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崔伟栋著的《冼夫人(中)》是一部冼夫人的长篇传记插图小说,冼夫人生活于梁、陈、隋三个朝代,是我国闻名的俚族女首领,她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叛乱掠夺和贪暴,高瞻远瞩,有勇有谋,是一位卓越的女政治家和军事首领,她保持了岭南一百一十余年的和平稳定,促进民族的融合和地方经济发展,周恩来总理曾称她是∶“我国历史上巾帼英雄第一人。”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说:“她对当时当地人民生活安定和生产发展有贡献,对祖国各民族的团结、统一有贡献,这样的人物是应该肯定的,应该歌颂的。故事剧里有穆桂英挂帅,佘赛花百岁挂帅,杨门女将等剧目。我要向戏剧家们建议,为什么不写冼夫人呢?她的一生是值得也应该写成历史剧的”(1961年1月14日《光明日报》)。今天我们正在致力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反对分裂,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大团结、大和谐的社会,本书以小说形式弘扬冼夫人精神,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小说以章回形式结构布局,文词典雅,情节曲折跌宕,人物栩栩如生。本小说风格独特,使人耳目一新。上册于2008年出版,此为中册。
冼夫人生活于梁、陈、隋三个朝代,是我国著名的南越俚族女首领。她一生致力维护国家安定统一和民族和睦团结,反对分裂和贪暴,保持了岭南的长期稳定,促进了岭南各民族的融洽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被周恩来同志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在岭南的历史,是一部沉甸甸的爱民史、爱国史,一是我们当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章主旋律,士曲正气歌。至今我们国家还没有完全统一,弘扬冼夫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特殊的现实意义。
由崔伟栋著的《冼夫人(中)》分上中下三册.一方面真实、艺术地描写冼夫人在梁、陈、隋各个历史时期.先后平定李迁仕、欧阳纥二王仲宣等叛乱,使岭南乃至国家保持稳定。另一方面,本书着力描写冼夫人扶夫参政,爱护百姓,开设学校,教化民众,主动请命于朝在朱崖入海南岛)置州,使废置达600年之久的海南岛重归朝廷统治,又打破重重阻力,向朝廷攝发番州(广州)、总管赵讷贪虐横暴,残酷压迫和剥削岭南人民的罪行,终于推倒赵讷,使岭南又归于稳定。作者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精深的理解,成功塑造了冼夫人这个“爱国爱民,团结统一”的光辉典范。全书结构布局恢宏壮观,情节曲折跌宕,人物栩栩如生,极具岭南文化特色。且文词典雅灵动,使人耳目一新,荡气回肠。
第十三章 寻仙歌咏浮山岭 认义威扬黑竹庄
第十四章 落金梦断火龙发 赣石波生战舰行
第十五章 歃血会盟讨叛逆 上书请命领朱崖
第十六章 明义开宗母子论 心诚恩结汉俚情
第十七章 黎母岭中群虎吼 望儿洋上众龙吟
第十八章 奇缘缔结苦水井 正气播扬椰风园
第十九章 撕肝肺军民哭虎 逞异能猛将驱蛇
第二十章 建康会战成霸业 绝境扶危触悲情
第二十一章 故人邂逅迷马寨 亲父相逢袂青荒
