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魂断威尼斯(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托马斯·曼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托马斯·曼著的《魂断威尼斯(精)》讲述了作家阿申巴赫对于长年刻苦严谨的写作生涯忽生倦怠,一次与旅人的眼神交汇,勾起了他前往威尼斯度假的想法。在那里,他邂逅了俊美如希腊雕像般的十四岁波兰少年达秋,从此深陷恋慕之中,无法自拔。

为了多看这位美少年一眼,他一步也不愿意离开这座被瘟疫笼罩的城市。这种气氛呼应了阿申巴赫内心的秘密,滋长了他的激情。他的理智与疯狂爱恋在矛盾中共存,使他在心中展开对于这种情感的对话和思考。

内容推荐

《魂断威尼斯(精)》是托马斯·曼著名的中篇作品,1912年在德国出版,作品蔓延着古希腊埃斯库罗斯式的古典悲剧精神,描述一位文学家在威尼斯邂逅波兰少年后骤然爆发的激情,他的理性、尊严与知识,在对美和情感的追求中被击溃。

1971年,意大利著名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将同名电影《(魂断威尼斯》搬上大银幕,该电影揽获戛纳电影市25周年纪念大奖以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四项大奖,并参与提名当年奥斯卡奖项。

目录

导读 百年痴迷

魂断威尼斯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导读 走上翻译之路

特利斯坦

试读章节

古斯塔夫·阿申巴赫在五十岁生日之后的正式姓氏是冯·阿申巴赫,在一个春日的午后,他从位于慕尼黑王子摄政路的寓所出发,独自做了一趟长长的散步,那是一九……年,那一年,接连数月欧洲大陆都流露出危险迫在眉睫的神情。上午那几个钟头的工作既困难又伤神,眼前正需要意志力的高度细心、审慎、深入与精准。受到此一工作的过度刺激,在午餐时间过后,这位作家仍然无法制止内心那具生产中的驱动装置继续运作,那种“心灵的持续振动”,依西塞罗之见,文采的本质就由其构成。

随着体力渐渐衰退,在一天当中他十分需要小睡片刻,借以消除疲劳,但他没能睡着。于是,在喝过茶之后,他随即走向户外,希望新鲜空气和运动能让他恢复精神,帮助他有个工作效率良好的晚上。

那是五月初,伪装的盛夏在几个湿冷的星期之后降临。在“英国花园”里,虽然树木才冒出新叶,却有如八月般潮湿,临近市区的那一边的路上满是车辆和散步的人。一条寂静的小径带领他去到“奥麦斯特啤酒屋”,在那里,阿申巴赫眺望了一会儿那座热闹的庭园餐厅,旁边停了好几辆马车,还有出租车和气派的私家车。随着太阳渐渐西沉,他从那儿踏上归途,穿过公园外宽广的田野。因为他觉得累了,再加上弗灵镇上方眼看要下起暴雨,他便在北墓园旁边等待电车,电车将以直线行驶,把他带回城里。

电车停靠站和周围凑巧都空无一人,路上也不见车辆,不管是有铺石路面的温格尔路,还是弗灵大道。温格尔路上的电车轨道寂寞地闪闪发亮,朝着施瓦宾区延伸。在石匠工坊的围篱后面,待售的墓碑、十字架和纪念碑,构成了另一座无人安息的墓地,丝毫没有动静。对面葬礼追思堂那座拜占庭式的建筑默默地耸立在日暮的余晖中,正面装饰着希腊式的十字架和风格严谨、淡淡着色的图画。此外,还有排列对称的铭文,以金色的字母写成,是些被挑选出来、言及来生的话语,像是:“他们进入神的家”或是“永恒之光照亮了他们”。有几分钟的时间,这个等车之人从中得到了一种严肃的消遣,读出这些常见的句子,让他的心智之眼沉浸于从中流露出的神秘主义。等他自白日梦中回过神来,他发现在门廊上有个男子,就在那两只守卫着露天台阶的怪兽(《圣经·启示录》里的怪兽)上方。那男子不寻常的外表把他的思绪带至完全不同的方向。

不知道那男子是从大厅内部穿过那扇青铜大门走出来的,还是突然从外面走到了门廊上。阿申巴赫倾向于第一种假设,但并未费心去想这个问题。那男子中等身材,瘦削,没有蓄胡,有个显眼的塌鼻子,一头红发,也有红发的人那种长着雀斑的乳白肌肤。很显然,他并非巴伐利亚人,至少他头上那顶帽檐宽而平的草帽让他看起来像个外国人,像是来自远方。但他双肩上却背着当地常见的背包,穿着一件系腰带的淡黄色上衣,看来是粗呢料子。他把左下臂撑在腰间,上面搭着一件灰色雨衣,右手拿着一根手杖,手杖末端包着铁皮。他把手杖斜撑在地上,双脚交叉,臀部倚着杖柄。他的头抬得很高,瘦削的脖子从宽松的运动衫里伸出来,明显露出喉结,一双有着红色睫毛的透明眼睛锐利地望向远方,两眼之间竖着两道垂直的深深皱纹,跟他短短的塌鼻子出奇地相称。这让他的姿势流露出一股霸气、一份睥睨之情、一种大胆、甚或是一股野性,或许这种印象也跟他站在高处有关,让他显得高高在上。不管他是因为阳光刺眼而对着落日皱出了鬼脸,还是相貌上原本的扭曲—他的嘴唇显得太短,完全遮不住牙齿,使得牙齿直到牙龈处都露在外面,又白又长,从双唇间露出来。

