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与墓葬相关的传说
京西墓葬多,有一些关于盗墓的传说。
西小府村77岁的刁益讲,他们村之所以叫西小府,他小时候听大人讲,是因为这村里埋着皇家刚出生70多天的一个女孩儿。西小府村60多岁的陈文宝讲,那个埋小孩的坟就在他们家东边,一共埋了三个小孩。刁益和陈文宝都是看坟户的后代,还有村里看坟户的后代董根立,也知道西小府埋着小孩。
关于西小府埋的小孩成了金孩子的传说,杨儒有讲过一个金脸小孩的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八大处山根下西小府的坟里的小孩晚上会出来找人,被小孩找上的人家一准儿要倒霉。有一天半夜,附近村里的一个盗墓贼遇上了这个金脸小孩,只见这小孩满脸闪着金光,金子还会飞,吓得这盗墓贼大病一场,后来生了个傻儿子,他想让傻儿子给他生个孙子好继承盗墓得来的金银财宝,谁知傻儿子又娶了个傻媳妇,这一家子遭了因果报应,到末了绝户了。这故事讲的实际是个盗墓贼遭到报应的事儿,至于金脸的小孩儿只是人们要给盗墓贼找到一个报应他的载体,这载体可以是鬼、可以是神或者其他东西。
一些自然现象与墓地附会在一起,就有了神秘的色彩,盗墓本身是在做坏事,加上八大处是佛教之地,金脸小孩故事中就有了“因果报应”的教化主旨。
金脸小孩的传说
从前在八大处南边的村子里,住着一家人,男人靠盗墓养活家里,很快就富裕起来,用盗来的金银财宝盖了新房。他跟媳妇商量着要个孩子,往后好继承万贯家财。几年过去了,孩子还是没有,盗墓贼的媳妇就去八大处烧香拜佛,求一脉香火。还真灵,不久盗墓贼的媳妇就生下了个大胖儿子。盗墓的得了儿子,更卖劲儿地四处盗墓。他这儿子,长到三四岁,才发现是个傻子。盗墓贼的媳妇就劝他:“够吃够穿就行了,你也别去盗墓了,听说有人盗墓的时候碰上金脸孩子从墓里出来,一家人遭灾了。”盗墓的嘴上答应,可别人一叫,他还是会去。
盗墓贼的傻儿子长大了,娶了房媳妇,后来发现这媳妇也不机灵。盗墓贼说:“甭管儿媳妇是傻是精,把两人关进屋里能给咱生个孙子就行。”没等到得着孙子,盗墓贼就被吓死了。原来是有一年夏天,半夜的时候盗墓贼和他的合伙人一起盗墓,盗墓贼走在最前边开路.当他们扒拉开一人多高的荒草棵子,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张金脸,只见这金脸冲他就过来了。盗墓贼顿时觉得两眼冒金星,金脸上的金子冲他脸上扑来,吓得他屁滚尿流地逃回了家。自此后,这盗墓贼大病不起.他临死的时候还在念叨:“金脸小孩,金脸小孩。”他媳妇知道自己男人是挖人家坟遭了报应,只是盼着儿子能生个孩子,续上一脉香火,哪知这儿子和媳妇不久也得了怪病先后死了,盗墓贼家末了还是绝户了。 搜集整理:杨金凤
P24-26
如今人们对八大处的地域概念,主要集中在了“三山八刹十二景”的旅游景点。实际上,八大处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宗教文化、寺庙建筑文化,使得许多传说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与民风民俗相关的传说相对少一些。过去八大处的地域概念要比现在大得多,八大处东南的西黄村有个火车站,城里的人到八大处,要先坐火车到西黄村,下车后步行去八大处,也有很多人先要看西黄村的皇姑寺,然后再去八大处。同时,西黄村还有一条进阜成门的古道,古道边上便是皇姑寺,这也是皇姑寺香火旺盛的缘由。皇姑寺和八大处历史上曾在一个行政区划内。有老辈人说,以前西黄村有八大处的庙产,八大处的远山门就在西黄村,因此在八大处传说中加入了西黄村皇姑寺的一些传说。
与八大处咫尺之遥的天泰山慈善寺,因为鬼王和魔王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使人们把这两个地方联系起来,因此在《八大处传说》一书中也收录了一些关于慈善寺的传说。
八大处的传说中涉及一些皇帝、太监等方面的内容,异文较多,此书择选的异文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有一些是在网络和纸质媒介上传播的。
《八大处传说》的编印,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性保护之举。自20世纪80年代经过全国性的普查后,民间文学尤其是传说类遗产经过30多年的历史巨变,遇到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新媒体和新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出现,使得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的活态传承方式和民间文学内容遇到前所未有的濒危局面,此书能够单个项目单独成书,将为文化遗产保护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民间文化财富。
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通过田野调查和到石景山区档案馆、丰台档案馆、首都图书馆等地查阅资料,获得第一手材料,我对八大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通过此书,能为读者提供点滴信息,使八大处传说与其美丽的山水、寺庙、禅林文化交相辉映,使民间文学之花在京西水秀山青之地薪火相传。在此,感谢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八大处公园管理处、石景山区档案馆等单位为成书所作的指导和协助。
