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胡兰成与张爱玲的情感纠葛,已不知被多少人写在文学作品里,被多少银幕演绎过。
胡兰成出生于1906年,浙江人。小的时候家里生活贫苦,从燕京大学退学,当了五年教员。但是他又不满足于简单地过平凡的生活,一直想要参与政治。
1936年,发生了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军阀反对蒋介石的“两广事变”,胡兰成在广西教书,在《柳州日报》等报纸上发表文章,摇笔鼓舌,鼓吹两广与中央分裂,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军法审判。胡兰成被监禁了33天,后白崇禧送了他500元,算是礼送出境。
可他的政论暗藏玄机,引起了暗中窥觑者的注意,汪精卫系的《中华日报》开始约他撰稿。文章发表后,马上得到日本帝国主义刊物的青睐,当即翻译转载。
抗战爆发,上海沦陷,胡被调到香港的《南华日报》当编辑。
他写了一篇卖国社论《战难,和亦不易》,受汪精卫之妻陈璧君赏识,立刻提升为《中华日报》总主笔。从此,他开始替汪精卫的亲日伪政权服务。
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胡兰成任汪伪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法制局长、《大楚报》主笔,实际上也就成为了汪伪政府卖国的粉饰者,是汪精卫的御笔文人。
胡兰成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靠着文章从一介布衣到了首屈一指的政要位置上。他读了太多的书,脑子里还是旧文人的思想,总想凭借着自己的政论参与政治,结果得罪了汪精卫而入狱,而苏青听说胡兰成入狱后,携张爱玲到周佛海处为胡兰成求情。年底的时候在日本人的干预下,胡兰成得以出狱。
那个时候,胡住在上海,收到邮寄的《天地》杂志非常方便。他刚刚开释出狱,时间空闲,于是便拿起杂志翻看。
在那一期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中,张爱玲的小说《封锁》他是躺在躺椅上看的,看了几段就忍不住坐了起来,认认真真地读上了几遍,大为惊叹,十分喜欢。
他去信问苏青,张爱玲到底是何人。
苏青的回信里却只有两个字:女子。
后来,《天地》第二期寄到了,上面有张爱玲的照片,胡兰成见了又是大为惊艳,如此年轻却又如此有才华。
胡兰成曾任伪文化部长,在为人上有不可抹去的污点,但在才学上却有深厚的功底。
胡兰成到上海去见苏青,专门要了张爱玲的地址,可是苏青却说张爱玲是不见人的。
胡兰成感到一阵失望,但是仍然没有放弃,他一再请求苏青写下张爱玲的地址,苏青犹豫了半天才缓缓写下,胡兰成便拿着写着“安寺路赫德路口一九二号公寓六楼六五室”的纸条去见张爱玲。
开始张爱玲是不见的,虽然有救人之事在先,但是张爱玲与胡兰成并不是旧识。而且胡兰成的来访突然,张爱玲不想贸然接见。第二天,张爱玲思虑了半天,想到把人拒之门外也是有一些冷酷无情的,因此才给胡兰成打了电话,两个人约好见面。
张爱玲去见胡兰成之前,胡兰成是见过照片的。
他早早地在大西路美丽园的会客厅等待着张爱玲的到来。
张爱玲来了,很高且清瘦,丝毫不像是一个女作家。这和胡兰成预想的不一样,他的脑子里还留存着一些才子佳人的片段。
她规规矩矩地坐到了一旁,穿着一身短旗袍有点像奇装异服,安安静静的,看起来比十七八岁的女学生还要胆小。
胡兰成一直很瘦,给人一种俊朗干净的感觉。
张爱玲曾经形容他的侧脸:“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P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