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死魂灵(全译本)/外国文学经典名家名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罗斯)果戈理
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乞乞科夫登上狭窄的木头阶梯,向上走了几步,来到宽宽的门廊里。就在这时,门吱呀一声打开了,走出一个穿印花布裙的胖乎乎的老太婆,对他说:“请进来吧!”进屋之后,他发现这里的一切都非常眼熟,所有的陈设都是在那些驿道旁的小饭馆里常见的老相识了。具体地说吧,有蒙着一层霜的俄式茶炊,刨得平滑的松木板壁,墙角里有一只三角橱柜,里面摆放着茶具,圣像前的彩带上悬挂的金黄色的瓷制彩蛋,刚生过猫崽的母猫儿,一面能让人改变形状的镜子,能把两只眼睛照成四只,把人脸照成烙饼。最后,还有摆在圣像两侧的一束束香草和石竹花,早已枯干陈旧,可以让前去闻它们的香味的人一连打几个喷嚏,仅此而已。

“有乳猪吗?”乞乞科夫向站在那里的一个村妇问道。

“有的。”

“是放了姜和酸奶的吗?”

“正是。”

“快端上来吧!”

老太婆到橱柜里去拿餐具,不大一会儿,便拿来一只菜碟,一块浆得像干树皮一样硬,可以直立摆放的餐巾。接着又拿来一把像削笔刀一样薄的餐刀,骨制的刀柄已经发黄,一把只有两个齿的餐叉和一只摆在桌上就要歪倒的歪歪扭扭的盐瓶。

我们的主人公像往常一样,立刻同老太婆聊起天来,问这饭馆是不是她自己开的,到底谁是这里的老板,这饭馆收入怎么样,儿子们是否同他们住在一起。又问她大儿子是光棍汉,还是结过婚了,儿媳妇怎么样,是不是有一笔很可观的嫁资,儿子的老岳父是否满意,在举行婚礼的时候,收到的礼物不多他有没有生气,总之,他打听得仔细认真,没有放过任何细枝末梢。不言而喻,他没有忘记打听附近都有哪些地主。于是他了解到,这周围住着各种各样的地主:勃洛欣、波契塔耶夫、梅里诺依、切普拉科夫上校、索巴凯维奇。“啊呀,索巴凯维奇你也认识?”乞乞科夫问道。老太婆立刻回答说,她不但认识索巴凯维奇,而且认识玛尼洛夫,并且说,玛尼洛夫比索巴凯维奇大方些,比如说,玛尼洛夫来了,马上要一个清炖鸡,要一盘煎牛犊肉,要是有羊肝,他再要一个羊肝,每一种菜他只是尝一尝,吃得不多。可是索巴凯维奇却只点一个菜,而且吃得精光,有时要求给他加菜,却不愿多付钱。

就这样,他边吃边谈,不多时,盘里的乳猪只剩下最后一小块了。这当儿,忽然传来马车驶近的辘辘声。乞乞科夫朝窗外望一眼,只见一辆由三套好马驾着的四轮轻便马车在小饭馆门前停下来。马车里走下来两个男人,其中一个金黄头发,个子很高,另一个男人略微矮一些,头发乌黑。金发男子穿一件深蓝色骑兵服,黑头发男子穿一件普通的花条短上衣。这时,远处又驶来一辆四轮轻便马车,不过这辆车里没有坐人,驾车的四匹马毛发很长,脖子里的套具破破烂烂的,挽具是用麻绳做的。金发男子下了车,没有停留,立刻走上扶梯,进屋去了。可是那个黑发男子还站在马车旁边,好像在马车里找什么东西,一边同仆人交谈着,又朝随后驶来的那辆马车招了招手。乞乞科夫听见了他的声音,感觉着似乎有点耳熟。当他仔细打量那个黑发男子的时候,金发男子已经找到房门,推开门走进来。此人高挑身材,从脸上看,他是很瘦的,或者是所谓的未老先衰,留着两撇棕红色的小胡子。从他那黝黑的脸色可以判定,他是同烟很有交情的,他所接触的烟即便不是硝烟,那么至少也是人抽的烟。他很有礼貌地向乞乞科夫鞠一躬,乞乞科夫还他一个同样的鞠躬。大概过不了几分钟,他们就会像老相识那样亲切地交谈起来,因为两人一见面就十分投机,几乎同时谈到昨天那场大雨荡涤了路上的尘土,并对今天凉爽愉快地行车表示高兴。可是恰在这时,他那位黑头发同伴闯进来。这黑发男子脱下帽子往桌上一扔,使劲搔了搔他那乌黑浓密的头发。这是一个英姿勃发的小伙子,中等身材,体魄相当健壮,脸颊丰满,面色红润,雪白的牙齿,漆黑的络腮胡子。他那皮肤,的确长得鲜嫩,白里透红,浑身上下焕发出健康的活力。

