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乐坛鸿儒缪天瑞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文韬编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根,扎进了音乐文化沃土

缪天瑞先生自幼与祖父一起生活。祖父常组织一些业余乐手在家中合奏。每当此时,童年的缪天瑞总是默默静听。浙南有风俗,祭奠故人时要请道士、和尚做道场法事。用当地浓郁的民间音调唱“经文”成了群众喜爱的仪式内容,而在这样的热闹场合里,便少不了缪天瑞的身影。他总是挤在道士、和尚身边,跟他们一句一句地学唱。就这样,美妙、纯朴的乡音深深地植入他的心海。

1914年,6岁的缪天瑞先生就读于祖父创办的莘塍聚星小学,活泼、聪慧的缪天瑞在诵读“四书五经”之余,音乐老师一一钟老师时常让他和同学木长荣在教台前示范演唱。从此,生性害羞的缪天瑞便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校的音乐学习及各种社会音乐活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缪天瑞,开阔了他的音乐艺术视野。

1919年,11岁的缪天瑞毕业于瑞安莘塍聚星小学,进入瑞安县立中学读书。经过“五四”运动之洗礼,这里的教育呈现出了新面貌。在叔父缪晃的支持下,缪天瑞利用课余时间学习音乐。四年的中学生活,缪天瑞是在清新的文化氛围和刻苦的音乐学习中度过的。其间,有两件事让少年缪天瑞兴奋不已。一是允许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戏曲及音乐。在中学时,缪天瑞的音乐和英语两科成绩突出,深得音乐老师段光尘的欣赏。二是认识了“胡琴圣手”郑剑西。郑剑西先生很看好缪天瑞的音乐天赋,便教缪天瑞京胡演奏的各种本领。从运弓到把位、指法,从曲牌到各行当的演唱风格……缪天瑞在严格的音乐训练中深深地感受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郑剑西先生还送给缪天瑞一把京胡,可惜在上海读书时弄丢了。

食不果腹的大学岁月

1923年,15岁的缪天瑞中学毕业了。在音乐老师段光尘的积极推荐下,他到上海艺术师范大学音乐科师从钟慕贞学习钢琴,并随吴梦非、丰子恺、宋寿昌等教育家学习音乐理论。

缪天瑞先生的大学生活是艰苦的。父亲早逝,生活时常没保障,有时只能靠在学校包饭的同学分一点饭给他,就这样艰难地维持着半饥饿的学习生活。但是,这对于失去父爱的缪天瑞先生而言,也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他从中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勤奋工作的重要性。他曾暗自下定决心,要想有所作为,就要加倍努力地学习。

读书不易办学更难

1926年9月,缪天瑞先生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温州,在温州中学附属小学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翌年与同学王公望、陈垂平、张任天、吴成均,同乡金作镐、侯宗谷等,在温州中山公园附近创办了一家私立的温州艺术学院。缪天瑞先生除教授钢琴、音乐理论之外,还担任教务主任。在这里,引发了著名温州籍作曲家陈田鹤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几位初出茅庐无任何靠山的年轻人,想开创一番事业谈何容易。1928年,私立温州艺术学院因负债停办。缪天瑞先生想通过所学开创一番事业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却无法实现。然而,有谁知道,对家乡温州的音乐艺术教育事业之牵挂,一直持续到缪先生的生命尽头。在先生去世前两个月的2009年6月22日,他给本书作者的信中还一再嘱咐,温州大学应该办音乐附小之事。

缪天瑞先生的办学理想虽受到了挫折,但其学术研究之路却因自己的勤奋,在饥寒交迫中逐渐找到了出路。1927年缪天瑞先生在《新乐潮》上发表了《曲的姿和曲的心》;1928年在《音乐杂志》上发表了《失意》和《乌鸦》两首歌曲。在《音乐杂志》上发表了《十景开场》等最早的音乐创作和文论。

雪中送炭的傅教授

1928年9月,缪天瑞先生在办学受挫后辗转来到了上海,在困境中找到了他大学时期的老师傅彦长教授。在傅先生的记忆中,缪天瑞是一位刻苦学习、不拘言谈的学生,便介绍他去一家书店为古诗词谱写活页歌曲。缪天瑞先生没有辜负傅教授的期望,仅用了两个晚上就写出来一首被书店录用的歌曲,还领到了20元稿费。之后的一年间,缪天瑞先生是在辛勤的创作中度过的。傅先生很赏识他的勤奋与努力,便又介绍缪天瑞先生去同济大学附中、上海滨海中学、上海新陆师范学校和上海艺术师范大学任教,主要担任普通中学音乐教师、师范学校的钢琴和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在上海新陆师范学校这所重要的师资培养学校,开设了钢琴、歌唱等课程,使他在上海有了生活的保障和落脚之地。同时,缪先生靠翻译、著述也得到了一些微薄稿酬,帮他顺利度过了初到上海时的经济难关。

