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水精灵/少年与自然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韩开春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少年与自然》丛书包括:《虫虫》《雀之灵》《水精灵》《与兽为邻》四册。图书以生动的图文讲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虫、鸟、鱼、兽的故事,并将科普知识和民间传说等等融入其中,为读者做了一个文学、知识、文化的立体呈现,并通过这样的呈现综合培养读者的科学观、人文观和民俗认识,有较高的阅读价值。作品通过清新的编排和准确的配图,能够充分满足孩子对自然生物认知的好奇心理,符合读者口味,符合市场价值规律;同时,脱离自然生活是当代城市少年的普遍现况,图书的出版对环保和动物保护等普世主题,有相当的社会效应。

韩开春著的《水精灵》是一部散文式的鱼类“百科”,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光的各种小场景,生动讲述了各种鱼类和水里生物的生活形态,既有知识性又有乐趣,处处透着孩童与大自然的亲近关系,体现出人与自然其乐融融的生活。

内容推荐

韩开春著的《水精灵》是一本关于鱼的主题散文集,每篇独立写一种作者在乡间常见的鱼,如黄尖、黑鱼、鲶鱼等等,共收录24篇。以孩童的视角描摹鱼世界的生态万象,充满奇趣烂漫的写意风味。另附精彩绝伦的基本科普知识、名字的历史由来以及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使该作品文学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兼具。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乡村生活的经历,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及与鸟兽虫鱼相伴的乡村生活,给读者还原一个快乐的童年。作者用他独有的语言为广大读者呈现了一幅幅孩童与大自然相依相伴的美好画卷,让孩童用心感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点滴馈赠,探寻大自然的美好,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目录

黄尖

黑鱼

鲇鱼

季花鱼

松江鲈鱼

虎头鲨

鲤鱼

鳊鱼

屎黄屁子

混子·鲢子

白鱼

银鱼

鲥鱼

河豚

刀鱼

黄颡鱼

黄鳝

白鳝

泥鳅·刀鳅

河蚌

螃蟹

小龙虾

青虾

老鳖

试读章节

黄尖

黄尖有个大名叫鱤鱼,还有个更古老的名字叫作“鳏”,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说到这个“鳏”,最初在我脑海里出现的是个成语——“鳏寡孤独”,泛指那些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日鳏,老而无夫日寡,老而无子日独,幼而无父日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说得很明白,鳏就是指丧偶或者没有老婆的老男人。可对孟子的这个说法我一直心有疑惑,认为这个不是“鳏”的本来意思。原因很简单,“鳏”的偏旁是个“鱼”字,按照汉字的造字规律,它的本义应该是与“鱼”有关,而不应该是“人”,如果有“人”的这个意思,也是后来衍生的。后来我查字典,证实了我的猜测没错,它的本义果然是鱼的名字,不过这个鱼的名字指向的却是两种,一种是古书上说的大鱼,具体什么样,现在已无考,另一种就是现代人说的鲢鱼。不过我的追究也就止于此,我是个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人,知道它本来是鱼就行了,目的就达到了,至于这种鱼名后来又怎么成了无妻的老男人,这中间有个怎样的演变过程,我还真没深究过,就留给感兴趣的人去研究吧。

15岁之前,如果有人在我面前说起这种叫作“鳏”或者鱤鱼的鱼,我一定不知道它是何物,可能还会觉得很神秘,不是吗?它与我所熟知的鳊草鲤鲫或者昂刺鱼,甚至是季花鱼都相去甚远,我根本想象不出它的模样,对于我来说,它的一切都是未知数,觉得神秘理所当然。但如果你问我认不认识黄尖,我肯定会很不高兴,觉得你小瞧了我,一个从小就生活在水边的孩子,怎么会不知道这个鼎鼎大名的水中霸王?我不单认识它的模样,还知道它的肉很细腻好吃——虽然极少吃到,甚至还知道有关它的许多传说,对于它,我熟悉得就像小时候的玩伴。

我家门前的高松河里就有黄尖。

这高松河的上游连着京杭大运河,下游接着洪泽湖,所以虽然它实际上只是一条比较大的排水河,可河里的鱼虾之类着实不少,经常会有各种水鸟在水面上空巡视,动不动一个猛子扎下去,叼起一条银亮亮的摇头甩尾的鱼,扑扑翅膀扬长而去。鸦船有时也会到高松河来,每次它们来都很招摇,船舷两边站满了水老鸦,一身黑色衣裤,整齐地排着队伍,像是列队的哨兵。每当这时候,河岸边都会围上一大群人,时庄的男女老少,只要不是实在忙得走不开的,都会跑到河边来看热闹。等到鸦船上的渔民把竹篙一扬,水老鸦们像下饺子一样扑通扑通跳进水里的时候,好戏就开场了。我们夏天在河里游泳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鱼在我们前面游。从小在海南长大的,水性在我们庄上最好的大宝,有一次甚至在河里空手抓到过一条大头鲢子,这让他除了饱餐一顿鲜鱼汤之外,还收获了一大堆崇敬,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我们时庄队的孩子在其他生产队的同学面前炫耀的资本,他就是我们的偶像,甚至成了神话。时庄队最会逮鱼的家西老舅太在高松河里下了个竹簖,每天一大早,他都会拎着他那竹编的鱼篓子,从竹簖里捞起或多或少的一堆鱼来。说起这个老头也很有意思,六七十岁年纪的人了,身体还壮得像个棒小伙,腰间一年到头扎根巴掌宽的阔皮带,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模样。他有个怪癖,虽然极会逮鱼,却很少吃鱼,他把逮鱼当成他最大的乐趣。

