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作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形成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党风政风为之一新。
刘金程、宋伟编著的这本《落马高官的罪与罚(十八大以来高中级干部违法违纪典型案例解析)》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的报道,选择了30个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对于每个案例,先是整理了案例的主要情节、当事人的忏悔、有代表性的专家和媒体评论;然后对案例和当事人的忏悔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分析提炼案例和忏悔背后反映的线索和规律。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警惕、加强自我约束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刘金程、宋伟编著的《落马高官的罪与罚(十八大以来高中级干部违法违纪典型案例解析)》基于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纪检监察报》《检察日报》等权威媒体公开报道的案例,选择了30个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作为分析样本。涉案人员有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曾经主政一方、政绩卓异;也有地方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曾经在本地区、本部门辛勤耕耘、踏实苦干,而今却纷纷背离当初的信仰,在追逐权力与欲望编织的迷梦的过程中跌落尘埃。直到迷梦破碎时才幡然醒悟,虽然悔之晚矣,但是这些锥心忏悔却可以给研究提供生动素材,亦可以警示后人,也算亡羊补牢。“编”的工作主要是依据公开报道重新编写案例内容,力求简洁还原案例主要情节,同时整理了当事的忏悔内容,将选择代表性的专家和媒体评论。“著”的部分主要是针对每个案例和当事人的忏悔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总体背景出发,基于党的十九大最新精神,分析提炼案例和忏悔背后反映的线索和规律。
2013年10月28日,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2013年10月31日,据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证实,廖少华涉嫌严重违纪,中央已决定免去其领导职务。2014年5月,中共中央纪委对廖少华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检查。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经中央纪委审议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廖少华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将其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2015年4月9日,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委原书记廖少华受贿、滥用职权案,据检方指控,被告人廖少华在担任贵州省六盘水市市长、黔东南州委书记、遵义市委书记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接受他人请托,在承揽工程、项目审批、技改资金立项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2004年至2012年期间,分别收受陈春章等11人的人民币共计1324万元。此外,廖少华在担任黔东南州委书记期间,还滥用职权,致使国家财政资金遭受重大损失。应以受贿罪、滥用职权罪追究廖少华的刑事责任。22日,法庭经审理认定被告人廖少华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130万元: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6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130万元。
一、案例内容
1、低调务实的“廉政标兵”
廖少华,男,汉族,1960年11月生,四川遂宁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1982年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廖少华进人铁道部工作,从见习生做起,直至任铁道部第五工程局副局长兼南昆铁路指挥长、党委书记。1997年调任共青团贵州省委,随后相继担任贵州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2005年调任黔东南州委书记、凯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2012年7月开始任贵州省遵义市委书记、遵义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2013年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时新任贵州省委常委。
在很多人眼中,廖少华低调、务实、敬业,甚至一度被评为“廉政标兵”“反腐先锋”。在任职地方党政一把手时,廖少华努力塑造并维持其“高调反腐”形象。在担任黔东南州委书记期间,廖少华与各县市和州直各部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书,并多次对反腐倡廉重大问题作出批示。履职遵义市委书记后,廖少华也多次参与和主持重要反腐会议。据遵义市政府官网显示,自2012年调任遵义之后,廖少华亲自主持或发表重要讲话的反腐会议多达9次。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2013年6月6日遵义市召开的全市党风廉政“警示教育月”启动大会。会上,廖少华提醒领导干部,要把好“思想关”,筑牢思想防线;把好“欲望关”,警钟长鸣;把好“权力关”,正确使用权力;把好“小节关”,始终廉洁自律。当天,廖少华还带领党员干部到忠庄监狱听取服刑人员剖析思想蜕变、走向犯罪的过程,接受警示教育。廖少华还说:“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多看那些正在狱中服刑的职务罪犯的境况,想想自由的宝贵;多读纪检监察机关的办案纪实,想一想任何自以为隐秘的伎俩随时都可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思考一下假如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前途何在?”
