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的成本越来越高,库存越来越多,但客户服务水平越来越低;企业的生意越做越多,钱却越赚越少;或者说账面上赚了,却都赚到库存里去了。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执行不到位,解决方案则必须从需求预测、安全库存、供应链执行等供应链的三道防线着手。供应链的三道防线就相当于一条河的三道防洪坝。
三道防线的内容非常广博,刘宝红、赵玲著的这本《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的重点是计划,即需求预测和库存计划,兼顾供应链执行。本书主要从管理的角度入手,在管理层面阐述需求预测、库存计划和供应链执行的解决方案。
供应链的三道防线全面覆盖计划与执行,聚焦需求预测和库存计划,兼顾供应链的执行实施。当然,如果认为《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只是写给计划人员看的,那就大错特错了。计划的本质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时时刻刻,这本书都是从管理的角度入手,在管理层面阐述需求预测、库存计划和供应链执行的解决方案。
两位作者刘宝红先生和赵玲女士强强联手,合著本书:
第一,刘宝红先生的职业经历主要在工业产品和B2B贸易领域,比如批量小、品种多、存货单元(SKU)数量很大的环境;赵玲女士在快消品、零售等领域有丰富的经验。两人一起,覆盖了所有的主要行业。
第二,刘宝红先生在供应链的组织设计、流程管理领域有多年的实践,赵玲女士在信息系统和流程优化方面有深厚的造诣。两人一起,全面覆盖了组织、流程和信息系统的能力建设。
第三,刘宝红先生在库存计划领域有近10年的职业经历,管理过大型的全球计划团队,熟悉复杂库存网络的优化;赵玲女士在需求预测领域深耕多年,熟悉销售与运营计划(S&OP),熟悉需求预测的数理统计模型。两者结合,能够很好地从技术层面全面覆盖需求预测、库存计划的主要领域。
本书是对《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蓝皮书)的延伸,聚焦中间治乱的问题,基本的思路在蓝皮书中有阐述,这里用整本书的篇幅,纳入大量的案例,更系统、更全面地阐述供应链计划,兼顾供应链执行,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库存周转,同时改善按时交付水平。
序一:貌似没做到,实则没想到
序二:给读者的几点说明
作者简介
引言:供应链的三道防线
第一篇 供应链的道防线:需求预测
你没法回避需求预测
【小贴士】推拉结合也离不开预测
【小贴士】要预测,是因为供应链响应能力有限
【小贴士】没有预测,意味着有多个预测
需求预测是“从数据开始,由判断结束”
【小贴士】存量来自数据,增量来自判断
从数据开始:谁的数据
从数据里面学什么:以发货记录为例
【小贴士】数据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小贴士】光有数据,没有判断会怎么样
由判断结束:谁的判断,判断什么
寻找和管理“大石头”(一):聚焦重点,好钢用在刀刃上
寻找和管理“大石头”(二):尽早发现,尽快纠错
寻找和管理“大石头”(三):他没说,你问了没有
【小贴士】聚焦重点客户的重点变化
谁在做需求预测:兼谈计划的进化史
【小贴士】让听到炮声的人做计划是个误区
【小贴士】为什么没法建立独立的计划职能
计划与执行的分离:某快消品公司的组织设计案例
需求计划做什么:快消品行业为例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需求计划
【小贴士】分析能力是可以评估的
【小贴士】如何提高需求计划人员的影响力
需求预测汇报给哪个部门
【小贴士】计划与执行的二度分离
【小贴士】需求预测汇报给销售vs. 一线销售提需求
如何做准预测:选择合适的预测颗粒度
【小贴士】自来水模式的预测机制
【小贴士】SKU和SKU泛滥
案例:谁的预测更准,销售还是计划
为什么一线销售做不好需求预测
【小贴士】一线销售做预测vs. 主教练兼任总经理
【小贴士】如何应对向渠道压货行为
【小贴士】销售目标10万,年中调为8万,现在能做6万,怎么办
既然做不好,为什么一线销售还在做预测
【小贴士】即便考核,也没法让一线销售“做准”需求预测
销售提需求,计划做判断,如何
需求计划的绩效考核
【小贴士】要不要考核预测准确度
【小贴士】销售老总要对需求预测的终结果负责
【小贴士】按哪个预测评估准确度,非限制性预测还是限制性预测
预测不是衡量准确性,而是偏差率
【专题一】长周期物料的预测:需求预测的一大难点
【专题二】计划体系改进:你不能忽视现状的合理性
【专题三】改善计划以改善供应链:一个本土企业的变革之路