第二十二章 万世功成朱崖岛 一朝云涌南越天
第二十三章 人在虎窝未知险 身登高处不胜寒
第二十四章 借棋劝帝开妙局 遣子朝天释疑云
《冼夫人》中册后记 王望如拱手一揖,“诸大人千万别笑话下
冼夫人让韩儿、永儿、云儿都站到身旁。韩儿看着冼夫人问:“姑姑,我爹、我娘呢,怎不见他们?”冼夫人愣了愣,拉着韩儿的手,笑道:“韩儿也想爹娘啦!姑姑告诉韩儿,你爹娘和永儿、云儿的爹娘让陈都督留在军中杀贼呐。”韩儿又问:“那爹娘什么时候回来?”冼夫人搂紧韩儿,柔声道:“快啦,等陈都督他们杀尽那些贼人,我一定让你回到爹娘身边,还有永儿、云儿。”说到这里,又把永儿、云儿揽到面前,摩挲着她俩的小脑瓜:“都让你们回到爹娘身边。”
冯宝笑道:“快都别想着爹娘啦,在这里,你们姐弟一大群,玩耍才有趣呢!”永儿嘟着嘴道:“仆儿不喜欢我,只和韩儿姐好。”冼夫人哑然失笑道:“有这事,仆儿是这样么?”典儿、细儿咯咯笑道:“仆儿是和韩儿好。”冯仆一骨碌滚入袁夫人怀中,袁夫人又叫心肝宝贝,一边笑道:“哪有这样的事,姐弟们都好,都好呀。”
冼夫人又和袁夫人说了好一会儿体己话才和冯宝退了出来。见身后跟着阳芯,冼夫人道:“阳芯呀,你翻翻书架,帮我把那本《广交越桂十三州地图会辑》找出来,我有用处。”阳芯点头答应了。冼夫人笑对冯宝道:“三官儿在这里没亲没故的,你安排安排,在恩铭居腾间屋子住下吧。”冯宝笑道:“这好办,有的是屋子。”
次日一大早,陈三官便手提铁扁担,身背着包裹,住人恩铭居。
午后,冼夫人、冯宝带猛虎花儿与几个孩子在院子里嬉闹。忽报武哥与众姐妹来见,冼夫人正要迎出,说笑声里,武哥一班姐妹已闯了进来。夫辛叫嚷道:“好呀,夫人只顾和老爷、孩子们快乐,就不管我们啦。”孟娘笑道:“我说是不,夫人刚回来,该让她与老爷说些体己的话儿,你们偏要来搅局。”夫辛笑道:“她有老爷,我们便没有了,我今天来,便是和夫人说一句,我也要回家去看老爷呢。”七儿刮着脸笑道:“亏她不害羞,一口一个老爷。”武哥抱起冯仆,亲了亲脸蛋:“才一年吧,小仆儿便长高了许多。”夫辛把韩儿、永儿、云儿拉在一起,蹲下身来问道:“你们想娘么?”阿秀骂道:“胖娘你要死了,你要惹她们哭么?”三彩儿笑道:“大家别闹了吧,我们先进去拜过太夫人才是正经。”
冼夫人、冯宝忙引着众姊妹向后堂去了。
次日,众姊妹别过,夫辛自带从人回光寿庄,武哥、三彩儿、阿秀、孟娘、七儿自回山兜大堡。
一个月过去。这天,冼夫人正在书房里翻阅《广交越桂十三州地图会辑》,旁边还有一本《百越十问》,几上另置一白纸,上面已写画得密密麻麻,依稀可见落金岛等字样。忽然冯宝进来,冼夫人头也不抬,只顾执笔在纸上写着。冯宝笑道:“夫人又在用功了。”冼夫人“嗯”了一声,道:“下衙啦?”冯宝道:“今日本没有甚么要紧事,傍午时钱生畏过郡衙来,和我商议王望如父子的事呢!永宁郡百姓知道王望如拒交军粮获罪一事后,上万名状保王望如,还举荐王拙出仕呐。”冼夫人抬起头来,饶有兴致地笑道:“王望如确是好官,实至名归呀!我说冯宝,你得小心呢,迟早将你比下去呐。”冯宝笑道:“我才不担心。让王望如来当高凉太守,我也心甘情愿,人家事实是德才双馨嘛!”冼夫人笑道:“钱生畏对这事怎么看?”冯宝道:“钱生畏提议暂署王拙为齐安主簿,协助三哥、甘将军治齐安,钱生畏让夫人定夺这事。”冼夫人笑了笑,道:“你们都商定好了,这才来问我呀?”冯宝道:“夫人若认为不妥,可再行商议。”冼夫人紧盯着冯宝道:“钱生畏是高州首揆,他举用职官是分内的事,哪有不妥的?只是有一桩,我也不知与你说过多少遍了,别让人家顺着杆子上嘛,人家说让我定夺,你竟也点头了,也说要回来问我。若说不妥,这才是真真不妥呢!我虽有诰封,但那只是浮名,并非职官除授,你又不是不知道,不能干预政事的,所以凡事我都不宜出头露面,为着正人心而靖浮言呐。既然这次你答应回来问我了,我就斗胆领命吧,你去对钱生畏说,干脆让王拙为齐安郡太守。三哥、甘弁、廖明等在齐安驻军是非常时之所为,岂能长期军管郡治呢。”
