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刘统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战场上的胜负是决定一个旧政权消亡,一个新政权诞生的主要原因。但是战争是政治的体现,尤其是人心的体现。就是占最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商人究竟拥护谁,反对谁,愿意跟着谁走向光明,不愿意跟着谁走向黑暗。我们从1948年的历史中可以看到,蒋介石和国民党绞尽脑汁,采取了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来挽救政权的衰败;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艰苦奋斗,赢得了战略决定的胜利。刘统编著的《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以国共双方斗争为主线,反映中国解放战争决战阶段的历史过程。

内容推荐

阅读刘统编著的《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让我们回顾1948年中国经历的风风雨雨。用历史事实说明从战场到后方,从农村到城市,从生活到经济,从舆论到思想,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目录

前言

第1章 土地改革的暴风骤雨

第2章 上海的社会风潮

第3章 南京的政治戏剧:“行宪国大”

第4章 厉兵秣马,准备决战

第5章 鏖战西北,逐鹿中原

第6章 改造俘虏,化敌为我

第7章 建立解放区的新经济基础

第8章 解放军军事工业的创办

第9章 蒋经国上海“打虎”:国民党经济改革的失败

第10章 从豫东之战到济南战役

第11章 战略决战前的运筹

第12章 辽沈战役(一)攻克锦州

第13章 辽沈战役(二)辽西大会战

第14章 陈布雷之死

第15章 从“第三条道路”转向革命的知识界

第16章 淮海战役(一)徐东大血战

第17章 淮海战役(二)歼灭黄维兵团

第18章 淮海战役(三)风雪陈官庄

第19章 车轮滚滚的支前大军

第20章 东北野战军入关

第21章 将革命进行到底

征引文献

试读章节

毛泽东正与胡宗南的大军在陕北周旋,天天转移,来不及仔细考虑。他于8月13日复电说:“我们完全同意你的意见,我们认为你们提出的原则是正确的。”

刘少奇指出的现象在老解放区确实存在。但他对于干部队伍不纯和负面情况的估计,则是过于严重和扩大化了。所以他提出改造各级组织和干部的建议,甚至准备有几十万党员被群众抛弃,这种急于纯洁党组织的用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土改运动却由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党员干部则处于被审查、靠边站的地位。这与土地改革最终目的——使农民得到土地,发展壮大解放区和人民军队——是不符合的。土地会议之后,各地的重点转向审查基层干部,康生在晋绥蹲点搞土改时,搞极“左”路线,把对干部的审查扩大发展到“搬石头”,伤害了一大批党员。在全国土改工作会议上,康生的“村村点火,家家冒烟”、“分浮财”、“挖地财”、“搬石头”等做法,都成了会议的正面经验。不仅如此,康生还亲自到山东解放区主持整党,拿渤海区作为典型来打击。1947年7月,原渤海第三军分区司令员赵某,听说其同族姐姐沈赵氏(地主小老婆)被斗,夜间擅自带领骑兵班到沈赵氏所住沈介营村,捆绑村干、群众十余人,骑兵战士误将村支书开枪打死。这个事件被定为严重的“阶级报复”,并追究渤海区委的领导责任。区委书记景晓村又被查出“包庇地主家庭与汉奸恶霸分子”问题。据景晓村同志自己检查交代,1947年9月间,其岳母说景的岳父(地主)被县政府扣押,一再要求景写信问一下。景晓村写了一封信给临淄县长询问处理隋况。县长回信说已经释放了。景的岳父土改中被定为地主分子,在日伪军干过事,但未定为汉奸恶霸分子。这种人之常情的事,也被康生上纲上线。1947年11月中旬,康生来到渤海区领导土改整党会议。他不作任何调查研究,全盘否定渤海区土改运动的成绩,说渤海区的土地大部分还掌握在富农、地主手里。说干部包庇土匪敌特,死了多少多少人,说干部中地主、富农成分严重,宗派势力强大。到了1948年2月会议结束时,康生对渤海区党组织、党员干部及土改运动做了完全脱离实际的错误评价,强加给渤海区党委三项罪名,即所谓在土改中“坚持富农路线”、组织上的“宗派主义”和剿匪反特中的“右倾机会主义”。并撤销景晓村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的职务,受到株连的干部多达六十余人。这个事件在解放区轰动一时,许多干部受到错误打击,更助长了土改“左”倾错误的发展。

