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自传》的传主甘地是一个其貌不扬的普通人,一个谦虚和朴实的人,一个精神、理智、心灵上的王者,感召和引导着印度人民通过几十年不屈不挠的非暴力斗争和不合作运动,赢得了自己国家的独立。也正是他的精神,给迷茫和狂乱世界带来了一种希望,一种光明。
| 书名 | 甘地自传/世界风云政治家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印)甘地 |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甘地自传》的传主甘地是一个其貌不扬的普通人,一个谦虚和朴实的人,一个精神、理智、心灵上的王者,感召和引导着印度人民通过几十年不屈不挠的非暴力斗争和不合作运动,赢得了自己国家的独立。也正是他的精神,给迷茫和狂乱世界带来了一种希望,一种光明。 内容推荐 甘地的这本自传以一种倾诉的口吻,将自己追求真理的经历娓娓道来,即使是对印度历史、社会环境不了解的读者也能够从中体会到甘地的伟大之处。特别是甘地独特的人生哲学,对于世间万物所展开的思考同样是值得我们细细思十寸的。 甘地编著的《甘地自传》为读者们呈现出了一个人完善自我、追求真理的过程,让我们在灵魂层面上靠近甘地。 目录 第一部 家世与求学 我的家世 童年时光 童婚经历 新婚的体验 中学时代 一个悲剧(上篇) 一个悲剧(下篇) 盗窃和赎罪 父亲辞世 感知宗教 准备前往英国留学 种姓身份被废除 抵达伦敦 成了素食主义者 学习做英国绅士 勤俭的生活 饮食上的新实验 我的羞涩性格 说出结婚的事实 接触各种宗教 神灵给予弱者力量 纳拉扬·亨昌德罗 参观大博览会 取得律师资格 我的不安和无助 第二部 从孟买到南非 赖昌德巴伊 开始全新生活 第一宗案件 第一次打击 准备奔赴南非 前往纳塔尔 头巾问题 奔赴比勒陀利亚 遭受不公正对待 抵达比勒陀利亚 和基督教徒的交往 设法联系印度人 印度侨民的悲惨遭遇 准备官司 对于基督教的见解 决定留在南非 定居纳塔尔 纳塔尔印度人大会 反对种族歧视 巴拉宋达朗 3英镑人头税 研究各种宗教 轻信同伴的结果 返回印度 在印度期间的见闻 我的两个秉性 参加孟买的集会 浦那和马德拉斯 争取舆论的支持 第三部 体验真理的故事 携妻带子的远航 另一种风暴 经历考验 风暴之后的平静 对于儿女的教育 在医院里当义工 禁欲(上篇) 禁欲(下篇) 崇尚俭朴的生活 布尔战争 卫生改革和饥荒救济 珍贵的礼物 重返印度 从事文书和听差 参加同民大会 朝觐寇松勋爵 与戈卡尔相处的一个月(上篇) 与戈卡尔相处的一个月(中篇) 与戈卡尔相处的一个月(下篇) 在贝纳勒斯 定居孟买 遭遇信仰考验 再次奔赴南非 第四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丧失了爱的劳动?” 来自亚洲的专制者 忍辱负重 自我牺牲精神 自省的成果 为素食付出的牺牲 土疗和水疗的实验 一个警告 与当权者抗争 回忆与忏悔 与欧洲朋友的亲密交往(上篇) 与欧洲朋友的亲密交往(下篇) 《印度舆论》 苦力集中地还是“隔度”? 黑死病(上篇) 黑死病(下篇) 火烧印度居民区 一本书的魔力 凤凰村 创刊首夜 波拉克毅然前来 受神灵保佑的人 家庭生活一瞥 祖鲁人的“暴动” 心灵的追寻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诞生 增加在营养学上的实验 嘉斯杜白的勇气 家中的非暴力不合作 致力于自我克制 绝食 出任校长 文字上的训练 精神上的训练 好和坏的差别 将绝食当成苦修 应戈卡尔之邀前往伦敦 战时志愿者 一个艰难选择 小型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戈卡尔的慈悲 治疗胸膜炎 重返祖国 从事律师的一些回忆 法庭上的诚实 当事人变成同事 解救一位当事人 第五部 谋求印度自治 初次体验 与戈卡尔的重逢 是威胁吗? 