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无所畏惧的蒙面天使,在一个神秘的空间里,每天为生死边缘的陌生人抵挡死神的镰刀。没有人知道你流过的汗水和泪水,也没有人抚慰你流血的伤口。只要一息尚存,绝不轻言放弃,因为你总是迷恋妙手回春的那一刻。虽然看不见你的面容,但你眼睛里充满了慈悲的光芒。
本书为殳儆著的《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
| 书名 | 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殳儆 |
| 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群无所畏惧的蒙面天使,在一个神秘的空间里,每天为生死边缘的陌生人抵挡死神的镰刀。没有人知道你流过的汗水和泪水,也没有人抚慰你流血的伤口。只要一息尚存,绝不轻言放弃,因为你总是迷恋妙手回春的那一刻。虽然看不见你的面容,但你眼睛里充满了慈悲的光芒。 本书为殳儆著的《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 内容推荐 H1N1甲型流感来袭,很多孕产妇和青壮年人出现重症肺炎。罗震中是抢救危重孕产妇的医疗组领队。在外部条件艰苦、医疗组临时组建、病人危重、受媒体密切关注的重重压力下,自身性格不甚成熟的罗震中用内心的执着和坚持,完美地完成了使命。罗震中,这位性格果敢坚毅的ICU女医生,在坎坷行医路上,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泪水,一路披荆斩棘,实现了职业生涯的迅速攀升。这个过程中,有奇迹般的成功,也有拼尽全力之后的挫败,有伤痕累累的心路,也有无悔的青春。 殳儆著的《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作者以女性独有的敏锐视角,记述了重症监护病房里鲜为人知的琐碎日常,讲述了ICU紧闭的大门后,险象环生的生命故事和医生面临的考验和决策。 在罗震中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中,读者见证了一名医生的成长,也见证了每个生命各自不同的归宿,知微见著,获得从极限状态审视生命的珍贵体验,循罗震中的脚印,触摸生命的温度,重构生命的认知,解读生命的意义。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蒙面天使 1.孤军 2.主帅 3.意外 4.肺复张 5.初捷 6.医生,让我看看你的脸 7.佳作 8.俯卧 9.重击 10.挚友 11.印记 下篇 第二章 百炼成钢 1.医生的新年 2.你是我的眼 3.肺腑 4.煎熬中的成长 5.想放弃的时候 6.医生不能承受之重 7.天梯 第三章 暗夜行者 1.伤痕 2.刀尖下的气管插管 3.医生,请停下片刻 4.最后一个夜班 5.重生 6.行者长运 第四章 险滩中的领航者 1.我就是想他活下去 2.冒险的理由 3.快来, 病人好像是肺栓塞了 4.新闻关注下的ICU 5.苦行 6.医生的盟友 第五章 不确定的艺术 1.让子弹飞 2.伙伴 3.你不理解的“保守治疗” 4.渐冻 5.医生的赌局 6.医生所说的“尽力” 7.无处安放的伤心 8.逆风而行 第六章 不言谢 1.谢师 2.重新捡回的心 3.史上最“麻烦” 4.医生的职责 5.幸福像花一样开放 6.真心 7.夫妻 后记 两生花 试读章节 “这是病历。”方宇指指桌面上,一个大铁夹子夹着的几页纸,“我已经尽力了。” 医院的班车这时候吭哧吭哧地停到了小路上。司机小刘拎着两个袋子下车,并不走进来:“接一下,有什么要带回去?”小刘和方宇打招呼,把手里的东西交给他。 “带我回去。”方宇赶紧说,“我这个样子,昨天下午跳上救护车就接病人到这里,自己衣服都在医院里,你不带我,我可怎么回去啊!”方宇身上是监护室的蓝色刷手服,又单薄又显眼,这样子到城南路上去打车,像个怪物,冻都得冻死。 “明天,估计还是我来接你的班。今天你得搞定值班室。昨晚我裹着棉大衣睡光板床。”他指指身上的棉大衣,“今天若不搞定,你就只有光板床了。”方宇裹紧白色的棉大衣,急急忙忙跳上医院的班车,回去了。 片刻间,还没有搞清楚状况,我就一个人站在这个病房办公室里,接收这个未来被称为“烈性传染病定点病房”的简易房子了。 医院准备这个病房的动静,已经有些时日。我和方宇是ICU的高年资医生,一向医院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需要抽调“医疗应急抢救小组”,我们就一定是临床医疗组的成员,台风、地震、运动会、重大庆典,都是。 1个多月前,成立H1N1的应急抢救小组,我们也理所当然地在名单里——名字已经参加进去了,人仍然天天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查房、谈话、跑急会诊。 