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述
戏曲史论
明清文学教育与戏曲文学的生成
一、文学知识与戏曲故事的生成
二、文学思维与戏曲叙述的生成
三、文学表达与戏曲语言的生成
四、结语
文士与优伶的互动——明代戏曲搬演论的生成
一、引言
二、明代戏曲搬演论的生成机制
三、明代戏曲搬演论中文士对优伶的操控
四、明代戏曲搬演论中文士对优伶的妥协
五、结语
戏曲家、戏曲作品和戏曲活动考论
病梅:《琵琶记》蔡伯喈形象的文化人格
一、引言:梅与病梅
二、清标与俗趣
三、傲气与柔骨
四、无病不成梅
《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编纂年代考
一、问题的提出
二、戏曲作品创作年代考
三、戏曲插图刻工情况考
四、结论
《牡丹亭》传奇现存明清版本叙录
一、明单刻本
二、明合刻本
三、清单刻本、石印本
四、清合刻本
五、清抄本
六、附录:《牡丹亭》改本
点铁成金:汤显祖《牡丹亭》传奇的改写策略及其文化意蕴
一、《牡丹亭》故事来源
二、“梦中情”:杜丽娘出生人死
三、“人鬼情”:杜丽娘起死回生
四、“人间情”:杜丽娘回生之后
五、结语
喧嚣与寂寞——1616年前后剧作家汤显祖的自塑与他塑
一、引言:剧作家汤显祖
二、知我与罪我:“立言”的焦虑
三、家传而户诵:传播的助力
四、才情与矩矱:“误读”的导向
五、结语:“明星”汤显祖
多重空间的形构、并置与演绎——李玉《万里圆》传奇的“空间”解读
一、引言
二、叙事空间的删略与扩充
三、表演空间的生成与拓展
四、想象空间的聚焦与深化
五、对话空间的开放与多元
吴伟业《秣陵春》传奇作期新考
一、《秣陵春》传奇作期诸说
二、从《南词新谱》的编刻考定《秣陵春》传奇作期
三、从吴伟业与余怀的交往考定《秣陵春》传奇作期
四、《秣陵春》传奇在清顺治年间的传播
论剧作家李渔的文学教育
一、李渔剧本的写作旨趣
二、李渔的文学教育与知识结构
三、李渔的文学教育与创新精神
四、“填词种子”与文学教育
仪式与象征——清顺治十七年冒襄得全堂夜宴演剧述论
一、仪式的场景:“以胜国之逸民,作骚坛之宗主”
二、象征的仪式:“抚今追昔,能不泫然”
三、仪式的象征:“选新声而歌楚调”
四、仪式的遗响:“最是泥人惟顾曲,细于笔墨倩谁传”
新戏生成、女性阅读与遗民意识——朱素臣《秦楼月》传奇写作与刊刻的前因后果
一、引言:苏州新戏
二、新戏生成:“《红鹅别传》邮筒寄”
三、女性阅读:“为多情开生面”
四、遗民意识:“世事已惊人面改”
五、结语:“相思难写,半枝桐叶”
贫困境遇、生存智慧与道德自赎——《海烈妇传奇》与清初江南士人的生活与思想
一、“此谓丈夫”:从社会新闻到文人叙事
二、《海烈妇传奇》与清初江南士人的贫困境遇
三、《海烈妇传奇》与清初江南士人的生存智慧
四、《海烈妇传奇》与清初江南士人的道德自赎
五、“香闺铁汉”:文人叙事的不朽价值
戏曲学术史
中国古典戏曲文学文献整理刍议
一、曲籍影印述论
二、曲籍编校谈略
戏曲目录著作的史学价值——简论傅惜华《中国古典戏曲总录》
戏剧史家周贻白
一、从艺人到史家
二、发凡起例
三、本源与流变
四、民间与宫廷
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述评(1998—2008)
一、选题浏览
二、旨趣探幽
三、价值评说
“中国趣味”与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
一、关注戏曲的本体特征
二、思考戏曲的历史意义
三、探究戏曲的文化含蕴
四、“中国趣味”的学术追求
附录
雪泥鸿爪——从我的博士论文写作谈起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