P8-11

后记

温州瑞安莘塍南镇缪氏家族是当地的望族。这个家族中名人辈出,杰出代表有音乐家缪天瑞、眼视光专家缪天荣、环保专家缪天成等,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独领风骚,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非凡贡献。缪天瑞先生学贯中西,所涉及的学术领域极广,开创出了中国音乐学一个又一个的领域,尤其在律学研究、音乐教育、音乐翻译、大型音乐辞书编纂等方面,创下了辉煌业绩。

1997年,我因请教一些乐理问题,便与缪天瑞先生有了书信往来,直至2009年先生离世。2001年秋,缪先生得知我来温州师范学院工作,便在电话的那边激动地说:“我们是校友啊!”

缪先生给我深刻的印象是儒雅、谦和、质朴。无论10多年的电话、书信往来,还是2005年5月出差去北京时满怀激动的登门拜访莫不如此。当我和时任温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的陈其射教授一同初访缪先生,真不敢相信这位鹤发童颜、神清气爽,身着蓝色中式对襟上衣,穿老式布鞋,却周身透着儒雅气的大学者已是历经沧桑的近百岁老人。先生神态十分平和、慈祥,家乡温州去的我们,显然勾起了先生深深的思乡之情,他缓缓地说“我离开温州已经56年啦”,先生开始拉家常了,这使我迅速摆脱了内心深处因过于崇拜和敬慕而带来的拘谨与不安。老人通达谦和、宁静致远以及敏捷的思维、缜密的语言逻辑,令我钦佩和感叹不已。与先生的交流中,我们还谈到将来要成立缪天瑞研究会的事,缪先生慈祥地笑道:“我的贡献不多,错误不少啊。”

缪先生百岁高寿仍然笔耕不辍。2007年,值先生百岁华诞之际,老人依然孜孜不倦地亲自将自己80年来数百万字的学术成果逐字修订、逐篇归类为《缪天瑞音乐文存》,而先生把亲笔仔细修改过的一套文存最终寄给了我……这,或许是我有生之年能得到的最高奖赏了!我与先生的最后交往当是2009年6月22日。这普通的一天则让我记忆犹新——先生从北京给我寄了他新出版的《音乐随笔》,我从温州给先生寄出了一封挂号书信。再后来,我便接到了9月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寄给我的先生离世的讣告……我翻阅着先生给我的近20封书信、聆听着我们拜访先生时的录音,“你要向我学习”的声音萦绕于耳畔。我反复问自己“应该用什么来寄托对先生的思念?”2011年我和胡敏老师完成了温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缪天瑞教育思想研究”,2012年我与刘青松先生完成了温州大学文化工程项目“校友缪天瑞研究”。同年5月23日,音乐学院邀请了缪先生的亲属,在温州大学演播厅为这位著名校友举办了“感受大师风范,聆听音乐人生”为主题的访谈式纪念活动。从2010年开始,时任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的刘青松先生协同学校有关部门,积极筹措缪天瑞先生铜像的设计、铸造及落成事宜。应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方建军教授的建议,地处缪先生故土的温州大学,向缪先生创办并工作了23年之久的天津音乐学院捐赠一尊缪先生的铜像。两尊孪生铜像,将温州大学与天津音乐学院紧系一处,携手发展。2013年4月15日,适逢缪天瑞先生诞辰105周年之际,温州大学音乐学院为缪先生举行了铜像安放仪式,举办了“缪天瑞百年音乐人生”图片展及学术沙龙等系列活动,以纪念这位德高望重、学贯中西的温州籍学界泰斗。2015年10月16日,在赵玉卿教授的积极筹划下,“缪天瑞研究会”在温州大学成立,终于兑现了10年前我和陈其射教授拜访缪先生时许下的诺言。

缪先生生前十分关心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的发展。先生经历过文化变迁的欣喜与苦痛,亲历过中国的积贫积弱,执教经验的积累使缪先生十分明了中国音乐教育的状况,在音乐教育思想上形成了独到的见解。2007年岁末,先生百岁之时,还根据自己多次办学的经验,为音乐学院书写了院名,留下了“切磋现代乐艺,发扬民族精华”的题词。近年来,温州大学音乐学院举办了以“天瑞”命名的系列学术研究、艺术展演活动。姜嘉锵、倪洪进、山翀等曾在“天瑞名家讲堂”施教;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的师生打造的“走进天瑞音乐厅”“走出天瑞音乐厅”系列音乐公开课堂,很好地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服务了温州地方文化建设;“天瑞讲坛”成为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教师汇报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通过对缪天瑞先生音乐文化的梳理与建设,既加强了音乐学院的对外交流,又引发了极大的凝聚效应。以缪天瑞先生音乐教育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温州大学音乐学院之文化品牌逐步形成。

