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普通农民,他的经历却描绘了一部新中国的发展史;他是一个草台艺人,却能率领一个“泥腿子”剧团,闯进大上海高雅的艺术殿堂;他是一个貌不惊人男子,却与五个女性结下不解之缘。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五位红颜知己却又是十年一遇;她们个个都对他付出真情,并为他的事业付出汗水和泪水,乃至青春和生命!女人与事业,情感与拼搏,逆境、失败、奋斗、成功,他经历了天堂、地狱、人间三部曲。真可谓:人生如戏,如戏人生。
《如戏人生(修订本)》由闫立秀著。
| 书名 | 如戏人生(修订本)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闫立秀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是一个普通农民,他的经历却描绘了一部新中国的发展史;他是一个草台艺人,却能率领一个“泥腿子”剧团,闯进大上海高雅的艺术殿堂;他是一个貌不惊人男子,却与五个女性结下不解之缘。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五位红颜知己却又是十年一遇;她们个个都对他付出真情,并为他的事业付出汗水和泪水,乃至青春和生命!女人与事业,情感与拼搏,逆境、失败、奋斗、成功,他经历了天堂、地狱、人间三部曲。真可谓:人生如戏,如戏人生。 《如戏人生(修订本)》由闫立秀著。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波澜起伏、历尽坎坷、充满悲情的传奇大戏。 他是一个孤儿,命运多舛,但坚韧、顽强; 他是一个普通农民,其经历却描绘出了新中国的发展史; 他是一个民间艺人,却闯进了大上海高雅的艺术殿堂; 他是一个貌不惊人的男子,一生却与六位女性结下不解之缘; 女人与事业,情感与拼搏,逆境、失败、奋斗、成功,他经历了天堂、地狱、人间三部曲。 《如戏人生(修订本)》由闫立秀著。 目录 自序 楔子 第一卷 父母情缘 1 错抢新娘 2 大闹婚宴 3 洞房风波 4 妇救会长 5 新娘夜逃 6 巧遇获救 7 情真意切 8 终成眷属 9 情深缘浅 第二卷 苦涩初恋 10 拜师学艺 11 琴瑟和鸣 12 同窗共读 13 汇演波折 14 雨中分手 15 后悔不已 16 汇演夺旗 17 朦胧初恋 18 亦真亦幻 19 缘来无缘 20 长歌当哭 21 不准缺席 22 一夜无眠 23 咫尺天涯 24 身不由己 25 劳燕分飞 第二卷 我的芸姐 26 其言也善 27 不测风云 28 人生如戏 29 为伊做贼 30 苦涩婚姻 31 旧情未泯 32 巧遇艳艳 33 此情绵绵 34 流离失所 35 恩人表姐 36 四清运动 37 意外惊喜 38 初去上海 39 大权在握 40 艳艳落难 4l 枪下冤魂 42 芸姐托付 43 会见艳艳 44 斗私批修 45 我心愧疚 46 空前绝后 47 白雪染尘 48 欲罢不能 49 天妒红颜 第四卷 秋儿之死 50 为情私奔 5l 一波三折 52 沦为乞丐 53 歪打正着 54 血光之灾 55 以死殉情 56 浪迹萍踪 57 有口难辩 58 不准上诉 59 无言结局 60 六月飞雪 61 案惊中央 62 父女相会 63 八条人命 64 秋儿之死 第五卷 时髦女郎 65 第一桶金 66 神出鬼没 67 闯文代会 68 台前幕后 69 晓晓学戏 70 崭露头角 71 女苦情 72 以身相许 73 登门求亲 74 晓晓被捕 75 爱已成灰 第六卷 苦命三妹 76 我与老贾 77 初会三妹 78 清水河畔 79 爱的选择 80 对天盟誓 8l 俗盛雅衰 82 祸福相依 83 爱别离苦 84 鬼牵梦绕 第七卷 匠门之女 85 苏北女孩 86 委身学艺 87 双胞团聚 88 心灵碰撞 89 上海圆梦 90 香消玉殒 91 代沟深深 尾声 一场春梦 92 寻访艳艳 93 为伊葬花 94 梦醒时分 跋 试读章节 彩船在唢呐声中向洛河湾码头驶来。 船舱内的“新娘”,双手被捆不停地挣扎,几次站起来都被“伴娘”摁在座位上,两位穿着一新的伴娘,保镖似的站立左右。新娘年轻貌美,凌乱的刘海下是一双充满愤怒的大眼睛,瓜子型小脸儿涨得红红的,像一只不服输的公鸡,长长脖颈憋得发紫,令人生畏,牙齿咬着嘴唇,殷红的鲜血和着泪水顺着下巴往下滴…… 胖伴娘嘴里不停地叨咕着:“你呀,有福不知享!” “新娘”抬眼望了望,“呸!”