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文集》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辑入已逝著名作家史铁生创作的全部作品,由其夫人陈希米主编,应为最全、最佳版本。拟分十二卷,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与小小说、散文与随笔等。按计划2015年年底全部出齐。其时,正是史铁生先生去世五周年之际,也是对这位令人尊敬的残疾人作家的最好纪念。本卷《扶轮问路》是《史铁生文集》其中之一。
| 书名 | 扶轮问路(精)/史铁生全集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史铁生 |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史铁生文集》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辑入已逝著名作家史铁生创作的全部作品,由其夫人陈希米主编,应为最全、最佳版本。拟分十二卷,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与小小说、散文与随笔等。按计划2015年年底全部出齐。其时,正是史铁生先生去世五周年之际,也是对这位令人尊敬的残疾人作家的最好纪念。本卷《扶轮问路》是《史铁生文集》其中之一。 内容推荐 文坛大家史铁生先生以他质朴通透而又充满生命哲理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美丽的收获。 在或冥思深沉,或幽默旷达,或深情回望的文字中,史铁生先生以不羁的心魂漫游于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在生命深刻的困境中,对人性、神性和人生终意义进行着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与眺望。他的作品和为人一样,豁达、温暖而宽容,照亮了在黑夜中前行的我们。 为了以精当的方式向读者展现这位当代大家的文学风貌,北京出版社特精心制作出版了这部《史铁生全集》。 本册为《扶轮问路(精)》,收录史铁生的访谈文章20篇。 目录 文学的民间评奖和文学的理想 一个作家的生命体验 与史铁生谈《务虚笔记》 与陈骏涛、栗山千香子对谈 爱的冥思与梦想 史铁生访谈录 两个傻子的“好运设计” 我在哪里活着? 答《中华读书报》舒晋瑜问 答姚育明问 答安妮问 病中闲谈 “有了一种精神应对苦难时,你就复活了” 人的残缺证明神的完美 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 章德宁与史铁生对谈 逃避灵魂是写作致命的缺陷 站在人的疑难之处 史铁生、陈村聊天 扶轮问路的哲人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文学的民间评奖和文学的理想① ——史铁生和李劼②一席谈 在一个冬日的下午,李劼坐在史铁生家里与史铁生聊天。史铁生很认真地说起了他所设想的那个民间的文学奖。 史铁生(以下简称史):我在想啊,咱们其实可以倡议搞一个全国性的文学奖。奖金用象征性的人民币组合,每种人民币各取一张,比如一百元的,五十元的,十元的,五元的……加起来正好是一百八十八元八毛八,其中包括角票和硬币。这就是说.这个奖主要是着眼于荣誉。 李(以下简称李):所以有必要用这种民间的文学评奖作为对官方评奖的一种补充。 史:比如电影不。 李:嗬,你这想法挺有意思,你继续说。 史:如果能搞成功倒是挺棒的,如果能排除开各种各样的因素,主要从艺术角度来评出好作品,那对中国文学发展是很有意思的。我觉得你们评论家们应该干好这个事儿,比写一篇好文章的作用大得多,因为它整个儿是宣言或者说宣传。全国这么多人吧,绝大多数还是很崇敬这样的全国文学奖的。因为它评出的作品就成了典范,这就限制了读者的审美趣味,同时它又在鼓励某种审美趣味。比如那些初学写作的人写起来当然以那个为典范,就是以那个获奖篇目为范本,完全没有自己的看法的。 李:所以有必要用这种民间的文学评奖作为对官方评奖的一种补充。 史:比如电影不就有三种奖吗?——政府奖,金鸡奖,百花奖。 李:不过,这些奖其实也都是官方奖。 史:因为它出资是官方的。因此这奖必须从经济基础上独立出来。然后从它的制度上给它一种完全民主和法制的尝试,最后起到的文学作用就真正是文学的意思。我不是跟他们抗衡,那个奖可以是一种宣传,一种教育,那也没事儿。甚至可以再搞一个像百花奖那样的通俗文学奖,这样就有几个奖并存,那就有点儿意思了。 李:嗯。现在是一种评奖,它是统一的。这样就使全国的读者产生一种错觉,仿佛那些获奖作品全都是公认的好作品,其实未必如此。 史:这种评奖确实这样。当然对一些水平比较高的人没什么影响,不理它就算了,但对多数的人还是有影响,特别是文学爱好者。这等于把整个儿文学趣味降低一下,仿佛最高标准就是这一种。 李:而且由于现在的评奖是官方奖,特别会产生类似于营私舞弊的现象。因为有些作家就想通过这个来确立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各个刊物也一样,都竭力为在自己刊物上发的篇目评上去而努力。整个评奖相当功利和势利,那像你刚才建议的那个奖就不完全是为了确立社会地位什么的了,而是侧重于一种基本评价。它不带有官方色彩,(评委)由这方面的专家来组成。 史:对。就是这个意思。 李:对。让评奖多元化。 史:不过这奖要弄成倒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它一定不能掺杂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李:那这个奖的评委是很关键的。 史:对,评委不能营私舞弊,不能有个人感(私)情。就是从艺术上考虑。当然,你说要绝对公正,那美国的法律也不是没有纰漏的。 