本篇小结
第二篇 供应链的第二道防线:库存计划
预测之不足,安全库存来应对
【小贴士】你是怎么设定库存水位的
安全库存的设置:库存计划的看家本领
【小贴士】当需求陡变时,如何量化需求的不确定性
【小贴士】供应周期如何确定
【小贴士】你知道缺货的代价,但不缺货呢
【小贴士】服务水平不能是一笔糊涂账
【小贴士】承诺的是服务水平,还是库存水平
【小贴士】适当拔高预测,不就替代安全库存了吗
会设安全库存,再订货点就很容易
【小贴士】再订货点法的几个变种
【小贴士】设再订货点,还是安全库存 预测
为什么不能一刀切地设置库存水位
库存计划要学赌场,而不是赌徒
【专题一】VMI是好东西,对供应商也是
【小贴士】VMI和寄售没关系
【小贴士】VMI的库存水位如何设置
【小贴士】VMI是对供应链三道防线的挑战
【专题二】“长尾”产品:库存计划的挑战
库存计划的优化:组织和系统的博弈
高库存、高服务水平是怎么来的
库存究竟多少才算合理
【小贴士】库存的边际周转率
【小贴士】优化能力来优化库存
四分法来识别、管控库存风险
【小贴士】所有的短缺,后总是以过剩收尾
库存控制:应对“打不死的”
【案例】三管齐下缩短周转周期,降低周转库存
【小贴士】聚焦成本vs.聚焦库存
降库存要避免互扣人质的死循环
降库存是推动意志力极限
本篇小结
第三篇 供应链的第三道防线:供应链执行
催货是有学问的
【小贴士】虽然抱怨,但其实喜欢的还是催货
把自己做成大客户,驱动供应商快速响应
要不要给供应商预测
【案例】日本供应商供不了货
计划能随意变动吗:你得尊重供应链的刚性
人都在忙什么?在做信息系统的事
ERP:信息系统的核心应用
【小贴士】为什么MRP跑不起来
电子商务:供应商的电子连接
【小贴士】采购自动化带来的更快、更多、更便宜
后记: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误区1:销售提需求,计划做判断
在本土企业,销售提需求非常普遍。提需求就是做预测。当不确定性非常高、业务的重复性很低时,企业不得不主要依赖判断来做预测,于是销售提需求就成了理性选择。但是,更多的情况是,明明需求的可预见性很高,企业还是依赖一线销售做预测,反倒造成更多的问题。
你知道,销售是没有数据的——他们的任务是跟人打交道,不是跟数字打交道,做预测就是拍脑袋为主;计划缺失一线市场信息,相比销售,计划更加远离需求,怎么能做好判断呢?没数据的提供数据,没判断的做判断,就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需求预测自然一团糟。要知道,销售是最糟糕的预测者,却是最佳的调整者,你可以依赖他们的判断来优化预测,而不是由他们来做预测。
销售承担需求预测的任务,背后的主要“理由”是需求变化太大,计划没法从需求历史来预测。这是我们在很多企业都听到的:我们的业务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言下之意是需求历史根本没什么参考价值。且慢,你这是说,你们主要靠一锤子买卖为生?光靠一锤子的买卖,你能做到几亿元、几十亿元、几百亿元的规模?
即使完全靠项目驱动的行业,比如建筑业,至少在钢筋、混凝土等原材料层面,还是有相当的重复性,因而有相当的可预见性。我们想说的是,很多企业习惯性地低估业务的可重复性。要知道,可口可乐一直卖糖水,不造飞机;麦当劳一直卖汉堡,不做芯片。虽然新老产品会有不同,但都是同一类产品,还是有一定的可比性。比如以前的新产品导入后,3个月、6个月的需求会翻多少倍,我们能从需求历史中学到很多,用在未来的新产品上。
低估业务的可重复性。其实是把所有的产品、所有的业务都当作例外来处理,完全依赖销售来预测。是计划没能力或者不作为的体现。
没有人知道得比需求历史数据更多。想想看,一个几亿元、几十亿元的企业,销售动辄有几十、几百人,每一个人最多也就知道几十、几百分之一的需求历史。而且销售人员的流动性往往很高,知识和经验的传承也值得怀疑。人们习惯性地高估一线销售的经验,在预测颗粒度那么小的地方做预测,预测准确度自然不会高。
误区2:胡子眉毛一把抓,无法突出重点做判断
在一个沿海的跨国企业(工业品公司),以及一个内地的本土企业(快消品公司),它们的计划人员都说,他们也是“从数据开始,由判断结束”——计划把所有的需求历史找出来,几十几百行的数据,一股脑儿甩给销售,由销售给反馈(判断),提需求(做预测)。那销售给反馈了没有?当然没有。问销售的老总为什么。答曰,你看着那成百行的数据,从哪里下手呢?账多不愁,那只好说没什么变化。所以说,这样的预测,最后就完全由计划按照需求历史做,准确度可想而知。
这里的问题,看上去是销售不作为,实际上是计划不作为:计划没有提炼出真正需要销售判断的产品来。要知道,大多数产品相对均匀地分散到多个客户,每个客户所占的比例都很小,所以根本用不着具体的销售做判断——根据需求历史,加上对业务增长的整体判断,计划就可以做出准确度相当高的预测。这里的整体判断或许需要销售的管理层协助,但不需要一个个具体的销售来参与。
