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白在五四运动前就开始写白话诗,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他的新诗还显示了由旧诗蜕化而来的特点,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并以触及重大的社会课题和鲜明的乡土色彩,在五四时期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孙昌建著的《读白(刘大白和他的朋友圈)》从12各方面解读民国时期著名诗人刘大白。同时本书亦是解读民国,解读当时的文人圈,解读那些书生意气,解读夜深长抱西湖卧,身前死后寂寞名。
| 书名 | 读白(刘大白和他的朋友圈)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孙昌建 |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大白在五四运动前就开始写白话诗,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他的新诗还显示了由旧诗蜕化而来的特点,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并以触及重大的社会课题和鲜明的乡土色彩,在五四时期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孙昌建著的《读白(刘大白和他的朋友圈)》从12各方面解读民国时期著名诗人刘大白。同时本书亦是解读民国,解读当时的文人圈,解读那些书生意气,解读夜深长抱西湖卧,身前死后寂寞名。 内容推荐 刘大白是民国新诗杰出诗人,又是民国教育新政的积极推行者,是白话文运动的旗手和鼓手。曾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孙昌建著的《读白(刘大白和他的朋友圈)》从12各方面解读民国时期著名诗人刘大白。 目录 读白之一 读白缘起 读白之二 名字由来 读白之三 四大金刚 读白之四 驮着斜阳归去的诗人 读白之五 霞是最值得讴歌的 读白之六 学者和斗士 读白之七 绍兴三杰 读白之八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读白之九 西博会的那些事情 读白之十 《白屋书信》和诗人之疾 读白之十一 大白的家族和后代 读白之十二 当年的藏书都到哪里去了 附录 生前死后寂寞名 平水灵隐探诗魂 试读章节 就我的口味而言,以故乡的文人为例,一度我更喜欢重口味的鲁迅先生——这倒不是说启明先生的文字就是小清新,你说那苦茶苦雨般的文字,怎么可能小清新呢?蔡元培乍一眼看去是人见人爱的,但你去读读他的专著就可发现,这是个太博大的人物,只是文学的色彩相对淡些,且是个喜欢定制度的人,而我又偏好那类在制度边游弋的诗词小说文章,于是,在跟绍兴沾点边的先生里面,我先是去读了孙伏园孙福熙兄弟,再扩而大之,把上虞、诸暨这些绍兴地区的都一网打尽,一个个名字数下去,好像革命家是要多于文学家啊——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啊,要那么多作家干什么呢?但那个年代革命家是不嫌多的,因为要前赴后继嘛。读革命党人的故事是我永远感兴趣的,不仅有少时读《水浒》时的那种淋漓痛快,也可算鉴古知今的一种方式吧。 所以,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叫作“转身遇到他”——我遇到了刘大白。 其实也不是遇着,因为当时要写浙江一师的四大金刚,大白便是其中之一。这本来是规定动作,但规定动作做多了,便很想搞点自选动作,这种“自选”的初起,实在是因为依附在大白身上的一些传奇和八卦,但凡诗人身上总多少有点这种传奇性的。有的是不说不写,不说不等于没有,不写不等于不存在。而另一方面,只要有小报的存在,就会有八卦,这没什么奇怪的。正如电影《黄金时代》中萧红所说的,可能没有人记得我的作品,但一定会有人谈我的八卦。因为八卦就是谈资嘛,饭局散了之后谁把谈资当回事情呢?当回事情的要么是小报记者,要么是书生文人,会去写一点记一点;或者是今天的“手机控”,在路上会编选点文字发给三两朋友看看。说白了,我之所以读白,先是被大白的爱情故事所吸引的,我就在想,人家的故事包括人家的伤痛,怎么就成了我的下午茶了呢? 这真是一个消费的时代啊。 事实也是这样,当你沉迷多深,你就会用多深的时间来廓清这些沉迷,这倒并不是说一定能正本清源,至少能拨开一些迷雾,有时属于边读边拨,渐渐的,更大的诱惑便又出现了——我从一个人读到了一个圈子。我们今天也熟悉朋友圈,先是加QQ好友,然后是MSN,然后是博客和微博,再是微信朋友圈什么的,层出不穷……总之认识陌生人就只需摇一摇或扫一扫,这也意味着朋友的可靠程度变得越来越值得怀疑了,但我们不能因交友工具的此种变化升级而去怀疑真朋友的诚心诚意。把一个人放到一个圈子里去,这样他所激起的涟漪就扩散开去了,各式人物就会粉墨登场。读一个人有时难免会有点呆板乏味,但读一个圈子,诸如巴黎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抑或中国的竹林七贤和《新青年》的圈子,就有意思多了。比如写浙江一师的四大金刚,如果刘大白之后写陈望道,陈望道之后写夏丐尊,夏丐尊之后写李次九,那只不过是我电脑上的四个文件夹而已,我要写他们的交集,写他们为什么来到浙江一师,谁叫他们来的,最后为什么离开,这样就有可能会有更多的闲笔写他们的私人交往,写他们是怎么在一起游湖喝酒的。因为这四个人不是说生来就是金刚来造反或护法的,不是的,他们首先是来谋饭碗来讨生活的,然后才有志趣相投地做点事情。这样写,大约会有时代众生相的意味,因为那个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诗人的基因、文人的性情,抑或是一个文人和时代的关系,这似乎都是具有穿越特征的。这正如一台大戏,不可能就一个主角是精彩的,其他都是陪衬,不可能的,在一个时代的舞台上,每个粉墨登场的人都是极有戏感的,问题是我们的兴趣点到底放在哪里。于我,一开始是放得很小的,比如我先前写过一本《向来风花雪月》,写跟杭州发生了情感关系的文人墨客,而且这种关系只是小概率中的情爱故事,比如鲁迅曾携广平兄同游西湖,比如郭沫若曾到杭州孤山来约会未果;比如郁达夫娶了杭州女子王映霞,还造了一座风雨茅庐。但那个时候,刘大白还在我的视野之外,因为他是一个边缘化的人物,这倒反而成就了我今天的读白之旅,因为有新鲜感啊,有发现啊,虽然这种“发现”只是因为过去暂时被屏蔽罢了。 P4-6 书评(媒体评论) 刘大白是一位对诗学、文学、佛学、史学、行政、政治都有兴趣的人。这种多方面兴趣的人,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蒋梦麟 大白在朋辈中,年龄最长,而兴趣却反最高,好说闲话,好动闲气,又好购置闲物……有人定绰名曰“老少年”又因其喜欢欧化,好新奇,更故有“欧化老少年”之名。 ——夏丐尊 他是旧诗词的大作手,但,他在白话诗的创作上,又是急先锋。——曹聚仁虽然胸襟配着政府高级官员的徽章,其实,本质上仍属于文学家和学者的刘大白先生。 ——钟敬文 在中国新诗这只美丽的蝴蝶还没有破茧而出的当口,我们可千万不要忘了还曾经有一个在黑暗中挣扎的刘大白。 ——痖弦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