这样的一条河里,有黄尖自然是极正常的事。

我不知道时庄的人为什么把它叫作黄尖,小的时候也没去问过大人,可能觉得这很正常,就像门旁邻居家的孩子叫作“大亮子”一样正常,根本就不用想他为什么叫作大亮子而不是别的名字。事实上也是,庄户人家给孩子起名没那么多讲究,就像时李队的泥蛋那样,当初刚生下来的时候因为肤色较黑,加上圆头圆脑的,他父亲正好看到有孩子在门口搓泥蛋玩,随口就说了句:“就叫泥蛋吧。”于是,这个“泥蛋”就一直伴随他终身,虽然他后来上学时有了大名,但是他的小伙伴们平常还是喊他泥蛋,想改口都不容易。这“黄尖”的鱼名是不是也是这样得来的呢?当初有个人在水里看到了这种两腮旁边各有一片黄、“颜色如新擦的黄铜”(汪曾祺语)、身体有点圆筒状、头又很尖像个钻头的鱼,一时兴起,就对身边的伙伴说:“看,那条黄尖。”

这虽然只是我的猜测,但很可能已非常接近真相本身,要不然,怎么它还有其他的名字呢?叫作“黄颊鱼”“黄钻”“竿子鱼’,“水老虎”等等。很明显,之所以取黄颊鱼、竿子鱼之类的名字,当初看到它的人是在意它的相貌,而把它叫作水老虎的,肯定是因为它的行为给看到它的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我是很赞成把黄尖叫作水老虎的,觉得这个名字放在它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简直就是量身定做。有一次,我在高松河桥上玩,突然听到桥底下泼刺刺一阵水响,赶紧把目光投过去,就见平静清亮的水面上忽然起了一道“人”字形波浪,箭一样地向前冲去,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条大鱼正在追击一群小鱼,那架势,真如虎入羊群一般,纵横冲杀,所向披靡,小鱼们吓得四散奔逃,可哪里能逃得了?说时迟,那时快,只一眨眼的工夫,一条小鱼就进了大鱼的嘴巴。那一刻,我看呆了。我认出这条大鱼正是黄尖,它那筒形身材、钻头般的脑袋,以及双颊边的一抹太过显眼的黄,以至我在桥面上都能看清它的真面目。我一直都知道黄尖是水里很凶的鱼,但具体凶到什么程度,要不是亲眼所见,我还真想象不出来,这次算是大大地开了眼界。

我知道高松河里肉食性的鱼不止黄尖一种,黑鱼吃鱼,季花鱼吃鱼,甚至连那看上去不算太强壮的白鲦也喜欢吃活食,但像黄尖这样明目张胆,看上谁就想吃谁,什么计谋都不用,就凭着自己无可匹敌的强壮身体和我认了第二再没鱼敢认第一的游泳速度,什么道理都不讲,扑上去就吃的霸王行径,除了黄尖,还真找不出第二个来,被它上了眼的小鱼,鲜有侥幸逃脱的。黑鱼也算是水中鱼虾的克星了,在其他食肉鱼面前,也能耀武扬威一阵,可是跟黄尖比起来,它真的只能算是小巫,要是它有像狗一样的尾巴,在黄尖面前,怕是也要夹得紧紧的,不敢稍稍扬起。单单就从它每次都要把水搅浑,自己躲在笮草底下紧紧盯着猎物,等到猎物靠近才会突然出击,然后一举得手的捕食手段来看,虽然是比黄尖多了些计谋,但若论起霸气来,还是要比黄尖稍逊一筹。所以从这点来看,把黄尖叫作水老虎确实是名副其实。

