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任飞著的《中国衣裳》共为17章,按照专题进行划分,以“知识头条”的方式从轩辕黄帝起至清末中国服装的典故、诗句、俗语、实物、藏品等入手婉婉道来,并用文化系统做大背景,使知识丰富、有趣,但又不觉散乱。始终强调人文关怀,透射祖先的情感与梦想,给服装的物性赋予人性。
| 书名 | 中国衣裳 |
| 分类 | 生活休闲-时尚娱乐-服饰搭配 |
| 作者 | 李任飞 |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任飞著的《中国衣裳》共为17章,按照专题进行划分,以“知识头条”的方式从轩辕黄帝起至清末中国服装的典故、诗句、俗语、实物、藏品等入手婉婉道来,并用文化系统做大背景,使知识丰富、有趣,但又不觉散乱。始终强调人文关怀,透射祖先的情感与梦想,给服装的物性赋予人性。 内容推荐 李任飞著的《中国衣裳》讲述了:为什么古人把紫色尊为贵色,黄色是怎么上位成为皇家御用色;武则天和服装有过哪些故事;大唐服装如何影响中国服装文化的一时风尚;赵匡胤是“黄袍加身”,为什么不是“龙袍加身”;霓裳羽衣到底有没有羽毛…… 目录 盖头 第一篇:上衣下裳 一、衣裳的文字意味 二、方便生活是硬道理 三、升华到文化的高度 四、祖爷爷的伟大创意 五、垂衣裳何以天下治? 六、上衣下裳的和平气质 七、衣裳制的千年流变 第二篇:十二章纹 一、舜帝的来头 二、以德治国的源头 三、等级分明的设计 四、等级划分并非拍脑袋 五、十二章纹施于服装的样子 六、古人头脑中的生态系统 第三篇:百家衣观 一、周公心中的理想国 二、老庄的披褐而怀玉 三、孔子的文质彬彬 四、墨子的行不在服 五、屈子的志洁物芳 六、诸子百家的坐标位置 第四篇:织女传奇 一、家喻户晓的神仙织女 二、聪颖美丽的先蚕娘娘 三、善良贤惠的先织娘娘 四、大爱天下的先棉奶奶 五、织女神话的社会功能 六、那些难忘的人间织女 第五篇:经纬天地 一、那些古老的纺织碎片 二、周王朝的纺织生活 三、史上最早的面料战争 四、诸葛亮的面料大品牌 五、经纬当中的大智慧 第六篇:五色相宜 一、红色至尊年代 二、黑白对立阶段 三、五行统合五色 四、紫气东来与恶紫夺朱 五、黄色逐渐为皇家垄断 六、黄袍加身的正版和盗版 七、等级森严的官服色彩 八、古代色彩体系的反思 第七篇:锦上添花 一、由直线到曲线 二、周王朝的锦绣 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四、纺织奇迹璇玑图 五、创新品牌陵阳公样 六、服装花纹上的政治谋略 七、那美丽的蓝花布 八、方圆长满中国风 第八篇:飞龙在天 一、和合的龙图腾 二、真龙天子出生 三、君权神授的效应 四、似有若无的年代 五、包青天打龙袍 六、夸张再夸张 七、龙成为主脉络 第九篇:百鸟朝凤 一、龙凤呈祥的局面 二、汉代凤凰的地位 三、唐代的凤凰热 四、霓裳羽衣的样子 五、凤冠霞帔 六、凤凰美学 第十篇:胡服骑射 一、忧患酝酿变革 二、胡服和汉服的区别 三、赵武灵王的攻坚战 四、秦汉的迂回之路 五、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六、难忘大唐的神韵 第十一篇:冠冕堂皇 一、独特的创造 二、良苦用心 三、冠的丰富 四、君子死,冠不免 五、秦始皇的算盘 六、刘邦的刘氏冠 七、巾对冠的挑战 第十二篇:人之领袖 一、领、袖和领袖 二、古代领型的变迁 三、领子上的文章 四、古代袖子的功能 五、袖子改写的历史 六、领袖人物的特质 七、领袖含义的升级 第十三篇:衣带渐宽 一、远古的腰带 二、带钩救了一位霸主 三、衣带诏的谜团 四、蹀躞带的华丽转身 五、唐朝的进一步改变 六、传说中的紫云楼带 七、文天祥的绅士风度 八、从衣带到民族心理 第十四篇:纨绔是非 一、3300年前的裤子 二、中原裤装的开始 三、礼仪必不可少 四、大文豪的豪放 五、上官皇后是一座里程碑 六、南边朝时期流行裤装 七、纨绔子弟现象 第十五篇:足下生辉 一、鞋在古代的地位 二、足下何以是敬称? 三、两位丢了鞋的国君 四、孔子也丢了鞋 五、谢安和谢灵运 六、鲁风鞋和遵王履 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十六篇:奇装异服 一、礼崩乐坏之后 二、奇装异服的类型 三、东汉孙寿的妖态 四、传说中的魏晋风度 五、魏晋风度哪里来? 六、服妖,还是服妖 七、往前一步是时尚 第十七篇:与貌相宜 一、绝非闲情的偶寄 二、神与形兼而论之 三、李渔审美的三大倾向 四、从个性出发的方案 五、哪些东西能入法眼? 六、争议仍在继续 七、裁衣学水田的意境 八、我是谁和我在哪儿 参考文献总目 试读章节 一、“衣裳”的文字意味 中国的文字意味深长,文字背后往往是广阔的生活场景和深邃的人生智慧。“衣裳”两个字可以说非常值得进行深度解读。 1.“衣裳”一词怎样读? 首先,“衣裳”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不同的读法。第一种读法,读衣裳(shang),裳读成轻音,这是目前最常见的读法。但这样读时一定要注意,此时“衣裳”是衣物的统称,比如洗衣裳、缝衣裳、买衣裳。有人不小心把轻音的裳读成了第一声shāng,字典上并没有这个读音,显然考试的时候这样答题是不得分的。 第二种读法,读成衣裳(cháng)。这时,“衣裳”就成了上下装的分称。