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不败”的谱系
东方不败自是《笑傲江湖》中的第一高手,就像吕布在《三国演义》中一样。
小说《笑傲江湖》的故事背景仍限于中国社会之内,故“东方不败”这个名字所暗示的意味,并未得以发挥;而到了电影《笑傲江湖·风云再起》里,东方不败以神话化的武功,闲庭信步地摧毁番鬼佬的坚船利炮,并公然声言“你有科学,我有武功”,这个时候,“东方不败”的意蕴才表露无遗。
武侠小说所表现的时代,几乎都在近代以前,也即西力东侵的时代以前;尽管如此,武侠小说所隐藏的文化心理,却是近代以来的。“你有科学,我有武功”,正透露出武侠小说-的潜意识:所谓“武功”,不过是为了克服“科学”而形成的一种技击神话,是对西方技术文明强势的通俗回应。至于“东方不败”,更加是一个文化幻象,从中恰恰可以看到西方大获全胜、中国一败涂地的历史倒影;这是企图借人物命名以达成历史的精神胜利,是一种巫术性的大众文化心理,虽一名之微,而近代中国人的耻辱与梦想,都已凝聚在其中了。
不过,“东方不败”式的姓名巫术,并不自金庸始,在近代小说中已不鲜见。如荒江钓叟一九。五年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主角龙孟华之子名“龙必大”,“龙”当然代表了中国;碧荷馆主人一九〇八年的《新纪元》,写中国(黄种)与西方列强(白种)之间未来的世界大战,而为中国高奏凯歌的海军元帅名“黄之盛”,这个“黄”,既是黄种人的黄,也是黄帝子孙的黄;又,吴趼人一九〇八年的《新石头记》,写贾宝玉从“野蛮世界”(影射当时的中国)来到“文明境界” (幻想未来的中国),那是个高科技的乌托邦,实行君主立宪,其圣明的君主名“东方强”,并由三子“东方英”“东方德”“东方法”及一女“东方美”分别执掌各区行政(据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五年版,第三一五一三一六、三二七、dlSl九一三五。页)。
——从“龙必大”“黄之盛”到“东方强”,不都是“东方不败”的前辈吗?尤其《新石头记》里的“东方强”,更与“东方不败”名实肖似;至于让英、法、德、美这西方四强,都成了臣属“东方”的乖儿孝女,更属想入非非的历史意淫了。
再往前,这种巫术化的取名方式,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托名西汉史游所编的字书《急就篇》,列举了众多当时流行的人名,其中有“冯汉疆”,一本疆又作强,则 “冯汉疆”也即“冯汉强”,“汉强”与“东方强”显然大同小异;另有“郭破胡”“焦灭胡”,“胡”即当时汉朝的北方强敌匈奴。(按:西汉又有名将“赵破奴”,疑“破奴”之“奴”,亦指匈奴而言,则“赵破奴”的遣词取义,实与“郭破胡”雷同) 在匈奴人铁蹄踏破中原的时代,我们有“破胡”“破奴”;到了白种人枪炮肆虐、车船横行的时代,我们又有“东方强”“东方不败”。中国人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对历史的精神胜利法,也同样源远流长。
补记
汉代人取名多寓战胜匈奴之意,除以上数例之外,见于传世文献者有“任破胡”“赵破胡”“吕辟胡”(王应麟《急救篇补注》),见于出土文献者有“丁破胡”“封斫胡”“苏屠胡”“贾胜胡”“张敦胡”“王敦狐(胡)”“廖皮(破)戎”“张却戎”(参刘钊《古文字中的人名资料》,《古文字考释丛稿》,岳麓书社二〇〇五年版);其中名“破胡”者尤其多(参邢义田《汉简、汉印与(急就)人名互证》,《地不爱宝:汉代的简牍》,中华书局二〇一一年版)。
P15-18
关于武侠小说,还需要说什么呢?
仅就我偶然的涉猎,抄几本书。
博尔赫斯在《侦探小说》一文里说:“我们的文学在趋向取消人物,取消情节,一切都变得含糊不清。在我们这个混乱不堪的年代里,还有某些东西仍然默默地保持着传统美德,那就是侦探小说;因为找不到一篇侦探小说是没头没脑,缺乏主要内容,没有结尾的。……我要说,应当捍卫本不需要捍卫的侦探小说(它已受到了某种冷落),因为这一文学体裁正在一个杂乱无章的时代里拯救秩序。"
格里尔在《读懂莎士比亚》里说:“琼生对整个的史诗剧形式不屑一顾……琼生关心的是所谓‘写实主义’的风格或者说是‘生活的真实’;可是莎士比亚却有意地避开了这种他认为是更加有害的‘真实’的幻象,他知道其实最真实的诗歌也是虚构得最好的诗歌。他在《亨利五世》中为史诗剧所作的辩护其实是在变相地夸耀他自己的诗才;他吹嘘说,这样的才能使他能够将观众带到一个更有利的位置来观察和理解他们自己的历史,而且还能使他们乐于被置于这样一个位置:‘……戏是假的,事情却是真的。’”
拜厄特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故事》一文里说:“叙事是人类的一部分,就像呼吸和血液循环一样。现代主义文学试图抛弃讲故事,它觉得讲故事是粗俗的,于是以闪回、顿悟、意识流代替它。但是讲故事对于生物时间是固有的,我们永远无法逃脱。……普遍意义上的讲故事,尤其是《一千零一夜》,用无穷无尽的新的开始抚慰我们对结局的恐惧。”
博尔赫斯是为侦探小说辩护,莎士比亚是为史诗剧辩护,拜厄特是为传统故事辩护,但他们说的,若借以形容武侠小说,我以为也很恰当。不需要我再多说什么了。
回想起来,我的武侠小说阅读史,开始得并不早。我那时,可没有后来的小朋友这么幸运,一上来就有无数的武侠,有全套的金庸,更不必说种种后武侠、后金庸的物事了。
在少儿阶段,最喜爱的是科幻小说(当时爱看《我们爱科学》《少年科学》杂志,还是舅舅远在上海帮我订的);四大古典章回小说,最爱看《西游记》(最不爱看《红楼梦》);最早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应是《星球大战》。这么想来,我应当自小就偏好幻想性的类型文学,后来之于武侠,也是这种偏好的延伸吧。
照我的印象,最早引进大陆的武侠小说,似是梁羽生的《萍踪侠影》,也应是我最早看过的。高中时才有幸看了《射雕英雄传》,是一位同学借给我的港版书——但说幸运也可,说不幸也可,此君全无信用,只借了我第一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彼时的心情已忘,但想必近乎“我裤子都脱了……”这句网络名言。大约要到大学阶段,才能完整地读到金庸。照老金的说法,那时大陆所刊的都是盗版,但说句冒犯的话:我必须感谢那些盗版!