真正需要一线销售反馈的,是那些需求集中在有限客户的产品,这些特定的客户所占比例相当高,其需求一旦变化,会对产品层面的预测带来很大影响。计划需要分析需求历史,识别这样的产品和客户,以便销售把资源投入在真正重要的地方。
这就如在“沙子”里挑“大石头”:“沙子”是需求占比小的客户,他们的需求变化一般会相互抵消;“大石头”是需求占比大的大客户,他们的需求变化对总体的影响显著。找到‘大石头”,让相应的销售做判断,销售才能有的放矢。而找到“大石头”的过程也是数据分析的过程,是计划职能的一大任务。找不到“大石头”,销售没法有针对性地提供判断,看上去是销售不作为问题,其实更多的是计划的数据分析不到位。
当企业到了一定规模,业务越来越复杂,就面临一个有趣的问题:有判断的职能没有数据,有数据的职能没有判断。这注定了需求预测是个跨职能行为。对于跨职能行为,如果由任何单一职能来完成,都会产生次优化的结果。而这恰好就是众多本土企业的挑战:因为没法有效对接销售和计划,把数据与判断有机结合,导致需求预测要么是计划独立完成,要么是完全由销售“提出”。这是预测准确度低的根本原因,也是个典型的管理问题。
要知道,需求预测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企业最大的挑战不是选择什么样的预测模型,而是建立销售与运营对接的流程,有数据的出数据(计划),有判断的出判断(销售),把公司前后端最佳的智慧凝聚到一起,做出准确度最高的判断,尽量提高首发命中的概率。
P4-6
貌似没做到,实则没想到
自2008年以来,我每年拜访、服务几十家本土企业,它们的年度营收上至千亿,下至刚过亿,规模大不相同,问题却惊人地相似:供应链的成本做不低,交付做不快,库存水平居高不下。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供应链的执行不到位;但仔细探究,根源却都离不开计划,比如需求预测变动频繁,紧急需求频发,没有足够的响应时间等。
与这些企业的计划部门对接,发现很多共性的组织、流程和系统问题。比如虽然规模很大了,很多企业却没有独立的需求计划职能,需求计划由销售、生产计划甚至老总兼任;库存计划拍脑袋,库存水位一刀切,统一设成一定天数的用量,一边是短缺,一边是过剩;信息系统落后,BOM、库存和主数据准确度太低,物料需求计划MRP没法跑,员工大量的时间花在做本来该由信息系统做的事情上。
于是,供应链的成本越来越高,库存越来越多,但客户服务水平越来越低;企业的生意越做越多,钱却越赚越少;或者说账面上赚了,却都赚到库存里去了。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执行不到位,但解决方案呢,则必须从计划,或者说供应链的三道防线着手。
1、所有的预测都是错的,但错多错少可不一样。有效对接销售和供应链,制定“准确度最高的错误的预测”,提高首发命准率,这就是需求预测,也是供应链的第一道防线的核心任务。
2、预测不准怎么办?那就得靠第二道防线:建立安全库存,以应对需求和供应的不确定性。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库存水位,兼顾客户服务水平和库存周转率,是库存计划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3、安全库存不意味着绝对“安全”,而是一定波动范围内的“安全”。当安全库存被突破时,就需要执行来弥补。这就是供应链的第三道防线。比如,赶工加急,压缩响应周期;整合供应商,集中采购额,驱动供应商更快响应等。
供应链的三道防线就相当于一条河的三道堤坝:需求预测是第一道堤坝,希望能把80%左右的洪水拦住,拦不住的就溢出来,进入第二道堤坝;安全库存是第二道堤坝,希望把10%~20%的洪水拦住,拦不住的就溢出来,进入第三道堤坝;供应链执行是第三道堤坝,用来对付那5%~10%的洪水。这是良性的三道防线。但在实践中,计划上的先天不足,加上执行上的拖泥带水,导致这三道防线没法建好,出现结构性的问题,给供应链执行带来莫大挑战。
最常见的就是需求预测准确度太低,第一道防线习惯性地失守,被需求的“洪水”一下子冲垮,那作为第二道防线,安全库存自然就顶不住,导致所有的“石头”都落到执行者的头上,供应链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救火模式。而计划呢,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来管理供应,比如催货加急,导致花在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上的时间更少;计划上的资源投入不足,导致需求预测和库存计划做得更差,给后续的执行带来更多问题。这就陷入恶性循环。