但是黄尖这样目空一切、横冲直撞,有时也是要吃大亏的,付出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有一次,一条黄尖就是这样丢了性命。一天早晨,家西老舅太像往常一样去河里竹簖处收他的鱼,走到河堤上就感觉有点不对劲,水里他下的那个竹子做的迷魂阵再不像往常那样每根都站得笔直,而是东倒西歪,像是喝醉了酒的模样,起初他还以为是哪个孩子恶作剧或者是有谁嫉妒他每天都能逮到鱼故意搞破坏,等他下到水里走近竹簖,从那迷魂阵的网箱里捞起一条足有十来斤重、肚皮已经翻朝水面的大鱼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把他这个竹子做的八卦阵冲得七零八落的始作俑者,就是这条已经长到半大的黄尖。它一定是追赶猎物的时候,误打误撞一头扎了进来,等到终于发现不对劲时已经晚了,再也找不到出去的路,情急之下,它就用它惯用的招法,猛打猛冲,用它坚硬如铁的钻头向竹阵发起猛攻,无奈竹做的簖不但坚硬,还很有弹性,无数次的猛攻都被挡了回来,只能使这层层竹阵东倒西歪,却再难突出重围,直至力气完全耗尽,乖乖做了老舅太的俘虏。从这条鱼的身上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教训,纵使你有通天的本领,目空一切、太过张扬也是不好的,就算你是孙悟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最终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更多的情况下,这个水中霸王在它的领地上自由巡弋,逍遥自在。它在水中力气惊人,据说,一条十几斤的半大黄尖,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一个大人撞倒,更别说我们这些小孩子了,所以,正常情况下,我们也不去招惹它——而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即使你想去招惹它轻易也找不到它的踪影,无论如何,它也不会傻到无缘无故地去找一个人的麻烦,毕竟,它还没有鲨鱼那样的实力。不过,听老人们说,重到一两百斤的黄尖是不怕人的,发大水的时候,它甚至可以带着鱼群去冲撞大堤。好在这样的大鱼高松河里没有,我们下河游泳的时候大人们也就少了一些担心。

12岁那年我离开了时庄,跟着父亲来到张洪中学读书,就再也没有机会见到高松河里黄尖的身影了。好长一段时间,我甚至都忘记了这水老虎的英姿,直到15岁那年,百花队前庄外号叫作“小兔子”的吴中华跑来找我,说他哥哥吴忠金在时湾水库里费了好大的劲罩到了一条鱤鱼,喊我去看稀罕,我才又一次见到了那个曾经熟悉的圆筒形身体、钻头一样的脑袋和双颊边上的一抹鹅黄,直到这时,我才知道,原来,这种被叫作鱤鱼的鱼就是我所熟知的黄尖。

P9-15

序言

《少年与自然》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策划的一个书系,收录笔者近年来创作的有关自然、生态与童年、记忆的若干作品。

这一书系所收录的作品,大多在国家级及省级以上纯文学期刊上发表过,如《文艺报》《钟山》《散文》《天涯》《山花》《雨花》《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部分作品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经典美文》《读者》等刊物选载,连续多年入选多家出版社编选的散文年选,还有一些作品被选为高考、中考语文试卷的阅读文本。

这些作品,有的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有的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有的获得中国作协、江苏省作协、江苏省人才办、江苏省淮安市“双名工程”重点扶持,获得的文学奖项有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荣誉奖、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儿童文学奖、第二十四届“东丽杯”全国孙犁散文奖、江苏省首届大众文学奖等。

然这些所谓的荣誉和好评都是表象,属于外在的东西,说多了颇有王婆卖瓜之嫌。对于一本书来说,它的内容能不能吸引读者,能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才是一个作家最应关注的问题。这个权力掌握在读者手中,好不好需要读者去评判,作家说了不算,要是读者不喜欢,作家自己就是牛皮吹上天也没有用。这让我想起一句坊间常见的商家广告语,“第一次不来是你的责任,第二次不来是我的责任”,用在这里似乎也很适合。

很多人对于儿童文学会有误解,认为儿童文学就是写给小孩子们看的,大人们读会觉得肤浅,甚至是幼稚可笑,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老少成宜的,正如《儿童文学》杂志在它的封底写的那样——适合9至99岁公民阅读,而这,正是我所追求的目标。

这个书系就很适合爸爸妈妈们甚至是爷爷奶奶们带着孩子一起阅读,不同年龄段的人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感受。孩子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大自然的知识,对大自然产生兴趣,进而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也可以从中了解到长辈们的一些童年生活;大人们则能从中看到小时候的自己,从而引起美好回忆,产生共鸣。

说实话,我很同情现在的孩子,繁重的学业负担和更加吸引眼球的网络游戏使得他们与大自然严重疏离。其实,大自然才是孩子们释放天性的最佳场所。我一直认为,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孩子是最幸福的。

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请你们务必在百忙之中抽出点时间,放下手头的事情,找个周末,陪着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吧,你会发现,蓝天下、碧草中的孩子身影最活泼、笑容最灿烂。

如果这个书系能够把孩子们从繁重的作业堆里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游戏面前拉到大自然中,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韩开春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和宇宙万物间的心神交汇,又分明是孔老夫子“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谆谆教导的千年间不绝如缕的回响,是自古代到“五四”从未间断的一种文人雅士与自然“相看两不厌”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的古老根脉上生发的繁茂新枝。

——李东华(文学评论家,《人民文学》副主编)

韩开春倾心于对乌兽虫鱼的观察与描写,以一部《虫虫》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而享誉儿童文苑,受到小读者的喜爱和赞美。他的作品中,充满新鲜的想象力和亲切的诗意,妙含丰富有趣的知识,在相映成趣的美感中,向我们展现出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与魅力。

——吴然(儿童文学作家)

《水精灵》沿着韩开春童年水边的生活经历,妙笔描述了与鱼虾嬉戏、与小伙伴在乡村寻乐的宝贵回忆。孩童通过和小精灵的亲密接触,感悟着大自然最初的生命之美。

——刘海栖(儿童文学作家)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