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仅仅是《史记》的艺术价值。《史记》的思想价值更为崇高,司马迁定位《史记》是一部人伦道德教科书。
张大可、朱枝富编著的《人文始祖黄帝(精)》为张大可先生主持的“史记疏证”项目单行本之一。
| 书名 | 人文始祖黄帝(精)/史记人物系列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仅仅是《史记》的艺术价值。《史记》的思想价值更为崇高,司马迁定位《史记》是一部人伦道德教科书。 张大可、朱枝富编著的《人文始祖黄帝(精)》为张大可先生主持的“史记疏证”项目单行本之一。 内容推荐 张大可、朱枝富编著的《人文始祖黄帝(精)》为张大可先生主持的“史记疏证”项目单行本之一。主要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为五帝本纪疏证,包括对该文的题评、集注、立目讲疏、语译、集说等;二为人文始祖黄帝研讨,包括《五帝本纪》讲析、人文始祖黄帝、黄帝与蚩尤三部分,从人文发展的角度论述黄帝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历史价值。 目录 史记疏证五帝本纪 人文始祖黄帝 《五帝本纪》讲析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 黄帝与蚩尤 试读章节 【题解】 张大可曰:《五帝本纪》载父系传说时代帝系相承,同姓而非一家,不是一个王朝。本篇述史寓含司马迁的卓越历史观,是《史记》全书的一个缩影。儒家经典《尚书》纪事起于尧,宣扬让德;司马迁向前推至黄帝,是宣扬天下大一统。五帝时代约当公元前二十四、前二十三世纪,距今四千多年,正当原始公社进入军事民主部落联盟时代,司马迁的记载符合历史进程。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禅让相承,典礼制度一步步完善。黄帝用战争统一诸侯,表明平乱世要用暴力。尧、舜二帝举贤任能,天下大治,表明治国要用德,故篇末总括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黄帝草创国家,虞帝时制度大备,鲜明地表现了司马迁进化论的历史观。 【评说】 韩兆琦日:司马迁叙述中华民族的历史由五帝开始,《史记》全书也由《五帝本纪》开篇。本篇系兼采《尚书》之二典,古本的《五帝德》、《帝系姓》以及《国语》、《左传》、《世本》、《庄子》、《孟子》、《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礼记》、《淮南子》等书的资料熔铸而成,其中蕴含了司马迁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全部社会历史观,也表达了他的述史主旨和贯穿全书的主要几个方面的思想,因而具有总序的性质。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 第一,明祖先。该篇讲述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黄帝死,其孙颛顼继位。黄帝曾孙帝喾又接替颛顼,帝喾又是颛项族子。帝喾死,其子放勋即位,是为帝尧,而帝舜是黄帝的八世孙。扩而言之,凡《史记》中所载三代天子世系、列国世家祖先、各地少数民族来历,追本溯源,其氏姓来源皆本于黄帝。作者意在说明“黄帝子孙”之渊源。自此以后,华夏民族就血统而论,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就历史文化论,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进步的。“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之称,遂成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象征。 第二,明道德。文载黄帝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黄帝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又胜炎帝,杀蚩尤,以武力实现了统一。作者特别强调黄帝“修德振兵”而有天下,以说明平乱世要凭武力,治天下要用德政。作者高度赞扬黄帝以后的继位者们以德治国的丰功伟绩,“颛顼有盛德焉”,帝喾“知民之急”,“抚教万民而利诲之”,以至“其色郁郁,其德嶷嶷”。作者用大量篇幅详载尧、舜举贤、爱民、仁孝的美德。尧纪云:“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日:“‘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死,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又写舜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表明国家太平全凭德治。值得注意的是《史记正义》引《竹书纪年》却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作者于此均弃之不取,而采禅让之说以明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很显然,作者将五帝的禅让和治理归结到了儒家的道德上面,故篇末总结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其德。”用来说明民族历史初始时期道德发展的趋势和作者在历史记述中的道德所系。 第三,明人事。