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亲历者说氢弹研制/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樊洪业、刘西尧、方正知、李德元口述的《亲历者说氢弹研制》的36位采访对象中,有两院院士、行政领导、技术人员,也有在第一线装配氢弹的普通工人。

做核武器口述史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困难。有些老科研人员不愿意讲,有的怕内容涉密,也有的认为说出来没人看。侯艺兵只得挨个做工作,慢慢把他们的顾虑解除之后,这些老同志开始敞开心扉。一位受访者当面对侯艺兵说,这些经历他对自己的子女都没说过。

内容推荐

半个世纪,氢弹研制的神秘面纱被徐徐揭开,

口述历史,热核武器的研制历程被娓娓道来。

1967年6月17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地区成功爆炸了首颗氢弹。从首颗原子弹到首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快速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这次试验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樊洪业、刘西尧、方正知、李德元口述的《亲历者说氢弹研制》以36位氢弹研制亲历者的忆述为基础,梳理出一幅清晰的从氢弹理论设计、核材料研制攻关,到氢弹核爆试验和有关测试的路线图。书中详述了上海“百日会战”、核材料部件加工、核物理测试和放射化学测试等内容,着重介绍了氢弹是如何在特殊年代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研制成功的,很多内容系首次面世。

请倾听这些亲历者的叙述,穿越50年时光,感受宏伟事业背后的诸多细节,领略成功道路上的种种艰辛,体味创业者们深藏内心的酸甜苦辣,理解他们对国家、对事业的忠诚与奉献。

目录

田东风序

引言

第1章 早期的理论探索

 钱三强组建“轻核理论组”和“轻核反应试验组”

 彭桓武组建“氢弹探索组”

 九院理论部动员与“鸣放”

 组织文献大调研

第2章 抓“龙头”,寻突破

 合并成拳头

 刘西尧部长的思路

 以“1100”为目标的多路探索

 有过多种设想方案

 在探索中勇于自我否定

 争取更好的计算条件

第3章 上海“百日会战”

 百万吨级弹头优化设计任务

 上海“五班”的生活

 “老原理”无路可走

 于敏首功——氢弹设计原理诞生

 邓稼先三下上海

 到221厂做报告

 当机立断拍板决策

第4章 氢弹核材料部件研制

 221厂基建与建制

 从九所第四研究室到221厂102车间

 102车间的“大组”

 轻材料成型、部件加工和防潮涂层

 重材料加工和装配

 生产安全保障

 享受一级保健

 草原业余生活

第5章 秣马厉兵备战忙

 制定两年规划会议

 成立氢弹原理试验突击队

 六厂区“冷试验”

 用“切片法”完善氢弹构型设计

 207车间总装“629”产品

 准备近区物理测试方案

第6章 开赴罗布泊塔下备战忙

 场外试验处的任务

 成立作业队,派出先遣队

 最忙的701作业队

 近区物理测试团队入驻试验场

 紧张有序地调试物理测试设备

 解决“误触发”问题

 放射化学分析测试技术的准备

 最“闲”的理论部小分队

 “629”引爆控制系统

 装配“629”产品

 场地效应试验物

 回访原子弹爆心

第7章 氢弹原理试验成功

 “629”产品登塔

 “零时”起爆烟云冲天

 拿到了关键数据

 聂帅主持召开座谈会

 在马兰基地举行庆功宴

 含糊的《新闻公报》

 试验后的花絮

第8章 爆后近区物理测试和化学测试

 冲进爆心快速取样

 飞机空中取样

 “629”试验样品测试

 一支高学历的队伍

第9章 研制氢航弹

 赶在法国人前面

 理论部给出测试量程

 221厂实行军管和停止“四大”

 从理论到设计接力赛跑

 引爆控制系统

 核航弹预研

 氢弹伞降方案

 氢弹气动外形设计

 航弹环境振动试验

 投弹飞机安全论证

 参加伞弹投放演练

 场地飞机空投演练

第10章 忙碌在马兰机场

 221厂试装配与产品押运

 在马兰机场装配氢弹

 引控系统测试组

 触发测试带新兵

 预演前解决充电故障

 “零时”将至

 理论部派出工作组和“观摩团”