感谢民俗专家包世轩、李新乐、于书江,末代皇后婉容家族后人任汝强,八大处公园管理处王少卿、傅景新及大力协助的张轮、王春梅等同志的鼎力相助。感谢新浪博客“老照片”“西山布衣”“双塔邮人”“泰安车锡伦”等博主的支持。文中部分照片来源于“老北京网”,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诚望读者指正。
杨金凤
八大处传说是由石景山区旅游局和八大处公园联合申报的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八大处公园依山傍水,距北京市中心17公里,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自然天成的森林公园,蕴含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宫廷文化、山水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于一地,是北京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著名的佛教文化圣地和京西著名的寺庙园林之一。八大处传说主要是依附在八大处的自然物、历史人物和在八大处之地发生的各类事物上。八大处位于太行山余脉燕山的西山段,被虎头山(觉山)、翠微山(平坡山)、青龙山(卢师山)“三山”环抱。方圆300公顷,最高海拔464米。此地土质肥沃,植被丰富,冬季山暖风和,夏季凉爽宜人,因适宜的环境和在皇城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以来,吸引了高僧、佛众、皇帝、大臣、历史名人前来,留下许多传说。八大处在1949年以前,寺院均为僧人住持。1956年,八大处公园正式对外开放。1986年12月,八大处公园移交石景山区人民政府管理,更名为北京市八大处公园管理处。新中国成立前,没有发现个人或群体专门进行过有关八大处传说的搜集整理,也没有专门书籍。直到1984年,当时的石景山区文化文物局才安排石景山文化馆开展搜集整理工作。当时搜集整理的传说除八大处各寺的传说,还包括了八大处附近的村庄陈家沟(又名一片石)、板凳沟、刘娘府、杏石口、西下庄、西黄村等八大处相邻村落的传说。
八大处公园因建筑保存完好的八座古刹而得名,有“八刹”之称。又因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和不同角度的特殊地势而形成12种独特景象——绝顶远眺、春山杏林、翠微云断、卢师夕照、烟雨鹃声、雨后山洪、水谷流泉、高林晓日、五桥夜月、深秋红叶、虎峰叠翠、层峦晴雪,有“十二景”之誉。上述这些即为西山著名的“三山”“八刹”“十二景”,每刹都有相关的传说。
八大处从隋唐至明清时期修建的数十座寺庙,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遗存的八座寺庙基本保存完整,清康熙、乾隆帝以及民国时期的徐世昌、张学良等诸多人物都曾来此避暑休闲,因此留下这类人群在八大处的传说。八大处二处灵光寺塔内的佛牙舍利,更是引来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及我国众多僧、众的朝拜。二处灵光寺与金鱼池相关的传说和招贤塔的传说,是八大处传说中两个重要的内容。八大处及周边村落传承下了悠久的民间文化,赋予了八大处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民间文学中的传说故事世代流传,人们通过历史因素、历史方式与文学创作的有机融合,通过超现实的幻想,通过传奇的故事表现,将八大处传说上升为历史的艺术。民间传说为这里的一寺一塔、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插上了翅膀,伴随着四面八方的游人,被传播到了五湖四海。这些传说与八大处的景物相得益彰:有与八大处景观相关的传说,如“鼎立西山”“龙守泉”“白石桥”;有与植物相关的传说“八大处红叶”;有与动物相关的传说“金马驹的传说”;有关于帝王逸事的传说,如“金鱼的传说”“香妃魂飘香界寺的传说”……最著名的当属“卢师与大青龙、小青龙的传说”,不仅有碑文为凭,各种史书典籍、诗歌文章也多有记载。在八大处传说中,还包含了一些宦官的传说,这在其他地区的传说中是比较少见的。
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反映一个地域的风俗与文化,在这些风俗及文化中,宗教文化自古以来渗透其中,从人类起源的神话,到日常生活及祭祀活动,使得民间文学与宗教文化之间产生了密切联系,“八大处传说”中明显体现了这一特征。
八大处传说内容丰富多彩,在北京的众多传说中是独具地域特色,为京城文化增添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杨金凤编著的《八大处传说》主要讲述八大处传说的起因,地理及文化环境;八大处传说的题材来源及文字性,讲述方式及异文,传播途径及对八大处传说的保护。
如今人们对八大处的地域概念,主要集中在了“三山八刹十二景”的旅游景点。实际上,八大处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宗教文化、寺庙建筑文化,使得许多传说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杨金凤编著的《八大处传说》将这些传说收集成册,为文化遗产保护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民间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