圣提尼克坦 三等车厢乘客的悲哀 印度公仆社 坎巴庙会 拉克斯曼·朱拉 创建学院 经历风波 契约制度的废除 反对“三卡塔”制度 文雅的比哈尔人 面对“非暴力” 诉讼撤销 调查三巴朗 同伴 深入农村之中 得到副省长的支持 接触劳动者 学院情况 再次绝食 凯达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洋葱贼 凯达非暴力不合作的结束 迈向团结 征兵运动 人生第一场大病 罗拉特法案与我的窘境 奇观 难忘的一周!(上篇) 难忘的一周!(下篇) 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 《新生活》以及《青年印度》 在旁遮普期间的经历 护牛和抵制英货 阿姆利则国大党大会 国大党入党礼 土布运动的诞生 开展手工纺织 对话纺织厂主 大势所趋 在拿格浦 尾声 试读章节 童年时光 在我大概七岁时,我的父亲选择离开布尔班达,去了拉奇科特的王廷法庭做法官。于是我就在拉奇科特读小学,那时候的一些情景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比如那些曾经教过我的老师的姓名,以及他们的一些特点。 我的学习情况无论是在布尔班达还是拉奇科特其实都没什么两样,平凡至极,不足为道。之后我转了学,新学校位于郊外,我在那里一直读到了中学,当时我已经十二岁了。 在我这段并不算长的求学生涯里,我从来没对师长或者同学撒过一次谎。我的个性比较内向、害羞,经常回避与人主动交往,埋头在功课里,书是我唯一的朋友。我习惯每天按时到校,到了放学的时间就立即跑回家。我真的是一路跑回家的,因为我真的过于恐惧与别人说话,担心别人会取笑自己。 我读中学一年级期间,在一次考试时发生了件值得一提的事情。当时一位名叫齐而斯的学监走访到了我们学校。齐而斯先生要求我们拼写五个词语,其中一个词是“水壶”。我拼错了这个词,旁边的老师用鞋尖碰了碰我,不过我并没有理解他的用意,以为老师在场的目的是防止学生作弊,后来才发现老师是在暗示我可以抄袭旁边同学石板上的答案。结果,那天所有的同学们的拼写单词都是正确的,除了我,我感觉自己是个傻瓜。之后,老师责骂了我,想让我认清自己的愚蠢。但这对我而言却没什么作用,我一辈子也学不会“抄袭”这门技能。 然而这件事情完全没有减少我对师长的尊敬之情,无论发现师长有多少缺点,对其的尊敬仍始终如一。这是因为我打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务必遵从长者的教诲,不要去质疑他们的行为。 这段时间里还发生了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平时我并不是非常喜欢读课外读物,因为我需要在功课上花费很多时间。我既不愿意受到老师的责罚,也不想欺骗他,所以即使集中不了注意力,也得尽量完成功课。因此,连完成作业都有难度的我,更没有精力读什么课外书了。但是有一次,我居然对父亲买回来的一本书产生了兴趣,那是《斯罗梵纳孝顺双亲》的剧本,我读得手不释卷。当时正巧家里来了几个巡回表演皮影戏的艺人,他们的表演内容中就有斯罗梵纳背双目失明的双亲朝圣的情节。那本书和那个场景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我告诫自己:“这就是我应该效法的榜样。”直到现在我还能回忆起斯罗梵纳离世时,他的父母悲痛万分、断肠哀号的情景。那一段哀歌强烈地震撼了我,后来我还用父亲送给我的大风琴演奏过那段曲子。 第二件事则与另一出戏有关系。 一次,我父亲允许我去看一个剧团演出的一部戏,我深深地被那部叫做《哈里斯昌德罗》的戏所吸引,百看不厌。不过有一个问题让我烦恼,那就是我能有多少机会再去看这部戏呢?于是我就开始自己扮演起哈里斯昌德罗,数不清到底有多少回。我经常思索:“世人为何不能像哈里斯昌德罗那样诚实呢?”