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哲学史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唐志龙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唐志龙著的这本《中国哲学史》共分为5个大的章节,讲述了从西周及其以前到近代中国的哲学思想,简要介绍了我国历史上50多位著名哲学家的生平活动及思想学说。为了帮助读者高效阅读,每个大的章节前都写了简短的“引言”,大致勾画出了该时期哲学思想的基本发展脉络。

内容推荐

《中国哲学史》源自作者唐志龙数十年来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讲义,全书共分为五大章节,讲述了从西周及其以前到近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介绍了我国历史上五十多位著名哲学家的生平活动及思想学说,梳理出三千年来中国哲学源远流长的发展轨迹和逻辑演变。全书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以轻松鲜活的语言、生动流畅的故事,将哲学家们的生平、学说串联起来,充满哲思与趣味。读懂中国哲学,追溯中国人的精神源泉!

目录

第一章 西周及其以前的哲学思想

 开天辟地——神话传说中人类思维能力的初始闪光

 大禹治水——原始五行观念的产生

 箕子说象牙筷——古人对社会矛盾的初步关注

 伯夷、叔齐的“路责”——天人关系的初步论争

 卫巫监谤——古代无神论思潮的兴起

 伯阳父论地震——阴阳观念的出现

 文王卜卦——《易经》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中的哲学思想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

 黄鹄之歌——管仲的乘时进退思想

 孔子游列国——儒家的仁政学说

 子夏读《诗》——孔子“学思并重”的认识理论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道家思想

 初试美女阵——《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

 止楚攻宋——墨子的哲学思想

 与民同乐——孟子的民本思想

 “许子之道”——农家“农本商末”的哲学思想

 田忌赛马——孙膑对军事辩证法的发展

 一场蝶梦——庄周的人生哲学

 “白马非马”——名家的哲学思想

 守株待兔——法家的历史哲学思想

 稷宫祭酒——荀子对百家争鸣的总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邹衍“五德终始”的历史循环论

第三章 汉唐时期的哲学思想

 “文武并用,长久之术”——陆贾兼综儒道的哲学思想

 秉烛夜谈——贾谊政论中的社会矛盾观

 博士刺猪——董仲舒“儒学独尊”的哲学思想

 站着读书的人——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以无为本——王弼的玄学思想

 “救世”与“出世”——葛洪的道教理论

 林泉处士——杨泉自然哲学的气一元论

 “释迦”东来——僧肇的佛教理论

 “皇帝菩萨”——范缜反佛的战斗无神论

 风动·幡动·心动——惠能“自心即佛”的禅宗学说

 谏迎“佛骨”——韩愈反佛兴儒的哲学思想

 “好佛”的无神论者——柳宗元的“元气自动”观

 “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朴素辩证法

第四章 宋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

 孔颜乐处——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说

 仲淹之“警”——张载的“气本论”

 程门立雪——程颢、程颐的“理本论”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三不足”的社会改革论

 “天的上面还有什么?”——朱熹的“天理论”及其集大成的理学体系

 鹅湖之会——陆九渊的“心本论”

 王霸义利之辨——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

 隔河看花——王守仁对“心学”的全面发挥

 “石龙书院学辩”——王廷相的“气无灭息论”

 “冷风热血,洗涤乾坤”——黄宗羲历史哲学中的早期启蒙主义思想

 庐山名篇——方以智“一而二,二而一”的矛盾学说

 一弯河水向东流——王夫之对宋明理学的总结与终结

 “思古斋”与“习斋”——颜元的“犯手实做其事”的知行观

 “《疏证》不得不作!”——戴震反禁欲主义的“理欲观”

第五章 近代哲学思想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推崇“自我”的历史变易观

 “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重行”的社会改革论

 “天国在人间”——洪秀全的“上帝”观念

 公车上书——康有为“万物自变”的新进化论

 “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冲决网罗的“心力”说

 “良将”的选择——严复“物竞天择”的天演之学

 “苏报案”——章太炎的“排天”说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据说远古时候,天地是混混沌沌的,像个大鸡蛋,万物的始祖盘古就孕育其中。

这样,过去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十分不满“鸡蛋”里那种迷糊混沌的环境,便找来一柄大斧,朝四面八方猛劈起来。于是,天地开辟了:混沌中的清而轻的阳气上升为天,浊而重的阴气下沉为地。以后,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盘古的身躯也每日跟着增长一丈。如果天地之间还有什么牵连,盘古就左手握凿,右手挥斧,继续进行开天辟地的工作,终于使天地彻底分开了。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极高,地变得极厚极厚,盘古的身体也长得极长极长了。因此,开天辟地的工程也才算最终完成了。