缪先生一生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心怀璞玉,平和面对每一天。他的勤奋没有功利目的,这绝非常人所能做到。“人生朝露,艺术才是千秋”是缪先生的人生感悟。时间飞逝,转眼2018年到了,为表达对缪先生的敬仰,在先生诞辰110周年来临之际,笔者遴选了缪先生的部分照片、手稿,编撰图文集,作为一份薄礼敬献给这位温州籍乐坛鸿儒。

在资料收集及撰文过程中,我得到了缪先生子女的鼎力相助。尤其是缪先生的大女儿缪裴芙老师,她提供的大量珍贵照片丰富、充实了这份文稿。87岁的缪裴芙老师欣然为此小册作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更不能忘记书中大批照片的拍摄者们,正因为你们在不同场合用心抓住了先生历史性的一瞬,我们才能再次通过图文感受先生的百年人生;温州大学、瑞安市委宣传部对本课题的研究十分重视;缪天瑞研究会会长赵玉卿教授对本书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郭彦臣女士对本书校订、编辑付出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同时,我也忘不了储望华先生、鲍元恺先生、陈其射先生、方建军先生、刘青松先生、方建敏先生、王志毅先生、熊国太先生、黄建明先生、孙碧燕女士的真挚建议与指导,本书封面缪先生发绣像的创作者孟永国先生,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撰时间短促,又缺乏经验,本图文集肯定存在许多不足、疏漏与错误,恳请批评指正。

王文韬

2018年1月28日

目录

博大精深 百岁学人——缪天瑞先生的音乐人生

 缪天瑞先生自述

 学广闻多的瑞安南镇缪家

 根,扎进了音乐文化沃土

 食不果腹的大学岁月

 读书不易办学更难

 雪中送炭的傅教授

 一册畅销了80多年的译著

 主编《音乐教育》的岁丹

 “我是温州大学的校友”

 “自请离职”的老师

 一叶扁舟渡海峡

 天津音乐学院的缔造者

 没文化怎么“一专多能”

 他是一个辞书迷

自首穷经 著作等身——缪天瑞先生的贡献述评

 践行音乐教育事业

 译介外国音乐著述

 奠定律学学科基石

 主修辞书编纂刊物

洋为中用 扎根办学——缪天瑞先生的教育思想

 不寻常的教育实践足迹

 科学的教育思想

乐坛鸿儒 桑梓情深——对缪天瑞先生的追忆与缅怀

 缪天瑞铜像的铸造与落成

 缪天瑞研究会在温州大学成立

附录

 缪天瑞先生的晚年生活剪影

 缪天瑞先生的生平年谱

 缪天瑞先生的著述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音乐理论青年学者王文韬,怀着炽热的仰慕之情,为我的父亲缪天瑞编写了《乐坛鸿儒缪天瑞》一书。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画传,简练而生动地再现了父亲勤奋敬业的一生。父亲享年101岁,18岁走上小学音乐教师岗位,漫长的一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直至辞世。

父亲与文韬先生的结缘是在他90岁时。青年学者文韬因为一些音乐基础理论问题而写信询问,从此开启了以后十年间的热线联系。他们之间谈论的话题由学习、工作到学校的办学方针……父亲先后赠送他刚出版的新书《基本乐理》《音乐美学要义》、三卷本《缪天瑞音乐文存》,可觑老人对后学的殷殷之情。

逝世前两个多月,父亲签名题赠新书《音乐随笔》。王文韬说:“2009年6月22日,先生给我赠了当月出版的《音乐随笔》,就在当天我给先生写了一封书信,只可惜先生没来得及回信便住进了医院,直到8月31日离开这个令他不舍的世界。”这便是王文韬先生编写此书的初衷。

内容推荐

缪天瑞,浙江瑞安人。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音乐学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天津音乐学院院长。他是我国著名音乐辞书编纂家、律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他登坛施教,翻译教材,编写曲例,编纂辞书,不仅是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律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王文韬编著的《乐坛鸿儒缪天瑞》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画传,简练而生动地再现了缪天瑞先生勤奋敬业的一生。

编辑推荐

王文韬编著的这本《乐坛鸿儒缪天瑞》图文并茂,阐述了音乐理论家、翻译家、教育家缪天瑞先生80多年的音乐学术研究历程。缪天瑞先生翻译了20世纪中国音乐专业教育的第一批教科书。1929年缪天瑞先生翻译出版了俄国钢琴家约瑟夫。列文的《钢琴基本弹奏法》;从1935年开始历时15年,缪天瑞先生翻译出版了美国音乐家该丘斯的系列音乐理论著作《音乐的构成》、《曲调作法》、《曲式学》、《和声学》等,为我国作曲技术理论的应用传播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几代学人。缪天瑞先生是中国现代律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他的学术代表作《律学》历经四次增订,整整跨越了半个世纪,为中国音乐学创立了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与自然科学联系密切的学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