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罪疚与修复(克莱茵全集)》包含讨论俄狄浦斯情结的文章,梅兰妮·克莱茵提出了她对于婴儿早期发展阶段的理论,扩展了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分析,为她后来提主张婴儿出生后半年会出现偏执—分裂心理位置的概念思维奠定了基础。这本著作也包含了一篇汉娜·西格尔博士的引言,以及梅兰妮.克莱茵基金会编辑委员对各篇文章所做的注解。
《爱罪疚与修复(克莱茵全集)》展现了1921年到1945年间梅兰妮·克莱茵在工作与观念上的成长,其中较早期的论述,是她致力于婴儿焦虑对儿童发展的冲击。其在写作上的杰出贡献,不仅在理论方面,而且在临床实务方面也极为重要。
最后一章是讨论俄狄浦斯情结的文章,克莱茵提出了她对于婴儿早期发展阶段的理论,扩展了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分析,为她后来主张婴儿出生后半年会出现偏执一分裂心理位置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 儿童的发展(1921)
第二章 青春期的压抑和困难(1922)
第三章 学校在儿童力比多发展中的角色(1923)
第四章 早期分析(1923)
第五章 论抽搐的心理成因(1925)
第六章 早期分析的心理学原则(1926)
第七章 儿童分析研讨(1927)
第八章 正常儿童的犯罪倾向(1927)
第九章 俄狄浦斯冲突的早期阶段(1928)
第十章 儿童游戏中的拟人化(1929)
第十一章 在艺术作品和创作冲动中的婴儿期焦虑(1929)
第十二章 象征形成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1930)
第十三章 对精神病的心理治疗(1930)
第十四章 论智力抑制理论(1931)
第十五章 儿童良知的早期发展(1933)
第十六章 论犯罪(1934)
第十七章 论躁郁状态的心理成因(1935)
第十八章 断奶(1936)
第十九章 爱、罪疚与修复(1937)
第二十章 哀悼及其与躁郁状态的关系(1940)
第二十一章 早期焦虑中的俄狄浦斯情结(1945)
附录一 批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附录三 克莱茵生平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