偶尔听到金华、杭州传来的消息,知道其他地区已经开始收治重症甲流病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昨天,忽然领导决议,这个病房开张了,由方宇去接了第一个确诊的重症病人,到这里来住院。 “哎呀,你来啦。”老许呱啦着松脆的大嗓门,略有沙哑地叫我。她刚从隔离区脱了装备出来。老许是呼吸科的护士长,医院派来负责这个定点病区的。年纪比我大一截。是所有护士长中比较年长有经验的。 她正在费力地拧氧气瓶上方的一个阀门,我帮她转了一下,阻力太大,死死的,我顺手拿起一把大起子,用杠杆原理,把阀门转松了。“啊哦,来了援兵了。”老许说,“看着换氧气瓶啊!等下就轮到你了。”她把一个比她高的满瓶氧气慢慢地斜靠着转过来,换上去。 我吐吐舌头。看着触目惊心的10个氧气瓶,就知道不好对付。铁门口的氧气站,是我这样“娇贵惯了的”医生从来没有对付过的,医院里用的是设备带,一插就可以了。中心供氧用惯了,再看氧气瓶就有点心虚。 “过来先做苦力。”老许带我进走廊东面的生活区域。这个地方弥漫着一股久无人烟的气味,混合着消毒药水冲鼻的刺激。似乎到处都有关不紧的窗缝,呜呜地漏着风,听上去怪荒凉的。 这个房子我来过一次,那是2003年非典的时候,建造的目的和速度都和传说中的小汤山一模一样。一片圈定的空地,过三天之后,已经魔术般地竖起一幢平房,再三天,我们来的时候,房子已经刷白,装修好。更夸张的是门前的小路水泥未干,道旁的树都已经种好。 那一年,终究也没有收SARS病人,这个病房就一直空置在那里,围墙一栏,铁门一锁。在城外的风吹雨淋中,慢慢变成一个新的旧房子。周围约略知道来历的人,慑于SARS的影响力,都不敢随便进去。 这个当作微型小汤山的病区,就是按照烈性传染病房的防控要求来建的,缓冲区在办公室和隔离区之间,由一扇扇玻璃门隔开,西边是收治病人的隔离病房。这么规则复杂,结构特殊的建筑,全市只有这一处。 “啥也没有,就开张了。”我看了一眼空空如也的治疗室、机器库房和药房,感叹一声。“我先带你熟悉功能区,规矩有点复杂。把你调过来,就是叫你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呗!”老许一边示范穿隔离衣,一边对我说,“今天的药都刚从医院运来,你得帮我列清单,要东西。” P4-5 序言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人生的必经阶段。新生命的诞生总是令人瞩目;而生命的疾痛和终结,却难以为外人所知。 在战争年代,伤痛是人生的梦魇;在和平年代,疾痛是生命的梦魇。战士在战场流血牺牲,医生在战场的付出和危险却很难被人看到。走进重症监护室(简称ICU),我们看到的是监护仪器上显示的数值和图像,看不到的是潜伏在生命航道里处处存在的险滩,看不到医生和护士如何在这生命的险滩率队领航。 《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是由生命险滩的亲历者讲述的生命故事。从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ICU医生是生命的“摆渡人”,把能够留下的病人,尽其所能渡回这个温暖的人间;把必定走向死亡的衰老生命,用尊严、舒适和体面的方式渡向生命的彼岸。 我希望更多医疗行业以外的读者读到这本书,从他人的生命故事中看到人生的另一个维度,了解人生的暗夜。从罗震中医生身上去了解、去理解医务人员那种具有代表性的专注和审慎的工作态度,那种忘却自我的献身精神,看到他们在执着地践行着职业的使命,坚守着内心的纯净和温暖,在医学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播撒良善,守护健康;从他们身上去了解到医学的局限性和医生在风云莫测的疾病变幻面前做出医疗决策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从他们的平凡、重复和有风险的工作去认识,医生既是健康守护者,又是普通人,他(她)们也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有自己的儿女亲情,有自己的情绪、个性,甚至性格上的缺点,医生也需要“信任”,怀有“希望”,渴望“关爱”。 希望更多医生看到这本书,在充满仁爱的医疗叙事中,体会医学人文的润物细无声的传承和传播。 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认为:“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医学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伴随它的是对患者的照护。