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君立著的《历史的细节(最新修订纪念版)(精)》是当下人们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中国文明进化史的一个独特文本,它从“大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现代世界、现代中国及其诸多人类不平等形成的历史原因。同时,本书也是一部有诚意有良知的关于人类文明谱系中不同民族发展命运的历史读本。
| 书名 | 历史的细节(最新修订纪念版)(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杜君立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杜君立著的《历史的细节(最新修订纪念版)(精)》是当下人们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中国文明进化史的一个独特文本,它从“大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现代世界、现代中国及其诸多人类不平等形成的历史原因。同时,本书也是一部有诚意有良知的关于人类文明谱系中不同民族发展命运的历史读本。 内容推荐 人类是生而自由的,但奴役无所不在,那么征服与统治是如何起源的?在冷兵器时代,为什么总是野蛮征服文明?农耕中国为什么可以击溃游牧民族匈奴?“上帝的鞭子”如何用马镫轻易地改写了欧洲史?民主又何以出现在欧洲?为什么中国发明了火药,却没有避免失败?为什么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却没有发现新大陆?崖山之后,中国为什么会走向文明滑落?为什么中国发明了轮子,却盛行轿子?轮子和火药如何成为现代文明的起源?主导现代世界的为什么是西方而不是东方? 在这部闪烁着思想光芒的作品——《历史的细节(最新修订纪念版)(精)》中,作者杜君立集百家之长,见微知著,气势恢宏,以优美节制的文字和理性深邃的洞见,通过对细节碎片的爬梳,揭示了一些普遍性的人类文明发展模式,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技术与物质动因。作为当下人们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中国文明进化史的一个独特文本,本书信息量大,且不乏知识性、文学性和思想性,跳出了传统权谋史观的窠臼,激赏文明与进步,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这是一部献给草根阅读者的枕边读本,体现的是历史民主时代的分享精神。在热销三年之后,作者勘误校正,去芜存菁,重加修订,特此推出精装纪念版,供热心读者阅读和收藏。 目录 自序 历史的终结 第一章 从轮子开始 轮子的起源 轮子与车 最早的轮子时代 轮子的荣耀 神奇的独轮车 正义与秩序 以秦帝国为例 帝国之路 车与辙 战车的征服 中国的革命 春秋大义 泓之战 战争的文明 礼制的崩溃 国家与战争 无轮之车 轿子文化 双轮与四轮 天朝的火车 现代的轮子 第二章 马镫的征服 当人遇见马 战争的动物 中国伏羲 从车到骑 马的征服与统治 秦国的兴起 马上的汉族 汉武帝国 农耕者的困境 蒙古风暴 世界的征服者 马的战争 中国靴子 骑士时代 十字军骑士 大宪章 城堡时代 骑士的战争 骑士文化 骑士精神 从骑士到绅士 最后的贵族 中国的士 贵族与流氓 由士而仕 士的没落 无士之兵 日本武士道 骑士的挽歌 第三章 弓箭的杀戮 最早的机器 中国之弓 射击的起源 射礼时代 尚武与军礼 终极武器 从弓到弩 弓与箭 战国强弩 长平之箭 弓与弩的对抗 英雄的末路 “汉奸”困境 三箭定天山 怛罗斯之俘 宋弩 澶渊之箭 弓矢取天下 远古的大炮 箭雨之下 平民的十字弓 英国长弓 庸众的时代 试读章节 轮子与车 轮子无疑是非常简单的机械,但它却包含了深奥的物理原理,这对早期的人类来说或许是难以理解的。人们可以想象一个物体做直线行动,甚至还可以想象一个物体做圆周运动,但却无法想象这个物体既做直线运动,同时又做圆周运动。可以说,轮子是对人类想象力的一次突破。 轮子的运作之所以比较省力,在于轮子的圆心到它的边缘都是等距离的,因此轮子在做滚动运行时永远都是等势能。如果重心保持恒定不变,那么就不需要使用额外的动力去克服地球引力,而且无论轮子处于何种状态。所以说,轮子大大抵消了地心引力所带来的移动阻力,但轮子的作用并不是用来承担重力的。法国科学家瑞德莱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测量移动一块大石头所需要的力量。这块490公斤的石头沿着采石场地面移动时,需要344公斤的推力;沿着木板地面移动时需要296公斤的推力。如果把大石头放在直径7.6厘米的轮子上滚动,那么它在地面移动时,只需要15公斤的推力;而在木板上移动时,只需要10公斤的推力。由此可见,轮子将动力效果神奇地提升了将近30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轮子为机械之母,没有轮子,就没有人类的机器时代,人造机器不过是对轮子的更广泛应用而已。正如中国古人对太极鱼的崇拜,早期的人们普遍都认为轮子具有神奇的魔力。欧洲中世纪的一份教会记录中写道:“有轮子的机械在做一些奇怪的工作,进行表演,丑态百出,它们直接来自魔鬼。”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轮子都算得上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机械发明。 自从发明了轮子,人类世界就充满了轮子的各种变体,比如齿轮利用了两个圆心距离始终不变的特点,将运动从一个轮子传到另外一个轮子;轴承则是一个更复杂、更完美的轮子,它将转动的阻力降到了最低程度。 