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一书主题新颖、目标明确,话题为嫉妒,虽然嫉妒的情感人们十分熟悉,但少有人进行深入思考,大家的目光大多锁定于喜怒哀恐;
《嫉妒》既是一本心理学书籍,揭示人内心微妙的心理活动,又是一本文史著作,从哲学、艺术、文学、政治等多方面对嫉妒进行阐释,角度多元丰富;
《嫉妒》的作者维多利亚·格林利夫是一名精神病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提供的方法与看问题的视角具有实践性。
| 书名 | 嫉妒(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作者 | (美)维多利亚·格林利夫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嫉妒》一书主题新颖、目标明确,话题为嫉妒,虽然嫉妒的情感人们十分熟悉,但少有人进行深入思考,大家的目光大多锁定于喜怒哀恐; 《嫉妒》既是一本心理学书籍,揭示人内心微妙的心理活动,又是一本文史著作,从哲学、艺术、文学、政治等多方面对嫉妒进行阐释,角度多元丰富; 《嫉妒》的作者维多利亚·格林利夫是一名精神病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提供的方法与看问题的视角具有实践性。 内容推荐 嫉妒是存在于人类内心的普遍情感。人有不断探索自身的欲望,希望能够更加了解自己。维多利亚·格林利夫著的《嫉妒(精)》从四个方面解答读者对于嫉妒的疑惑:一是向读者分享作者的个人经历,引发共鸣;二是向读者展现从古至今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嫉妒,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嫉妒是牵挂于人类内心的普遍情感;三是介绍嫉妒情感的起源与产生;四是介绍如何看待这种情感。在生活节奏紧张的现代社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让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嫉妒是困扰多数人的问题。本书一来安抚读者情绪,嫉妒是正常的人类情感,无须与其相对抗;二来介绍嫉妒的由来;三来介绍应对策略,帮助读者认识自己,解决问题。 目录 箴言 第一章 我的真实体验 第二章 什么是嫉妒? 第三章 优长,人之所妒 第四章 生殖嫉妒 第五章 代理嫉妒 第六章 古老的嫉妒 第七章 早期基督教主教与嫉妒 第八章 哲学家与嫉妒 第九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嫉妒 第十章 现代小说与电影中的嫉妒 第十一章 作家之间的嫉妒 第十二章 散文中的嫉妒 第十三章 精神分析学家与嫉妒 第十四章 社会嫉妒 第十五章 如何应对嫉妒? 第十六章 嫉妒的演进 人类学附录 自述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我的真实体验 早年,经人介绍,我为一名年轻人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他就读于一所常春藤大学,是法语专业的高材生。他曾在巴黎留学,在那里待了几个月。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留学期间一直努力将平均绩点保持在4.0,这给他带来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出门在外还要处理与寄宿家庭问的关系,“内忧外患”使他濒临精神崩溃。于是,他离开巴黎回国,向我寻求帮助。 离开了引发压力的环境,加之适当的药物治疗,当然,毫不客气地说,还有我的心理治疗,他的状态恢复很快。疗程结束后,他送了我一幅挂画,上面画着郁金香,他还请了一位业余厨师,计划烘焙一个香橙味蛋糕,结果试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把家中的鸡蛋都用完了。 随着治疗的推进,他的状态越来越好,而我却感到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差。我不断审视自我,反思我的态度、举止和话语,这种自我剖析的频繁程度超出了心理治疗师的惯常水平。从一开始,我就察觉到有一个因素始终在干扰我的治疗工作。 究竟是什么因素呢?是这个年轻人的母亲。我们素未谋面,仅仅在电话中交谈过几次。我遇到的麻烦是,我发现自己对她一直心存嫉妒。原因是这样的,我的大儿子丹尼尔(Daniel).比来找我治疗的年轻人小两岁,同样在一所常春藤大学就读。令人苦恼的是,他总是一副盛气凌人的姿态,行为举止常给人造成伤害,大家都不愿与他打交道,但考虑到他出众的智商,有时也会把他找来。最后,学校不得已将他送上法庭,开除学籍。· 我始终在问自己:为什么我能够帮助那个天资聪慧的年轻学生?为什么我和我的丈夫,以及这些年来咨询过的专家,没有一个让我那个聪明却固执的儿子走上正轨?为什么我孩子的病治不好,更别说拥有一个正常的孩子了?为什么我没能逆转这种越来越糟糕的发展态势?我也是一个好妈妈!