医疗,不应该只是机器、药物、护理、治疗、流程、规定,缺少了理解和关怀,缺少了温暖的人情味,再先进的技术也会贬值,医生无法达到接近完美的那个目标。 本书是一个资深的ICU医生执笔写下的真实的医疗叙事,内涵中真实的动机,主角罗震中医生并没有说,我来帮她说:“让医学成为完整的、追求完美的实践科学,成为有深度、有人性的实践科学。” 后记 我的青年时代结束,有一道清晰的时间分界线,2009年冬天,性格不甚成熟的我为形势所携裹,担负起重症甲流病人抢救工作。本书上篇《蒙面天使》的故事取材于那个冬天的工作,有部分虚构的素材,也有艺术加工。但是深深的足印,的确是一步一步艰苦负重走来的痕迹。 一个基本完成了职业技能修炼的医生,接受了一个整体工程,在特殊环境中一边治疗最危重的病人,一边理顺关系,处理医疗以外的危机:一边鼓励同伴,集结团队所有的力量;一边抚慰家属,借助媒体给公众以信心。 疾病的变化风云莫测,复杂的工程背后还有命运的巨大变数。一份属于医生的执念,让这个坎坷的过程,成为理解医学,理解生命,理解人生的重要事件。仿佛是一个年轻医生的“成年礼”,完成了医生成熟的塑形。我们曾经在重症医学的课堂中接受洗礼。 叶深后来,成为医院的院长。这是属于他的命运,重症医学给他的,是顾全大局,通观全局,协调互助的整体统帅能力。很多ICU医生走在这条路上,包括著名的邱海波教授,著名的于凯江教授。似乎偏离了医生职业,却能给医学带来更多、更深的影响力。 方宇在我离开团队跳槽之后,担负起我的责任,至今继续在跋涉的途中,每次我看到他,觉得他的头发又白了一分,眼角的皱纹又多了一分沧桑。我放下的责任,他承担得很好,只是这艰苦的职业修行之路,都必须靠自己的修炼,慢慢塑形,慢慢完美。 宝贝徒弟鹏即将修完重症医学的博士学位,已经晋升副主任医师。完美的他,是我的骄傲,是重症医学未来的希望。这个月他将在美国外科医师年会上演讲交流他的研究成果。和这样优秀的年轻人携手相伴一程,目送他青出于蓝,更高更远原是老天给我的福报。 有一天我在必胜客吃比萨,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很热情地和我打招呼,边上有他们的可爱的小宝宝。健忘的我好半天终于想起来,那是朱慧,那个甲流孕妇。一定要见见我的脸,把我叫做“蒙面天使”的可爱的女生。数年之后,所有的伤痛都已经弥合,看见幸福的他们,会觉得,2009年的所有磨难都是值得的。 我去帮赵师傅会诊骨科病人的时候,有一个大汉和我很亲热地打招呼:你不认识我啦!我来拆钢板了。那是断了17根肋骨的范玮。他健壮了很多很多。温柔的妻子,逢年过节会给我发来问候。 赵师傅用他精湛的木匠手艺,继续做股骨头置换手术、复杂的颈椎胸椎腰椎手术、关节镜……逢年过节,在手术间隙,给我刻个图章。 “我叫她如果有病一定要到这里来看”。杨易是我们医院的“骨灰级粉丝”,减肥大业基本成功。只要经过医院,他会来ICU门前按门铃,和鲍医生、王医生几个嘻嘻哈哈一番,展示一下他最近的减肥成果。开着教练车的他,穿行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开朗地和车上的学员聊他险象环生的ICU历险记。 10楼坠落的女童,和我的女儿泡泡读同一个中学。很开朗,很活泼。因为几年前的大难不死,她是学校里的明星学生。长高了,很聪明。 文中的部分病例来自于浙一医院,117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陈俭,洪军,骆建军,刘景全……这些和我一样在重症医学中征战半生的ICU医生,如今成为重症医学的中坚,会继续在疑难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创造新的奇迹。 豁达热情的王筝扬医生,指点我把过往的经历和经验,用悉心科学的临床带教,教会更多的年轻医生,培养重症医学的未来一代,同时把温暖传递下去。他说:这是一个医生职业后半程的使命。 我,数年间成为ICU中的一株奇葩。一边继续重症医学的职业修行,一边用“文科生”的使命感为重症医学,书写传奇和故事。双双,老许,美红,娟,她们聊起我的时候,会说:震中,你是我们心目中的传奇。 2018年1月6日 书评(媒体评论) 生命的无力感,不是虚无的笑谈,而是那扇门里此起彼伏的报警声和那扇门外家属的叹息声。监护病房的层流滤去的不仅是细菌,更是杂念,此书作者带着我们穿过那一双双求生的眼神,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去读懂医者的慎独与坚守、生命的脆弱与伟大、人性的丑陋与光辉。作者的用意不为讴歌,此书的结局不为生死,如果人生一定要有一个结局,那就是在一份读懂的爱中,静静告别! 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 施琳玲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