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客家方言/客家文化丛书/岭南文化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近三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内地曾经一度沉寂的“客家”不断受到热捧,并涌现出大量的文章著作。但是,由于各自著述的动机与立场不一,加之学风机巧浮躁,致使本来对“客家”有些陌生的外界因此更加模糊……由此《客家文化丛书》诞生了。

这本由温昌衍、王秋珺创作的《客家方言》是其中一册,对客家方言主要是梅州客家方言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对客家方言的生动展示,便于读者了解客家文化。

内容推荐

客家方言是客家人在迁徙中形成的一种交际工具,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原古韵,但又有所发展,吸收并融化了客家土著的语言成分。由温昌衍、王秋珺创作的《客家方言》对客家方言主要是梅州客家方言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客家方言的分布、形成及文化底蕴;客家方言的语音;客家方言的词汇;客家方言的语法;客家方言的文化内涵;客家方言的保护。通过对客家方言的生动展示,便于读者了解客家文化。

目录

岭南文化书系·前言

客家文化丛书·序

一 绪论

 (一)客家方言的分布

 (二)客家方言的分片

 (三)客家方言的形成

 (四)客家方言与周边方言的关系

 (五)客家方言的文化背景

二 客家方言的语音

 (一)客家方言的语音特点

 (二)客家方言的音系

 (三)客家方言语音与中古音的对应

 (四)客家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

三 客家方言的词汇

 (一)客家方言词汇概说

 (二)客家方言的基本词

 (三)客家方言的古语词

 (四)客家方言的特征词

 (五)客家方言的熟语

四 客家方言的语法

 (一)词法特点

 (二)句法特点

五 客家方言的文化内涵

 (一)客家方言中的地理文化

 (二)客家方言中的过年文化

 (三)客家方言中的神灵信仰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花都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北兴镇及芙蓉嶂一带。

从化客家方言分布在东部的吕田。

东莞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清溪一带与惠阳、宝安两县相接的丘陵地带。

增城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荔城、永和、福和、镇龙、小楼、派潭、正果等乡镇,分“程乡话”(以正果镇为代表,居民来自旧称t·程乡”的梅县)和“长宁话”(以派潭镇为代表,居民来自旧称“长宁县,,的新丰县)。(《增城方言志(第二分册)》)

中山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五桂山区和合水一带。

三水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六合、迳口和大塘等处。

台山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赤溪区(赤溪区曾单独立县)和田头区。

(3)粤北。粤北与粤中、赣南在地域上相连成片,也是客家人的基本聚居地之一。从使用方言的情况来看,粤北地区估计有400万以上的人口以客家方言为主要交际用语。主要分布在韶关市、清远市各县(市),其中始兴、翁源、新丰是纯客家方言区;韶关的南雄、乳源、曲江、乐昌、仁化,清远的英德、连州、连南、连山、阳山、佛冈、清新各县(市、区)的一部分地区也有分布。其中南雄、乳源、乐昌、曲江、英德以客家方言为主要交际用语,其余各地以非客家方言为主要交际用语。(《粤北客家方言的形成和分布》)

从来源看,粤北客家方言主要来自赣南和闽西。清新、佛冈等地,除了来自闽西,还有来自粤中惠州和粤东梅州一带。

(4)粤西。分布在湛江、茂名、阳江三市,包括廉江、化州、信宜、高州、电A、阳西、阳春等地的部分地区。除上述七县(市)外,雷州半岛的徐闻、海康、遂溪小部分地区也有分布,多为近50年来粤西各地客家人迁徙时带人的。

粤西客家方言称“偃话”,有“大侄”和“小侄”之分。tt大偃”是指纯客所占范围较广,人口较多、较集中,受粤方言影响较小,因而方言成分较纯的客家方言,如廉江的塘蓬、石角,化州的兰山、中垌,信宜的茶山、钱排,高州的新垌、马贵,电A的沙琅、望夫,阳春的三甲、八甲等地的客家方言。“小偃”是指粤客居民穿插地带受粤方言影响较大,因而方言成分不纯的客家方言,如廉江高桥、雅塘等镇的客家方言。

粤西客家方言是由于明末清初以来闽西和粤东、粤北客地的居民直接或间接地向粤西移民而形成的。(《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

2.福建境内的客家方言

福建境内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闽西地域相连的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宁化七县。这七县客家方言大体可以分为三片,南片的上杭、永定、武平和粤东地区相连,且明清以后有粤东客家人倒流,人居三县,所以这三县的方言与粤东客家方言比较接近。北片是清流、宁化两县,彼此的方言较为接近,也杂有一些闽方言的成分。中片的连城话和长汀话则游移于两片之间,其中连城话的特殊成分较多,县内差异也大,五六种小方言之间通话还有困难。相对而言,长汀话与南片较为接近,又由于长汀历来为州府所在地,那里的方言音系比较简单,有些地方受到官话的影响,南北两片的人都比较容易听懂,因而在闽西客家方言中比较有代表性。此外,明溪县西部、南部,诏安县的秀篆、官陂、太平,平和县的九峰、长乐,南靖县的曲江,龙岩市的大池、万安,它们大多数是纯客乡或客家人占多数的乡镇,也有客家方言分布。在闽中、闽北和闽东则有一些大小不一的客家方言岛。(《闽西七县客家方言语音的异同》)