五天后,冯宝会同高州刺史钱生畏、宋康郡守严光文、杜陵郡守潘肃,前往永宁公干,陈三官、若砚诸仆从应侍二十多人随行。过午时分,众官员到了永宁城,郡守王望如与儿子王拙早迎候出东城门外。众人人至官署,钱生畏宣布荐举王拙为齐安太守毕,王望如谦辞一番,便教儿子王拙拜谢了。见王望如已盛备酒宴候着,冯宝笑道:“王太守素来不兴局筵应酬,今日如何客气起来了?”
P4-5
谈谈《冼夫人》中册一些历史问题的处理。
一、关于冼夫人的“甘、盘、陈、廖、祝”五大将军
《三国演义》里刘备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水浒传》里宋江也封“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为五虎大将。这两部文学作品把这些人物形象均写得各具特色,真正虎虎生威’至今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
冼夫人几乎一生都在战争中磨炼,她率领冼家军征战沙场,叱咤风云,为维护岭南乃至国家的稳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隋书》《北史>>《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冼夫人一生中各个时期领军作战的历史: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六月,冼夫人领军智袭勾结侯景叛乱的高州刺史李迁仕,继而援助陈霸先北上平叛;陈太建元年(公元569年)十月,广州刺史欧阳纥反,冼夫人遣军拒境,亲率岭南诸酋长迎接朝廷平叛大军进入岭南,最后讨平欧阳纥叛乱;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十一月,番禺王仲宣反,冼夫人命孙儿冯盎起军讨平。冼夫人一生参与的战事当然远不止这些,史籍只不过择其要者而载之罢了。
冼夫人既然掌握如此强大的军队,其中能征惯战之将领自然应有很多·那么都是谁呢?非常遗憾,《隋书》里没有记载下来,《北史》及《资治通鉴》也没有这方面的记录。好在方志里记下来了,如清光绪年间重修的《高州府志》载:“冼夫人部下复有甘、盘、陈、廖、祝五将,虽勋名未附于青史,而传闻必颂其丹诚0”又如清道光《电白县志》载:“隋冼夫人开府置官属,史惟载长史张融,不知何县人。相传有甘、盘、廖、祝四将,甚有智勇,佐成其功。今庙中塑四将军像者是也。又有一将姓陈,三桥人,毅勇刚直,屡著奇功,今霞洞夫人庙犹塑其像,乡人称为陈三官。”
《高州府志》记下的冼夫人五个部将,只有姓,没有名。《电白县志》较为特别,记下“甘、盘、廖、祝”四位将军后,又记陈姓将军,且指出这陈姓将军的名字叫作“三官”,且指出这陈三官是三桥(今广东省茂名市茂港区羊角镇三桥村)人,且指出霞洞(今广东省电白县霞洞镇)冼夫人庙就有陈三官的塑像。
《高州府志》直言不讳,关于冼夫人部属“甘、盘、陈、廖、祝”五大将军的说法是根据民间传说而来。连这五大将军的名字都弄不明白’更别说五大将军是何许人了。《电白县志》虽说不清楚“甘、盘、廖、祝”四位将军的名字、籍贯,但对陈三官这位将军的来龙去脉都明白记载。且言之凿凿指定他是“三桥”人,够为具体了。那么,《电白县志》关于陈三官的记载是不是也仅由传说而来?还有没有其他的依据呢?令人高兴的是,陈三官的坟墓至今犹存,就在今广东省茂名市茂港区羊角镇三桥村三甲岭,当地老百姓至今仍传颂着陈三官如何辅助冼夫人的动人故事。可知《电白县志》编纂关于陈三官的记载不是凭空捏造。冼夫人部将陈三官不但有方志记载,且有坟墓为见证,且有民间传说为佐证。总而言之冼夫人手下拥有能征惯战部将这个问题算是有了一个交代。尽管按方志编纂者的口气来看,这个冼夫人部属“甘、盘、陈、廖、祝”五大将军的说法基本上还是从民间流传故事中得来,但既然郑重其事地记人方志中去了,庶几也可算是“史料”了吧。