从轮子的发明和运用来看,人类具有超越自然的高级智慧和创造力。从更深一层来说,人们一旦意识到不必再拘泥于自然界现有的先例约束,那么人类的思想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这比轮子的发明更具革命意义。如果说轮子使人类拥有超越所有动物的速度,那么轮子文化则给人类带来了一场巨大的思想启蒙。 车轮无疑是轮子最大、最广泛的应用方式。车轮使人类能够更省力、更方便地运输各种物体,也使人类的长距离迁徙成为可能。车轮帮助人类建立了高效率的运输体系。有了车轮之后,人们可以轻易地移动大大超过自身重量的物体。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可以背负45公斤的物品行走一定的距离,一匹马可以驮运90公斤的货物行走得更远。如果借助车轮和良好的道路,那么人和马的效率可以大大提高。比如,在普通道路上,一匹马可以驱动1800公斤的载重车辆,轮子将原始的背负运输效率一下子提高了20倍。这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效率革命。 在车轮发明以前,古人要借助滑橇搬运重物。据说,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用滚木移动巨大的石料,这种滚木可被视为最早的轮子或车轮。但历史学家认为,古埃及人并不是最早使用车轮的人。公元前4000年左右,“两河流域”①的苏美尔人就已经将轮子装到手推车上,甚至还发明了有轮辐的车轮。与传统的驮运相比,苏美尔人的手推车即使仍然比较原始笨拙,但却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在地上搬运物品的本领。自从有了轮子,在陡峭的坡道上,车辆所能负载的东西,比人和牲畜所能背负的东西要多得多。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罗伯特·路威曾断言:凡使用轮车的民族,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从巴比伦学来的。但后来的考古发现颠覆了路威的说法。西方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车轮很有可能最早出现在欧洲,然后传到近东,或是由东方人再次发明。 事实上,在拥有锋利结实的工具之前,人类不可能制造出理想的车轮。用石器工具不可能将木头加工成合适的圆形,更不必说带辐条的轮子。因此说,车轮的出现只能是青铜时代以后的事情。 有了轮子,并不必然就一定会有车。这或许与动力型动物的驯化有关。人类从渔猎时代进入了畜牧时代,某些野兽经过驯化成为家畜,供人役使。在轮子出现之前,动力型动物主要用作驮兽,如在新大陆的羊驼。在没有轮子的地方,驮运物品的驮兽便成为人类重要的运输工具。 P7-9 序言 历史的终结 人类发明语言,与其说是为了沟通,不如说是为了解释;如果说书是对人生和世界的解释,那么序就是对作者和作品的解释。对一个向死而生的悲观者来说,人都会死去,唯一的区别是留下什么;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他只能留下一份“遗书”,这就是所谓的“作品”。 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无论富贵、权力与荣耀,还是苦难、悲伤和耻辱,所有的一切都会随风逝去,只有历史会留下来。对人类来说,或许只有死亡才算得上是唯一严肃的问题。面对死亡,哲学诞生了,进而也就有了历史。正如法国思想家雷蒙·阿隆所说,“所谓历史,就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 历史是我们共同的出处。一切当下都是历史的延伸。人类充满困惑与焦虑地活在当下,而答案就在历史的细节中。 从知识到智慧 现实的局限与理解的困境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历史情结。世界如同草木生长,我们只能看到其结果,却看不到其过程。今天的人既然比不上古人活得更为长久,因此也绝不比古人更加智慧。如果说今人与古人有什么不同,那么或许是信息拥有量的剧增。 古希腊时代最无偏见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曾经断言,他所处的时代之前没有发生过什么大事——信息的短缺使他无法得知雅典无与伦比的辉煌和贡献。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信息并不代表知识,知识也不代表智慧,就如同财富并不代表幸福,因此现代人并不比古人更智慧。 现代人与古人面临着许多同样的困境,其中之一就是信息匮乏——我们并没有因为信息泛滥而实现信息满足。信息过剩导致的“淹没效应”使真正的有效信息依然稀少,虽然这种相对信息匮乏与古代的绝对信息匮乏不可同日而语,但信息的匮乏状态依然存在。面对新技术引发的海量信息,我们最迫切的需要或许已经不是创造新信息,而是发现真正的有效信息。因此说,做一个信息整合者或许更有意义。 作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主要人物,狄德罗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冒着政治迫害的危险,自费编写了巨著《百科全书))。他发誓,要“把世界上分散的知识组成体系,使过去的知识不废弃,使后人更有教养,成为幸福的人”。《历史的细节》自然无法与《百科全书》相比,但写作的初衷是一样的。 一个盲人手提灯笼,路人感到不解。盲人说:听说天黑以后,世人跟我一样什么都看不见,点灯可以为人们照亮道路。路人赞许其德,盲人却说:我也是为自己点灯,点了灯之后,黑暗里别人才能看见我,不会撞到我。其实,写作何尝不是如此,看似写给别人看,实则是写给自己。