一口唾沫吐在她脸上,胖伴娘气得举拳欲打,瘦伴娘制止:“人家马上就是金老太爷的三姨太了,你敢得罪她?”她听后,只好忍气吞声,说了句:“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新娘”不断地挣扎、反抗、喊叫,与船舱外喜乐声形成极不协调的旋律。 这吋,一辆印有“青天白日”图案的卡车疾驰而来,后面拖着长长的灰尘,车上站立着十多个荷枪实弹的矿警队员。坐在副驾驶位上的闫自贤将头伸出车窗外,大声喊话: “抢亲,就靠各位弟兄们了!” 众矿警齐声:“放心吧!” 闫自贤虎背熊腰,浓眉大眼,满脸络腮胡子,他自幼习武,不仅拳脚功夫好,而且枪法特准,百米之距弹无虚发。他为人豪爽、讲义气、重情义,且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人们称他“贤爷”,外号“疯子”. “疯子”的外号是有来历的,一九四三年攻打风台城,时任国军连长的闫自贤,在与日寇肉搏战时,肚子被敌人刺刀捅破,他一手捂住肠子一手抱住日军,硬是用牙将对方耳朵咬掉。鬼子痛得哇哇乱叫,举枪欲射,多亏新四军及时赶到。将他抬到战地医院时,人已昏迷,但牙齿还紧紧咬着那只耳朵,“疯子”因此得名。 日寇投降后,闩自贤因伤留在九龙岗矿任矿警队大队长。 九龙岗矿是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大富豪张静江及宋子文利用国家贷款和政治权力开采的。数十口矿井,十多家煤矿自东向西起她的样子,只记得很多很多的头发,而我身上的某一部分就留在了她的头发之中.事实上,我失去了那天晚上的好运,不管我喝得多醉,再也没有带着任何一个女孩去操场后面扔套子。贯穿淮南,号称“南国煤都”。为防偷、防盗、防抢和保护矿产,他们成立了淮南煤矿警察局,局址设在“九龙穿珠,九成聚会”的荒山坡。贤爷手下有矿警队员两百号人,在九龙岗一带也算是威震一方。 千百年来,淮河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正直的男人喝了淮河水,长得威武健壮、智慧过人;善良的女人喝了淮河水,长得貌若天仙、聪颖贤惠。传说,毕竟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愿望,然而,想象可以超越自我却不能超越现实。喝了半辈子淮河水的闫自圣穷得丁当响,他虽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却没有过上好日子,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糠豆不赡,家徒四壁,年过不惑尚未娶妻。哥哥闫自贤听说本地财主金胖子纳妾是位漂亮的山里妹子,在众多兄弟怂恿下,决定抢个新娘给弟弟做老婆。于是,他带领一帮兄弟,扛着家伙,开着大警车向洛河湾方向奔驰而去。 贤爷是个急性子,不停地催促驾驶员:“加大马力,开快些!” 此刻,金家大院张灯结彩,鼓乐喧天,院门外两个石狮脖子上系着红彩球,门两边贴一对红双喜,大门上方披红挂彩,红地毡延伸到院门之外。 两班吹鼓手不停吹奏喜乐,他们各施招数,曲调不断翻新,这边吹奏“百鸟朝凤”,那边响起“龙腾虎啸”,都想压倒对方讨好东家,多要几个赏钱。 金胖子头戴礼帽,身着长袍马褂,披着红绸彩带,端坐在客厅太师椅上,双手捧着水烟袋不停地抽吸,传出呼噜噜的水泡声。他,身材矮胖、鬓角斑白,说起话来,总是显现出笑容可掬、谦卑有礼的样子,其实,他是一个心狠手辣的衣冠禽兽。 “狗腿子”慌慌张张地跑到他身边,低声下气地说道:“老太爷。” “什么事?” “李保长、周老财、东庄马老太爷前来恭贺。” “迎客!”他放下水烟袋,在狗腿子搀扶下走出客厅。 来贺喜的都是九龙岗地区有钱有势、有头有脸的人物,抬着贺礼接踵而至,一个个拱手道喜:“恭喜老太爷,贺喜老太爷!”金胖子频频点头:“谢谢各位大驾光临!” P8-9 序言 很早就想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但我一直辍笔不耕,一是因为我仅上过两年小学,文化功底太薄,生怕言不乘意;二是我实在不想撩开烙在心灵上的伤痕,一旦伏案挥笔,从我身边早逝的那一个个带血的灵魂,就会在我眼前萦绕、摇晃;由于共同对“戏剧”的痴迷,一生中我与六位女性结下了不解之缘。