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添头的开头
从题目用意来讲,我自以为有欠妥当。“也谈”似乎是别人也说过,然而在我国含蓄内敛的文化传统里却很少有人愿意提及财富观这个话题,以至当今中国的国民财富观大抵是由社会传统意识自然形成的,而难以说成是教育的结果。从内容深度来讲,这一节似乎是无关紧要的。没有什么图表、数据,更没有华丽的辞藻和严谨的推理,就连经济学的高深引据也是少之又少,有的只是几个故事和一点关于个人感想的漫谈,放在篇末作为添头可能更为合适。将其放在本书第一节,实际是受到微博网友和学生的启发,同时也与我写作本书的目的有关。
在我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学生会偶尔读到一些已完成的部分。有个刚上研究生的孩子半开玩笑地说:“老师,您写的怎么这么像教材?人家读这本书都是为了放松,谁会有耐心看啊。”又有个很聊得来的网友说:“董先生,照你的这种写法,别人读几页、看看标题,后面肯定又会不看内容就开始瞎评论了。”
对于别人的瞎评论,我早已见怪不怪,但2014年9月登出的一则新闻,却让我心中凄凉了很久。国家最高科技贡献奖得主吴良镛院士在人民大会堂对6 000多名新人学的研究生发表题为《志存高远身体力行》的演讲,下面却睡倒一片。新闻在网上登出,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而网上竟然有一大部分评论说:老院士讲的东西官话连篇、过于迂腐,不合学生的胃口。是可忍,孰不可忍!
暂且不论对德高望重的老院士起码的尊重问题,仅是这种对牛弹琴的窘境就令我唏嘘不已。我在讲课时虽然没碰上过学生睡觉(或许是因为在校学生不敢睡,而社会培训的学生睡不起吧),却感同身受:多年来某些媒体不怀好意的断章取义让很多人忽视了事实、忽略了内容,甚至放弃了理性思考,患上了“选择性失明”,只盯着陈述观点的只言片语,固执地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对他人钻研多年、深思熟虑后的结论指手画脚。直到多年后,一位同事的一句话才点醒了我:“绝大多数人并不关心你是怎么想的,只需要你想的跟他们想的一样就行了。”
大彻大悟!当我还沉浸于依靠理论、公式和数据来证明和陈述见解的梦想中时,这句话可谓一语点醒梦中人:如果读我文章的人对于所谈的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情绪化、非理智的所谓“观念”,而这个“观念”又与我的观点在立场、方向上完全相左,那么我所期待的思想上的对话之根基也就荡然无存了。
鉴于本书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关于认识和财富创造的,我想在一开始的“热身阶段”就先谈一谈财富观问题,进而结合自己教师的身份,谈一谈对财富观的培养与教育。
话虽如此,读者们也不必过分联想。本书所谈及的内容大多是读者耳熟能详的,所谓不同也仅是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思维的路径不同。我所期待的,是引发读者的思考,而不是结束读者的思考;希望帮助读者看到存在的问题,而并不想也不敢说自己一定能帮读者解决问题。有些问题,任何“权威”说了都不算,读者自己想通才是王道。
毕竟,“教育国民”要努力赚钱、创造财富这个主题,时下至少在学界仍是不鸣之地,许多资历比我老、道行比我深的“大牛”在学校里也都避之唯恐不及。由此看来,“也谈”也是无奈之选,权作“也可以谈谈”的商榷之意。而选用“国民”一词则是想借那时直言诤谏之文人的笔触,提升一些催化思考的效果。至于“财富观教育”,完全是个人一孔之见,或许是职业病作祟吧。然而作为教师毕竟是光荣的、肩负责任的,就像2014年教师节习总书记在我们学校曾经说的,“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想到这一点,顿觉自己“高大上”起来。但是,谈斯事如医重病之躯,我这剂药未必见效,还需读者日后的努力;在不毛之地开犁,非议是在所难免的,但只要能启发大家的思考,我愿接受这第一只“冰桶”的挑战。
传统上,谈一个东西前,先要给这个东西下个定义,然后再阐述它是多么重要。我想在这之前,还是先讲几则小故事。
P3-6
第一章 也谈国民的财富观教育
作为添头的开头
财富观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发展轨迹
财富观影响着人一生的命运
且看我们国家的财富观念
国民财富观教育的缺失与偏颇
财富观教育之我见
应将鼓励学生致富摆在教育的台面上
高学历者的贫穷是对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健康财富观的几个重要方面
第二章 北京房价能否涨到万元/平方米?