非常有趣,方志中记录的“甘、盘、陈、廖、祝”五大将军,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五虎大将十分相像,这就为我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冼夫人》拓展了空间。方志说“甘、盘、陈、廖、祝”五大将军“甚有智勇”,自然这五大将军都是大将之才了。我在《冼夫人》中不光大笔用墨写他们的智勇,且大笔用墨写他们各自独有的“专长”。下面按这五大将军在《冼夫人》中的出场先后、次第简单谈谈他们各自的“特色”。
(一)甘弁,会稽(今浙江省会稽市)人,用的兵器是方天画戟。甘弁出身寒苦,早年随人贩马做买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通军旅之事,尤善相马。甘弁在西巩(今广东省阳春市)冼家岭“落草为寇”时,被冼来山(冼夫人之父)所俘,自此加入冼家军。承圣元年(公元552年)十一月,冼夫人奉诏统领朱崖(海南岛),甘弁为冼夫人南征军之左路军主帅。
(二)廖明,海昌郡放鸡冲(今广东省电白县麻岗镇石苟村)人,用的兵器是长枪。廖明原是本乡神医“猴药张”的高足,精通医道,在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投了冼家军。
(三)陈三官,永宁三桥(今广东省茂名市茂港区羊角镇三桥村)人,还在婴孩时就被老虎叼去哺养,是为“虎娃”。“虎娃”被一樵夫从虎穴里抱回抚养,继被一道长带去浮山(今广东省电白县霞洞镇浮山)。陈三官十六岁艺成下山,投了冼家军,随身兵器是一根铁扁担。
(四)祝戬,齐安郡落金岛(今广东省台山市川岛镇)人,海盗出身,自小练就观察天气的本领,用的兵器是长枪。大宝二年(公元551年),冼夫人破落金岛,祝戬投了冼家军。
(五)盘肿,朱崖潭陆(今海南省定安县潭陆)人,用的兵器是三股托天叉,坐骑是扶南产双角大白犀牛,会驱使毒虫蛇蝎,在冼夫人南征朱崖时加入冼家军。
我把冼夫人手下这五大将军作这样的安排,目的无非是:
(1)五大将军中,有的是冼夫人“本土”高凉人,如廖明、陈三官、祝戬。有的是“外乡人”,如甘弁、盘肿。有的是岭南人,如廖明、陈三官、祝戬、盘肿。有的是江南人,如甘弁。相对岭南来说,甘弁算是“北方人”了。这是地域方面。从五大将军所属民族来看,甘弁是汉族,而廖明、陈三官、祝戬、盘肿四人都是百越俚僚人。这五个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英雄豪杰汇聚在一起,无疑是冼夫人致力于各民族和谐团结思想的高度体现。
(2)五大将军中,甘弁会相马,廖明精通医术,祝戬深谙气象知识。这几方面的技能,不要说在古代,就在我们今天现代化的军队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上述冼夫人部将拥有的技能,充分肯定冼夫人领导下的这支冼家军能百战百胜的事实。
(3)五大将军中,陈三官是“虎娃”,盘肿会驱使蛇蝎。这两人神奇、诡异的经历及能力,充满野气,极能表现古代百越民族贴近大自然,融洽人》、《资治通鉴》)。
……
冯氏在广州新会开枝,《广州人物志·南梁刺史冯公融》记载冯氏从冯融以上先人死后葬在新会,非常可信。可是《广州人物志·南梁刺史冯公融》指出冯氏自冯宝以下的墓葬都在“高之良德”,有没有依据呢?