我立志要像哈里斯昌德罗那样勇于追寻真理,为了真理甘愿承受所有的考验,这个想法时常在内心深处鼓舞着自己。到了现在,凭借常识判断,哈里斯昌德罗也许并非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不过无论怎样,斯罗梵纳和哈里斯昌德罗的精神对我而言都是真实的,我坚信哪怕是现在重读这两部戏的剧本,自己依然会像从前那样被感动。 童婚经历 写这段经历会让我留下很多眼泪,咽下很多苦水,所以我并不是很乐意谈及这段往事。但既然我自命是信仰真理的人,就不能对这段经历避而不谈。将十三岁就走入婚姻生活的经历记录下来是我沉痛的责任。每次当我看到自己所照顾的那些和我当时年龄相仿的孩子们时,就身不由己地感伤起来,但同时也非常庆幸他们没有和我一样的遭遇。在我看来,那种荒唐的早婚完全没有道德标准。 在这里请读者们不要产生误会,我的确是结婚而非订婚。在卡提亚华,订婚仪式和结婚仪式是完全不同的。订婚指的是男女双方的父母预先定下婚约,而这种约定并非无法违背,如果男方去世,女方不用守寡。并且这完全是男女双方父母间的约定,与他们的子女无关,所以在很多时候连当事人都不清楚这些,比如我大概就订过三次婚。因为听长辈说给我选定过的两个女孩都先后去世,所以我推测自己应该是订过三次婚。第三次订婚那年我七岁,有些许模糊的印象,不过记不清到底有没有人跟我提及过此事了。在这个章节中我要讲述的是我结婚的过程,这段经历我还是有清楚的印象的。 我们家兄弟三人,我的大哥很早就已经结婚了。经过家族中的长辈们讨论决定,让年长于我两三岁的二哥,比我大一岁的堂哥还有我三个人一起举办婚礼。长辈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并非是为了我们的幸福考虑,更谈不上尊重我们的意愿,而是完全为了方便和节省做出的决定。 印度教教徒的结婚仪式非常麻烦,新人的双方父母甚至会为了操办婚事而耗尽家产,精疲力尽。他们会花费数月时间来购置衣物饰品,装修房屋,准备酒宴,而且还要就数量和种类等方面相互攀比,尽量让自家的风头盖过别家。而且妇女们不管自己有没有一副好嗓子,都会放声歌唱,甚至会因为办婚礼而累得生病。主家并不在意办婚礼的声势浩大会侵扰到邻居,而邻居对于这些嘈杂和纷乱也会以平常心处之,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家总有一天也会来这么一次。 我们家族中的长辈们了解婚礼带来的种种麻烦,所以才会索性让三个孩子的婚礼同时举行,这样既省事,也很风光,毕竟办一次婚礼比分别办三场要合算很多。我的父亲和叔叔都不年轻了,而我们兄弟三人又是亟待操办婚事的最小的孩子,大概他们是期待在有生之年感受到孩子们最后一场婚事带来的快慰吧。综上所述,我的家族就做出了三场婚礼同时举行的决定,并且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问来操办这场仪式。 而我们也是在准备婚礼的过程中,才慢慢意识到即将要发生的事情。那时候,我对结婚的印象基本上就是穿上漂亮的衣服,在锣鼓奏乐的伴奏中迎接新娘,摆上丰盛的酒宴,和一个陌生的女孩子一起玩耍,大概只是这样而已。后来才萌发了对性的渴望,不过除了一些真正值得记录的经历,其他的细枝末节我都羞于启齿,留着以后再说吧。而且那些细枝末节和我这本书的主题思想也没什么太大的关联。P4-6 序言 甘地的真理之路 一个腼腆内向的少年,年仅13岁就奉父母之命与妻成婚,之后又毅然独自远赴异国求学,而且甚至为此不惜放弃种姓身份。他虽然考取了律师执照,却甘愿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从事公众服务之中,得到亿万印度人的拥护,被奉为“圣雄”。甘地的这本自传中记录了他追寻真理的过程,读者们能够从中了解到这位伟大的民族主义者的经历和思想。 不过遗憾的是,这本书完成于1928年,而甘地则于1948年遇刺身亡,他人生最后20年问的所思所感没能被系统地记录下来的确是件值得惋惜的事情。