第11章 氢弹空投成功

 “零时”推迟20分钟投弹

 观看氢弹爆炸

 冲进爆心取样

 给出氢弹当量数据

 难忘的几件事

第12章 回望说史

 说说打破核垄断

 说说自力更生、大力协同

 说说“两弹一星”精神

 说说这支科研队伍

 说说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研制时间

 说说经验与不足

附录

 受访人简介

 氢弹研制大事记

 主要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第1章 早期的理论探索

郑绍唐(时任九所一室氢弹探索组副组长):我从苏联援助说起。1957年的时候,中苏在莫斯科签订了一个协议,就是《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①。苏联援助中国原子弹,给一个教学模型和全部的图纸。除了这个以外,还要给一种加强型原子弹的模型。所以1957年订协议的时候,苏联是真心诚意想帮助我们掌握核武器。

聂荣臻元帅在莫斯科签订协议以后,1958年7月15日,三位苏联专家在二机部大楼里,口头上给部、局领导讲了一通原子弹大致结构、尺寸、原理。至于氢弹什么都没有讲,什么书面材料都没有。我们开始搞加强型原子弹的时候有一个模型,数据不全,尺寸也不全,还是彭桓武副院长把它补全了。这个怎么弄来的也说不大清楚,我们把这个模型叫27号模型。

我原来也在原子能所(40l所),九院理论部②很多人都是从原子能所过来的。1958年邓稼先、王贻仁、陈小达最早从原子能所调过来,当时苏联专家说,你们只要调些大学生来就可以了,有我们教他们。到1959年6月,苏联政府突然决定不给原子弹样品模型,1960年开始撤走专家,到8月底撤走二机部系统的全部专家。我们1959年下半年开始自力更生搞原子弹,原子能所与九所做不定期交流,我从原子能所借调过来,所以我来得比较早。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毁约停援,钱三强就在原子能所布置安排力量搞原子弹,黄祖洽领导的4人小组,其中有孙绍麟、吴翔、陈乐山和我,从搞压拢型原子弹开始研究。借调过来后,我们都分配在九所一室中子组。

还在突破原子弹技术的时候,二机部刘杰部长趁苏联专家还在,找机会问了几次苏联专家组组长,能不能讲一下氢弹的结构原理。这个专家组组长说:“不知道。”他是守口如瓶,滴水不漏。刘杰部长想,看来苏联在氢弹技术上对我们严格保密。刘杰认为氢弹跟原子弹不一样,肯定比原子弹更复杂,有一些新东西要探索。当时我们九所在紧张地搞第一颗原子弹,也没有功夫同时探索氢弹。刘杰就想在原子能所加上一些力量,让他们先搞氢弹,探索氢弹原理。他把这个想法跟钱三强副部长一商量,钱三强也同意。后来跟九局说过,跟李觉也说过,他们都赞成。这样就让原子能所副所长兼理论室主任彭桓武,找一些人来探索氢弹的设计。1960年第四季度成立了轻核反应装置理论探索组①,由黄祖洽担任组长。到了1961年1月份,于敏也调到理论组任副组长。这个组开始有十一二个人,包括蔡少辉等人。他们从1960年底开始,到1965年1月份调到九院理论部之前,总共干了4年时间,也就是探索氢弹基本原理花了4年时间。这个组的成员从开始的12个人增加到40个人左右。

原子能所是下了很大功夫的,除了轻核理论组以外,基本粒子组的朱洪元也参加过研究。那时候理论研究的队伍还是很强的。  轻核理论组在黄祖洽和于敏的领导下研究清楚了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状态下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包括核反应截面的研究,中子的慢化、扩散和核反应,中子一氚循环系统的内在规律和特征物理量,轫致辐射和康普顿散射在辐射能量损耗和传输中的作用,辐射热传导和辐射能量耗损在氢弹能量平衡中的作用,非热动平衡现象,辐射波、冲击波和稀疏波的三波特性与相互作用的规律,热核燃料点火与燃烧的特征和规律。P3-5

序言

用诉说还原历史——写在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50周年之际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核武器技术,但那只是一个核爆炸装置。正当美国人称中国“有弹无枪”时,仅仅过了7个月,用飞机运载的核航弹空投成功。又过了一年时间制成了核弹头。1966年10月导弹、核弹两弹结合试验成功。紧接着1966年12月,氢弹原理试验成功。1967年5月,氢弹的设计、生产、试验工作全部完成。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从原子弹到氢弹,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从威力等指标上看,我们的技术水平比美、苏试验的第一颗氢弹都高,中国人一步就跨进了世界核大国的先进行列。研制氢弹时我们国家正处于极度困难时期,又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我们是在其他核大国严密封锁、没有任何外来帮助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力更生研制成功的。

