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
分类
作者 廖信忠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眷村饮食,有你吃过的牛肉面和永和豆浆

在台湾,大家一提到山东,第一个想到的不是泰山、青岛或蓝翔等标志,就好像条件反射一样,脑中浮出的第一个东西竟然是大馒头,仿佛包子和馒头已经成为山东的符号。包子、馒头、烧饼、油条这些台湾人原本没在吃的东西,就是因为外省人的移入才开始出现在台湾社会。现在台湾社会上有所谓“眷村口味”“眷村菜”,常常都把它当作怀旧料理来操作。眷村菜其实也不是多高明精致的菜,它是指那个年代眷村里的居民,这些老兵在思乡情绪之下,利用台湾本地的食材凑合着,想办法做出家乡口味的食物。

当年军人津贴不一定能养活一个家庭,为了家计,许多眷村的妇女只好走出眷村,早上卖些豆浆、油条和烧饼,黄昏时兜售自己亲手做的馒头、花卷或各省口味的小吃,渐渐地,这些眷村口味也为一般台湾本省民众接受。因为这些眷村口味用的是台湾本地食材,常常没办法做得像家乡那么正宗,再加上大江南北的口味相互交流,左邻右舍互相学习,串门子串出一堆新菜来,就好像混在一起做撒尿牛丸一样,结果反而变成一种有新特色的口味,丰富了台湾本地菜的种类。

比如台湾南部高雄的岗山,最有名的特产是辣豆瓣酱。原来岗山也是“国军”空军官校所在地,空军大部分都是四川人,旁边眷村居住着1949年国民党从成都带走的最后一批空军官兵,他们试着用台湾食材做出四川口味的辣豆瓣酱,没想到久而久之也做出名堂,打出名号,成为岗山当地的特产。

台湾本省人饮食习惯也受到这些外省人很大的影响,比如台湾本省人过去是不吃牛肉的,因为在早期台湾农业社会里,牛算是“工作伙伴”,一头牛在农家里从出生到终老就跟自己家人一样,为了感念牛的辛劳与付出,在早期台湾是不吃牛肉的。这种风俗成为一种家训,直到现在仍有部分人在遵守。

所以,现在台湾很有名的小吃“川味红烧牛肉面”,其实也是这些外省人到台湾后凑合着做出的料理,辣豆瓣加上红烧汤头,再放美援品里牛肉罐头中的大块牛肉,在台湾本省人原本不吃牛、不吃面的情况下,几十年后反而变成人尽皆知的台湾小吃。很多台湾人后来跑到四川去寻找最正宗的川味红烧牛肉面,结果当然找不到,因为它是在台湾发明出来的吃法。现在大陆很多“加州李先生”,就是台湾人过个洋水后回大陆开的,不过跟台湾口味落差真的蛮大的。

还有在大陆打出高知名度的“永和豆浆”也是一样,与台北市一桥之隔的永和,一向是许多外省籍人士或退伍老兵选择定居之所。约在20世纪50年代,一群大陆北方人士搬来永和,为了谋生便卖起了豆浆,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开始辛勤工作,磨豆浆、煮豆浆。一开始,台湾本省人不太能接受豆浆这种东西,就跟现在外地人到北京都觉得豆汁味道恶心一样,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经营惨淡。  直到后来几年,台湾的棒球小将屡屡在大赛拿到佳绩,棒球队到外面参加比赛可是大事,这也掀起一股熬夜看转播的热潮。因为时差关系,每回比赛结束后几乎都已半夜或清晨,肚子也开始饿了,当时只有永和的豆浆店开得最早,也是唯一有早餐卖的店,大伙儿索性相约一起去吃早餐,豆浆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后来这种熬夜看棒球,清晨喝豆浆好像变成一种仪式,桥对面的台北市人也跑过来喝,慢慢地豆浆也传遍台湾,成为台湾日常生活中的食物。

除了眷村里的小食口味,当年国民党大员也从各省带来一流厨师,这些厨师退休后自己跑去开店,所以川、湘、淮扬菜在台湾都有一定的市场。我到上海工作后,周围的朋友觉得我怎么吃得惯上海菜那么甜还有赤油酱汁,就是因为我家楼下就有一家上海老头开的上海菜餐馆,从小吃到大。很多大陆的菜系在台湾又进一步互相融合,发展出新做法,比如在欧美中餐馆必有的名菜左宗棠鸡(General Tso'sChicken),就是发明者彭长贵当初融合了湘菜及淮扬菜做法而做出的新菜式。他后来到美国开餐厅,这道菜大受欢迎而流传开来,倒是彭先生再过几年又回到故乡长沙开餐厅,当地人反而吃不惯,餐厅最后只好结束营业。

眷村区隔开了本省人跟外省人,很大程度阻断了两者直接交流的机会,很多台湾本省的小朋友从小就被父母警告,没事不要走到眷村里面。眷村里的小孩也很团结对外,因为他们也总觉得台湾小孩都要欺负他们。

对于大陆的看法,外省人跟本省人也有很大歧义。对于本省人来说,根本就很少人知道大陆是什么样子,仅从政府的宣传中得到一个有关大陆的模糊概念,一点都不实际。对于外省人来说,大陆就是他们的家乡,他们时常怀念着,就算对于在台湾出生的下一代,也不断向他们描述家乡的美好,什么“唉……台湾的梨哪有老家的梨那么大……”“台湾的区区小溪哪有黄河长江那么壮阔”“台湾这个贫瘠小岛……什么都没大陆好……”,这些说法自然也在外省人的下一代中产生影响。

常常会看到,大陆这边对台湾人喊话总喜欢引用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试图引起台湾同胞共鸣,可这也仅仅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那种乡愁只有那些1949年之后到台湾的人以及他们第二代、第三代可能有,大部分台湾本省人读了,并没什么感觉,对大陆还是感到疏离且陌生。P131-133

目录

第一章 “从关着门的台湾”到“打开门的台湾”

 钢笔或汽水瓶都有可能是炸弹

 调侃“军民同胞们”的《大力水手》

 很多人都成了马克思的亲戚

 美国总统“卖花生的卡特”?