生活在“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等神学迷信盛行时代的司马迁,欲以《史记》“究天人之际”,毅然将中国历史的记述由黄帝开始,并大胆屏弃神化黄帝的那些荒诞离奇的百家之言。在他的笔下,黄帝有名有姓有称号,上有父,下有子孙,生有所自,死有所归;还设官分职,建立制度,组织生产。总之,从黄帝开始,中国的历史才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文中作者完全以人的面目颂其功德,述其事迹,刻意塑造出一个富于进取精神和创造力的古代英雄形象。此外,作者纂述《五帝本纪》首称黄帝,无疑还具有讽刺汉武帝好神仙、信方士,以求长生不死的荒唐行为的用意。所以李邺嗣说:“《黄帝本纪》实太史公之谏书也,当与《封禅书》并读,即可见矣。自汉初学者多治黄老言,至孝武皇帝时始乡儒术,而帝更好言神仙。神仙者,道家之外乘也,其言亦本诸黄老。至轩辕古帝大圣人,又世绝远,可以极言附会,竦人主之听,于是诸方士竞进其说。今史公所作《黄帝本纪》,简而雅, .质而不侉。至后书黄帝崩,葬桥山,而世所传鼎湖上仙及诸荒怪不经,尽可不辨而见矣。余尝考《汉书·艺文志》,道家载《黄帝书》一百篇,神仙家载《黄帝书》六十一卷,所谓百家言黄帝,俱一时方士诡撰以欺人主,荐绅先生难言之。今《本纪》尽削不载,而别于《封禅书》俱述前说,而直断之日:‘海上怪迂之方士、阿谀苟合之徒,所言不经无验者。’盖一以征信,一以斥诬,使人主开卷惕然,知黄帝忧劳,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如此。太史公择其言尤雅者,著为本纪书首,而凡《封禅书》所载方土之怪迂语,其文不雅驯,当不使复陈于人主之前矣。且上虽好神仙,而酷吏峻刑,更相继起,人臣救过不赡,史公特于《老子传》附以申不害、韩非,使知黄老之学一变而为刑名,其弊固然也。”(《杲堂文钞》卷四) 第四,明制度。司马迁认为五帝是一切人间制度、法规的始创者,他们奠定了中国文明的基础。文载黄帝初创制度,遵循天时四季的变化和地利来安排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祭祀山川鬼神的活动,组建军队作为国家机器从事征伐战争,并以“云”命官名“为云师”,“置左右大监”,建立官僚系统。至尧舜时有“四岳”、“十二牧”,还设有司空、稷、司徒、士、工、虞、秩宗、典乐、纳言等官佐,并修五礼,定巡狩之制,同律度量衡,建立法典,制五刑。天文历法也初步确立,能推算出“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从此,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初步完备,华夏民族开始在安定中过上有组织的文化生活。文章注意记述从黄帝创立国家到尧、舜完备制度的发展过程,体现出司马迁进化论的社会历史观。P3-5 序言 《史记》人物系列丛书第一辑1-10册,是大型古籍整理学术工程《史记疏证》一组抽印本丛书,由商务印书馆于2018年集中推出,向广大读者征求意见。《史记疏证》工程是一种全新的古籍整理形式,“熔古今研究成果于一编,聚海内志同时贤于一堂”,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一种雅俗共赏的读本,也可当作一种工具书使用。《史记疏证》的总体结构及其内容,详见《史记疏证·凡例》,兹从略。《史记疏证》工程尚未完成,已进入最后通校、定稿、排版的冲刺阶段,面见读者,大约还有两年时间。为了验证这一新成果,特别选出了十五个篇目,汇辑成十册书目推出,倾听社会反响,以期在疏证工程的冲刺阶段弥补其不足,力求完美。 十五篇选目为:《五帝本纪》、《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赵世家》、《孔子世家》、《孙子吴起列传》、《仲尼弟子列传》、《白起王翦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西南夷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大宛列传》、《太史公自序》,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三体,突显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特点。每册单行本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原典“史记疏证”,给读者提供阅读《史记》的原始资料,以及作者的解读;第二部分是作者研究成果,大多为研究论文,也有对篇目的深入讲析,书题从第二部分研究内容中提出。十册单行本顺序原则上按《史记》原书五体顺序,即本纪、世家、列传顺序排列,在同一体中的人物排序基本原则是以时代为序,通史序列本当如此。但世家、列传个别篇目以类相从打破了时间序列,例如世家中《孔子世家》在《赵世家》之后;列传中记载张骞活动的《大宛列传》在《司马相如列传》之后。本辑丛书,同一体则按历史人物活动的年代先后为序。所以十册书目如次: 1.人文始祖黄帝 2.千古一帝秦始皇 3.平乱诛暴汉高祖 4.西汉盛世文帝景帝 5.至圣先师孔子 6.胡服骑射赵武灵王 7.兵家之祖孙武子 8.西域使者张骞 9.一代辞宗司马相如 10.千秋史圣司马迁 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仅仅是《史记》的艺术价值。《史记》的思想价值更为崇高,司马迁定位《史记》是一部人伦道德教科书。