P57-58

目录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童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二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结尾部分残存的一章

序言

《死魂灵》是一部享誉世界的奇书。即便没有读过果戈理作品的人,往往也知道《死魂灵》这部小说。可是读过《死魂灵》的人,却不见得每个人都完全读懂了这部作品。就是读不懂这部作品的人,往往也会被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所吸引和震撼,惊叹幽默大师果戈理的艺术才能。的确,果戈理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复杂而又古怪的天才,《死魂灵》则是这位天才作家的思想和艺术的结晶。

1842年5月,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第一卷奇迹般地出版了。单凭这半部《死魂灵》,果戈理就震动了俄国文坛,乃至震撼了整个俄国。当然,《死魂灵》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更多的是给作家带来烦恼,招致诽谤、谩骂和围攻。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谈到果戈理当时所遭遇的古怪命运时曾写道:崇拜果戈理的人不敢把他视为伟大作家,承认他的天才的人,不是狂热地爱他,就是对他恨之入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他逝世以后。据同时代人回忆,在果戈理逝世后不久,作家屠格涅夫曾在《莫斯科新闻》上发表一篇短文,称果戈理是伟大的作家。为此,屠格涅夫被关进警察局的拘留所,蹲了两个星期班房。可见当时的沙皇当局对果戈理仇恨之深。

不过历史总是公正的。一百多年来,果戈理的《死魂灵》成为世界各国读者最喜爱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果戈理和他的作品能够震动俄国文坛乃至震动整个俄国,是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在果戈理生活和创作的时候,正是俄国封建农奴制走向瓦解,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时代。这时的俄国社会,新与旧,进步与反动两种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不断地发生着激烈的撞击和裂变。1812年俄国战胜拿破仑的入侵,唤起了俄罗斯民族意识和社会自觉,俄围统治阶级内部开始发生分化,进步的贵族革命势力迫切要求改革俄国社会。于是1825年12月爆发了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被镇压后,俄国社会矛盾不但没有缓和,反而更加尖锐。沙皇当局的神经也变得更加敏感,更加脆弱,它一方面加强了专制政权的统治,同时强化了书刊检查制度,御用文人和反动势力更加猖狂。

当时的俄国文坛,流派甚多。在果戈理出现之前,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先后占据着俄国文学的主流地位。普希金开现实主义之先河,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和《杜布罗夫斯基》、《上尉的女儿》等小说。果戈理比普希金稍晚一些登上俄国文坛,他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同时又开辟了俄国文学发展的新阶段,成为俄国写实派的一代宗师。他在题材上不追求奇险怪僻,也不在文字上缕金错彩,而是用饱含爱憎感情的笔触,如实反映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因此,他的作品在当时和以后数十年间成为进步力量反对农奴制的一个有力武器。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于1809年5月4日出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得城附近的乡村里。他本来姓果戈理一亚诺夫斯基,祖上有波兰血统。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望的乡绅,早年曾在邮电部门供职,当过八品文官,后辞去公职,在乡下当地主,并喜好写作,曾用乌克兰文和俄文写诗和喜剧。果戈理自幼爱好文学,在涅仁中学读书时,他已博览群书,并积极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曾扮演冯维辛的喜剧《纨祷少年》中的主角。1828年,果戈理中学毕业后,满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去往京城彼得堡,希望得到一官半职,结果连连碰壁,几经周折才谋到一个缮写员的差事。这期间,果戈理亲身体验了小公务员和下层官吏生活的艰辛,地位的低下,目睹达官贵人的骄奢淫逸和俄国官场的黑暗腐败。这给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果戈理当过中学教师、彼得堡大学的副教授。1838年辞去公职,专事创作。

