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客家书院/客家文化丛书/岭南文化书系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近三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内地曾经一度沉寂的“客家”不断受到热捧,并涌现出大量的文章著作。但是,由于各自著述的动机与立场不一,加之学风机巧浮躁,致使本来对“客家”有些陌生的外界因此更加模糊……由此《客家文化丛书》诞生了。

曾令存创作的《客家书院》是其中一册,主要通过历史上梅州地区的书院介绍客家文化教育。

内容推荐

曾令存创作的《客家书院》主要通过历史上梅州地区的书院介绍客家文化教育。书院的藏书、讲学与祭祀,对历史上客家梅州民间崇文重教之风的兴盛与慎远追宗的中原礼俗的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选题侧重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客家自然环境的背景下,从历史上梅州的书院建设与发展事实出发,介绍客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客家(梅州)本土的文化教育与民风教化等问题,为外界认识了解客家民系文化内涵、崇文重教传统提供一个新视角、新思路。

目录

岭南文化书系·前言

客家文化丛书·序

绪论

 一 几个相关概念

 二 客家书院研究情况

 三 本书内容及其他

第一章 历史慨况

 一 分布情况

 二 兴衰原因

 三 相关书院

第二章 文化传播

 一 藏书讲习:传播文化

 二 书院祭祀:教化民风

 三 书院学规:士人品格

 四 书院文化:客家文化

第三章 兴教育才

 一 梅州教育的发轫

 二 书院人才的培育

 三 新式学堂的兴起

第四章 保护传承

 一 客家书院现状

 二 整理与保护设想

 三 书院精神传承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从前面的“客家(梅州)书院情况一览表”看,历史上客家梅州地区44所书院中,官立的有32所,民间创建的有10所,官府与民间合力创建的有2所。官立的占了3/4,这一数字充分体现了地方官府对书院建设的重视。客家书院这种以官立为主的现象,也与本地经济欠发达、邑人难有余资,以及本土硕儒少、聚徒讲学难成气候等原因有关。

宋元之后中国书院官学化倾向日益凸显,换一个角度说,就是地方官员对书院建设与发展非常重视。这其中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上的地方官吏,基本上是儒官,仍有读书人本色,关注文化教育、开通民智大多可说是出于本能。对于教化普及比较迟的岭南,这些官员更是投之以热情。二是到了明清以后,地方知府知县莅临郡邑,多以创建书院为良吏政绩的象征。三是与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认识及相关政策有关。如明代推行“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国策,“内设国学,外设郡学及社学,且转宪臣以董之”。这种思想认识对推动包括书院等在内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生活上,朱元璋即位之初,还规定地方学校师生“月廪食米,人六斗,有司给以鱼肉”,国子监生员更是“厚给廪,岁时赐布帛文绮、袭衣布靴。正旦元宵诸令节,俱赏节钱”。国家筹备专款解决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以让学生安心学业,由此在全国出现“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全民办教育的气象。

这种发展书院的大趋势,亦可看作是对历史上客家梅州地区的书院兴衰缘由的一种解释。当然,客家梅州地区书院的创建与发展,也多少与其特殊的政治地理位置有关。史料记载梅州地区白隋唐五代以来,“荆榛未辟,瘴雾迷人”,是历代贬官迁谪之地。历史上,瘴雾迷人、文化落后的岭南,一向是仕途失意官宦的贬谪流放之地。从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谏议大夫刘元城贬谪梅州,于城内创建书院,聚士讲学开始,延至明、清,不少贬谪梅州的朝廷官员,都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振兴当地教化育人之中,并以此转移因仕途不得志带来的落寞心情。清乾隆十一年(1。746),嘉应州知州安徽天长人王者辅在攀桂坊东山右麓倡建东山书院,同时在南口镇倡建培南书院。王者辅早年(清雍正六年,即1728年)授任广东海丰县令期间,勤政爱民,治邑如理家。王者辅生性耿介,憨直不屈,被称为“怪尹”。后因触怒上官,被判监禁4年。出狱后,被广东巡抚延请人幕,巡抚以人才保荐,王者辅才得以发往甘肃军前效力,并立功。清乾隆元年(1736),王者辅以军功授固安(今河北省)县令后依然不改刚直之性,被称为“铁匠”。王者辅平素俭约,每餐仅一个菜,外出常以烙饼裹胡葱充饥。清乾隆二年(1737),升为顺天府(今北京)同知(知府的副职),王者辅立书院,建营房,政绩辉煌。清乾隆五年(1740),王者辅升迁为宣化(今河北省)知府,却因“执法不阿,为揭帖所陷”,于第二年降职至广东,任惠州知府。清乾隆九年(1744),王者辅补授嘉应州知州。到任之初,王者辅见历年积案2000余宗,即明咨暗访,在任内基本查清积案,并妥善处置。清乾隆十一年(1746),王者辅支持整修状元桥,并倡建东山、培南两书院。此外,王者辅还迁建千佛塔,兴建城北窖溪、合溪坝二桥,造福乡民。后又因文武官僚不和而失官。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前后,王者辅又因办案差错,谪戍吉林。王者辅一生好读书,著述颇富,可惜在吉林时因家中失火,所著大都遭焚,连仅留存的一部由其好友蓝鼎元等校订的《读书记事》,后亦亡佚。王者辅的流放生活持续了8年。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左右王者辅在吉林去世,身后别无长物,仅余藏书75柜。像刘元城、王者辅这些儒官的个案很有代表性,对我们了解贬官与客家梅州地区书院的历史,具有启发意义。P25-26