“高之良德”,即是高州良德县。《旧唐书·冯盎传》载:“冯盎,高州良德人也。”这个冯盎就是冯宝和冼夫人的孙子,冯仆的儿子(见《隋书·谯国夫人》)。冯盎很有才干,继承祖母冼夫人“爱国爱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始终以维护岭南乃至国家的安定团结为己任。隋末天下大乱,冯盎当时已拥有“五岭二十余州”,势比南越王赵佗,有人劝冯盎自立称王,遭到冯盎的拒绝:“吾居南越,于兹五代,本州牧伯,唯我一门,子女玉帛,吾之有也。人生富贵,如我殆难,常恐弗克负荷,以坠先业。本州衣锦便足,余复何求?越王之号非所闻也。”人唐后,朝廷授冯盎为上柱国、高罗总管,先后封吴国公、越国公、耿国公(见《旧唐书·冯盎传》)。
《旧唐书·冯盎传》只说冯盎是“高州良德人”,再具体就说不出来了。好在清乾隆《高州府志》载:“冯盎为夫人之孙,唐时家于良德,即霞洞堡地。”清道光《电白县志》载:“越国公(冯盎)故里在县西七十里霞洞堡。据《唐书》列传,冯盎良德人。今城西七十里下博乡霞洞堡,即旧良德地。”
下博乡霞洞堡在唐代属良德县境。清《电白县志》载:“良德县故址在下博乡一都,离今县城西七十里。旧相志(即电白知县相斗南编《电白县志》)里图云:‘霞洞、木院、亭子、那夏、三桥、谭乍、那井、茶山、谭白,自县西下博乡一都五十里至七十里地,梁、陈、隋、唐俱属良德县。”一‘霞洞、木院、亭子、那夏、三桥、谭乍、那井、茶山、谭白,自县西下博乡一都五十里至七十里地”,在梁、陈、隋、唐时属良德县境,在清代时属电白县境,也就是今电白县的霞洞镇、林头镇及茂港区的羊角镇境。这个“下博乡霞洞堡”便在今之电白县霞洞镇西村、大村、马路头、旧圩一带,亦即著名的“冯家村遗址”所在地。冯府君之墓。赠持节广东大都督冯君衡墓在县境。”
冯盎家族是哪一代起在电白霞洞定居的?还有冯盎、冯君衡墓地有可能在电白境内的什么地方?都有待考证。
可喜的是,一九八三年和一九八七年,在电白县霞洞镇狮子岭南麓,诚敬夫人庙(冼夫人庙)后面山坡上先后抢救发掘出冼夫人、冯宝第四代孙媳许夫人(唐中书令许敬宗之女)墓和第六代孙夫妇合葬墓。这一发现,证明明清方志关于冼夫人和冯宝的后代墓葬地在电白境内之记载的可信,同时也证明明《广州人物志·南梁刺史冯公融》所载冯氏墓葬“宝以后乃居高之良德焉”有一定的依据。
冯宝、冯盎、冯君衡的墓葬是否就在电白县霞洞镇狮子岭南麓山坡中?如果是,那么这狮子岭南麓山坡就是“宝以后”冯氏家族墓葬群所在了。
于是,我在长篇历史小说《冼夫人》里作这样的处理:冯宝死后,就葬在霞洞狮子岭南麓山坡上。可能冯宝生前就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至于冯氏后人在冯宝墓葬地附近择地而居,发展繁衍成后来著名的“冯家村”,起先很有可能便是出于为冯宝守坟的目的。当然,这只是我一家之言罢了。
崔伟栋
2009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