果戈理的成名作是1831年9月出版的《狄康卡近乡夜话》。这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集,情节多取材于乌克兰民间故事。果戈理以优美、清新且富有幽默的笔调讴歌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和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这部小说集曾得到普希金的称赞和别林斯基的好评。此后,果戈理创作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其中《塔拉斯·布尔巴》、《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外套》、《涅瓦大街》等,被后代人誉为世界中短篇小说的名篇。果戈理这一时期的作品,已显示出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同时流露出他对“小人物”的深切的同情。当时的书刊检查机关对果戈理的作品检查极严,常常要删去许多抨击官府的字句。例如,短篇小说《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在发表时,果戈理不得不在正文前面加上一句声明:“这篇小说里所描写的事件属于一个非常古老的时代。并且,完全是向壁虚构的。”1836年,果戈理创作的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刺激了反动当局的敏感的神经。剧本写一个落魄的花花公子路过某城,被一帮贪官污吏当成京城里来私访的钦差大臣而闹出大笑话。愚蠢的官吏们听说“钦差大臣”驾到,无不惊慌万状,人人自危,害怕自己的劣迹败露。于是以市长为首的贪官们便对这位假钦差百般讨好,甚至让自己的妻子女儿向他献媚,丑态百出。《钦差大臣》在彼得堡公演后,沙皇当局和反动文人对果戈理进行围攻。当时果戈理在给《钦差大臣》的主要演员谢普金的信中写道:“官吏们大喊大叫,说我胆敢冒犯国家公职人员,简直是目无神圣。警察反对我,商人反对我,文学家反对我……我现在才明白,作为一个喜剧作家是什么滋味。只要有一点真实的影子,人家就会攻击你,并且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阶层……”

……

果戈理终生没有结婚。同情和爱戴他的朋友和莫斯科的大学生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果戈理的思想和创作复杂、多变,留下不少疑团,给后代学问家留下了许多研究的余地。

在1936年,果戈理的这部长篇小说由鲁迅先生根据德文版并参照日文版译成汉语,初次定下《死魂灵》这个译名。近年我国学术界曾有人对《死魂灵》这个译名提出质疑,有人认为这部小说的标题应译为《死农奴》。对于懂俄语的读者来说,这个问题也容易造成误会,因为Мертвые Луши既可理解为死农奴,亦可理解为死魂灵。那么这部小说的名字究竟应译为什么呢?

要确定这部小说的译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原作者果戈理的本意。在俄语中,农奴和灵魂是一个同音词。应该说,在这部小说里,果戈理巧妙地使用了这个双关语。乞乞科夫到处访问地主,去那里购买的是死农奴,而不是魂灵。然而,购买死农奴这件事本身是荒诞的,对不明真相的人来说是难以置信的。果戈理正是利用这个耸人听闻的怪事,经过艺术加工,勾勒出小说的主线。乞乞科夫购买死农奴的丑事败露后,引起各界人士的猜疑。省城的大员们聚在警察局长家里,猜测乞乞科夫其人其事。这时,“死农奴”又被理解为“死魂灵”或者“死亡人口”。在本书第二卷里,当乞乞科夫向科施卡廖夫上校购买死农奴时,果戈理已明确使用“死魂灵”的概念。在小说的末尾,穆拉佐夫规劝乞乞科夫改邪归正时,要他不要老想着那些“死魂灵”,要多想想自己的活的灵魂。应该说,这是果戈理的点题之笔。

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曾指出:“《死魂灵》这个标题本身就包含着一种令人恐怖的东西。它不能赋以别样的名字;并非户籍名册上所有的才是死魂灵,这一切诺兹德廖夫们、玛尼洛夫们及其他人——这些都是死魂灵,我们到处可以碰见他们。”果戈理创作《死魂灵》,其意图之一是要指出地主阶级的没落,《死魂灵》一语双关,既指已死的农奴,同时又指灵魂已死的地主和龌龊邪佞之徒。由此可见,这部文学名著的标题译为《死魂灵》是较为恰切的。

《死魂灵》第二卷原文有多种版本,不同版本之问有较大的差异。本书是根据原苏联国家文学艺术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果戈理文集两卷本》翻译的。

郑海凌

1995年9月写于北京

内容推荐

长篇小说《死魂灵》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它描写一个投机钻营的骗子(吝啬鬼)——假装成六等文官的乞乞科夫买卖死魂灵(俄国的地主们将他们的农奴叫做“魂灵”)的故事。乞乞科夫来到某市先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打通了上至省长下至建筑技师的大小官员的关系,而后去市郊向地主们收买已经死去但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准备把他们当做活的农奴抵押给监管委员会,骗取大笔押金。他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地主,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买到一大批死魂灵,当他高高兴兴地凭着早已打通的关系迅速办好了法定的买卖手续后,其罪恶勾当被人揭穿,检察官竟被谣传吓死,乞乞科夫只好匆忙逃走。

编辑推荐

本书是外国文学经典名家名译系列丛书之一《死魂灵》,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基石,也是果戈理的现实主义创作发展的顶峰。别林斯基高度赞扬它是“俄国文坛上划时代的巨著”,是一部“高出于俄国文学过去以及现在所有作品之上的”,“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高度艺术的作品。”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4: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