李:我看还可以设这样的奖,叫有争议奖,假如某一篇作品,大家意见分歧很大,谁也说服不了谁,照一般情况就上不去了,这时索性给它有争议奖。 史:所以这个奖里可以像奥斯卡那样,设几个奖,数量不要多。有争议奖、翻译奖…… 李:探索奖、实验奖、创新奖。这样就评出了层次,现在评奖莫名其妙地把作品优劣不分地混一块儿,有些好作品根本评不上去。比如像马原的小说,这样一个一流作家的作品,在这次评奖中居然没有上初选篇目,连提都不提。 史:假如中国能出现这样一个文学奖,会有国际影响的。关键的是,评奖的这个组织一定要有权威性。 李:不是年龄的权威,而是学术上的权威。 史:让我们所认为的好作家好评论家和好编辑来担任,他们也确实有权威。至于不肯承认他们的人,那咱们也就不管他了。 李:就两个系统吧。你评你的,我评我的。 史:互不干扰。李陀他们讲,北京搞了一本《八五年小说在中国》,上海是你们(李劫插话:主要是吴亮、德培)也搞了一本。李陀他们说,这就特棒。这两本书合起来就能说明那年的好小说了。 P1-3 后记 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全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给自己的爱人做全集,这是人生难得的可能。我告诫自己,这样的机会,无论怎样都该珍惜。 然而终于着手开始的时候,又一次遭遇对什么事都懈怠迷惑的虚无感。发现对编全集这件事,无论目的还是方法,自己都不甚清晰。 为什么要编全集?我不能确定史铁生自已是否会极赞同此事,但是知道他至少不会很反对。做全集和不一定做全集的理由都很多。我相信,一个人写出的好东西,必定是少的;值得一版再版的,更少;而那些“全部”的边沿和角落,其价值和证据性,都很有限。此外,多年来我们俩对其作品资料的存档和整理多有疏忽,也构成了不小的障碍。 总之,我的热情和能力都远远不够。 但是,只要有可能,把史铁生的文字整理聚拢起来,终究该是合理的行为,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也无疑应尽全力。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杨柳,感谢我的同学钟晶晶,感谢我的同事田娟华,感谢老朋友孙立哲、柏晓利……没有你们,这个全集将会有很多重要的遗憾。 感谢北京出版社的诸位编辑,没有你们的细心负责,没有你们加班加点,这个全集肯定无法按计划的时间出版。 最要感谢的是隋丽君老师。她的热忱、敏锐、严谨、坚韧在这个全集从启动到完成的每一个细节里都给了我深刻的教益。能够遇到这样的编辑,是我的幸运,更是史铁生的幸运。 现在这个全集,主要辑入的当然是曾经在各处发表过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不同时期都进入过不同选本。此次出版,按照隋丽君老师的要求,凡史铁生用电脑之后创作的作品,全部采用电脑里的原始稿件。纠正了之前各类版本存留的错、漏、疑。对原始稿件的存疑,还参照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当代作家系列·史铁生系列》(其责编杨柳曾就一些编辑中的问题跟史铁生有过交流)做了校订。 此次新编新收,需要说明的主要有几点: 1.收入了史铁生早期创作的剧本、小说等,这些作品此前从未进入过任何选本。 2.收入了新收集到的书信七十余封。 3.恢复了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一次发表时因故删去或修改的部分文字,散见在该书三个章节里。这是史铁生明确的意愿。 4.史铁生看书时会把一些感想写在书页空白处,偶尔也会零散地记一点在电脑里。这次选了一部分还算连贯的“碎片”,冠以“读书卡片”和“页边笔记”收进杂记卷。也不知道有没有意义。 5.选了一点好玩的东西:偶尔的涂鸦,给朋友画的贺年卡,信手转(zhuai)的打油诗,透析时写的手机短信等。这些不登大雅的东西也凑在全集里了.不知是否合适。 6.在未竟稿卷,收录了一部分史铁生尚未最终完成、发表的作品。还有个别篇目,如小小说、诗歌等,因数量少,均按编辑体例辑入相应卷册,且都做了未刊说明。 7.关于访谈卷。这一部分应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作品。此次收进来的绝大多数是经史铁生本人校订过的谈话记录,也算反映了他的一些想法以及生活状态。 8.对个别明显不合理的错谬,在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编者或编辑做了未加注明的修正。特别是对有些文字用法不一的地方,尽量做了局部统一。个别确实无法辨认、修正的可能错讹,则保持了原样,加注了说明。 9.遵照编辑要求,增加了必要的编者注;无法确定写作日期的,只能空缺;或为当事人,隐去了一些人名。 在这个全集里,有些文字,比如在70年代写的书信,现在读来显得幼稚、无知;还有一些文字,或许是偏见、浅见。有编辑提出删去,我想还是保留原样吧。因为史铁生自己曾在1994年为《史铁生作品集》写的《作者后记》中说:“很多篇章已不忍卒读,但放弃如同遮丑,反促幼稚长成诡诈,想想实在不好。况且,走向未来不该以贬损过去为快意、为轻装,就如同任何时候也不能对初恋的痴骏与悲喜轻描淡写。”我以为,这个态度,到今天,即使过去了二十一年,他也应该不会改变。我还想,这倒是能够看出来一个人的起点,那一代人的起点。 虽经各位参与者全力尽心,这个全集也不可能做到真正“全”,遗憾和错漏难免,但愿以后有机会不断弥补、完善。 最后想记一笔的是,在史铁生的电脑里,未竟稿《我在史铁生》的word文档最后修改时间是:2010年12月30日,9:35:58——这是他最后干活的时刻。 有最后,才会有全集。 他已经去世五年,五年没有再往前走。今后还会有更长的时间止步不前…… 是为编后记。 陈希米 2015.12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