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防编写的《铁血皇帝(柴荣传奇)》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描写了“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世宗柴荣这位英明皇帝传奇的一生。小说主题鲜明,情节生动,人物刻画跃然纸上,为读者再现了古代中国恢宏的历史场景。柴荣是一代英主,但关于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的文学作品却并不多见。特别是长篇更是绝无仅有。这部长篇小说,洋洋近五十万言,在遵从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在一些情节和生活细节、人物形象刻画方面,进行了合理虚构和创新,使故事更为生动、感人,情节更为曲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更为丰满、鲜活。特别是主人公柴荣的形象塑造,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为读者再现了那个年代一个叱咤风云、文治武功、年轻有为、才华超众的皇帝形象。
作品在网络上部分发表后,引起社会广泛好评。说明这是一部可读性很强、潜在读者可观的优秀长篇小说。
柴荣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代英主,但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介绍柴荣的书也很少;《铁血皇帝(柴荣传奇)》作者杨新防以剧本的表现手法,真实地反映了柴荣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地位,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非常值得一读。
王福顺叹道:“岂止是大户人家!我听老人们说,百多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小镇,南来北往,商贾云集,热闹非凡。自打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造反后,天下大乱,接连又闹了几次水灾,人早就逃光了,镇子也便荒废了!”
柴守礼笑道:“怪不得你把客栈开到这片丘陵的高处。”
颉跌感慨道:“想当初,好端端的一个大唐,普天之下,莫不臣服!唉,想不到一场祸乱竟致大唐盛世就此衰落,藩镇割据、兵戈不息、民不聊生。”
“想不到你一个突厥人居然关心起中原政事来了。”柴守礼警觉起来。
颉跌笑道:“哈……先生方才还说我算是玢州人。”
王福顺道:“这年头,兵荒马乱的,昨日归梁,今日归唐,明日醒来又不知换作哪个来做皇帝。管他那么多,能够安安生生有口饭吃,能在哪片土地安个家,那便算是哪方人士。对了,不知你们有没有听说,最近洛阳城又换了主?”
“换了主?此话怎讲?”柴守礼诧异地问道。
“还不是因为昏君李存勖听信谗言,冤杀了郭崇韬将军!”王福顺愤愤道,“可怜有功之臣竟被满门抄斩。便是连北抗契丹的李嗣源将军也险些被害。被逼之下,李嗣源将军这才起兵造反,讨伐昏君……”
柴守礼惊道:“等等,你方才是说,李嗣源将军起兵造反了?”
王福顺点了点头,愤言道:“李将军那也是被逼无奈!于是……”
柴守礼接过话来,“于是便带兵打进洛阳,自己当了皇帝?”。
“不错!不久前,洛阳城便易了主。李存勖这个昏君是咎由自取!”王福顺补充道。
“哼,便是他宠信的伶人将军郭从谦那个狗贼,亲手射了他一箭,又活活烧死了他!”颉跌冷笑。
“郭从谦可是宫廷的禁军首领!素来与李嗣源不和。怎么,他们怎么又会联合起来一起谋反?”听了王掌柜语无伦次的话语,柴守礼愈发显得吃惊。
颉跌道:“倒也是不难理解。谁让昏君宠信宦官、任用伶人来着?这便是蛊毒反噬其主之理!李嗣源率领大军进兵洛阳之时,洛阳城内的趋炎附势之徒见势不妙,伺机作乱,以求另择明主以保其身。李存勖若不是宠信伶人、重用宦官,又怎会有如此之祸?郭从谦不过是因为会唱几出戏文,便被提升为禁军首领。自此,伶人们出入宫廷内外,傲视贵族大臣,如寻常事。”
“不错!”王福顺接道,“为害最深的伶人之中,郭从谦又算得了什么?说起来,狗官景进当属第一!李存勖常居深宫,每每欲探听宫外之事便问景进。景进由此勾结宦官,大进谗言、干预朝政,群臣敢怒而不敢言。这些贪官污吏们沆瀣一气,陷害忠臣良将、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财。他们,他们……想我那在军中的兄长,原本是在郭崇韬将军帐前效力,跟随郭将军南征北战、抵御契丹狗贼、平定战乱,立下大功。想不到,到头来连同郭将军一起被狗皇帝给杀了……”
柴守礼心道:“原来如此!怪不得言语中对李存勖如此切齿痛恨。”
颉跌道:“如此荒唐,洛阳城又怎能不易主?”
