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重要文学形式之一的小说,历来都是孩子们阅读中的最爱,他们在阅读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中获得成长的启迪和美的熏陶。“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小说10家”是国内近年来第一次将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所创作的优秀小说作品以群体、集结的形式进行出版,代表了当今儿童文学小说创作领域的最高水平。书系共10册,每位作家1册。书系所选作家几乎囊括了我国当代儿童文学小说创作领域最具影响力、最优秀的一流作家,如曹文轩、秦文君、沈石溪、梅子涵等。
这本张之路著的《蝉为谁鸣》是其中一册,是一部儿童科幻小说,讲述成绩平平的少女秀男,奇迹般认识了一个帅气斯文的男孩边域……
张之路著的《蝉为谁鸣》是一部儿童科幻小说,讲述成绩平平的少女秀男,奇迹般认识了一个帅气斯文的男孩边域。边域送给了她一支玉石做的刻有一只精巧的蝉的钢笔。秀男在这支充满魔力的蝉笔帮助下,成绩有了很大提高。秀男的巨大变化使得老师、同学和她的父母十分惊讶。后来,秀男的父亲根据蝉笔终于回想起来,边域是他几年前帮助过的一个男孩。秀男与父亲到乡下找到边域的家,但边域早已离开了人世。在这本小说里,充溢着成长的烦恼、同学之间的友爱和少女朦胧的心思以及父母对儿女的关爱。小说情节曲折,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明丽。
现在,离高中的升学考试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第一次模拟考试之前,老师说,这次考试十分重要,这个成绩基本上就是中考成绩的提前展现,大家可以在这个成绩里看到自己在中考中的位置。一模之后,老师又硬着头皮有气无力地鼓励说,这个成绩虽然说明一些问题,但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在中考中的命运。如果加倍努力,没准会出现奇迹……人生能有几回搏?现在不搏,更待何时……
赖小珠忽然指着一棵大杨树对秀男喊:“你看——”
顺着赖小珠的手指看去,秀男看见了杨树的树干上,一个土黄色的小东西正缓缓地向上爬。
“知了猴——”秀男叫着与赖小珠一起向杨树跑去。当地的人把蝉的幼虫叫知了猴。常识课的时候,老师讲过,蝉是一种很奇特的昆虫,它的卵在地下要“忍耐”七年,及至形成了浑身的“铠甲”,才从坚硬的土层下爬上地面。一般是凌晨的时候,它们从地面爬上树干,脱去“铠甲”,爬上树梢,高声鸣叫着,度过一个夏天,然后死去。如果把夏天算作三个月的话,也就是说,它们在世界上生活的时间只占孕育过程的三十分之一。真是不可思议……
赖小珠捏住知了猴的脊背将它抓在手里,知了猴的六条小腿在空中拼命挣扎着。
赖小珠说:“秀男,我心里特别难受……”
“怎么啦?”
“你想,如果我也像蝉一样——在妈妈肚子里待上七年,而生下来只活三个月,多难受呀!多悲哀呀!我一想,心里就觉得憋闷得难受……”
秀男笑了起来:“亏你想得出来,快把它放了吧,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世界上,你还要折腾人家!”
’
赖小珠踮着脚,伸长了胳膊,将知了猴放在一个人们不易看见的地方。“祝你平安——”赖小珠说。
秀男拍了拍树干:“祝你考上音乐学院。”
“人家不用考,明天早上就会唱歌了……”
秀男又拍了拍树干:“爬高点吧!千万别让人再把你捉去!”
赖小珠大声说:“我们对你不错,你也别让我们失望。明天来听你唱歌……”
过路的人看见两个女孩子对着一棵树你一句我一句地说话,都好奇地停下来,向这里张望。
两人一回头,猛地看见行人们奇怪的目光。顿时两个女孩子脸红了,不好意思地互相拉扯着向前跑去。一面跑一面咯咯地笑个不停。
快到分手的时候,两个人才从蝉的世界回到现实,脚步也渐渐地慢了下来。她们意识到她们刚才是强作欢颜,就她们现在的学习成绩,她们是没有资格这样开心的……
秀男小声问:“你爸会打你吗?”因为她知道赖小珠的父亲脾气非常暴躁,尤其是这样重要的考试。 赖小珠苦笑一下摇摇头,不知道是说不会,还是不好预测……
赖小珠的苦笑给秀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丝苦笑一直伴她走进家门。
出乎秀男意料的是,今天爸爸妈妈都在家。平常这个时候,他们还都在上班,家里有一个“领导”“迎接”她,就算是很难得的事了。
爸爸妈妈一齐抬头看了她一眼,目光暗暗的,仿佛他们已经意识到女儿会再一次将不好的消息带给他们。
秀男知道,最难挨的时刻到了。爸爸妈妈都是有文化的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绝对不会像赖小珠的爸爸……可是,每当这个时候,她看到爸爸妈妈那暗淡的目光,或者听到他们那又长又深的叹息,秀男就萌生出一种念头……真恨不得让他们把自己暴打一顿,似乎更好受一些。皮肉之苦远比灵魂受苦要好受得多……
可是今天,紧张而压抑的气氛似乎提前就准备好了。
“爸……妈……”秀男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
爸爸叫楚亦然,在一所大学当教师。听见女儿的叫声,心里“咯噔”一下,他最怕听见女儿那低低的近乎恳求的声音了。那里面透出一种要求原谅,甚至请求宽恕的气息。
女儿从上小学到现在,九年了,每当她考试成绩不好,回家的时候,总是这样近乎悲哀地和父母打招呼。
楚亦然和妻子对视了一眼,将身子面对着女儿,竭力平静地问:“今天学校有什么事吗?”
“考得不好……”秀男喃喃地说。
“都考了多少分?”妈妈冷冷地问。她和丈夫一样,眼看自己的担心变成了现实,但仍存一线希望……希望这现实不至于让他们过分悲哀。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