 地方选举舞弊

 扫地的校工成为“国民大会代表”

 神明证明你拿了我的钱……

 代夫出征说“老娘我”

 “艋舺”那时还没有“太子帮”

 民×党到民进党

 “嘉年华”般的街头运动

 采访大陆及开放大陆探亲

 “山中传奇”和“植物人”代表

 “要游行可以,只要不妨碍交通”

 农民到街头“打游击”

 20世纪80年代,大家开始有钱了

 “国会”改选,李登辉读《圣经》寻求力量

 跟大拜拜一样的“国是会议”

 “二条一”:让人无可奈何的叛乱条例

 在KTV不能通宵K歌?

 摆平非主流派,李登辉好手段

 地下电台与“全民出租车”

 政治流行语:有那么严重吗?

第二章 蒋氏家族

 蒋介石是“龟精”转世?

 “我最尊敬的人”和“我的志愿”

 生命的意义: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

 “蒋公铜像”:戒严年代唯一的公共艺术

 “勿忘在莒”变成“勿望再举”

 蒋经国的“微服私访”:一袭夹克走天下

 简朴之风——“梅花餐”

 琼瑶剧里出现蒋经国的脸

 核武器被美国人没收

 部下兵变,连累蒋纬国不升官

 喜欢乱来的蒋孝文

 “江南案”影响蒋孝武的一生

 蒋孝勇1996年回浙江奉化

 蒋经国那两个温和的私生子

第三章 族群

 把自己的另一半称为“牵手”

 “台湾钱,淹脚目”

 “林投姐”和“周成过台湾”的传说

 番薯、水牛、闽南人

 二十五淑女墓

 1949年“国军”入台:一个打酱油都会改变命运的时代

 眷村:没有血缘的家人

 眷村饮食,有你吃过的牛肉面和永和豆浆

 《宝岛一村》的乌托邦

 荣民:从部队到工程队

 过了适婚年龄的“老芋仔”

 “我想跟我娘抱抱”激发了开放大陆探亲

 是“本地人”,也是“台湾人”

 澎湖案:校长和部分学生被枪决

 “相对剥夺感”与“彼此适应”

 老荣民的凄凉晚年

 “吴凤故事”的巨大影响力

 “汤英伸案”让台湾重视少数民族问题

 有没有真正理解少数民族?

 什么?他居然是客家人?

 从康熙年间说起

 说说天地会的故事:林爽文起义

 为赢选举,争说自己是客家人

第四章 台湾过去的政治教育

 汉语普及与“党化教育”

 中小学考试都考“反攻大业”

 上了中学,你就是“准军人”

 课本上关于“蒋总统”的种种“事迹”

 学校老师常用批判态度教“三民主义”

 匪夷所思的地理课题

 “太原五百完人”

 《南海血书》的创作真相

第五章 金门与马祖

 当兵的都不想抽到“金马奖”

 在金、马当兵的“水鬼”传说

 “蒋公”夜会“无头部队”

 与“水鬼”换烟

 金门的酒、福利和广播站

第六章 禁歌与禁书

 从“保卫大台湾”到“包围打台湾”

 “东洋味”与“苦酒满杯”

 台湾没有野花台湾没有“鸡”

 被改歌词的民歌与“禁歌之王”

 从读书会到私藏禁书

 我们叫巴金为“巴克”

 小孩帮大人买“党外杂志”

内容推荐

蒋氏家族,对台湾人来说有不寻常的意义:蒋介石被说成是“龟精”转世;蒋经国总是一袭夹克走天下。蒋孝文狂妄嚣张,喜欢乱来;蒋孝武被“江南案”影响了一生;蒋孝勇则性格收敛。台湾族群里,有让人同情的老荣民,也有比《宝岛一村》更真实的眷村生活;台湾教科书上不但有蒋介石的励志故事,更有匪夷所思的地理课题;在金门和马祖当兵,还会冒出“无头部队”和“水鬼”的传说;在浩瀚的书籍和歌曲中,有许多已经改了名字,甚至被禁,远离人耳目。

从“关着门”的台湾到“打开门”的台湾,真是酸甜苦辣,冷暖自知。在廖信忠著的《我们台湾这些年(Ⅱ)》里,作者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向您讲述三十多年来台湾现代化进程中的大事件和小八卦,与您分享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编辑推荐

廖信忠著的《我们台湾这些年(Ⅱ)》独家授权!仅此一家!作家廖信忠独家授权出版。

畅销百万!经典再版!《我们台湾这些年》自问世以来已经畅销200万套,数百万读者从这本书看到了真实的台湾。

大神推荐!值得阅读!“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倾情推荐;著名文化批评家王晓渔、知名作家金满楼、著名文艺评论家黄集伟、网络知名写手韩皓月等联袂推荐。

轰动两岸!获奖无数!《我们台湾这些年》出版后收获了众多荣誉,包括第六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CCTV年度最值得一读的30本好书、中国图书评论协会年度十大图书、《新京报》年度历史传记书、《广州日报》年度十大好书、《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中国日报》年度十大图书、《潇湘晨报》十大风尚图书……

语言幽默风趣!廖信忠从一个台湾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出发,采用通俗的风格,幽默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一个真实的台湾。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