这以后,才有号称天皇、地皇、人皇的“三皇”出现在世间,而盘古则是天地万物的始祖。

开天辟地时诞生的盘古,在临死的时候,将自己的整个身躯贡献出来,化成了世间的万物。他呼出的气变成了清风和云彩,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鸣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四肢五体变成了大地的四极与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血液变成了滔滔的江河,筋脉变成了山川道路,皮肤肌肉变成了肥田沃土,头发与髭须变成了天上的星辰,皮肤上的汗毛变成了草木,牙齿与骨头变成了金属与岩石,精液与骨髓变成了珍珠和美玉,汗水变成了润泽万物的甘霖,就连身上的各种寄生小虫,在暖风的吹拂下也变成了生活在大地上的各种动物。可以说,为了美好世界的出现,盘古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盘古开天辟地,为人类创造了一个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那么人类又是如何出现的呢?在进化论知识还未普及之前,世界各民族仍然都只能以神话和幻想的方式来探讨和回答这个问题。西方人的神话中,传说是上帝创造了美丽的伊甸园,并创造了一个男人亚当,再从亚当身上取出一根肋骨而创造了女人夏娃,现在的人类就是他们的后世子孙。在中国的传说中,创造人类的是一个本领高强、充满慈母之心的女英雄——女娲。

女娲在盘古开出的天地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她忍受不了孤单和寂寞,就在河边用水和上黄泥,捏出了一个个男男女女。从此,女娲就和自己生产出来的儿女们愉快地生活在世界上。

由于科学不发达,天文学、地理学知识更欠缺,古人便认为大地是方的,在它四周的尽头,都有强劲的柱子支撑着天;而天是穹隆形的,压在地柱上面,盖住了整个大地。

盘古开辟的天地,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日晒、雨淋、风吹、地震,环境逐渐变得恶劣起来:支撑天的柱子一天天腐朽、折断、垮塌,再也不能承受天的重压了;天也因地柱的崩溃而不能全面地覆盖住大地。于是,强烈的阳光从天缝中毫无遮拦地直射大地,引起地面上烈火熊熊,无情地炙烤着善良的人们;地面上污臭的洪水大肆泛滥,使大地变成一片汪洋,人们只得逃往山的最高处,躲避滔滔洪水的侵袭;天空中一些凶猛的飞禽和地面上一些猛兽乘机捣乱,经常攫取力量衰弱的老人、小孩当它们的食物……

女娲看见自己的儿孙遭难,既伤心又愤怒。她决心使出全部的力量。为人类解除痛苦。她在漫山遍野疾走狂奔,采集大量的木材,点起大火,把泥土和石块放在火里烧炼。她不顾疲劳,忘记了休息,炼啊,炼啊,炼了很长时间,才将那些泥土和石块炼成了五彩缤纷、坚硬无比的补天石。然后,女娲双手托起补天石,飞升上天,去补住了天的裂缝。

接着,女娲又采来矿石,投人大火中冶炼。她不分昼夜地操劳,锻造了一把无比锋利的宝剑。然后,她提着这把金光闪闪的宝剑,去和一只巨龟搏斗。经过艰苦的厮杀,女娲终于制服了巨龟,把它的四足砍断,拿去做了支撑天空的柱子。

女娲乘胜出击,潜入水中斩杀掀起洪水的妖怪——黑龙。黑龙哪是女娲的对手,很快就被女娲杀死了。黑龙一死,洪水就渐渐退下,可地上还有些裂缝,从那儿不断冒出臭水来。女娲又找来大批芦柴,把它们烧成灰,用灰去填补那些裂缝。

最后,女娲做了一副弓箭,射杀了那些伤害老人、小孩的凶猛的飞禽走兽。

就这样,人类的祖先女娲,凭着自己的力量与智慧,补好了苍天,填塞了地缝,斩杀了一切妖魔鬼怪、毒虫猛兽,使盘古开辟的天地恢复了往昔的和平、安宁。在这和平、安宁的环境里,人类又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P3-5

序言

出版说明

本书共分为5个大的章节,讲述了从西周及其以前到近代中国的哲学思想,简要介绍了我国历史上50多位著名哲学家的生平活动及思想学说。为了帮助读者高效阅读,每个大的章节前都写了简短的“引言”,大致勾画出了该时期哲学思想的基本发展脉络。哲学家之间,也尽量寻找其内在的逻辑发展顺序,在文中进行了一定的穿插联结,力争使全书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避免读者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一盘散沙”的错觉。由于每个人物的哲学思想是多方面的,受篇幅所限,为突出重点,照顾全面,吸取经验,写作中大都在一般介绍的前提下,重点择其最突出、最有影响或者贡献最大的一方面进行写作,其理论上的缺欠及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等,并未处处顾及,往往着墨不多。

为了让本书通俗易懂,更被普通读者接受和喜欢,本书穿插了不少哲学故事,内容上尽量与主题直接有关,形式上前后不拘,但不游离人物的基本思想。因为这毕竟不是“中国哲学故事集”,而是中国哲学史,需要从故事的线索里,捋出哲学史的发展踪迹以及内容的演变逻辑来。当然,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纰漏之处一定不少,能否达到这一目的,还请读者自己阅读后去评价,也请读者见谅。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只是一本通俗性、普及性的哲学史著作,无论内容还是体系结构都并不十分全面。所以,要想对中国哲学史有更深刻的把握,达到一定的造诣,可以在阅读本书“入门”的基础上,进一步多读些其他“大家”写的有关中国哲学史的教材、研究文章等。如果本书的问世,能够将读者开始真正引入哲学史高深的殿堂,那么,在下是十分荣幸的。其耿耿于怀的“浅薄”之念,也许会消减不少了。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学习和参考了学界有关专家、学者的许多大作与高见,为避免体例的繁复,增加可读性,未在文中一一注明出处,仅择重要者,附录于后,一并致谢。

唐志龙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