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讲:“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从1958年到1967年不到十年的时间,我们掌握了原子弹、氢弹技术,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1966年3月30日,邓小平视察221厂时题词:“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遵照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情,我们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我们也一定要做到。”事实证明我们做到了,而且中国花费的研究费用只有其他核武器国家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当我们国家的经济还不发达的时候,就能拥有一支核战略打击力量,彻底打破了核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

2014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亲历者说“引爆原子弹”》《亲历者说“原子弹摇篮”》两本九院人的口述历史图书。这次又推出《亲历者说“氢弹研制”》,第一次全方位讲述了氢弹研制的过程,揭示了从氢弹理论突破到氢弹原理试验直至氢弹空投试验的诸多细节,如同展示了一幅全景式的科研画卷,让人们看到这个民族和国家是怎样掌握核武器技术的,核武器的研制是如何在众多科研技术人员的团结协作之下完成的。虽然有些人已随时代远去,但那些历史当永远铭记!

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走过一条不寻常的道路。氢弹的研制成功,归功于中央果断决策,全国大力协同,军民上下一心。如果没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坚强决心,没有兄弟单位提供的核材料,没有全国各个单位的无私支援,没有九院人憋着一口气的赶超精神,没有试验基地官兵的全力保障,没有解放军空军飞行员的拼死精神,氢弹试验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这是集体合作的结晶,是大协作、大团结的结晶。

我们关注氢弹研制的这段历史,是要给后来人一个交代。亲历者讲述的不仅仅是故事,更多的是在说人生,说事业,核爆炸的蘑菇烟云与他们生命中的热血早已融汇在一起。很多老同志是第一次面对镜头、面对着录音笔,他们的影像和声音如春蚕吐丝一般充填着历史细节,他们深情的回忆化作一砖一瓦恢复历史大厦。“两弹”的研制成功就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典范,“两弹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力量,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就是核武器人的豪迈气概。

让中国核武器研制历史不仅仅停留在档案里,让承载这段历史的口述文字能得到公众的普遍认知,从而体现出其现实意义,这是我们做口述历史的初衷。我们努力把这一段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复原出来,传承下去。

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我们走过氢弹理论突破、原理型试验,直至最后空投试验成功。这是一个宏大篇章,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有难以描述的内容,除了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还有大量普通工人、后勤保障人员的全力配合。参与者成千上万,几十人的口述只能是沧海一粟。正值氢弹爆炸成功5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推出这本口述历史图书,是借此机会向上一代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2015年11月11日

后记

口述历史不是为哪一个人树碑立传,而是记录大时代大背景下的个人经历和感受。对于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恰恰可以通过不同个体的感受来反映事件的真实状态。正因为讲述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才让人感受到口述历史的奇妙之处。尤为重要的是,访谈者有可能从讲述者那里获得未知的真相,获知更加成熟的经验和教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身心有一种探寻真相无法抵御的诱惑,有一种触摸历史、滋润历史的快感。长久地做下去,会让你的情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对讲述者来说,他们有一种沉重的职责;对倾听者来说,他们有一种还原历史的责任。实际上,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如此记录下来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让真相串联起来、最后复原的权利和义务。

人们对一个历史事件的了解必定是有局限的,更何况是核武器研制试验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关心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面对的不仅仅是单个口述者,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过去没有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基层科研工作的人或事情上头,许多过程包括核试验的细节自然而然地就属于“空白”了。

1964年的原子弹爆炸成功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但是应该承认原子弹技术有一部分是人家给我们的,氢弹研制才是真正的自力更生,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可是怎么把这段历史,用口述方法把它完整地勾勒出来,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由于氢弹研制体系特别庞大,涉及的领域方方面面。比方说,氢弹理论突破的工作在北京、上海进行,爆轰试验和核元件设计、加工、装配在青海221厂完成,氢弹原理试验、空投试验在新疆核试验场地进行,贯穿大半个中国。我只能把几条重要的线索理出来:一是了解国家从全局的战略高度考虑整个核武器研制、试验。二是发扬学术民主,集思广益,从科学规律中努力寻求尽可能快的途径。三是了解氢弹研制发展的各个阶段,其中科研、生产、装配、试验之间的相互关联,都是一环套一环的。而且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上到中央专委,下到作业队成员都了然于心,令行禁止。最后理论、实验紧密结合,真正做到了万无一失。

