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确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先秦时期,人们知道了表示冷热和四季的几个主要节气:夏至、冬至与春分、秋分。这四个节气是利用土圭测日影确定的。此后,成为人们进行农事活动的依据。
一年中气候有冷有热,为什么?因为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平面不垂直,地球赤道面与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平面之间始终有一个23。26’的夹角(即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轴的倾角),地球是“斜着身子”在围绕太阳运转,同时又在自转。因此,当地球处在环绕太阳运行轨道上不同的位相点,地球上某一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热就不一样多(阳光相对地面的入射角变了),于是周而复始,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例如现在北半球进入了秋天,在向冬天撤退,南半球就进入了春天,在向夏天进军。这个常识,今天尽人皆知,但获得这个认识,人类却花了几千年的时间。
日出日落,一个循环为一天,这个规定全世界都一致。因为这是地面上的人根据太阳的视运动而本能产生的概念,其实是地球在环绕太阳的运仃中又完成了一个自转周期。运动是相对的,参照系不同,描述的运动者就可以不同。古人“以我为核心”,认为大地不动、“天圆地方”,是太阳、月亮、星星在天穹上运动。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扩展、深入,事物才能逐渐显现出它的本来面目。而为了让事物的本质为大众理解接受,人类认知的每一步重大前进往往要付出壮烈的牺牲,因此就有了412年前为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教会以异端名义烧死的布鲁诺的悲剧,也有了123年前罗马宗教法庭不得不为布鲁诺平反并恢复名誉的讽刺。在布鲁诺殉难的罗马鲜花广场上为他树立的铜像,证明了真理是烧不死的。
我们都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因为任何植物生长都离不开所处环境中一年里相应的光照与热量条件。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以后,制定出各种各样的历法来,除了用于纪年纪事,主要目的就是把握一年四季冷热变化的规律,以便指导农业生产,去努力争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这样才能保证大家有饭吃。
二十四节气不是宫廷里故弄玄虚的占星家们计算出来的,它是我们的祖先在农耕社会形成之后,为了寻找一年中季节变化的规律,在反复实践中观测出来的。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一带地区大致在北纬30~40度之间,一年四季气候分明,冲积平原与河流谷地众多,土地肥沃利于耕作。为了更好地把握农耕起始规律,争取更好的收成来繁衍生息,我们的祖先经过观察测定,找到了划分季节的客观标准,这就是农时节气。2700多年以前,就利用“土圭测影”的方法,准确地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点的日期。
什么是“土圭”?就是在平坦的地上竖插的一根长长的竿子,“立竿观影”。每天正午时的太阳光照射在垂直竖立的竿子上,在地面的投影,会随着不同的季节而长短不同,夏季最短,冬季最长。它反映的,就是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转的轨道上处于不同位相时,阳光入射角的实际变化情况,对应的就是本地的光照与热量状况的变化规律。如今在河南嵩山脚下还保留着一座完好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周公测量台”,就是我们的祖先用土圭测日影定季节的最好证明,这个才是我国两千多年农耕文化中真正的精髓。
“两至”“两分”确立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表示四季开始的节气也相继确定。这样“四立”加上“二分二至”,就把一个太阳回归年等分为八个基本相等的时段,把四季的时间范围定了下来。这样,指导农耕生产就有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随着耕地面积日益扩大,以及铁制工具的使用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农事活动日益走向更加精细与复杂。这使得在天时的掌握上,必然会去追求有更多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以便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到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先人们根据本区域历年来的气候、天气、物候,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和特征,先后补充确立了其余十六个节气,即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至此,二十四节气逐渐趋于完善。完整的二十四节气首次出现在书上,乃是西汉的《淮南子》中的记载。以后为进一步细化掌握更确切的农时,从东汉时期开始又将每两个节气之间的大约十五天分为三候,五天一候,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就成为真正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气候演变规律表”了。
尽管近二十来年,因“现代农业”的发展,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人再去关注什么节气了,但它作为曾经“指导中华农事两千年”的圣典,仍然具有“活化石级”的文化表征与魅力。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