“皇帝死了,那宫中的娘娘和嫔妃们岂不是……岂不是……”柴守礼喃喃自语,不由擦起了额头上的冷汗,神色不安地盯着洛阳方向的官道远眺起来。
官道上冷冷清清,未见一个人影。远处一只干瘪着肚子的野狗从道上快速奔过,箭一般射向草地的深处,在追逐一只狂奔逃命的野兔。
“岂不是什么呀?”王福顺不解,“听说现在这个新皇帝素来节俭,将宫里的宦官、伶人杀的杀,剐的剐,没杀没剐的,也大多被赶出了宫。”
“那,那些嫔妃和宫女们呢?”柴守礼追问道。
“听说,也都被赶出了宫外。”王福顺答道。
“怪不得!怪不得!”柴守礼呆呆地盯着漳河之水,周身如坠冰窖。“此事非同小可,须得马上禀告父亲!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柴守礼转过身,一边喃喃自语,一边急匆匆地进了客栈的院子。身后传来了柴荣的呼声,却是充耳不闻。
“父亲!父亲!”
柴荣已回到了客栈近前,连声呼叫父亲,见父亲不答,气哼哼地撇起了嘴巴,很是不满。
“光顾着说话,差点忘了店里的事情。您忙着!”王福顺和颉跌打了声招呼,便跟着进了院子。
颉跌微笑着打量柴荣一番,道:“小家伙,你叫柴荣,对不对?”
P3-4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在这历史长河中,五年半的时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只有经历过的或学习探究过的人才知中国历史上公元953年至959年却是地覆天翻的不平凡岁月,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军事等都经历了结构体制深刻有力的变革。那么人们不仅会问是那位英主明君主宰的?他就是柴荣,五代时期最后一位皇帝,史家笔下的“五代第一明君”。在中国历史上,他像一颗灿烂的明星,照亮了五代乱世,为那个黑暗的时代的终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深的人物之一。
柴荣生活的时代,大唐盛世的光辉已经隐没在历史烟尘的深处。晚唐以来,藩镇军阀们为了争权夺利,把一个锦绣大唐拖入无休止的战火硝烟之中,导致了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五代的开国之君,全部是军人出身。北宋大儒邵康节用“纷纷五代乱离间”来形容那个黑暗时代。何为“乱离”?中国古谚有“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之说,这可说是生逢乱世的中国人发自心底的悲鸣。
柴荣不是开国君主,但他和那些草根出身的开国之君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出身于民间的草泽之中。他在少年时期,为了养家糊口,做过卖伞贩茶的商贩,亲身体验过民间的疾苦,亲眼目睹过暴政与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因而立下了安邦定国的志向。从那时起,柴荣就开始习文练武,结交英雄豪杰,为将来的功业做准备。《新五代史》记载,柴荣“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这些本领和个性,想必就是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养成的。
与同龄人相比,柴荣是幸运的。他有一位同样是草根出身、在后汉军中发迹的姑父——郭威。柴荣厚重笃实的个性,深得郭威喜爱,被郭威收为养子。在他15岁那年,郭威招他从军,到军中历练。柴荣不负厚望,在军中屡立战功,深得将士的拥戴。柴荣也因此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坚定了抱负。他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
聪慧之人,不是机会等人,而是人等机会。公元950年,机会终于来了,柴荣抓住了。后汉皇帝由于疑忌郭威,竟然杀了他的全家,甚至企图派人谋杀郭威。在群情激愤之下,郭威起兵推翻后汉,建立后周,柴荣作为郭威的养子,也成为有继承皇位机会的人之一。郭威在位仅仅四年就去世,经过一番角逐,柴荣胜出,成为后周的第二位皇帝。后世称为周世宗。
柴荣33岁继位,正值年富力强。登基之前,他已经有了近20年的从军经历和治理朝政的经验,是一位成熟的、文韬武略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他有广大百姓的拥戴,绝对忠诚的文武大臣和一个能断善谋的智囊团的支持。因此,在继位之初,他就为自己立下一个30年的愿景,即“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怀着这样的宏伟远景,柴荣在他生命的最后五年中,以令人炫目的铁血手腕,奠定了让纷争扰攘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致太平”的基础。
柴荣是一位目光远大、英明果敢、务实能干的政治家。他深知唐末以来的政治弊端,登基之后致力于革故鼎新,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影响深远的改革。为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废除了国家正税以外的所有税收,还下令禁止地方豪绅、官吏向百姓转嫁赋税;鼓励农民开荒,重新分配无主荒地,颁发均田图均定赋税,促进了农业发展;大刀阔斧整顿吏治,罢黜贪腐庸碌官员,改革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贤才;重视法治、奉行人道,废除了五代以来以严酷著称的法律,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大周刑统》,即使对待监狱中的犯人,也尽量以人道措施对待;亲自主持兴修水利、疏通漕运、扩建京城,恢复了以都城汴京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使汴京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经济最繁荣的城市……