在这个孩子到来之前,我有过三次失败的怀孕经历,我渴望他的降生,我爱他,我尝试过各种办法——解释、教育、奖赏、惩罚,可惜均未奏效,更别提专家们给的各种建议。 我如此轻松地帮助了这位学法语的年轻人(我手上也有过棘手的个案),其他的专家竟帮不了我的孩子,这是多么讽刺!“为什么那个女人的孩子能被治好,而我的孩子却在校园里惹是生非,两次被告上法庭,最终被开除? 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观点让我更加生气,甚至感到羞愧,人们认为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孩子生来就是一块白板,就看外在世界(即母亲)怎样书写。因此,一旦孩子做错了事,人们往往会说:“找他妈去!” 当时还处于20世纪下半叶,对于像我这样的母亲而言,这话就是一块压在心上的大石头。更为讽刺的是,精神病学的专业背景让我对“母亲对孩子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观点难以释怀。我疯狂地审视自己,在对待儿子上,我是哪里做错了,或是哪里做得不够好、不到位。我应该算得上一个称职的母亲,而投入与产出却不对等,尽管尝试了各种办法,结果依旧未发生改变。 治疗效果在那位年轻人身上逐渐显现,预期目标实现后便可结束治疗了。我盼望他回到校园,我同样盼望自己放下心中的包袱,摆脱嫉妒的困扰。 那几个月,我对于涉及病患的嫉妒情感特别敏感。精神病患者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难题,所幸,很少有人诱发我产生嫉妒和不平,即上述的那种感觉。可后来,类似的感受再次袭来,这次的嫉妒来自我先生治疗的一名患者。我先生涉猎广泛,擅长治疗各种有关机体失调的疑难杂症。有一天,他接到了他高中朋友唐(Don)的电话,他们有好几年没联系,唐这次联系是为了孙子。P9-11 序言 三十多年前,乔治·P.艾略特在《哈泼氏》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短文《隐匿的嫉妒:最后一个肮脏的小秘密》,这篇文章抓住了我的眼球。“最后一个肮脏的小秘密!”文章让我想起了许多痛苦经历,而我不希望拥有这些经历,由于羞愧我将它们埋藏于心底,尽快将它们驱逐出意识。艾略特帮助我识破了敌人的真实面目。那就是“嫉妒”。 本书中,我不仅谈到了我嫉妒他人的情况,而且谈到了我成为他人嫉妒对象的情况。书中涉及了许多我自身遇到或看到的嫉妒,我通过这些案例解读嫉妒。那些嫉妒经历有的令人痛苦,有的令人尴尬,还有的荒谬可笑,从微不足道的琐事到沉重悲痛的打击,从深藏不露的心思到显而易见的行为。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嫉妒带来的诸多令人痛苦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出生于多子女家庭是童年期产生嫉妒的必要条件。我是家中的独生女,我以自己为例,反驳了这一观点。 为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我的临床观察经验日渐丰富,视野不断拓展——如同一块石头擦过湖面时,水面荡起阵阵涟漪。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精神病医生,我听到痛苦的患者怪罪各种各样的因素,却极少听闻他们将造成悲痛的原因归结于嫉妒。一次,一位患者的治疗有所成效,建立了积极良好的移情,她发现自己产生了嫉妒,她相信我能够理解并帮助她。她给我带来了启示:也许,我今后会碰到更多类似案例,这些案例似乎可以用嫉妒加以解释,我应该通过温和的引导,帮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痛苦来源于嫉妒。于是,我摸着石头过河,小心谨慎地探索治疗方法。我将这类案例单独整理保存,自此,我便开始认真地研究嫉妒。 我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为心中的疑惑寻找答案。令人奇怪的是,我的专业领域——精神病学几乎很少关注嫉妒。然而,当我把目光转向与我专业相关的精神分析学时,我发现精神分析学家已经发表了大量关于嫉妒的研究成果。弗洛伊德在提出解释女性行为的“阴茎嫉妒”之后,很少谈及嫉妒,而他的追随者梅兰妮·克莱茵深入地研究了嫉妒,克莱茵认为嫉妒起源于婴儿时期。克莱茵认为嫉妒是人的先天本质,而她的追随者认为嫉妒是人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这一争论已经持续了数十年。 不久后,我开始回顾古典文学作品和现代小说(比如麦尔维尔的《水手比利·巴德》、谢弗的《上帝的宠儿》等)中描写嫉妒的文字。后来,一位朋友告诉我,托克维尔曾经揭示了美国联邦建立初期,社会上弥漫着嫉妒的气息。再之后,我阅读了但丁的《神曲》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丈夫化学界的一位友人为我引荐了一位中世纪研究学者,他为我推荐了一些不知名的中世纪时期评价嫉妒的作品,并告诉我,嫉妒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颇受关注,人们通常认为,嫉妒在“七宗罪”中位列第二。由此,我开始关注和思考《圣经》以及古代文学和神话中有关嫉妒的描述。