五十年代与“艳艳”苦涩初恋;六十年代与“芸姐”人天永隔;七十年代与“秋儿”狱中生离;八十年代与“三妹”吞声死别;九十年代,与“张唯”情结鸾凤;还有与“时髦女郎”晓晓的短暂相恋……由“戏缘”结“情缘”,她们既有人间真爱又凝聚着对戏曲事业的追求,她们付出了汗水、泪水、血水乃至生命!或亡、或离、或聚、或散、或悲、或喜,同唱一曲爱的悲歌,共演一出现代版的《啼笑因缘》。爱,是一种消失,消失了“我”,也消失了“她”,留下的只是永远也无法抹去的烙在心灵上的伤痕! 女人与事业,情感与拼搏,逆境、失败、奋斗、成功,我经历了天堂、地狱、人间二部曲。我是一个凡人,身上有闪光的亮点,也有粗俗的习气.坚强与屈从、诚实与狡黠、崇高与庸俗、细腻与粗犷、精明与失策、求新与守旧……这些矛盾对立的性格在我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事业,我曾卑躬屈膝,点头哈腰;为“尊严”,我也曾骄人傲物,怒目狂言。友人曾提出忠告:应该扬己善、隐人恶,不该把自己写成两面人。对此,我不以为然,因为生活的磨砺,教会我辨美丑、分善恶、知荣耻。我遵循的原则是:高尚的不刻意美化,卑劣的勿竭力贬低,好人并不是没有缺点,坏人也不是一无是处。生活的本身就是极端复杂的,复杂的性格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敢于剖析自己,暴露内心世界,要的是还自己一个本真,给读者一个真实。 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与我赤足相系的几位红颜知己和患难与共的创业团队,是他们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艺术的灵感。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时序交替,七十七年时光转瞬飞逝。我没有英雄般惊天动地的壮举,我不是治国安邦的大人物可名垂青史.但是,大人物有大人物的作为,小 人物有小人物的命运。这本书既是我心灵的独白,又是我情感的倾诉,字 字句句,血泪凝成! 十年前,《如戏人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海内外,为当年该社重点出版物,参加了全国第十六届书展,获全国纪实文学一等奖,安徽省人民政府文学奖,随之我做客央视《夕阳红》栏目。更富有“传奇”色彩的是,我这个半文盲的农民居然走进校园,为大学生授课,讲文学创作经验,谈编剧技巧…… 十年后,《如戏人生》经过无数次不断的修改完善,在编辑仝保民先生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下,“修订本”终于付梓。 修订后的《如戏人生》可读性、故事性更强,情节曲折,跌宕起伏。在修订、修改的同时,我多次回家乡走访健在的老人,增加了首卷“父母情缘”,使他们的“国共合作”婚姻,更具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从抢亲到夜逃,从被俘到解救,从抗婚到结缘,可惜情深缘浅,双双成了枪下冤魂;“时髦女郎”晓晓,原著只写一章,修订后改成一卷,从一个超前赶时髦的女孩子,成为剧团挑大梁的主演花旦,我们相爱了,正当她的母亲为我俩操办婚礼之际,突然祸从天降,晓晓被戴上一副铮亮的手铐;在修订中,我对初恋同窗王艳艳这一重要人物,作为主线从头至尾贯穿全书:一次次见面,总是泪脸相拥,一次次分离,总是依依惜别,一次次约定,又总是阴差阳错!我怀着对她一生的眷恋,最终见到的却是一座孤坟。一段漫长地寻觅爱的旅途,终结于眼前的这座荒丘。最后一笔,因帮助朋友担保欠下巨债,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我成了一无所有的孤家寡人!我自嘲: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上,将赤裸裸地离去…… 粉墨七秩,无怨无悔,台上喜怒哀乐,台下悲欢离合,演世间大悲大喜,叙自身大起大落。台前幕后,如戏人生。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学是一种历练,凡粗陋之处,乃秃笔所致;唯有虔诚待审之心,绝无祈求宽容之意。 