此外,廖少华很重视网络言论。任职黔东南州时,他在一次讲话中提出,“网络问政是一种全新的民主议政、问政方式,畅通了广大网民的诉求渠道。”2008年7月至2009年8月,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专栏,网友留言157条,廖少华回复157条,落实网民诉求问题93条,吸纳网民决策建议44条。上述回复内容多涉及民生问题。廖少华属回复率较高的贵州官员,被人民网作为网络时代“官民互动”新典型进行报道。当地人民也认为廖少华是一个关心民生、心系百姓的“好官”。
2、“反腐标兵”的双面生活
然而,这样一个广纳民声、广受好评的“反腐先锋”的实际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据西安市人民检察院指控:2004年春节至2012年6月,被告人廖少华利用其担任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黔东南州委书记等职务上的便利,为六盘水市盘县红果大酒店有限公司、浙江丰球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和个人在获取政府扶持资金、取得银行贷款、争取建设开发用地、承揽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催要工程款等方面提供帮助,非法收受上述单位负责人陈春章、何智慧等11人给予的人民币共计1324万元。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被告人廖少华担任中共黔东南州委书记期间,在处理中博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要求返还土地出让金问题的过程中,违反有关规定,拒不听取黔东南州政府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未经调查核实和会议研究的情况下,强令黔东南州政府退还中博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土地出让金,后又拒不采取补救措施,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310.63万元。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廖少华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给予财物共计1324万元人民币;滥用职权,造成国家财政资金损失310余万元,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应以受贿罪、滥用职权罪追究刑事责任并应当数罪并罚。
廖少华从六盘水到黔东南州再到遵义市,湖南籍商人陈春章一直跟随其左右做生意。廖少华在庭审陈述时也曾说,自己是“温水煮青蛙”被朋友拉下水的。从收自己最好的朋友陈春章的钱开始,打开了贪欲的大门,走上了腐败的道路。
P1-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集中整饬纪律,先后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的腐败案件,为廉政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党中央在正风反腐方面表现出来的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也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剖析腐败滋生、演化甚至在一定范围内蔓延的过程和规律。
腐败案件当事人的忏悔,集中反映了当事人对腐败行为及其后果的深刻反省,同时,这些生动的资料可以更直观地折射出腐败消极影响和社会性危害。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意识到,腐败不仅消耗经济资源、加剧组织内部的“X一无效率”,同时,腐败造成的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破坏了社会规则以及人们的规则意识。如果可以通过支付相对低的贿金,换来优势的竞争地位以及高昂的回报,那么人们就不再相信通过踏实肯干、艰苦奋斗来创造绩效。久而久之,劣币驱逐良币,整个社会将陷入恶性循环。另外,这些忏悔也向我们验证了“腐败是双刃剑”,危害党和国家事业、破坏社会规则的同时,也往往给当事人家庭带来灭顶之灾。在监督执纪越来越严的社会背景下,腐败者很难永久藏匿而不被发现,一旦败露则意味着身败名裂、妻离子散,甚至家破人亡。
细看这些违纪违法分子的忏悔,有的让人扼腕叹息,有的让人触目惊心,有的让人鄙夷不齿,还有的让人义愤填膺。除了这些感性的情绪,我们还需要理性的思考:到底是什么把党和国家培养的干部变成了腐败分子?透过这些案例,我们看到制度、文化、利益、监督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对腐败产生影响。更加相信反腐败需要系统性的治理理念和全面从严的工作策略。关于腐败成因及其演化规律,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但我们依然相信这些直观的材料总能在某些方面丰富我们对腐败的认识。
本书基于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纪检监察报》《检察日报》等权威媒体公开报道的案例,选择了30个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作为分析样本。涉案人员有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曾经主政一方、政绩卓异;也有地方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曾经在本地区、本部门辛勤耕耘、踏实苦干,而今却纷纷背离当初的信仰,在追逐权力与欲望编织的迷梦的过程中跌落尘埃。直到迷梦破碎时才幡然醒悟,虽然悔之晚矣,但是这些锥心忏悔却可以给研究提供生动素材,亦可以警示后人,也算亡羊补牢。“编”的工作主要是依据公开报道重新编写案例内容,力求简洁还原案例主要情节,同时整理了当事的忏悔内容,将选择代表性的专家和媒体评论。“著”的部分主要是针对每个案例和当事人的忏悔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总体背景出发,基于党的十九大最新精神,分析提炼案例和忏悔背后反映的线索和规律。
本书所呈现工作算不上规范的学术研究,仅仅为关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的党内同志和学界同行提供一点素材。也许这些材料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信息可供发掘,我们只是完成了初级的工作,编著成册,以俟来者。
作者
2017年12月
透过案例看腐败,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工作习惯。这种习惯源于我们最初进入这个研究领域时所接受的训练。2010年至2011年,我们先后来到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由此开始了廉政与反腐败研究工作。由于两人之前都没有专门研究过反腐败问题,所以合作导师便让我们从腐败案例分析入手。也正是从那时起,开始了透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腐败与反腐败的习惯。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早的高校廉政研究机构,如今已经成为国内一流的廉政理论研究和政策咨询平台。从中心走出来的博士或博士后也纷纷开枝散叶,在国内各大高校组建研究团队,成立研究机构,包括我们所在的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廉政研究中心。
近年来,我们依托各自大学的相关学科基础,探索能源采掘、矿山冶金等领域的反腐败问题,积极与中央纪委研究室、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北京市纪委研究室等机构开展合作。围绕廉政与反腐败,先后主持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央纪委中国纪检监察学院重点课题等科研项目。在廉政理论研究、反腐败政策咨询、党政干部培训等方面做出一些成绩。我们愿意把这本手册看作是一份课程作业,提交给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的老师以及学术同行指正。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专注于党校教材和教学参考读物、干部学习读物、理论研究著作等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的出版和发行工作,在廉政与反腐败知识传播方面有其明显的优势。近年来我们曾经先后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合作,多次得到出版社总编辑崔宪涛先生、编辑部井琪女士、李云女士等多位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他们对于廉洁知识传播和著作出版的专业见解让我们受益匪浅。
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代表性的案例样本,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马梁、呼莎莎收集相关的信息素材,重新编写简要的案例内容,整理了当事人的忏悔材料。我们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有关精神,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关论述,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解析。
也许这些工作算不上学术研究,但却加深了我们对腐败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腐败是社会系统性痼疾,它的发生、演化与具体的社会情景密不可分。如果研究过程中对这些具体的人和事进行高度抽象,可能会损失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对当事人忏悔材料的案例分析可以尽可能还原腐败的真实过程,尤其是当事人的主观反馈,从而让我们有机会更完整、更全面剖析腐败的过程。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有关部门的官方网站、权威报纸等媒体发布的有关案例材料,借鉴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相关内容的精彩评论。特别是基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检察日报》的相关专栏收集整理了案例当事人的忏悔材料,这些忏悔材料成为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参考和引用的文献资料,我们都注明了资料来源和引文出处,谨向上述文献的作者致以真诚的感谢。对于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疏忽甚至错误,我们表示歉意,并力争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作者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