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生不必太计较
如果早上醒来,你发现自己还能自由呼吸,你就比在这一周离开人世的100万人更有福气;如果你从未经历过战争的危险、被囚禁的孤寂、受折磨的痛苦和忍饥挨饿的难受,你已经好过世界上5亿人;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身上有足够的衣服,有屋栖身,你已经比世界上70%的人更富足;如果你银行户头有存款,钱包里有现金,你已经身居世界上最富有的8%的人之列……看到这些,你还会再计较那些生活中的得失吗?
钱多钱少常有就好
2004年2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像往常一样公布了世界富翁排行榜:比尔·盖茨以其名下的466亿美元净资产,蝉联世界首富。
然而,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位世界首富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飞机头等舱却坐大多数普通人选择的经济舱;他衣着简单,从不讲究什么名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对打折商品很感兴趣,很多时候不愿为停车多花几美元的停车费……
爱默生曾经说过:为什么一个人要富有?为什么他一定要有马匹、精致的衣服、漂亮的住宅、到公共场所与娱乐场所去的权利?因为缺少思想。你给他的心灵一个新的形象,他就会逃遁到一个寂寞的花园或是阁楼上去享受它,梦想使他们那样富有,即使给他一州(省)作为采邑,也还抵不过它。但是我们最终是因为没有思想,所以才发现我们没有钱。
其实,人的一生有再多的钱也永远不够花。巴尔扎克是文学家中无可争议的天才,他著作等身,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学作品,其文学成就之高,举世瞩目,被誉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笔耕不辍,惜时如金,可最后还是没有还上他巨额的债务。
现代社会也是如此,宾馆里推杯换盏,舞池中翩翩起舞,卡拉OK中自我陶醉,这些已被许多年轻人视为能够跟上时代潮流的标志。钱因此成了人们生活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主宰,挣钱后用它来装饰房子,购买高档家具,出入宾馆饭店,显示富有。可是就在这追求金钱的过程中,我们渐渐透支了健康,丧失了快乐,丢掉了幸福感,于是有了“郁闷”“压力山大”“活得累”等种种抱怨。
我们需要金钱,甚至需要大量的金钱,但我们更需要快乐,需要幸福。有了金钱也许会有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感,但反过来用快乐、幸福去换取金钱就不值了。
一个欧洲观光团到了非洲一个叫亚米亚尼的原始部落旅游观光。部落里有位老者,悠闲自得,神态安详,他身穿白袍。盘着腿安静地在一棵菩提树下做草编。草编非常精致,一位法国商人被深深地吸引。他暗自窃喜,为自己偶然发现的巨大商机兴奋不已,商人心想:如果将这些草编运到法国,卖给法国市民,浪漫的巴黎女人戴着这种小圆帽,挎着这种草编的花篮,将是多么时尚多么风情啊!想到这里,商人激动地问老者:“这些草编多少钱一件?”
“10比索。”老者微笑着回答。
天哪!这会让我发大财的,商人为老者出的低价钱而欣喜若狂。
“假如我买10万顶草帽和10万个草篮,那你打算每一件优惠多少钱?”
“那样的话,得要20比索一件。”
“什么?”商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几乎大喊着问:“为什么?”
“为什么?”老者也生气了。
“做10万件一模一样的草帽和10万个一模一样的草篮。会让我乏味死的。”
P1-3
人生漫漫,旅途中我们总会遭遇一些不如意,也许,这些不如意并不一定都是绝境,关键就看我们用什么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充满阳光。但也总会有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如果我们的眼睛不能用来寻找光明,只在黑暗中愤怒,那么,我们将只会得到黑暗。
与其在黑暗中怒目圆睁,发泄怨气,不如坦然面对,乐观积极地笑对生活。也许我们不能改变命运和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在逆境中变得更加强大。就好像我们无法决定天气的变化,但我们却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情,无论是阳光普照还是阴雨连绵,我们都可以选择微笑,选择放松和惬意。当我们选择了一种态度的时候,后面的事情,往往就是我们心态的一个折射和延续。
1954年,当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上台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谦虚地说道:“得此奖项的人应该是那位美丽的丹麦女作家——嘉伦·碧森。”
海明威所说的这位丹麦女作家,就是曾经凭电影《走出非洲》获得好莱坞奥斯卡金像奖的女主人公。《走出非洲》这部电影的结尾,打上一行小小的文字:嘉伦·碧森返回丹麦后成了一位女作家。
嘉伦·碧森从非洲返回丹麦后,不但成为一位享誉欧美文坛的女作家,而且在她去世三十多年后,和比她早出生80年的安徒生并列为丹麦的“文学国宝”。
嘉伦·碧森离开非洲的那一年,可以说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女人,有的只是一连串的厄运:她苦心经营了18年的咖啡园因长年亏本被拍卖了;她深爱的英国情人因飞机失事而毙命;她的婚姻早已破裂,前夫再婚;最后,连健康也被剥夺了,多年前从丈夫那里感染到的梅毒发作,医生告诉她,病情已经到了药物不能控制的阶段。
回到丹麦时,她可以说是身无分文,而且除了少女时代在艺术学院学过画画外,无一技之长。她只好回到母亲那里,依赖母亲,她的心情简直陷落到绝望的谷底。
在痛苦与低落的状况下,她鼓足了勇气,开始在老家伏案笔耕。一个黑暗的冬天过去了,她的第一部作品终于脱稿,是七篇诡异小说。
她的天分并没有立刻受到丹麦文学界的欣赏,第一部作品在丹麦饱尝闭门羹。有的人甚至认为,她故事中所描写的鬼魂,简直是颓废至极。
嘉伦·碧森在丹麦找不到出版商,便亲自把作品带到英国去,结果又碰了一鼻子灰。英国出版商很礼貌地回绝她:“夫人,我们现在有那么多的优秀作家,为何要出版你的作品呢?”