我参加了“经典名著讨论组计划”,之后成为了讨论组的主持人,我重温了弗朗西斯·培根、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家的著作,发现多处关于嫉妒的精妙论述。朋友们把我的工作比作一场寻宝游戏——沿着线索不断挖掘宝藏,他们纷纷为我寄来了相关资料,一些资料涉及他们的专业领域(比如,宗教教会历史),还有一些资料是他们随手翻阅时看见的。一次,我给一位好友回电话表达谢意,我对她说:“谢谢!我把约瑟和他弟兄们的故事写在了《古老的嫉妒》一章中。”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奥地利社会学家舍克的巨著《嫉妒:一种社会行为理论》(原著用德文写作,后被译成英文),该书涉及了上述大部分研究,此外,还包括20世纪一些第三方利益集团蓄意利用嫉妒激化矛盾,以及嫉妒在文明进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起初,我发现了四本书的标题或副标题中直接出现了“嫉妒”字眼。一部是奥地利社会学家舍克的学术著作《嫉妒:一种社会行为理论》,一部是法国作家欧仁·苏的小说《弗雷德里克·巴斯蒂安的嫉妒》,一部是俄国作家尤里·奥廖沙的小说《嫉妒》(我看的是《弗雷德里克·巴斯蒂安的嫉妒》和《嫉妒》的英文译文),还有一部是法国社会学家雷加的《嫉妒的社会角色》(我和我那位法语教师朋友首次将该书译成英文)。最近,我发现了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茵的《嫉妒与感激》。后来,我又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的一套丛书中发现了新教牧师鲍勃·索尔格的《嫉妒:心中的敌人》。 除了我自身的嫉妒经历和我在亲朋好友和患者身上发现的嫉妒,我还注意到有人替他人产生嫉妒,我将这种现象称为“替代嫉妒”。我在小说、散文、自传等文学作品中挖掘作者苦涩的嫉妒经历。我曾经认为,在发现自身遭人嫉妒时,我是唯一一个感到不适的人,可后来,我发现,早在约6个世纪前,公元14世纪的彼特拉克就探讨了这种感受。古语有云:“别把自己的喜事告诉他人,那样你能够免遭嫉妒。” 我的办公室里放了一个箱子,里面收集了有关嫉妒的剪报、文章和书籍。有时,灵感闪现,我会随手把想法写在纸片上或信封背面,之后放入箱子。 我对于与嫉妒有关的内容保持高度关注,我甚至在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发现了嫉妒的身影。比如,在一场名为“7S:‘七宗罪’的嗅觉浸润”的“七宗罪”主题艺术巡展中,艺术家用了七个与视线等高的灰色圆柱形陶瓷容器分别盛了七种味道展示“七宗罪”,这些味道分别由七位享誉世界的调香大师调制合成。再比如,在反串节目《“七宗罪”导览》中,那位女艺人在演绎“嫉妒”时说:“他的腌黄瓜片比我的大。” 千百年来,嫉妒一直遭人唾弃。我觉得较好的应对方式至少应该是想办法缓解嫉妒,当然,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利用嫉妒,让嫉妒为我们服务。这也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当我向人们询问他们的嫉妒经历时,他们的回答几乎相同,正如新教牧师索尔格所言,大家几乎都会否认自己曾为嫉妒(即便它是人类的普遍情感)而苦恼。令我感到震惊的是,一些读者读完本书后,仍旧认为自己没有产生过嫉妒,至多承认书中的某些案例让他们回忆起一些事,“当时,我可能产生了嫉妒”…… 当我整理资料时,我渐渐发现,嫉妒几乎从来不会单独出现,它经常与骄傲、贪婪等“七宗罪”混合在一起,或者与幸灾乐祸等“罪恶”纠缠不清。当然,嫉妒还会导致人们产生一些行为反应,有些行为是消极的,比如攻击或侵犯,有些行为是积极的,比如模仿或追求某些优长。 我原先构想了一幅立体韦恩图,嫉妒处于中心位置,与其他若干情感和行为反应之间有交集。最后,我放弃了这一构想。现在,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我们不仅要看到嫉妒的阴暗面,而且要看到嫉妒发挥的积极作用。嫉妒为人们提供了重新评估自我、重新规划目标的机会,只不过人们经常将此忽视罢了。现在,让我们共同探索嫉妒吧! 后记 本书翻译由吴激和刘文翠合作完成,其中第六章至第十二章由刘文翠负责,其余部分由吴激负责,最后由吴激统稿审校,统一全书的体例和基本术语译法等。 本书翻译工作共历时八月有余,期间,感谢家人、师长、同学、朋友的关心与鼓励。 由于书中内容涉及心理学、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部分段落直接引用古英语原文,加之译者的翻译水平所限,译稿中难免有疏忽与纰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嫉妒是一种不满的感觉,对他人的优长或好运感到厌恶。 ——《韦氏小学词典》 嫉妒是最普遍的激情。 ——威廉·哈兹利特 世界上没有人可怜到不会被别人嫉妒,也没有人幸运到不会嫉妒别人。 ——卡尔德隆 嫉妒的人将死去,但嫉妒永存。 ——莫里哀 如果人们生来一切平等,那么世上将再无嫉妒。 ——拉罗什富科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