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约翰大学少年班,是美国基督教在上海开办的学校,师资力量较强。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区注册立案,设有神、文、理、医、工等学院和研究院。当时,在中国有许多教会学校,而圣约翰是所最出名的学校。当时因中国并不开放,敌视西洋文明,因此在中国招生人数极少。宋查理偏不信邪,坚持把宋子文送到圣约翰,可谓是有眼光的,为此他也遭到上海同行人的讥讽,可宋查理并不在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宋子文也不负父望,在该校毕业时,中、英两种语言运用娴熟。无论知识面,还是用英文演讲,都曾使美国老师大为惊叹。
由于宋子文基础较好,入哈佛大学后.各学科的课程成绩一直保持名列前茅。老师常夸奖,他自己学得也起劲。用他的话来讲,“学习对我来说,是一种兴趣,并没有压力可言。实际上我只用了百分之六十的劲儿,却得到百分之百的收获。”课余之暇,他常到市郊小妹的学校去玩。因为在二姐庆龄回国后,他实际上已成了小妹的保护神和监护人。
小妹美龄住在伍德楼,每个周六晚上,宋子文都准确无误地出现在这栋洋楼的台阶上。每当听到哥哥的皮鞋声,宋美龄总是迎过去。兄妹情谊尽在不言中。有时宋美龄也到哈佛去看哥哥,但比起哥哥到她这来要少得多。久而久之,宋美龄也通过哥哥的关系,认识了当时不少在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作为异国求学的莘莘学子,他们以“中华”二字牵线结情,形成了一股“东方派系哥们姐们”,亲情、爱情、友情也在这时萌生。
一天在伍德楼。宋子文与宋美龄交谈着家事。
“爸爸来信了,说二姐要与孙中山先生结婚。”宋子文道。
“这是不可能的事!”宋美龄大吃一惊,“孙中山是父辈之人。”
“要知道,爱情是不分年龄的。不过,这个事倒使爸爸、妈妈很伤心。”
“大姐有什么意见?”
“与妈咪一样,反对!”
“你呢?”宋美龄又问。
“我……”宋子文道,“总之,还没想好。因为这是二姐个人的事,我认为还是不干涉为好。小妹,你的意见呢?”
“我的意见很清楚,我早说了,除了我的脸蛋还是东方人的样子,其余的都西方化了。追求民主、自由,是西方社会的主流。细想年龄大一些,那是东方的传统习俗。当然是站在二姐一边了。”
“可是,爸爸为此事很气愤。来信要我们做做二姐的工作,给她写写信。”
“爸爸、妈妈太传统了,我们又是西方思想,怎么做二姐的工作?只能反其道而行之,做做爸妈的工作吧。”
“千万不能火上加油啊!”宋子文提醒道。 说到这里,兄妹俩都笑了。
不久,宋美龄收到大姐自国内的来信,谈到二姐的结婚,企图阻拦的父母,几经努力,没能成功。二姐和孙中山已在日本成婚。
宋美龄读完信后,思想起伏。一个身栖异国他乡的大学生,其思想感情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中国的礼教习俗是一种可怕的东西,一想到父母企图干涉二姐的婚姻,联想到自己,父母会不会包办呢?她感到害怕。
知妹莫如兄。(P35-36)
子文对财政无自立方针,始终受英人之迷惑,不能脱离其羁绊,而且执迷不悟,殊可叹也!
——蒋介石
面对着这一部部即将付梓、变成墨香的书稿,30年的漫长艰辛化成一丝快意掠过我的心田。这一丝快意中还带有几分成功的自信。
我与共和国同龄,我的创作与共和国的“改革开放”同步。
严格地说我是一位编书匠,而不是一位职业作家。写作是我的最爱。因此,30年的节假日不像别人都花在生活的乐趣中,而是穿梭于南北的采访、苦涩的读书和挑灯的写作。确实,我是从平凡中走来,平凡给我梦魇中的崇高;我从饥饿中走来,贫穷给我一生受之不尽的财富;我从军营中走来,军旅给我坚忍不拔、雷厉风行的作风。倘若说我今天“功成名就”的话,那么平凡中做人、饥饿的童年、单调的军旅生涯,当是成功“三要素”,缺一不可。这也是我花甲之年对创作的思索和感悟。
应该说我的这十几部区别于他人的传记,多了些许生活琐碎,摒弃时代留给作者的“高、大、全”的精神桎梏,多了时代性和世间人情人性的描写,多了家庭、婚姻和爱情的描写,多了些故事的好看,多了些个性的刻画。比如说孙中山谈女人,语惊四座,应该说这是还原中山先生的真实。孙中山是人,其次才是伟大的革命家,他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作为男子汉,他有异性追求,同时也追求异性。再如宋氏三姐妹,一个爱钱,一个爱权,一个爱国。爱钱者人为财死,爱权者以身相许,爱国者国比天大,等等,这都是我采访、写作的价值观,抑或我认为的铁的写作原则……
同时,面对着这一部部即将付梓、变成墨香的书稿,我心底又涌出一股感恩的冲动。应当说这感恩中还带有几分细节的回忆。
感恩自己吗?不,感恩这个阳光的时代。30年前,我刚从吉林大学毕业,血气方刚,改革开放的阳光政策给死寂的中国带来了一线生机。也给我的创作带来了青春雨露。春华秋实,我是幸运儿,我要感恩这个时代的阳光雨露。
说起这个时代,我还感恩这个时代中的一个平凡的人,他同这个时代一样伟大,他让我刻骨铭心。可以这样说,没有他,今天的故事都不会发生。那是一个落霞的傍晚,我结束采访赶在匆匆回家的路上,被一帮蒙面歹徒“施暴”了,我浑身上下被洗劫得精光,且被歹徒随手推进河中,多亏这位农民工兄弟的相救,使得我创作的生命得以延续。