序言

在岭南三大民系中,“客家”被称为汉民族中的“吉普赛”。晚清诗人黄遵宪对此曾作过诗意表达:“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在岭南,相对于位居邻海平原的潮汕民系、坐拥肥沃三角洲的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就没那么得天独厚了,它们大都盘踞在山区丘陵乃至层峦叠嶂之中,所谓“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而从民系的历史文化与语言风俗看,客家民系也与它们明显不同。客家学界有“大中华,小客家”的说法,其中强调的是作为民系及其历史和文化的客家与华夏民族及其文明的传承关系。诚如黄遵宪所吟诵的:“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存三代前。”

近三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内地曾经一度沉寂的“客家”不断受到热捧,并涌现出大量的文章著作。但是,由于各自著述的动机与立场不一,加之学风机巧浮躁,致使本来对“客家”有些陌生的外界因此更加模糊。这种情形,一方面说明丛书编撰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基于这一背景,为了保证丛书的质量,我们组织了一批不乏高度与视野,同时又对各自负责的选题有一定积累和研究,且能够充分体现嘉应学院在客家研究领域的水平与影响的作者阵容。对于丛书选题的提炼,则在避免每个选题之间简单重复与拼凑的同时,更多地考虑这些选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对客家历史人文整体风貌的不同侧面展示,尽量覆盖客家的语言风俗、文化教育、山水自然、村落民居、饮食习俗、民间文艺、侨人侨商、足球体技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领域,并注意在内容展开过程中引带出能够体现客家历史人文内涵的标志性人物、事件和物象。同时,考虑到丛书的阅读对象传播影响,在编撰风格上,我们力求雅俗共赏,介绍性文字简洁、通俗但不失生动,延展提升性文字具有一定的内涵。

丛书的出版,除了要感谢各选题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嘉应学院科研处、文学院(客家学院)、客家研究院等单位的关心和支持外,还要感谢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林有能副主席、暨南大学出版社徐义雄社长的理解和信任,特别是出版社史小军总编辑、李艺主任在编撰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邱国锋曾令存

2015年5月30日于梅州

后记

本书是《岭南文化书系·客家文化丛书》(共10本)其中的一本,也是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人文学中心建设——比较文化视野的文学通化研究”子项目“人文学术的迁徙演进:以客家文化为个案”的结题成果。本书名为“客家书院”,主体内容还是通过介绍历史上客家梅州地区的书院来考察、了解客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至于有关书院的经费来源、书院的日常管理、书院的招生及讲习的情形等,并未深入涉及。换句话说,本书内容的关键词,是关于客家的“崇文重教”,只不过对这一关键词内涵的解释,绕了一个“弯”,即借助历史上客家梅州地区的书院,以及与书院相关的教育机构。

书稿从拟题至完稿,大概用了一年的时间。但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始于多年前,至少可以追溯至2010年。撰拟此书的难度主要在于对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因为到目前为止仍未有系统完整地梳理历史上客家梅州地区书院的著述,已有的论文或介绍文章,切入的角度也与本书的设计不同,同时对其中资料引用的可靠性亦有怀疑。

由于选题及其涉及问题的局限,还有本人的能力与水平,本书的风格与丛书的整体设计存在一定距离。但愿书中的图片能够予以一定的弥补。

本书的写作,从资料的搜集到图片的采集,先后得到梅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梅江区委宣传部、大埔县委宣传部等地方文化宣传部门,以及相关地方文史工作者的支持和帮助,特此致谢。书中对所关涉的资料与图片处理,见本书绪论。

作者

2015年5月于梅州嘉应学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8: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