崛起的助力和标志。这些成就,除了可见的现实意义,还有哪些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些成就到底达到了怎样的境界?又有哪些人是这些成就的幕后功臣?……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黄庆桥收入本书中的这些文章,先前都曾在各种有影响的媒体上发表。这些文章在媒体上大受欢迎,不是偶然的。除了前面谈到的他醉心于学术和惊入的勤奋,作为他获得科学史博士学位的系和学院的系主任和院长,我可以稍稍自豪地说一句:这也是和他在我们这里所受的优秀学术训练分不开的。 江晓原 2018年2月12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