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装饰美化类。装饰美化类客家工艺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其原初的功能有所减弱,审美意识则得到加强。
五华石雕名师辈出,技艺精湛,五华素称“石匠之乡”。五华石匠不仅能用石头建造房屋、桥梁等各种建筑物,而且能用坚硬的花岗岩雕刻人物、山水、花草和鸟兽虫鱼,使石雕闪烁出艺术的光辉。石雕艺术还在客家民居的门、窗、牌坊、石鼓、石狮、梁柱等中被广泛应用。 客家民居的美化装饰堪称沉稳与浮华的融合。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传统的客家人习惯于聚族而居,民居有土楼、围龙屋、方楼、角楼等。客家民居把客家人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不仅如此,华侨所建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还综合利用了客家、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多种艺术形式。客家民居的装饰还普遍应用了传统木雕艺术,如柱、梁、门、窗、栏杆、屋檐、斗拱、屏风等木雕建筑构件,特别是在围龙屋、堂横屋等传统客家民居建筑中,雕梁画栋,具有古朴典雅、富丽华贵之格调,显示出木雕艺术在建筑中所独具的装饰作用。
第二,穿戴服饰类。客家传统穿戴服饰受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民情风俗的影响和制约,表现为朴素、节俭,色彩单一、造型简洁,以方便、实用、耐穿为原则,只求蔽体御寒而不尚浮华。
受传统的保守习性和观念的影响,客家人在衣着方面始终坚持穿用先人传袭下来的传统服装(如唐装衫),保留中原汉族的服饰传统。客家研究学者陈运栋说:“客家纵然被满清统治了将近300年,仍然穿明朝的服装,即上下分开的衫裤,普通叫唐装。”客家服装承接于明朝的服装,而明又承唐制。据说明朝时受朱元璋的影响,明朝的服装依据唐制,因而叫唐装。唐装不论长短,都造型单一,制作宽松,不能明显地体现形体特征。中原服装的重要特点是宽松肥大,穿着舒适轻松。由此可以看出客家服饰在文化心理上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同时,客家人又随山地农耕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因地制宜,在某些方面对客家服饰加以改革、创新,使其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质和美学特征。例如,客家妇女服饰很少有裙装,这是由于客家人集中居住的地区主要是山区,特别是闽、粤、赣地区,山穷水恶、瘴气袭人、蝇蚊遍地,而客家妇女又终年在山地问劳动,因此,客家服饰中裙装没有被普遍穿用。
第三,节庆灯扎类。在客家人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中,春节是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前后,正好是农闲季节。按客家人的习俗,一般腊月二十五人年假,正月初五出年假,前后整整十天,这是农村的新春休假日。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在春节、元宵节达到高潮。
客家人闹新春和闹元宵少不了跳竹马舞、点船灯、舞狮、舞火龙等活动,各类赏灯、游艺竞技活动层出不穷。客家娱乐性民间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先以色彩夺人,再以节目娱人。
客家民性是朴素的、勤劳的,这一点从客家民间艺术中就可以深深体会到。客家人一年到头都在劳作,就盼着过年过节大伙儿团聚庆祝一下。在各类庆祝活动中,人们互相交流,共同享受节日的愉悦。那毫不做作的舞龙、舞狮,那色彩夺目、寄寓万千祝福的花灯,那动人的“送郎”故事,不仅让人留恋节日的欢乐,也让人深刻体会到客家民间艺术的大俗大雅和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P4-5
在嘉应学院与暨南大学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客家文化丛书》之《客家工艺》得以进入撰写阶段。经丛书主编和作者们的多次探讨,《客家工艺》得以最终确定写作提纲。
本书由嘉应学院美术学院林爱芳、熊青珍、吕海雪和梁嘉四位老师撰写。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九章由林爱芳撰写;第三章由熊青珍撰写;第四章由吕海雪撰写;第五章、第六章和第八章由梁嘉撰写;第七章由林爱芳和吕海雪共同撰写。全书由林爱芳策划与统稿。在撰写过程中,四位作者互相协作,共同努力。但是,由于时间非常紧迫,众手修书,各章风格难免不同,恳请读者指正与谅解。
本书是广东省社会科学2011年十二五学科共建项目“客家传统石雕工艺研究”(GDllXYSl0)研究成果之一。
最后,我们要真诚感谢关心、帮助本书撰写的嘉应学院领导、丛书主编和美术学院的领导、老师们!
作者
2015年6月
在岭南三大民系中,“客家”被称为汉民族中的“吉普赛”。晚清诗人黄遵宪对此曾作过诗意表达:“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在岭南,相对于位居邻海平原的潮汕民系、坐拥肥沃三角洲的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就没那么得天独厚了,它们大都盘踞在山区丘陵乃至层峦叠嶂之中,所谓“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而从民系的历史文化与语言风俗看,客家民系也与它们明显不同。客家学界有“大中华,小客家”的说法,其中强调的是作为民系及其历史和文化的客家与华夏民族及其文明的传承关系。诚如黄遵宪所吟诵的:“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存三代前。”
近三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内地曾经一度沉寂的“客家”不断受到热捧,并涌现出大量的文章著作。但是,由于各自著述的动机与立场不一,加之学风机巧浮躁,致使本来对“客家”有些陌生的外界因此更加模糊。这种情形,一方面说明丛书编撰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基于这一背景,为了保证丛书的质量,我们组织了一批不乏高度与视野,同时又对各自负责的选题有一定积累和研究,且能够充分体现嘉应学院在客家研究领域的水平与影响的作者阵容。对于丛书选题的提炼,则在避免每个选题之间简单重复与拼凑的同时,更多地考虑这些选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对客家历史人文整体风貌的不同侧面展示,尽量覆盖客家的语言风俗、文化教育、山水自然、村落民居、饮食习俗、民间文艺、侨人侨商、足球体技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领域,并注意在内容展开过程中引带出能够体现客家历史人文内涵的标志性人物、事件和物象。同时,考虑到丛书的阅读对象传播影响,在编撰风格上,我们力求雅俗共赏,介绍性文字简洁、通俗但不失生动,延展提升性文字具有一定的内涵。
丛书的出版,除了要感谢各选题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嘉应学院科研处、文学院(客家学院)、客家研究院等单位的关心和支持外,还要感谢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林有能副主席、暨南大学出版社徐义雄社长的理解和信任,特别是出版社史小军总编辑、李艺主任在编撰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邱国锋曾令存
2015年5月30日于梅州
客家民间传统工艺可谓是异彩纷呈,形式多样,每一种都是客家民众聪明才智的艺术结晶。由林爱芳、吕海雪、梁嘉创作的《客家工艺》详细介绍了客家民间工艺,内容包括:五华石雕:“硬打硬”民性的物化形式;大埔青花瓷:“南国瓷乡”的典型代表; 客家建筑装饰:沉稳与奢华的融合;大襟衫:只求蔽体御寒而不尚浮华;编织:自然而朴素的艺术形式;纸扎:客家人喜与悲的情感抒发;清帧版画:近代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产物。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再现各种工艺,便于读者了解客家文化。
近三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内地曾经一度沉寂的“客家”不断受到热捧,并涌现出大量的文章著作。但是,由于各自著述的动机与立场不一,加之学风机巧浮躁,致使本来对“客家”有些陌生的外界因此更加模糊……由此《客家文化丛书》诞生了。
这本由林爱芳、吕海雪、梁嘉创作的《客家工艺》是其中一册,详细介绍了客家民间工艺,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再现各种工艺,便于读者了解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