阿申巴赫半是不经心、半是好奇地打量那个陌生人,也许是少了一点顾忌,因为他突然发现对方回应了他的目光,而且是如此咄咄逼人地直视他的眼睛,显然打定主意要不计一切强迫他把目光移开。阿申巴赫感到尴尬,把头转开,沿着围篱走了起来,同时决定不要再去注意对方。下一分钟他就把那人给忘了。然而,也许是那个陌生人那副漫游者的模样,对他的想象力发生了作用,或是受到另外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影响:他愕然意识到自己内心升起一种异样的情愫,一种蠢蠢欲动,一种年轻人对远方的渴慕,一种如此活泼、如此新鲜、却是早已戒除而荒废了的感觉,使得他把双手放在背后,注视着地面,愣愣地站住不动,好细细探究这种感受的本质与目的。(P15-20)

序言

导读

百年痴迷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中篇小说《魂断威尼斯》在1912年出版,至今刚好一百岁。中国社会所认识的《魂断威尼斯》至少有两个版本(第三个版本是歌剧版,但在中国不通行):第一个版本是一部小说,小说作者托马斯·曼早在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魂断威尼斯》和其他代表作在中国享誉多时。第二个版本是在1912年的小说版面世近六十年之后,意大利同志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推出的电影版《魂断威尼斯》,由英国著名同志演员德克·博加德(Dirk Bogarde)饰演德围绅士“阿申巴赫”,并由伯恩·安德森(Bjorn Andresen)——他可能是西洋电影史上最俊美的男孩之一——饰演波兰美少年“达秋”。小说原版和电影改编版各有巧妙,但具体展现声色的电影版难免比小说版在中国社会(在其他国家亦然)留下的痕迹更为鲜明。

两个版本的内容大致相同,情节很简单,就明写在标题上:有人在威尼斯断了魂。“魂断威尼斯”是“果”,而断魂的“因”是痴迷:一名五十多岁的绅士从德国到威尼斯旅行,偶遇一个让他痴迷的十余岁波兰男孩。当时瘟疫袭击威尼斯,但中年男子却因贪恋美少年,舍不得逃亡。最后他一边看着美少年的身影,一边放任疾病夺走他的性命。

这个故事流传了一百年,主要原因可能不是它的简单“睛节”,而是它描绘的痴迷“状态”。故事情节通常很在乎进度,越是赶进度(节奏越快)就越受到一般读者观众的欢迎。相较之下,痴迷则跟赶进度的逻辑脱节,根本是一种鬼打墙的状态,身陷其中的人只能选择越陷越深或选择忍痛抽身。如果两个人相遇,然后谈恋爱,然后发生亲密关系,然后婚嫁同居或分手,这整个过程叫作情节。如果两个人相遇,但只有各自偷看对方、猜测对方的心意,没有对话没有互动,那么这种情况就是一种状态,没有情节。有情节的爱恋往往是被祝福的、被期待的、有未来的;没有情节的痴迷状态则被忽视,也就不被看好,没有未来可言,

甚至让人绝望、联想到死亡。《魂断威尼斯》的中年男子就算没有真的(1iterally)因病而逝,他恐怕也免不了譬喻层次的(metaphorically)心死。

……

小说原著除了更细致思考灵肉和痴迷的多种孔穴之外,也探究了“现代性”的问题。在小说中,德国看起来比较现代化而有效率,意大利则是落伍散漫的。在威尼斯旅程中,阿中巴赫不断遭遇到没有效率、破坏时间规划的谬误,例如他本人和行李意外上错船。一开始时他躁怒,却慢慢学会释然,甚至进而懂得享受浪费时间的乐趣。在浪掷光阴的过程中,纪律应该遵守还是扬弃?阿申巴赫正因为一辈子遵守各种纪律才爬到当前的社会地位,但他在威尼斯却渐次扬弃纪律。在迈向死亡的过程中,阿申巴赫跟“现代性”告别。

《魂断威尼斯》的两种版本都以“追求美”“追求美男”称,它们旱现的丑也就因此容易被忽略。其实阿申巴赫在旅途中看到多种老丑之人(电影版也不吝于给他们特写画面),他害怕他们,却也忍不住盯着他们看,也联想到他们跟自己的相似——他去找理发师染发、上胭脂的这一段,通常被解释为他希望变得美观年轻,借此取悦达秋。这种诠释固然有理,但阿申巴赫也确知染发抹粉的行为,只是让他自己更加贴近那些他又怕又爱看的老丑怪人。整顿门面之后的他,未必能够更有效地逼近达秋的美,却保证让他跌坐老丑的阵营。在小说和电影中,他从来没有真正跟达秋说过话,更没有跟他握过手或进行过其他肉体碰触(这样“去性化”的痴恋却广受同志文学看官所爱),但他反而真切地跟老丑发生关系了:就发生在他的肉体上,他承认,而且他可能也享受这个真相。

电影和小说的结尾都很凄厉。电影中达秋在海中指向太阳的动作,是指他跟太阳神打招呼吗?小说最末提及达秋时,却意味深长地称他为“招魂者”(derPsychagog,英文版译作“summoner”):看起来,达秋也算是死神的人马。

美与丑,生与死,其间距离就跟灵肉之间一样迷离。

2012年于台湾 纪大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8: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