想要尽可能完整地再现这段历史,只能够依靠来自当事人的叙述与史料。氢弹试验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好多老领导、老科学家“靠边站”了,找寻合适的受访者来讲述是一个难题。采访的内容也要有所侧重,哪些是重点,哪些一带而过,尽可能从他们口中了解到第一手资料,因此我必须抓紧采访。好在许多当事人健在,他们用亲身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史实,描述科研细节和试验场景的图像,让我们尽可能地接近历史原貌。我也借此寻访与行走,不断地倾听、思考、验证,不断地唤醒口述者的记忆,再经提炼后,最终回归史实之中。我发现那些被档案“遗漏”或被“搁置”的文字,往往有可能成为最重要的史料。

为了避免口述者因时间久远发生误忆甚至失忆,我参考了口述者曾经写过的文章和一些档案、出版物,将口述内容与这些资料进行比较,尽量避免记忆与事实相违。氢弹的理论突破。产品设计、生产、加工、试验等工作千头万绪、包罗万象。由于不同口述者的岗位和记忆之间存在着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同一事实呈现出认知差别。即便是当事人,也会因为自己对全局的信息不了解而可能以偏概全。因此,如何判断口述者口中事情的真实性,真实的程度和比例,是整理者必须要做的功课。

于是,我在一系列回忆碎片中寻找细节,更侧重个人的独特视角,更强调小叙事和讲故事,从而找到事件的关键点。有了这些细节的充填,核武器研制从平面轮廓线中凸显出来,让枯燥的试验有了温度、有了情感,使“人”的形象丰满起来。核试验成功不仅仅是数据、威力和当量,更因为有了曲折过程和丰富内容而具有了立体感。无数个工作场景、生活细节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画面,让我们终于零距离感受到了一段鲜活的历史,一幅五十年前的壮丽画卷。

钧沉历史真相是一个苦差事。虽然我已经整理过两本口述史图书,但还谈不上对口述历史驾轻就熟。采访过程相对轻松,但整理过程异常艰辛。我做的工作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对口述史料进行梳理和整合,再结合文献资料,重构事件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因此,口述历史是访谈者与口述者共同完成的。

编写完全书,我们不但获得更加清晰的氢弹研制路线以及成功的经验,尤为重要的是,在整理口述录音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眼光,原来我们缺乏一份对厚重历史的敬畏心!

一个民族记忆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有细微感人的历史细节。大多数的九院人做的是最普通、最基础的科研工作,不可能人人载入史册。但是这些普通人因为见证了共和国发展史中辉煌的一页,平凡的经历也同样光彩,普通人也能铸就伟业。因此,记录他们不但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作为九院人的一种职责。我之所以多年来倾心于口述历史,就是要为更多的“普通人”书写多彩的人生,同时推动核科学史的深入挖掘。我们做这件事,就是要对那段历史有一个交代,对后人有所教益。

2013年10月,我第一次到了新疆罗布泊地区,进入中国核武器试验场地,在茫茫戈壁滩近距离地寻找核试验的足迹,这个时候,我对上一代人的工作有了切身体会。若干年前,几位老人(其中有一位女同志)向我讲述当年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爆心去取核试验数据的过程,他们谈笑风生,丝毫不为当年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怕和后悔。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啊!站在爆心的沙砾地上,回味老人们富有感染力的声音,那一幕幕试验场景真切地浮现在眼前。  2017年是氢弹爆炸成功五十周年,借此机会,我衷心地感谢接受采访的九院人,正是有了你们,对一些丢失太久的记忆给予及时的补充和丰富,才使得五十年前的那段历史较完整地呈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我还要感谢多年来一直支持我进行口述访谈的九院领导田东风,感谢九所政治部、工会领导,感谢对全书进行认真审核的有关部门,感谢原国防科工委宋柄寰老人无私提供的资料,感谢我的朋友边东子、马怀民,感谢爱人于亚娜一直默默地支持。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我会铭记在心!

侯艺兵

2015年11月5日于北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