衣跟今天的概念一样,穿在身体的上部;而裳则是穿在身体下部的裙装。所以“衣裳”此时指的是“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在古代,“衣裳”一词只有这一个用法。所以李白的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当中的“裳”,还是应该读成(cháng)。 2.“衣裳”二字怎样写? 衣,在甲骨文上是这样写的。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所以把象形的“衣”字与古代服装进行对照,感受会更为深切。 那么裳字呢?按照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裳”与“常”字相通,是“常”的异形字,而“常”则解释为下裙。也就是说,早期的裙装用“常”字来表示。常字的下半部分是个巾字,而早期的确是用巾状物在腰际围拢,以围裙作为下装的。 很显然,围裙出现是因为人类有了羞耻心,而羞耻心则是文明的重要基础之一。所以“常”的出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节点,也成为祖先们生活当中必穿的衣物。有了这个认知,也就不难解释“常”字所带有的固定不变或者高频出现的含义。 文字的演变过程是复杂的。虽然目前没有史料做具体说明,但与服装结合,则为后人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常”变为“裳”,很可能是裙装发展导致的。随着时间推移,巾的两端被缝合在一起;同时纵向加长;再有裙摆放大乃至出现多个皱褶。这样的变化使得很难再用“常”字表达裙装的丰富形态,因此让位给“裳”字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二、方便生活是硬道理 其实,任何衣物产生都离不开现实生活基础。 首先,上下装分穿是所有以方便劳动为目的的服装所共同采取的形制。无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上下分穿都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千活的时候把上装脱掉,既散热又灵活;干完活把上装穿起来,既保暖又体面。所以,无论是哪个民族都有上下分穿的服装存在。但是在上下分穿之后下装到底穿什么?却是一个体现差别的地方。 可以说从古到今,人类的服装一直存在着上衣下裳的衣裳制和上衣下裤的衣裤制两种类型。这两种形制虽然在今天各国家各民族混合使用.但在开始形成的时候却跟气候、技术水平,以及生活方式有关系。 1.气候原因 很显然,在气候炎热地区人们更容易采用方便散热的裙装;而相反在气候寒冷地区则会选择利于保暖的裤装。 P2-3 序言 唐代诗人孟郊曾经写过一首小诗,描写的是儿子看见母亲为自己缝补衣裳时的心情。后来这首诗,成为了中华民族歌颂母爱的代言诗。即便是现代人出门在外,思念母亲,也常常会吟诵几旬——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的确写得非常感人。不但感人,从传统服装文化的角度看,还非常精当。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从现象透视背景 诗中的人物是不可替换的。假如把母子换成父女,比如说“严父手中线,静女身上衣”,立刻就变得荒诞不经了。为什么呢?因为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生活。作者所在的唐朝,是一个男耕女织的社会,父亲做针线活的可能性极小,而且那个时代,勇闯天涯的普遍是男人而不是女人。 第二,由物性反观人性 诗中的物件,比如针或者衣,也不能被其他东西所替换。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女人缝补衣裳,大多数时间手指捏住的不是线,而是针。针是动作的关键,视线的焦点。那么作者为什么不说“慈母手中针”呢?这是因为,除了读音的平仄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针相比起线来,又短、又硬、还扎人,远不如绵长、柔软的丝线更能象征母子之间的牵挂之情。 一个小小的场景,恰恰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几个简单的物件,恰恰也是人间真情的载体。中国传统服装,同样是我们透视古代社会生活的窗口,以及感受祖先心灵温度的媒介。 拂去尘沙一颗一粒, 追寻往事一丝一缕…… 我们这个专题,就是想从传统服装当中,找到曾经发生在材料、款式、色彩、图案、工具等等方面的故事,去理解它们背后的情感、梦想、思考和智慧,去感受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多种因素随历史变迁在服装上或含蓄或直接的体现。虽然说岁月的尘沙,已经让很多往事变得遥远而且模糊,但是透过历史的遗痕,我们仍然可以解读出一个伟大民族人文情怀,以及文化基因形成的主要线索和精彩的细节。 我觉得,这是一件既有枣义又有意思的事情。 您觉得呢? 李任飞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