嘉伦·碧森颓丧地回到丹麦。她的哥哥蓦然想起,曾经在一次旅途中认识了一位在当时颇有名气的美国女作家,便毅然把妹妹的作品寄给那位美国女作家。事有凑巧,那位女作家的邻居正好是个出版商,出版商读完了嘉伦·碧森的作品后,大为赞赏地说:“这么好的作品不出版实在是太可惜了。”她愿意为文学冒险。
1943年,嘉伦·碧森的第一部作品《七个歌德式的故事》终于在纽约出版,并一鸣惊人,不但好评如潮,还被《这月书俱乐部》选为该月之书。当消息传到丹麦时,丹麦记者才四处打听这位在美国名噪一时的丹麦作家到底是谁?
嘉伦·碧森在她行将50岁那年,从绝望的黑暗深渊,一跃而成为文学天际一颗闪亮的星星。此后,嘉伦·碧森的每一部新作都成为名著,原文都是用英文书写,先在纽约出版,然后再重渡北大西洋回到丹麦,以丹麦文出版。嘉伦·碧森在成名后说:“在命运最低潮的时刻,我和魔鬼做了个交易。”她效仿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把灵魂交给了魔鬼,作为承诺,让她把一生的经历都变成了故事。
嘉伦‘碧森把自己一生的各种经历先经过一番过滤、浓缩,最后把精华部分放进她的故事里。她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一百多年前,因为她认为,唯有这样她才能得到最大的文学创作自由。熟悉嘉伦·碧森的读者,不难在其作品中看到她的影子。
嘉伦·碧森写作初期以“大笑者”为笔名,成名后才用回本名。她之所以采用这个笔名,也许是在暗示世人,以笑声面对残酷的命运。
嘉伦·碧森成为北大西洋两岸文学界的宠儿后,丹麦时下的年轻作家皆拜倒在她的文学裙下。把她当女王般看待。74岁那年,她第一次拜访纽约,纽约文艺界知名人士,包括赛珍珠和阿瑟·米勒皆慕名而来。嘉伦·碧森为她的文学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梅毒给她带来极大的肉体痛苦,当梅毒侵入她的脊柱时,她常痛得在地上打滚。晚年时,她变得极其消瘦、衰弱,坐立行走皆痛苦不堪。
嘉伦·碧森去世时77岁,死亡证书上写的死因是:消瘦。正如她晚年所说的那句话:“当我的肉体变得轻如鸿毛时,命运可以把我当作最轻微的东西抛弃掉。”
有的人喜欢以笑声面对困苦,有的人喜欢以埋怨面对不幸。既然笑也是生活,哭也是生活,为什么不能让自己过得快乐一点呢?
所以,无论遭遇多大的痛苦和不幸,你都要面带微笑,勇敢面对,放下抱怨,让自己活得快乐一点,活得精彩一点!
生活就是这样,如果你想成功,没有人可以阻挡。放下心中的怨气,摒弃好运突然来临的幻想,踏踏实实做自己,主动抓住机遇!在理想还没有实现时,少点抱怨。多点主动。当你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权时,就会明白什么是生活的强者。
露露著的《放下心中的怨气》从心态、思维、生活、家庭、事业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怨气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语言平实易懂,富有哲理,不毒舌、不矫情、不故意煽动情绪,但直指人心,坦然告诉你所有关于生活的真相,让你学会以极快的速度调整并掌控自己的心情,获得内心的满足,以一颗热情的心拥抱生活,进而走向成功,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你抱怨房子不大时,别人在乎的是房里的笑声有多甜;
你抱怨开的不是豪车时,别人在乎的是能开着车平安到家;
你抱怨爱人不漂亮时,别人在乎的是爱人的笑容有多灿烂;
……
幸福不是在你成功时的喝彩多热烈,而是失意时有个声音对你说:“朋友,别倒下!”
幸福不是你听过多少甜言蜜语,而是你伤心落泪时有人对你说:“没事儿,有我在!”
本书为露露著的《放下心中的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