粉墨七秩咏古今, 一关一目皆入心。 梨园风雨著心迹, 唱罢他人说自身。 后记 “精品”并不一定意味着完美,但纪实文学“精品”的生产却一定是追求一部作品的原创性、探索性、本元性,使其具有思想的韧度和情感的温度,进而产生一种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当隔着近十年的时光重新阅读长篇纪实文学《如戏人生》,讨论对它的修订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对于作家本人的创作历程,还是对于当下纪实性叙事文本写作的现场而言,它仍然具有典型的样本价值和意义。人民文学出版社予以再版发行,也绝不仅仅是因为它曾获得过全国纪实文学一等奖、安徽省人民政府奖…… 闫立秀出生在淮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父亲迫于生计当过国民党的矿警,母亲却是一名生长于红色革命老区的红军女战士。二人因抢婚而结缘,因弃婚而结义,又因无常而重聚,因性情而结合,因内战而罹难……这戏剧性的本身就为他的身世抹上了浓重的传奇色彩,也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少失怙恃的闫立秀有幸进入扫盲班学习文化,却又迷上了流行于淮河两岸的“倒七戏”,如痴如醉,由此得到了高人的指点和帮助,也赢得了纯情少女艳艳的芳心。那种介于爱情、友情、姐弟情之间的诚挚情感,也许正是人世间弥足珍贵的真爱;也正是因为在艺术上的小有成就,他被强迫“选人”公社宣传队,痛失继续求学的机会,阴差阳错地与艳艳失之交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却又能够以一种平常的心态直面人生,并得到了善良人们的理解和关照;一个偶然的机遇成为红极一时的“革命干部”后,又能够不骄不纵,自觉回报和袒护身边的弱势人群,展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这本身就是一部悲喜交集、离合杂错的“人间正剧”。因为酷爱艺术,与戏剧结伴游弋人生,他的“泥腿子”剧团走遍大江南北,唱红淮河两岸,荣膺文化部颁发的演出优秀奖、剧本三等奖,挺进上海一流艺术殿堂一一中国大戏院,《中国文化报》《新民晚报》《安徽日报》《上海文化报》等三十多家报刊争相报道,纷纷赞誉:“一群平凡的人,演绎了一个真实的传奇故事。”貌不惊人的他与五位女性结下了啼笑姻缘,横跨半个多世纪,心相许却难相守,不思量又自难忘:五十年代,与艳艳心心相印;六十年代,与芸姐生离死别;七十年代,与秋儿为情私奔;八十年代,与三妹情牵梦随;九十年代,与张唯情结鸾凤,还有与“时髦女郎”晓晓的真情相与……个个都对他相亲相爱,以命相托,为他的事业真心付出,无不凝聚着对戏剧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折射着历史的痕迹。也许正是这种特定环境下的灵肉结合,才能使他们心相印身相许,休戚与共,无怨无悔,共同演绎着一幕幕活生生的情感大戏,令人唏嘘感慨。 台上他演戏,台下戏撵他,悲欢离合,嬉笑怒骂,真是造化弄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他的剧团的“灵魂”,演艺是他人生的“戏胆”。我曾在第一版序言《戏里戏外两传奇》中这样写道:“闫立秀是执着的,聪慧的,刚毅的,坚韧的,血脉中流淌着淮河文化的精髓。对流行于淮河两岸的庐剧、花鼓灯、门歌、老婆歌以及众多的民间艺术门类,他无所不精,而且兼收并蓄,触类旁通。他把花鼓灯与样板戏嫁接起来,让传统剧目与现代歌舞同台竞艺,焊接中外,联通古今……”“《如戏人生》将写入与写戏融为一体,叙事与抒情交相辉映,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民间艺人的传奇经历,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含蕴着淮河两岸的世俗风情,洗尽铅华,朴实感人,是一部难得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虽然自称只有高小文化程度,但凭着他多年以来的刻苦自学、笔耕不辍以及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深刻理解,娓娓动听地讲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亲身经历,向世人传递着心底流淌着的至情真爱,使作品更具有一种传奇般的魔力和戏剧性的张力,读来难以释手,欲罢不能;掩卷回味悠长,情思翻涌。