柴荣是一位胆略过人、勇敢善战的军事统帅。为了实现统一大业,他力排众议,整顿五代时期为祸已久的骄将惰兵,提出“兵务精不务多”的战略,创建了精锐的禁军,改变了以往“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局面。统率着这支军队南征北战,在五年之间五次亲征,拉开了统一全国的序幕。在战争中,柴荣每次都亲力亲为,战斗在第一线;每次都能大获全胜,从割据政权和契丹那里收复土地,推进中国统一的步伐。公元959年4月,柴荣亲统各路军队,北伐契丹。在42天的时间里,就顺利地收复了三关三州(共17个县)。按照他的计划,下一步就要收复二十多年前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幽州,彻底改变北中国由于失去屏障、以至于始终处于契丹军事压力之下的被动局面。然而,就在这时,他患了重病,只得班师。
公元959年6月29日,因操劳过度而积劳成疾的铁血皇帝柴荣,带着他未能让天下“致太平”的抱负、未能实现30年宏伟计划的遗憾,永远离开了人世,时年39岁,在位五年零六个月。柴荣留下的,是一个基本走上正轨的国家、一支能征惯战的军队和一半未完成的统一大业。
柴荣逝世三个多月后,他青年时期结交的好友、此时已经掌管殿前禁军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赵匡胤继承了柴荣留下来的强盛国力,继续柴荣统一中国的步伐,终于开创出中国古代一个文化和商业的高峰朝代。宋代的繁荣,应该也有柴荣的功勋。但是,宋代最为后人诟病的,是军事上的软弱,特别是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始终没能收复,导致了中原的农业民族在数百年间受塞北游牧民族的军事压力,直至元朝作为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而收复幽云十六州,恰恰是柴荣临终前还在惦念谋划的事,这不能不说是这位铁血皇帝的最大遗憾。
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总会重演。每位人的思想都是一台发动机,作者就是发动机的点火者。因此,在这里不仅仅是描绘柴荣这位铁血皇帝的人生轨迹;更是希望读者能从这位草根出身的皇帝身上,看到人生的启迪;能从这位英年早逝的历史人物的身上,发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生存智慧和奋斗精神。
2015年5月
历史铭记成就,也启迪未来,时代造就机遇,更赋予重任。无数前贤的精神总结,当一个民族能够从历史中不断汲取、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反省的时候,他必定可以蓬勃振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微观上讲,他必定会生活的健康、自信,争取理想中的最大建业。
历史给人以启示和帮助善莫大焉!不论你从事哪个行业,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的修养。然而,在当下这种节奏的生活,要想在人类积储了几千年的历史知识海洋中,汲取到一份你最应该知道的“古为今用”知识,又是谈何容易啊!
因而本书以“五代十国”纷争为背景,以铁血皇帝柴荣为主线,以他的重要活动、重要事件、重要过程和重要人物为脉络,力求全面、系统、实事、通俗地记述那段错综复杂、云遮雾障、扑朔迷离的时代变迁史,并进行全景式的揭示和深入的剖析。
笔者不是历史专家、学者,过去也不曾对历史进行过系统的探究。撰写此书纯属偶然,赋闲之余逛逛书店、国家图书馆和上上网查阅并留意有关五代十国的资料、阅读了大量史料,正史如新、旧《五代史》、《宋史》、《资治通鉴》等,野史笔记如《默记》、《江南野史》等等,力求全面地描写主人公的一生,同时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风貌和风俗习惯。然而将有关柴荣文字的资料摘录,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许多有关柴荣治理国家、改革创新等等方略,很是上眼,读后思潮澎湃,感慨万千,很想写一部柴荣传奇的书,即是自己学习归纳,也是作为人们实现中国梦的借鉴。于是,不辞劳苦,挑灯夜战历时近3年之久,晓晶、杨琛、肖慧子诸位着意甚殷,用力甚勤的提供资料,及时督促,切磋琢磨,自然不敢懈怠,终于玉成此书。当然,本书是文学作品而非史学作品,为了行文的方便,有一些情节和人物是虚构的,同时,笔者也参考了一些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在这里一并向这些专家学者们深表敬意!在出版过程中特别感谢王继雄同志的支持和帮助。
由于本人学识有限,考证不足,引用不准及疏漏等错误在所难免,诚望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