3.江西境内的客家方言

江西境内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于江西南部赣州地区的赣州郊区、赣县、南康、大余、崇义、上犹、信丰、龙南、定南、全南、寻乌、会昌、于都、瑞金、兴国、宁都、石城等18个县(市)。吉安地区的吉安、遂川、泰和、井冈山、永丰、万安、永新、宁冈,宜春地区的靖安、奉新、宜丰、万载、铜鼓,萍乡市的莲花,九江地区的修水、武宁,抚州地区的广昌,上饶地区的横峰等地都有客家方言。此外,贵溪、铅山县的畲族乡也属客家方言岛。

江西境内的客家方言既有被称为“老客家”的赣南本地话,又有明末清初从闽西、粤东迁来的客家移民带来的客籍话。这种内部差异与居民的迁徙时问、来源、路线有密切的关系。 (《客赣方言比较研究》)P4-5

序言

在岭南三大民系中,“客家”被称为汉民族中的“吉普赛”。晚清诗人黄遵宪对此曾作过诗意表达:“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在岭南,相对于位居邻海平原的潮汕民系、坐拥肥沃三角洲的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就没那么得天独厚了,它们大都盘踞在山区丘陵乃至层峦叠嶂之中,所谓“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而从民系的历史文化与语言风俗看,客家民系也与它们明显不同。客家学界有“大中华,小客家”的说法,其中强调的是作为民系及其历史和文化的客家与华夏民族及其文明的传承关系。诚如黄遵宪所吟诵的:“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存三代前。”

近三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内地曾经一度沉寂的“客家”不断受到热捧,并涌现出大量的文章著作。但是,由于各自著述的动机与立场不一,加之学风机巧浮躁,致使本来对“客家”有些陌生的外界因此更加模糊。这种情形,一方面说明丛书编撰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基于这一背景,为了保证丛书的质量,我们组织了一批不乏高度与视野,同时又对各自负责的选题有一定积累和研究,且能够充分体现嘉应学院在客家研究领域的水平与影响的作者阵容。对于丛书选题的提炼,则在避免每个选题之间简单重复与拼凑的同时,更多地考虑这些选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对客家历史人文整体风貌的不同侧面展示,尽量覆盖客家的语言风俗、文化教育、山水自然、村落民居、饮食习俗、民间文艺、侨人侨商、足球体技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领域,并注意在内容展开过程中引带出能够体现客家历史人文内涵的标志性人物、事件和物象。同时,考虑到丛书的阅读对象传播影响,在编撰风格上,我们力求雅俗共赏,介绍性文字简洁、通俗但不失生动,延展提升性文字具有一定的内涵。

丛书的出版,除了要感谢各选题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嘉应学院科研处、文学院(客家学院)、客家研究院等单位的关心和支持外,还要感谢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林有能副主席、暨南大学出版社徐义雄社长的理解和信任,特别是出版社史小军总编辑、李艺主任在编撰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邱国锋曾令存

2015年5月30日于梅州

后记

《客家方言》总算完成了,这是“岭南文化书系·客家文化丛书”中的一本,也是一本带有普及性的小册子。根据雅俗共赏的要求,在编写过程中,笔者尽力收集材料、平实叙述,尽量将客家方言需要介绍或值得介绍的地方作客观的描写和分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在此之前,笔者曾经编著过另外一本《客家方言》(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因为两书都有概论部分(两本书的书名都是“客家方言”,且都是编委会根据“客家××”的格式统一拟定的),所以两书有部分相同的内容,比如客家方言的分布、分片等的介绍。当然,由于近十年客家方言的调查和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论著,本次的《客家方言》自然吸收了不少新的调查研究成果。在内容的处理上,本次的《客家方言》也与以前那本不太一样,音系上从简,词汇上从详,语法上注重特色(与普通话不同之处)。总的来看,两者差别较大,可以互相补充。

在编写过程中,笔者参考和引用了不少著述(详见本书参考文献),特别是以下著述:《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梅县点材料)(语文出版社,1995年)、《汉语方言概要》(“客家方言”部分)(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语文出版社,2001年)、《梅县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客赣方言调查报告》(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广东的方言》(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客家方言语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梅县方言古语词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客家方言语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梅县方言语法论稿》(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7年)、《梅县方言语法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梅县客家方言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在此,特向本书参考和引用各著述及图片的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丛书主编邱国锋教授、曾令存教授为本书的写作和修改提供了精当的指导意见,暨南大学出版社的史小军总编辑和李战副社长也为本书的修改提了宝贵的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的写作还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粤东北地区客家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2AZD076)的支持(本书也是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笔者也谨此致谢!

最后补充说明一下,本书是笔者和王秋琚同志(中国客家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客家文博》副主编、方言学硕士)合作完成的,笔者主要负责文字部分,秋瑁同志主要负责图片部分并核对部分梅县话材料。因为有两人的通力合作,本书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由于时间仓促,加上笔者能力有限,本书定有不少疏漏,恳请同仁和读者不吝指正!  温昌衍谨记

2014年10月初稿

2015年3月定稿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