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研究,影响当众表达的因素及障碍有以下几方面:
(1)讲话喜欢谈“面”上的事情,哲理、概念挂嘴边。
有些人谈具体事,不重细节、情节,只是笼统地叙述,满口的形容词、副词,给人留下“满口空话”的印象。实践中,人们在交流思想、介绍情况、陈述观点、发表见解时,为了使对方能够很快了解自己的说话意图,领会要领,往往使用高度概括、凝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问题的本质特征表达出来,以达到一语中的、以少胜多的效果。
清代画家郑板桥有诗云:“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英国人波普说:“话犹如树叶,在树叶太茂盛的地方,很难见到智慧的果实。”当今语言大师们则认为:言不在多,达意则灵。可见,用最少的字句,包含尽量多的内容,是说话水平的最基本要求。而滔滔不绝、出口成章固然难得,但善于概括、一语中的才是高手。
两千多年前,马其顿国王率领军队远征印度,时值盛夏,将士们口干舌燥。国王无奈,派人四处寻找,结果只找来一杯水。国王高举水杯,对将士们喊道:“现在已经找到一杯水,有水就有水源,为了找到水源,前进吧!”说完,便将那杯珍贵的水倒在地上。将士们受到鼓舞,群情激奋,顽强地向前线冲去,很快夺取了战斗的胜利。试想,倘若国王自己把水喝了,再发一通冗长的训示,恐怕是不会起到“群情激奋”之效的。
很多人都具有高屋建瓴地把握形势,抓住问题的症结,且用准确精当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达的能力,这种语言的效果和影响确实非同一般。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在一次溯江视察途中与同船的船员们握手时,有一位工人却缩着手,面对总统腼腆地说:“总统,我的手太脏了。”林肯听后笑道:“把手伸过来吧,你的手是为联邦加煤弄黑的。”短短一句话,听似极为平常,却高度概括,得其要领,充满感情。
事实上,不管世事多么复杂,不管思想多么深奥,说到底,就是那么一点或几点经过概括和抽象了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精华,是核心,是本质,只要抓住它,就能提纲挈领,一通百通,产生“片言以居要,一目能传神”的效果。
(2)不知说什么,不知怎么说,说话条理性差。
有些人在一些场合,被人邀请当众说几句时,脑子里就一片“空白”,不知说什么好。即使是自己想借某一场合,谈一下自己的想法或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一时就是找不到想要说的话。有时自己是主人,或自己是主要嘉宾,也有话想说,可一到临场,就不知怎么说效果才更好些。在说服、打动别人时,更是没有思路,不知道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或不知应突出什么重点,往往颠三倒四,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前言不搭后语,有时甚至连自己也绕了进去。
说话有条理非常重要。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事。
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