“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认真的作者,但却是一个好奇的读者。我常常这样想,发明文字乃至违反人好动的本性去写作,或许都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的结果,“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因为不得已,便有了这本《历史的细节》。 在走出故乡和童年之后,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现实的困惑。我也一样,如同一个手持票根的乘客,坐在一列飞驰的列车上,既不懂我手里的票根是什么东西,也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坐在这里,更不理解列车为什么飞驰。这一切迷茫与困惑,只有当我知道了这辆列车的行程以及自己从哪里上车、从哪里下车之后,才变得顺理成章。历史就是一张小小的票根。 说到底,历史是一种理解和重构,是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世界的重构,这或许才是历史真正的意义。正如历史哲学家克罗齐所说,我们都是过去的产物,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因为我们有历史。 从故事到历史 后传统时代的历史谱系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认为,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出生前的事情,就等于永远没有长大。正是从进入历史的那一刻开始,我才读懂了我身处的这个世界。人的寿命只有区区数十年,而世界却已经延绵数千年。与世界相比,人的智慧如萤火之光,然而历史却使人类的智慧超越了生命的局限。人会死去,但历史却是永恒的。由于历史,文明不仅诞生了,而且还得到了传承。 在我看来,历史有三种。第一种历史是故事。“故事”二字的本来意思就是“过去的事情”,也就是历史。在传统时代,故事、历史与小说,这三者之间常常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人是一种喜欢“有趣”的“故事”的动物,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人喜欢历史的原因。在眼下这个漫长的后文盲时代和前文字时代,类似“故事会”和“评书”那样的历史故事,总是大众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第二种历史是考据。这是很多专业历史学者所擅长的工作。在血雨腥风的文字狱时代,中国诞生了最著名的乾嘉学派。这种流风弥漫至今,仍然构成专家历史的主流。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指出,考据只是治学的工具,而不是学问,好比舟车对于旅客。 …… 虽然历史写作讲究“无一字无出处”,但在这本完全算不上成熟的书中,引用前人的文字还是明显偏多了一些。这种“掉书袋”,一是因为这些话语太过经典,一是因为我有点孤陋寡闻,好像第一次看见大海的孩子,对满沙滩的贝壳个个都爱不释手。在这些字句面前,我感到自己是如此愚钝,正如前人是如此智慧。既然有人已经说出了我想说的话,我又何苦自己说一遍呢。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我总是追求完美,却常常看到自己有太多缺陷。这本自不量力之作,所有错误都由本人负责,这些错误证明了本人在写作时的诸多不完美。正是这些不完美,使我保持谦卑和上进。 结束语 写作是一种孕育,痛苦而又快乐。一本书改变不了世界,但一本书可能改变一个人,从而改变历史。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小细节成就大历史,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宋朝欧阳修不满帝国官修的《五代史》,倾半生心血私人“自撰”了一部新《五代史》,并按“春秋大义”写了“序文”。王安石看到后甚不以为然,批评说:“佛头上岂可著粪?”禅宗史书《景德传灯录》有记载:唐朝相公崔群游览湖南东寺,看见鸟雀在佛像头上拉屎,就对住持如会说,鸟雀没有佛性,对佛大不敬。如会禅师笑道:鸟雀也有佛性,所以它们才会选择在佛头上拉屎。佛性慈悲,宽忍众生,鸟雀一定懂得。 可想而知,在当下这个由教授、作家、写手和电视“繁荣”起来的权谋历史主旋律中,这本业余级的凑趣之作颇有“佛头著粪”之嫌。这或许也能说明本人略有几分历史的“佛性”。《六祖坛经》中曾说:“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可以这样说,这本书的写作不过只是“小乘”而已,希望读者诸君能够继续延伸阅读加深层思考做到“中乘”;如果有人因为受本书启发而改变了“历史”,那或许就是“大乘”吧。 序者,作者之意也。谨以一首打油诗作为结尾: 世界兴亡多少事,往来通鉴成春秋。 草根家食无所好,著书不为稻粱谋。 流水今日新煮酒,明月当年旧沉钧。 五千年来谁著史?地球村里说自由。 书评(媒体评论) 《历史的细节》从简单的器物入手,在追根溯源的基础上层层推演,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不同走向。作者视野广阔,纵横驰骋,立意高远,高屋建瓴,勾勒出一幅符合历史本来面目的素描图景。作者这种基于人类大历史的历史观值得赞赏。 ——共识网编辑左小刀 这是一本需要带着思想和智慧阅读的书籍,但看着不累,趣味横生;这是一本引发我们更多思考、然后恍然大悟的书籍,是可触摸、有温度的历史。 ——BTV主持人姜华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