1947年底到1948年初,各解放区土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左”倾错误。东北产生了一股“扫堂子”的风潮,据说是从呼兰县长岭区兴起的。据《东北日报》报道,12月21日这天,各屯贫雇农都扛着红旗、敲着锣鼓、坐着爬犁整着队伍,六千多人聚集在刘泉井开大会。县长和书记动员后,群众立即分头行动起来。布置岗哨,禁止行人出入。各屯都连夜动手,先扫清本屯。再互派代表,参观检查,联合斗争。各屯搜挖底产,规模越搞越大,农民纷纷成群结队进城串乡,想搞哪里就搞哪里,想斗谁就斗谁,有的赶到几十里外去扫荡,几天几夜不回家。

就在东北“扫堂子”之风刮得极为猛烈时,张闻天所在的合江省却顶住了这股潮流。他的夫人刘英回忆:“在全国土地会议之后,东北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种‘左’的倾向,刮起了一股‘扫堂子’风,即让地主、富农净身出户,把他们的财物都挖出来分掉。这些地方在充分满足贫雇农要求的口号下,为了更多地挖浮财,开始在村内‘扫堂子’,后来发展成以区甚至以县为单位的联合‘扫堂子’。这就大大地扩大了打击面,使一些中农特别是富裕中农也被当作地主、富农斗了,财产被分了。

P15-16

序言

1946年9月,中国北方阴霾密布。用美式飞机大炮装备起来的国民党军队步步进逼解放区,占领了上百座城市和县城,并声称要在几个月内消灭共产党。这时候,上海诞生了一份政论周刊—川观察))。主编储安平先生在发刊词(《我们的志趣和态度》中写道:“我们这个刊物第一个企图,要对国事发表意见,意见在性质上无论是消极的批评或积极的建议,其动机则无不出于至诚。”这个杂志集合了一批著名的知识分子,他们要以“民主、自由、进步、理性”的立场,来关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大公报))主笔王芸生先生在这期创刊号上发表了《中国时局前途的三个去向》,以颇为自信的文笔,预测了中国的三个前途:

(一)南北朝。这是中共所要做到的。在去年秋胜利到来之时,毛泽东先生应邀到重庆,国共谈判了四十多天,未曾谈得拢。其中距离最远的有两个问题:一是重划军区问题,另一个是关于解放区地方政府问题。这里边重划军区的计划.实际可以说是一个江淮为界的南北朝。双十纪录发表之后,毛泽东由重庆飞返延安,中共的军事行动就转趋积极了。在江南的共军,迅速撤至江北。在广大的北方,打山西的上党区,打绥包,打同蒲东段,积极向山东扩张,大量向东北渗入。那时共军的高潮,大有不能取之于樽俎的,而必得之于疆场,以实力做到其所要的。绥包之败,山海关之挫,使这个计划受到了一些阻挠。到今年一月停战令下,政治协商会议举行,衣裳之会,隐蔽着戎车行动。无论停战令下,或者政协协议,军事实未曾停。北方一直在打,而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及至四平街决了战,共军连弃四平街、公主岭、长春三大据点,复趋低潮。于是停战运动大起。南京的谈判,宣布了东北停战十五天,又延长停战八天。这二十三天的停战都过去了,更是大打起来。半个中国,烽火连天,无论高潮低潮,紧打慢打,一个南北朝的运动,是在有力的进行着。这是中国时局前途的第一个去向。

(二)十月革命。中共现在还没有这么大的野心。因为他们的主观力量还没有这么大;但是客观的条件却在驳体的进展着。一、政治搁浅到解体。今天国民政府治下的政治,一片搁浅现象,恹恹无生气。循良的公务员待遇低薄到无以维持肚皮,相对的就是贪污公行,滔滔天下,廉洁成了难能之事。再不振作,再不有为,则弄到政治解体,实非不可能。二、经济恐慌到崩溃。这问题更深刻了。今日中国的经济,一面倒的靠洋货输入;国家的财政,又一面倒的靠通货膨胀。物价狂涨,工资奇昂,人民憔悴,工业窒息,独独发了官僚资本与买办阶级。政府天天在饮鸩吸毒,人民天天在挣扎呻吟,如此下去,则洪水到来,经济崩溃,已经不是太意外的事了。三、最后是军事。现在国民政府的声光,实际是靠着中上级军官对中共还有一股敌忾之气,但这是不很可靠的。因为抗战既经胜利,中国入打中国人,实在不能持久维持士气,尤其士兵生活之苦,拖久了,难免要生变化。士兵一声撂枪,中国的十月革命马上出现,就是国家大乱。这可能是中国时局前途的又一个去向。