或者,我算不上一个武侠迷。看过全部金庸,多数古龙,部分梁羽生,一点温瑞安、黄易,如此而已。
武林至尊,唯数金庸,古龙已死,谁与争锋?所以我几乎只写到金庸。
或者,我也算得上一个金迷。但我到底读过几次金庸,却是一笔糊涂账,总之觉得自己读得不算太熟,不查检,则分不清裘千仞和裘千丈,想不起常赫志和常伯志。而且,读金庸的时候,也没有将之当作研究文本来读,只是过后偶有触发或联想,才陆续写成文章——正因此,这些文章有如百花错拳,体裁各异,内容驳杂,并无一贯的章法可言,往往也不是专门讨论金庸的,只是部分内容牵涉金庸罢了。
以前我说过,当代论“金”之作,最欣赏王怜花《江湖外史》、王怡《不服从的江湖》、严晓星《金庸识小录》几家;而以近年所见,至少还应添上三家:新垣平《剑桥倚天屠龙记》、《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将小说家言置换为学院式的历吏编纂,既是将金庸小说经典化,又是对学院派书写模式的戏仿;刘国重《破译金庸密码》,重视金庸所受西洋小说的影响,对文本细节的溯源颇有发现;六神磊磊《你我皆凡人》,并非意在研究金庸,但对小说中的人与事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借以评点世道人情。他们对金庸小说皆熟极而流,我自是望尘莫及的。
只是金庸大名垂宇宙,有关金庸的书却并不多见。我还是希望将这些丛残文字辑录起来,为金学之林增添一点枝叶,同时,也给远去的少年情怀存一份纪念。
《拜金集》的用意,就不必解释了。
但我的“拜金”,是就其大体来说的,是就其作品来说的,而于其人其事,并非无所异议,这在书中也有表现。我想,对于金庸其人,宜取“忠诚的反对派”的态度。按我的朋友张晓舟说的:首先要竖拇指,才可以竖中指。
这些文章大体作了归类:第一部分,以金庸具体某部小说或某些人物、细节为对象;第二部分,关于金庸其人,关于金庸小说的观念背景或情节源流。以上是真正有关金庸的文字。第三部分,原非为金庸而作,或由金庸小说引出,或部分涉及金庸小说,至多可算“外编”,但内容却更有份量,更能满意。其中《床上的爱国主义·金庸篇》确是以金庸为主题的,但此文由《床上的爱国主义》而来,故并置于此。书中《(英雄)与(鹿鼎记)》《作为政治隐喻的施琅》《床上的爱国主义》几篇曾收入过其他集子,特此说明。
曾作过几首咏金庸小说的旧诗,因体例特殊,就作为附录系于后。凡我金迷,当不难索解诗意,即便不能遽解,似也不妨作为诗谜猜他一清,故不烦更作笺注了。 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小文,因写作时期较早,今日视之未免幼稚粗疏;另有三篇本属鸡肋,以不无触碰时忌,就一并删去了。
这些文章的写作,有部分因见解或材料问题,麻烦到严晓星、刘国重、宋希於、谭伯牛诸友,多承他们费心。能有机会刊行此书,当然要感谢继东兄的关照——包括他一直以来的关照。
二〇一七年夏于广州南浦/东山
《拜金集(精)》是一本解读金庸本人及其武侠小说的文字辑录,作者胡文辉对金庸小说中的文史典故的来龙去脉做了很多精深的考证。全书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具体金庸小说,如《碧血剑》《雪山飞狐》《笑傲江湖》《鹿鼎记》等中的人物和某些细节做分析;第二部分是关于金庸其人,关于金庸小说的观念背景或情节源流的探讨;第三部分选取的是从金庸及其小说引申出来的联想,或可算作“外编”,却更有份量,更具现实意义。
金庸武侠小说风靡海内外,而研读金庸小说的著作也不少。《拜金集(精)》作者胡文辉既是知名学者,又是“金迷”,他以独特的视角对金庸小说中的文史典故的来龙去脉做了很多饶有趣味的考证,生动有趣,妙笔生花,很有可读性。本书为我们更全面深入了解金庸小说和缕清其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的途径,喜欢金庸者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