不过想必他一刻也未曾放弃过追寻真理,即使在这条艰苦卓绝的道路上,他遇到了很多困难,犯下了一些错误。在阅读这本书时,甘地的谦逊和坦诚一定会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甘地用文字反思了自己人生中做过的几件错事,比如他违背信仰尝试吃肉,虽然目的是为了做实验,试图提高印度国民的身体素质,但他依旧认为这种错误无法原谅,并在余生坚持吃素,即使生病时也不愿喝牛奶补充营养。还有他与妻子之间的关系,甘地也本着据实相告的态度进行了记录,他对自己婚后无法控制情欲而感到羞愧。在父亲病重时依旧贪恋床第之欢,这导致了甘地没能陪伴父亲在人间的最后时刻,让他悔恨不已,甚至在36岁时宣布禁欲。对于夫妇之间的相处之道,甘地有过很多思考,他写下了自己粗暴对待妻子的行为,并且悔恨自己没有从一开始就坚持教授妻子学习文化知识。 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上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他对于南非印度侨民的遭遇倍感同情,于是竭尽全力帮助侨民得到应有的权利。在回到印度国内之后,甘地依然致力于公众活动,他不惜以绝食来唤起人民的觉醒。这种看似极端的行为的确产生了效果,甘地的最大愿望也莫过于让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团结起来,无论他们信仰什么宗教,属于什么种族。也许只有在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之下,甘地对于真理的追寻才能够得到那样积极的回应,得到众多人民的支持。然而他对于真理之路的坚持,直到如今也值得我们去顶礼膜拜。 究竟是什么支撑着甘地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无惧前行?这也许是很多读者掩卷沉思的一个问题。甘地成长在一个非常传统的宗教家庭中,他不仅仅忠诚于宗教,还能信守对父母的承诺。如他在英围留学期间,曾想尽办法维护对母亲许下的誓言,为了能纯粹地吃素不惜得罪朋友。奉行禁欲主义后,他总结出自己的成功经验,但又谨慎地提醒读者这种方式也许并不是人人都适用的。甘地不畏强权,亦勇于改变,他曾经一度追求讲究的服饰,尤其是在英国留学期间,他身穿西式服装,处处模仿英国绅士的举止,出门则乘坐头等车厢。然而后来甘地居然尝试自己织布制成衣物,搭乘三等车厢环游印度,苦行僧般地服务于大众。甘地不重视名利,他一刻也没有沉湎于“圣雄”这个称号的虚荣,反而是认为受其所累,担心那些热情得几近疯狂的民众会阻碍自己的行动。甘地认为是神灵推动着他迈出人生的每一步,面临困境时总有神灵来解救他,遭遇不幸则是神灵对他的考验。然而,对于甘地来说,神灵终究为何物?实际上,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读者们就会发现,甘地所说的神灵,其实来自于他内心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甘地的这本自传以一种倾诉的口吻,将自己追求真理的经历娓娓道来,即使是对印度历史、社会环境不了解的读者也能够从中体会到甘地的伟大之处。特别是甘地独特的人生哲学,对于世间万物所展开的思考同样是值得我们细细思忖的。这本书为读者们呈现出了一个人完善自我、追求真理的过程。实际上,文字难以完全展示出甘地几十年的人生所沉淀下来的种种况味,但却能让我们在灵魂层面上靠近甘地。人活一世,如果被困在自我的樊笼中,仅仅追求于满足自身欲望,实在是非常可悲的。虽然我们难以达到甘地的高度,但他却教会了我们如何忠于信念,追求真理。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