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最著名的一篇散文,写成于1933年,最早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很多国家把它收录在大、中、小学教材里。在这篇文章中,海伦·凯勒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对光明的渴望、珍视和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切关爱;并同时规劝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现今所拥有的一切,关爱人生,关爱他人。
在本书中,译者夏志强编选了海伦·凯勒较为著名的作品《我的生活》、《我生活的世界》、《我的宗教》、《莎莉文老师:她心灵所抚养的孩子对她的颂赞》、《敞开的门》以及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相关篇目,帮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位伟大女性,汲取她的思想和精神财富,感悟她的卓越人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精)》是作者海伦·凯勒的自传。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多国语言,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祖父和祖母所住的房子离我们这儿不过几步远。由于我们家被茂密的树木、绿藤所包围,所以邻居都称我们家为“绿色家园”。这里,便是我童年时代的天堂。
在我的家庭老师——莎莉文小姐尚未到来之前,我经常独自一人,依着方型的黄杨木树篱,慢慢地走到庭园里,凭着自己的嗅觉,寻找初开的紫罗兰和百合花,深深地吸着那清新的芳香。
在我心情不好时,便会独自到这里来寻求慰藉,我喜欢把滚烫的脸庞躲进凉气沁人的树叶和草丛之中,让烦躁不安的心情略微冷静下来。
每次置身于这个绿色花园里,心情便会格外地舒畅。这里有爬在地上的卷须藤和低垂的茉莉,还有一种叫做蝴蝶荷的十分罕见的花。因为它那容易掉落的花瓣很像蝴蝶的翅膀,所以名叫蝴蝶荷,这种花发出一阵阵甜丝丝的气味。但最美丽的还要数那些蔷薇花。在北方,即使是在花房里,也很少能够见到我南方家里的这种爬藤蔷薇。它到处攀爬,一长串一长串地倒挂在阳台上,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丝毫没有尘土之气。每当清晨,它身披朝露,摸上去非常柔软、舒服,令人陶醉不已。我不由得时常想,就是上帝的御花园,也不过如此吧!
我的父亲亚瑟·凯勒在南北战争时是南军的一名上尉,母亲凯特·亚当斯是他第二任妻子,母亲小父亲好几岁。
1880年6月27日,我出生在美国的南部亚拉巴马州的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
我生命的最初阶段是简单而普通的,就像每个家庭迎接第一个孩子时一样,父母和家人都满怀喜悦。为了给我命名大家都绞尽脑汁,你争我吵,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想出来的名字才是最有意义的。父亲希望以他最尊敬的祖先的名字“米德尔·坎培儿”作我的名字,母亲则想用她母亲的名字“海伦·艾弗雷特”来命名。大家再三讨论的结果,是依照母亲的希望,决定用外婆的名字。
为了给我起名字争吵了一顿过后,接着就是带我去教堂受洗,大家又是一阵手忙脚乱,以至于兴奋的父亲在前往教会途中,竞把刚起好的名字给忘了。当牧师问起“这个婴儿叫什么名字”时,紧张兴奋的父亲一急之问说出了“海伦·亚当斯”这个名字。因此,我的名字就不是沿用外祖母的名字“海伦·艾弗雷特”,而变成了“海伦·亚当斯”。
别人告诉我说,我刚出生不久就表现出了不服输的个性,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个性倔强,常常想模仿大人们的一举一动。六个月时我已经能够发出“茶茶茶”和“你好”的声音,令每个人都十分好奇。对于“水”这个字,也是我在一岁以前学会的。就是在我生病后,虽然忘掉了以前所学的字,可是对于“水”这个字还依然记得。在完全丧失说话能力以后,我仍然能模糊地发出一点“水”字的音来,直到后来我学会了拼写,才不再用这个音来代表“水”。
家人还告诉我,我刚满周岁时就会走路了。有一次,母亲把我从浴盆中抱出来,放在膝上,突然间,我发现树的影子在光滑的地板上闪动,就从母亲的膝上溜下来,自己一步一步地、摇摇晃晃去踩踏那些影子。
春光里百鸟争鸣,歌声欢悦,夏天里到处是果子和蔷薇花,待到草黄叶红已是深秋来临。三个美好的季节匆匆而过,在一个活蹦乱跳、牙牙学语的孩子身上留下了一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P4-5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伦·凯勒。”如果说,拿破仑是战场上的胜利者,是叱咤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乱世枭雄;那么,海伦·凯勒则是生活中的勇士,是拒向命运低头、立志驱除人生黑暗的光明使者。
20世纪初,当两位不寻常的女子身影游走于世界各地,出现在各大小演讲台上,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演讲时,听众无不为演讲者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所震撼、动容——她们中的一位又盲又聋又哑,演讲时需要摸着另一位的喉部;一位视力半盲,演讲铿锵有力。前者即是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演讲者海伦·凯勒,后者则是在她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陪伴了她近50年的安妮·莎莉文老师。
88年的人生岁月中,海伦-凯勒仅在生命的头19个月拥有光明和声音,一场突发的急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不久后她又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从此海伦·凯勒跌入了黑暗与孤寂之中。然而,这样一位在视力、听力和说话能力上都有严重障碍的重度残障者,却在老师安妮·莎莉文的教育和帮助下,凭借坚强的意志和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克服了与外界沟通的障碍,学会了读书、写字和说话,并在24岁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在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四年的学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之后,她又致力于盲聋人的公共救助事业,为改善盲聋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陪伴下奔赴世界各地,创立慈善事业,积极为残疾人造福。美国费城大学和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特先后授予她“荣誉博士”学位;1964年她还被林登·B·约翰逊总统授予“总统自由奖章”,这是美国市民的最高荣誉奖。除此之外,她一生还勤于写作,共创作了14部文学作品,其中在大学时代写下的自传性作品《我的生活》,出版后即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她也因此而赢得全世界的尊崇,被视为20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命运给予她不幸,她却并不因此而屈服于命运,她凭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对幸福快乐的执着追求,奋勇与命运抗争,并最终冲破人生的黑暗与孤寂,赢得了光明和欢笑。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最著名的一篇散文,写成于1933年,最早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很多国家把它收录在大、中、小学教材里。在这篇文章中,海伦·凯勒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对光明的渴望、珍视和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切关爱;并同时规劝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现今所拥有的一切,关爱人生,关爱他人。“我只看我拥有的,不看我没有的。”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海伦·凯勒在87年的无光无声岁月中,将别人眼中的光明当作自己的太阳,将别人耳中的音乐当作自己的乐曲,将别人唇边的微笑当作自己的欢乐。面对命运对她的不公待遇,她回报世界的是博大无私的爱心。
在本书中,译者编选了海伦·凯勒较为著名的作品《我的生活》、《我生活的世界》、《我的宗教》、《莎莉文老师:她心灵所抚养的孩子对她的颂赞》、《敞开的门》以及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相关篇目,帮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位伟大女性,汲取她的思想和精神财富,感悟她的卓越人生。想到海伦·凯勒的一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
像明天就要失明那样去利用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