我到过很多行业,比如家电、手机、汽车、大型设备、快速消费品、零售贸易、纺织服装、跨境电商,发现它们的业务看上去区别很大,但供应链的问题却惊人地相似,而解决方案都能在供应链的三道防线上找到答案。于是我就开始总结这些行业的共性,提炼、完善供应链的三道防线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写就本书,希望更多的企业、更多的职业人能够受益。
三道防线的内容非常广博,本书的重点是计划,即需求预测和库存计划,兼顾供应链执行。当然,如果认为本书只是写给计划人员看的,那就大错特错了。计划的本质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我们的一大误区就是过于强调计划的技术特性,而忽视其管理本质,这也是导致供应链计划做不好的一个根本原因。时时刻刻,这本书都是从管理的角度入手,在管理层面阐述需求预测、库存计划和供应链执行的解决方案。
想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虽说企业的问题有很多共性,供应链的三道防线也有很多共性,但这些共性并不应该掩盖具体行业的特点。我深知供应链计划的跨度非常广,从快消品到零售贸易再到工业产品,各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很少有人能同时覆盖这么多的领域。为了写好本书,我特邀请赵玲女士一起合作,主要是基于几个考量:
第一,我的职业经历主要在工业产品和B2B贸易领域,比如批量小、品种多、存货单元(SKU)数量很大的环境;赵玲女士在快消品、零售等领域有丰富的经验。两人一起,覆盖了所有的主要行业。
第二,我在供应链的组织、流程管理领域有多年的实践,赵玲女士在企业应用软件商SAP等公司实践多年,在系统和流程方面有深厚的造诣。两人一起,全面覆盖了组织、流程和信息系统的能力建设。
第三,我在库存计划领域有近10年的职业经历,管理过大型的全球计划团队,熟悉复杂库存网络的优化;赵玲女士在需求预测领域深耕多年,熟悉销售与运营计划(S&OP),熟悉需求预测的数理统计模型。两者结合,能够很好地从技术层面全面覆盖需求预测、库存计划的主要领域。
整个协作过程是这样的:赵玲女士先写了一本书《如何让你的需求预测比同行更准》(未出版),主要从销售与运营计划、需求预测的角度着眼;我开发了供应链的三道防线模型,主笔写就全书的三大块框架,融合赵玲书中的精华,主要在需求预测领域,最后的定稿工作由我完成。
这就是您看到的这本书,一本以管理为主,兼具技术细节的书。对于高层管理,希望这本书提供了供应链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于供应链人士,希望这本书能给需求预测、库存计划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这是个漫长的征程,不论是写完这本书,还是看完这本书。
自2014年以来,我每年都写一本书,或者重写一本书。你看到的是第四本,是我和赵玲女士合作完成的。写作是个非常自律的过程。这些年来,赵玲女士和我都写了很多文章,但要整合成书,还是有额外的挑战,比如一遍遍地糅合,没有经历过的,很难想象。高兴的是,我们终于完成了。
我们能写到这里,做了我们作为作者要做的;你能读到这里,做了作为读者要做的。不管你是我多年的读者,还是你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知道这本书,恭喜你,终于读完了。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你读到这里,跟我们相逢,那就更是了。
写作的过程本身就充满回报。所以作为作者,赵玲女士和我已经得到我们的回报。作为读者,希望你能得到你希望的回报。我不希望你满意,也不希望你高兴——严肃的作者不取悦读者。但我还是希望你觉得你的时间没有浪费,希望你能读到一点、两点或三点对你有用的。不要贪多——人同时只能对付三样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结了供应链的三道防线,而不是四道。
这几年来,我把生命中最黄金的时间投入到写作中,把我做过的、看人家做过的、听人家做过的系统地分享出来。我熟悉供应链的普遍实践,你熟悉你所在的行业、公司和产品,两者结合,这就是杂交优势,希望产生真正能够落地执行的东西来。
人总是从经验里学习,要么是自己的,要么是别人的。希望这本书是从别人经验学习的机会,不光是我和赵玲,还有我们俩学习过的人、服务过的客户、交流过的企业。
每一次相遇都是缘分。请保持联系,不管是微信、微博,还是电话、Email。我一两个月就来国内一次,在全国各地培训、咨询,说不定我们就在哪里见面了。你到了硅谷,也别忘了给我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