——谈谈中国房价持续上涨的逻辑
随口而出的数据并非信口雌黄的结论
涨到万元每平方米和万元每平方米,并不需要很高的年均涨幅
推动房价上升的因素仍大量存在,其合力比过去更强大
保持未来的高增长局面主要靠货币推动
房价可以脱离国际市场和全国市场独立形成
北京注定是房地产市场中的一个特例
附录1 房价会万元每平方米吗?
第三章 “城市病”的治理药方
“北漂”的伤痛
什么是“城市病”?
大城市为什么会出现“城市病”?
“城市病”的治理药方
地铁如何才能不再拥挤?
北京城市交通规划的问题何在?
看病难为什么仍然挡不住拥挤的人流?
以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疏导人口
解决教育的“城市病”需要对症下药
发展中小城市与改善中心城市环境并行不悖
拉美国家的“城市病”应引以为戒
调控,“有形政府之手”还是“无形市场之手”?
附录2 地铁票价该怎么涨?
第四章 为啥有些行业超有钱?
——金融、地产业及政府平台背后的货币运行
为什么地产业容纳了最多货币?
货币、信用货币与货币运行
金融与货币创造
地产业与融资
政府平台与政府负债
信用货币的创造
信用货币的创造
货币政策目标的“不可能三角”
货币与产业的关系
“高富帅”行业的生产要素与企业家精神
中国货币供应量
中国社会融资总规模
中国货币的三大来源
货币增长快于经济增长不一定就是货币超发
超发货币可能引起的通货膨胀
附录3 津巴布韦的恶性通胀
第五章 房地产投资与政府负债
地产业的规模究竟有多大?
房地产吸纳了多少货币?
政府平台与政府举债
政府性债务吸纳了多少货币?
货币通过金融业进入地产业和政府平台
后万亿时代来临
附录4 因债务危机而破产的底特律
第六章 改善类住房需求樊篱破解及未来发展趋势
房地产增量市场的“三驾马车”
改善类住房需求的“前世今生”
改善类住房需求的影响因素
改善类住房需求的现在与樊篱
改善类住房需求释放的限制性政策沿革
改善类产品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受政策限制,改善类住房的供应逐渐下滑
改善类住房市场需求逐年增加
资源日渐稀缺,高端项目保值增值特征明显
关键政策仍有待进一步放宽
推动改善类住房的有效供给
第七章 土地财政:从哪来,到哪去?
何为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源起何故
地方债务与土地财政难舍难分
土地财政并非中国专利
“卖地财政”蕴含巨大风险
中国可以效仿国外征收物业税吗?
隐藏在卖地财政冰山下的问题本质
用铅笔作水彩画
多年前曾听一位朋友讲起,美国社会的政治环境与中国的最大不同不在于政体、所有制结构,而在于普通民众的想法。尽管经常对其他国家的政治环境指手画脚,但美国实际上才是世界上“精英治国”的愚民政治运作最为成功的国家,占社会人口约10%的精英阶层控制着全国80%以上的社会资源,以他们出类拔萃的头脑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而普通老百姓的任务,则是用选票把这些人送进国会。多数民众并不关心政治,也懒得关心,他们只是机械式地作为“理性经济人”将选票投给提出最诱人的福利条件和宣传口号的那帮“聪明鬼”。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这种政治形态发挥了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把最适合的人安排在最适合的岗位上,从而提高了整个行政系统的运转效率,也降低了过程中的交易成本。而在中国,1000个中国人心中就有1000套治国方略,从企业白领到出租车司机,从游商小贩到在校学生,你几乎随便挑出一个来都能把中国的社会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而谈及治理对策则更是滔滔不绝。
其实,做学者最痛苦的莫过于自己提出的理论和观点无人能懂,而等到问题爆发后才被世人重新审视。就像曾经成功预测次贷危机的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所说:“我在2007年就警告过银行业,可是大家都被繁荣冲昏了头脑,那时我就知道,该来的迟早会来。”
再回到我写作本书的目的。实际上,催动我下笔的,只是我的良知与倔强,同时也有作为老师的那种已沁入骨髓的传道、解惑的欲望。和许多商业性很强的畅销书作者相比,我的身份是高校教师,没有曲折精彩的花边新闻,更没有显赫的背景,既从未指望靠写书挣钱,也不关心能借此提高多少知名度。换句话说,我所书所想的是我对一些经济问题的思考和预测,如果读者不认同,也不会对读者的生活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这是我想着重强调的。就拿我所擅长的房地产领域研究来说,中国每年房子成交额达几万亿元,如果说房价是我们一两个学者靠一张嘴就能炒起来的,那可真是抬举我们了。