(三)政协协议之路。政治协商会议的五项协议,原是当前中国极理想而又很艺术的前进之路。不知怎的,刚刚签字的协议,墨迹末干,便你吵我闹,弄成一文不值,一条也不曾实行。第一步的改组政府未曾实行,至于开国民大会,修订宪法,更加谈不到了。政协洽议的政府改组,因为各党派都参加,是联合性的;用这个政府筹开国大,以制定宪法,然后实施宪政,举行民主大选,所以这个政府也是过渡性的。由政治协议的路线过渡到民主宪政的大路,这是中国时局前途最好的一个去向。

以上三个去向,毫不踌躇的,我们希望能够走上政治协议的路线。

然而,历史事实证明,王大主笔的三个预测,一个也没猜对。短短三年之内,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蒋介石指挥的八百万国民党军队,在一个接一个的战役中被消灭殆尽。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广阔的中国大陆上建立起一个新政权。

当我们冷静地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不应当苛求前人。王芸生的文章确实代表了当时大部分知识分子,尤其是受过西方民主教育的“自由”知识分子的思想。在他们眼里,国民党再不好,毕竟是正统。对于共产党,他们既不了解,也不信任,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充满了疑虑。因此,他们希望中国的政治在以国民党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走西方民主化的道路。他们希望战争尽快停止,国共双方达成妥协,使人民免遭战争之苦,国家得以生养休息。这些愿望是善良的,但却是蒋介石不可能接受的。他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彻底消灭共产党,消灭解放区,巩固统治。随着政治协商的破裂和美国调处的失败,国共双方开始了全面的战争。随着战局的发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到1947年底,一个完全出乎王芸生等人预料的新局面出现了。

经过一年多的战争,人民解放军逐渐扭转了不利局面,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东北野战军在1947年秋季攻势中收复城市15个,控制了东北大部分地区,迫使国民党军队收缩在中长、北宁铁路沿线的几个孤立的大城市里,丧失了进攻的能力。中原的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完成了战略展开,开辟了广大的中原解放区。华东、晋冀鲁豫、晋察冀解放区部队收复了大片失地。国民党军则由战争初期的全面进攻转为向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在进攻不能奏效后,开始向铁路沿线的大中城市收缩。据1948年2月的统计,国民党军队总兵力下降为365万人;而解放军的总兵力则上升到249万人,武器装备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战争的形势发生了转折。

经过一年多的战争,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的经济状况也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在战争消耗下,国统区经济迅速恶化。百业凋敝,物价飞涨,工人、学生、市民不断爆发反饥饿、反迫害的抗议浪潮。国民党政府内的腐败现象更趋严重,贪污无处不在,派系斗争愈演愈烈;蒋介石政府一面向美国寻求更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一面制定种种控制经济恶化的措施,但收效甚微,反而招致社会和民众更土地,工人当家做了主人。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看到了民族和国家的光明前途。人心的转变形成了实力的转换。

在解放区,百业复兴,东北、中原、华北、华东解放区连成一片,控制了中国主要的粮食和棉花产区。新解放的大中城市使共产党政权掌握了工业资源,建立了自己的军工和后勤基地,具备了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经济实力。战场上被俘和起义的国民党军士兵经过教育,被补充到解放军的队伍中,掉转枪口作战,大大加速了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的转换。成千上万的民工为支援前线作战,推着小车,顶风冒雨输送物资,体现出人民战争的宏大场面。

国民党政权在战争中耗尽了最后的资金和资源储备,物资的短缺引起物价飞涨,投机盛行,致使国统区的百姓每日生活在恐慌之中。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限制物价等经济改革举措,不但没有稳定经济形势,反而变成了政府对民众财产的掠夺,搞得民怨沸腾,丧失了对国民党的最后一点信任。政治的腐败直接影响到军队的士气,一个没有斗志的军队,再好的武器也不能挽救其失败的命运。当他们在战场上整团整师地放下武器时,美国政府也改变了立场,认为蒋介石已经无法挽救,采取了任其垮台的态度。历史就是这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向前发展着,而且步伐越来越快。

让我们回顾1948年中国经历的风风雨雨。用历史事实说明从战场到后方,从农村到城市,从生活到经济,从舆论到思想,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4:41:38