还应当说我是中国作家中换笔最早的作家。与其说是我换笔的话,不如说是我夫人的换笔。我早期的十多本传记,都是夫人坐在电脑前用王码五笔打出来的。她娴熟的指法,悠扬的键盘声,让你如痴神往。因此,望着这一个个中国方块字,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用生命拥抱创作,用创作燃烧生命。在今人看来,已成为一个笑谈,然而我那懂事的儿女,为了我的创作,他们尽量地脚步轻而又轻。我的感恩当然也包括他们了。小事不小,让人铭心。
从冬天到春天,从百家到一家。这次我的书能汇册成集,让世人悦目,还应当感恩人民出版社的社长黄书元先生和副总编辑张小平先生。在浩瀚的书海里,能做出个例的选择,我不能不佩服他们的睿智目光。还有为我的传记文集专门作序的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于友先先生,他是同行挚友,亦是我的最高长官。在百忙中,为我的文集作序,让我感动不已。他的序自然也为我的文集添色增彩。
从冬天到春天,在我的传记文集即将付梓的时刻,我要感恩我的上帝读者,几十年成为我创作的动力源泉,没有他们的掌声和鲜花,我决不会走到今天,因为我本人也有脆弱。在我这套文集与世人见面之前,不少粉丝读者都是由衷地提了意见的,多数书目作者都做了认真修订。借此出版之际,向所有关心我的人,表示我个人诚挚的问候。倘若你们能从文集中读不出遗憾,或者还能读出像黑格尔说的“未来的真谛”,我也该封笔和聊以自慰了,再回到我原本的平凡。
陈廷一
2008年5月6日于北京北城自清斋书屋
百年中国,百年梦想
2016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历史功勋。学习、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巩固和发展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届时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人民东方出版集团潘少平先生策划了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的“百年中国传记丛书”,我看很好,有重大纪念意义。
细看了一下目录,其中不少书目是我在任上的畅销书、获奖书。比如孙中山的传记《共和之路:孙中山传》曾获得首届华侨文学纪实类最佳作品奖,同时亦获新闻出版总署的畅销书奖:还有“宋氏三姊妹”的书,值得一提的是《宋庆龄传》,是当年青岛出版社的名牌看家书,一版再版,最多一年6次重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相当可观的。许世友的书一直占据着畅销书的排行榜,可谓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看家书,印数达百万册之多。此书也得到了刘白羽、王愿坚、唐达成老作家,以及李德生、杨成武、王首道、罗应怀老将军的首肯。还有很多书目,我都有印象。大浪淘沙,把好的,或者说闪光的出版物传承下来,变成经典,是时代赋予现代出版的使命。因此我愿意为此丛书作序。尤其是对百年中国要实现百年梦想,是一笔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中国百年梦想,不仅仅是经济指标,还有精神指标和文化指标等。
再者,这套丛书的作者陈廷一先生,也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他今年已近七旬,仍笔耕不辍,应该说这是他一生的写作精华,抑或心血。他已经出版108部书(含修订重版)。2015年9月获得上海基尼斯传记类书最多纪录,用他夫人的话说:“一生笔耕苦作乐,留下藏书任评说。”我很欣赏陈廷一的笔耕精神和他惊人的毅力,他正像一头黄牛,马不停蹄地写作,已留下3700多万字的纸质出版物,这是何等的壮观!2015年10月26日,13家文化(文学)单位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举办他的百部书纪念座谈会,也是对他笔耕精神的最大褒扬。2016年又出版这套“百年中国传记丛书”,正如他自己所说:“这十六书倾注了自己一生心血,紧追时代脚步,紧扣时代主旋,囊括自己写作路上的中国梦、图强梦、复兴梦。”我相信这是他的真心话。他写作梦的实现,也是中华民族复兴梦的雏形,因此这套“百年中国传记丛书”,应该是对伟人孙中山150周年诞辰最好的纪念、最好的礼物、最好的天时。用“机遇给有准备的人”来形容,最为贴切不过了。 是为序。
于友先
2016年2月 北京
陈廷一著的《民国财长(宋子文)/百年人物》讲述的是作为“宋氏家族”掌门人之一的宋子文:他受过西方教育、务实开明:他建立了近代中国较为完整的财政、金融制度;他力主遏止日本对华侵略、主张寻求国际援助,为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作出了贡献。但他也聚敛了大量财富,为千夫所指。
宋子文的人生充满了荣耀与争斗,对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宋子文历任国民党中央银行总裁、财政部长、外交部长、行政院长等职,被称为“国民政府著名的理财家”。共产党将其列为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战犯,蒋介石将其固定为仅次于孔祥熙的第二位应开除国民党党籍的人。
陈廷一著的《民国财长(宋子文)/百年人物》追寻历史的踪迹,揭密宋子文传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