可以看出,这是作者心灵的独白,情感的倾诉,字字句句,血泪写成……”现在看起来,十年前的这些评价仍然是允当的。 纪实文学需要解决好纪实性、文学性和表达方式三大问题(非虚构写作也是如此)。从《如戏人生》一路走来,经过长篇小说《淮河作证》《石榴树下》,再回到《如戏人生》的二度创作,闫立秀对人生有了再度的思考与感悟,对文学也有了深度的理解与把握,更注意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经营,更稔熟对场景的铺陈和细节的推演。一如我在他的《淮河作证》序言《生命之树长青》中所说:“误会、巧合、冲突、智慧、计谋、戏胆、集中、精彩、曲折、伏笔、虚实、情境等情节要素的构成方法,在他的笔下被交替应用着,却又不露痕迹,因为绝大多数人和事都是他所交、所历:所经、所见、所闻、所思、所盼的投射,甚至都能找到生活的原型,根本无须再做更多的雕饰。”《如戏人生》的修订更加深了运用这些技术手段的自信和自觉。 在文本修订过程中,闫立秀有意识地加大了文本信息的密度和呈现的难度:故事有了新的展拓、接续和必要的文字删节,蓄意克服纪实性叙事文本容易出现的情节断裂、人格分裂、形象扁平、人物脱轶、行为惯常、对话拖沓、细节习见等流弊,采用个性化的戏剧语言展开叙述,不仅艳艳的故事趋于完整,而且母亲的行实、晓晓的际遇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非线性叙事、共时态场景得到了有意义的展陈,还有近十年来的失女之痛、破财之苦……尤其是戏剧性的人物对撞、言行拂逆以及命运“二律背反”的构建,强化了作为文学与读者信息沟通、情感交流、心灵融通的功能;作者也把目光投向那些身边的普通人,善于发掘他们身上不同寻常的闪光点,不忘记录他们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挑战和行动,人情、人性、人格成为追逐的终极目标。虽然还不能说完全抵达,但这一具有价值向度和实践难度的书写无疑是颇具意义的。 依我看来,纪实文学的“实”在于忠诚生活的“本来”,“文”则见于呈现文本的面貌。其实,一种文体的高度取决于文本抵达的程度,甚至有时候,生活比虚构更丰富多彩,纪实比小说更发人深思。纪实文学同样需要以个性化的视角和心力回望历史,回味生活,回归本真,直面人生,让文学回到现场,回到本身,探寻和发现隐藏在故事背后的真相。这才是“文学的意义”,而非“被意义的文学”。故事不虚构,细节不拘泥。在纪实文学的叙事伦理和限度上,我和闫立秀有着一致的看法。它与小说文本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小说靠“解构一再造”,纪实重“发现一重组”,而结构调控叙事节奏、聚焦叙事意义却是相通的;依靠细节来塑造人物,通过塑造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是二者的共同任务。闫立秀于此耗费了大量的心力,期图用智慧和温情去煦暖叙事文本,灌注人物灵魂,就像宗教界为新塑的菩萨泥胎“装脏”那样虔诚。 毋庸讳言,文本中引入了大量的背景资料,一般而言,易于造成对气脉不同程度的淤滞,阻隔作者的叙述节奏,降解读者的阅读期待,虽然有利于未曾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加深对事件的理解,对于“与时同行”“与史同在”的纪实性叙事文本是必然和必须的,但以我个人的观点看,还是越简洁明快越显得高人一筹。 在“非虚构”大行其道的当下,折在行道旁的纪实文学虽然难免“过气”,但必定难以“绝弃”。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仝保民老师再次力推《如戏人生》,当年的远见卓识让我叹服,如今的文化坚持更令我感佩。 《如戏人生》即将再版,谨表祝贺! 林家俊 2017年6月18日于合肥长丰县城寓所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