还是那句话,真理不辩不明,我想做并且能做的,仅是给大家展示一些真相,启发大家思考和讨论。有些问题该提但别人不提,那么我还是要提出来。因为我坚信:不做比做错更可恶,这个社会还是需要一些人站出来说真话的。就像2008年房地产市场低谷期,我在不同场合劝人赶紧买房子,而一些人却持房价崩盘、腰斩的观点。我只是基于自己的市场经验和经济数据做出了预测,那些听我的话的人可以说受了大益。讽刺的是,劝阻人们买房的家伙们倒被奉为“人民的经济学家”,着实令人啼笑皆非。
抛开社会上对其他领域学者言论的无端指责不提,仅就我个人研究的领域来看,造成许多业内人士不敢说、不想说、不能说真话的根本原因在于财富观的分歧。这个分歧大致包含三个方面,原谅我此处用大白话来概括:一是“没钱的人”认为“有钱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二是“没钱的人”认为“有钱的人”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三是“有钱的人”告诉“没钱的人”怎么赚钱、鼓励他们赚钱反而被认为是露骨的炫耀。于是,“没钱的人”与“有钱的人”彻底对立起来,实际上谁也不知道“没钱的人”与“有钱的人”如何界定。在我接触过的人中,绝大多数会认为自己是“没钱的人”,但是对“有钱的人”的反感却在社会生根发芽并不断蔓延。
其实,站在一个公允的角度看,上述这种对立根本就没有必要。可笑的是,没有几个人认为自己有钱,大家都在向“更有钱”的目标迈进。于是,大家也都在向着自己反感的人努力迈进。那么,明知道这样是荒谬可笑的,为什么还要生这份儿闲气?换个角度看看,就算解决不了眼前的困难,那么令自己平和一些,也是难能可贵的,这就是我谈财富观教育问题的出发点。
摆正了这样的目标后,下面就是写作的问题了。当初出版社找到我,希望我能够以轻松、简单的形式谈谈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既需要让读者看得懂,把道理说明白,也不能以一般水平搪塞读者。这着实令我头疼了一阵。因为可读性和学术性往往是成反比的。对于读者而言,用数据、事实和经济学理论去论证一个观点,一定不如开门见山地用通俗易懂的话告诉别人“我是怎么想的”效果好。习惯了论文专著的条条框框,说多了繁复晦奥的业内行话,用直白的语言描述严肃的问题于我几乎是用铅笔创作水彩画,着实不是我的专长。好在喜欢直言,痛十艮模棱两可、拐弯儿抹角的我,近年来在让许多娱乐大众的媒体过足了瘾的同时,也更能心平气和地阐述我热爱并且尊重的研究领域的严肃问题,鼓励大家多多创造财富。
响鼓无需重槌,大道理讲多了就空了,小道理绕多了就瞎了,宣传理论观点如果需要大段的推论就黄了。与其挣扎于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探讨严肃问题的两难选择之间,不如就把本书的写作当作一次发牢骚、说看法、谈心得的过程。和多数文章开篇大谈特谈奉献、信念、梦想不同,我想反其道而行之,先从最入世、最基础和人类最浅层次对于物质的需求谈起,不涉及什么“主义”和“信仰”,慢慢地分享自己的体会。
用铅笔画的水彩画,读者只需品析它的线条框架,无须在色彩、血肉上过分较真儿。我已经告诉你这是铅笔画的,想一想就得了,于我也就够了。
《房地产的解释(精)》汇集了董藩教授2001年1月至今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的分析、从金融学视角对中国房地产问题的解读,以及改善类住房需求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此外,本书从国民财富观出发,剖析我国房地产和房价问题,并解读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作用,为感兴趣的读者和相关从业人士更好地理解我国房地产问题提供现实和理论上的指导。
推动房价上涨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的合力比过去更大吗?
社会老龄化会导致房价下跌吗?交通、医疗、教育的资源困境如何破解?
“年度中国争议人物”“中国房地产年度人物”“中国房地产年度思想贡献人物”“中国地产网络红人”北京师范大学董藩教授揭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本质与运作机制。《房地产的解释(精)》体系完整,内容系统,深入浅出,让读者一本书看透中国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