《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称: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所谓“王道备,人事浃”就是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太史公自序》说得更直白:“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史记》效《春秋》,全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实践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的理想。《史记》的形制五体结构像一座宝塔,形象地反映了礼制国家的等级秩序。《史记》内容贯通历史三千年,是古代中华文化的浓缩。《史记》创立纪传体,以人为中心述史,描写人生百态,惩恶扬善,每个人都能从《史记》中找到对照自己的榜样。本辑《史记》人物系列十本书目,涉及十七个历史人物(未计七十子),包括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化伟人与英杰,而突显的就是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这一主题。司马迁十分自信地宣称,全社会的人,君臣父子都要读《春秋》,如果不读《春秋》,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君臣父子”,是司马迁对全社会人际关系的浓缩,也就是“君臣父子”,指代全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上至帝王,下至黎民。《史记》是全中国人人必读的一部国学根柢书。根是树木之本。柢指树之直根。俗话说“根深叶茂”,只有根深扎于土壤之中,才能使树木稳固并茁壮生长。根柢两字叠用,加强树之本的意义。中华文化有五千年历史,将其比作一棵参天大树的话,《史记》就是这棵大树之根之柢,即中华文化之本之源。全社会的人读了《史记》,提高自己的修养,社会就和谐了。所以《史记》生命之树常青,并!Et益走向普及。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古籍畅销书。《史记》蕴含的百科知识,文学、史学的艺术价值,其中各色历史人物所起的榜样借鉴作用,决定了《史记》是一部开卷有益的书。《史记疏证》单行本把解读《史记》与研究《史记》结合起来,雅俗共赏,是包括研究者与爱好者在内的广大读者群体阅读和欣赏的读物,是学术研究走向普及大众的一种尝试,具有开创意义。 本书《人文始祖黄帝》是解读《史记》开篇《五帝本纪》的疏证,以及对黄帝的评说。五帝是中国上古父系氏族传说时代的五个圣王。五帝禅让相承,序列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同姓而非一家,不是一个王朝,司马迁合写一篇本纪,所以题名《五帝本纪》。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原计划的《史记》上起帝尧,因是效法孑L子修《春秋》而作史。孑L子编《尚书》上起帝尧,突显让德。司马迁修正《史记》断限,上起黄帝,因黄帝用暴力统一诸侯,实现古代的大一统。《太史公自序》说:‘‘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怡;厥美帝功,万世载之。作《五帝本纪》第一。”这段话语译的意思是:‘‘远古的黄帝,取法天地。四圣遵循,而又各有自己的法度。唐尧禅位给虞舜,虞舜肩负重任而十分忧虑。光芒万丈的五帝功德,千秋万代都赞美。作《五帝本纪》第一。”由于黄帝用暴力结束了上古时代的诸侯纷争,即部落混战,草创国家,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四圣遵循其业,国家机构日益完善,至虞舜而大备,司马迁说:“天下明德自虞舜始。,,于是,司马迁提出了“非兵不强,非德不昌”的治国理念。黄帝身体力行,强兵树德,为后王做出了光辉的榜样,所以司马迁修正断限起于黄帝,突显大一统历史观,并塑造黄帝为中华之人文始祖。因之,借以为本书的题名。 作为中华文明奠基人的黄帝,在今陕西黄陵县西北桥山上有黄帝陵。在先秦时代,黄河流域,大江南北,到处流传着黄帝的故事,百家书籍中也记载着黄帝的事迹。有的说黄帝是神,有的说黄帝是人,司马迁排除神秘色彩,把黄帝写成一个与人民打成一片,同甘共苦的创业帝王形象。黄帝擒灭蚩尤,兼并炎帝,统一天下,草创国家,中华文明社会就从这里开始。在司马迁笔下,五帝,夏、商、周三代天子,秦汉王朝,以及春秋以来的列国诸侯,周边民族都是黄帝子孙。在两千多年前,这一民族一统观念就已奠基于《史记》。司马迁的这一伟大思想成为历代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宝贵历史资料,数千年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荣和进步而斗争。“黄帝子孙”,至今仍是一个神圣名词,尤其对海外华人来说,具有无限凝聚力。黄帝是中华人文始祖,是中华文化的民族魂。与黄帝齐名的炎帝号“神农氏”,教民耕种,也是传说中的圣王。所以“黄帝子孙”又称“炎黄子孙”。 本书由张大可、朱枝富两人合作编著。张大可,《史记疏证》学术工程主持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朱枝富,江苏省海外发展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史记研究会理事。本书收录的三篇文章为江苏无锡江南大学徐兴海教授、《人民日报》杭州记者站王慧敏站长、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王炜民教授分别撰写,署名于文章之后。借此对支持本书的三位协作友人,以及相关同志表示谢忱。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